• 敦煌如是绘 接续1600年美的历程
  • 敦煌如是绘 接续1600年美的历程
  • 敦煌如是绘 接续1600年美的历程
  • 敦煌如是绘 接续1600年美的历程
  • 敦煌如是绘 接续1600年美的历程
  • 敦煌如是绘 接续1600年美的历程
  • 敦煌如是绘 接续1600年美的历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敦煌如是绘 接续1600年美的历程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18.92 6.0折 198 全新

库存11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敦煌画院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43210

出版时间2022-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98元

货号29427488

上书时间2024-10-31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免费在线读】

导语摘要

国内少有的从事大规模敦煌壁画古法泥本摹绘的机构——敦煌画院,长达30年的传承,6位传承人手法心传,从2000平尺中萃取的精华100余幅精品画作,首/次出版面向大众。
讲述敦煌壁画与临摹传承人的故事。通过敦煌,触摸气息接近原作的泥本绘画,找到属于中国人自己传承古代文化的路径。

敦煌临摹人心传:6位临摹人心法传讲 
海量高清美图:100余幅精品作品
具体临摹手法:泥本 纸本临摹方法详解



商品简介

国内少有的从事大规模敦煌壁画古法泥本摹绘的机构——敦煌画院,长达30年的传承,6位传承人手法心传,从2000平尺中萃取的精华100余幅精品画作,首/次出版面向大众。
讲述敦煌壁画与临摹传承人的故事。通过敦煌,触摸气息最接近原作的泥本绘画,找到属于中国人自己传承古代文化的路径。

 

敦煌临摹人心传:6位临摹人心法传讲 
海量高清美图:100余幅精品作品
具体临摹手法:泥本 纸本临摹方法详解



作者简介

敦煌画院成立于1993年,,赵朴初先生题名,现任院长宋灵。敦煌画院比邻鸣沙山,展览空间逾3500平米,为国内外艺术家和高校提供 创作、展览、研学、游学等服务。经历近30年发展,敦煌画院承载着传承 弘扬创新的使命,逐步从专注于敦煌壁画的研究绘画机构演化成为面向中国乃至全球的敦煌艺术和文化的传承、交流和创新平台。弘扬丝路文化,聚合更多敦煌文化爱 好者,让敦煌文化更亲切。 



目录

•前言:对你而言,敦煌是什么 •敦煌壁画临摹人访谈
•画院馆藏品:
1. 关于窟 2. 飞天与乐舞 3. 本生故事画 4. 佛、菩萨、修行人 5. 经变画 6. 藻井 7. 众生、神将 8. 供养人 9. 敦煌的色彩 10. 不可思议的敦煌
•我以我笔续敦煌 •后记:无数人的敦煌,每个人的敦煌



内容摘要

国内少有的从事大规模敦煌壁画古法泥本摹绘的机构——敦煌画院,长达30年的传承,6位传承人手法心传,从2000平尺中萃取的精华100余幅精品画作,首/次出版面向大众。
讲述敦煌壁画与临摹传承人的故事。通过敦煌,触摸气息接近原作的泥本绘画,找到属于中国人自己传承古代文化的路径。


敦煌临摹人心传:6位临摹人心法传讲 
海量高清美图:100余幅精品作品
具体临摹手法:泥本 纸本临摹方法详解



主编推荐

敦煌画院成立于1993年,,赵朴初先生题名,现任院长宋灵。敦煌画院比邻鸣沙山,展览空间逾3500平米,为国内外艺术家和高校提供 创作、展览、研学、游学等服务。经历近30年发展,敦煌画院承载着传承 弘扬创新的使命,逐步从专注于敦煌壁画的研究绘画机构演化成为面向中国乃至全球的敦煌艺术和文化的传承、交流和创新平台。弘扬丝路文化,聚合更多敦煌文化爱 好者,让敦煌文化更亲切。 



精彩内容

我想,你肯定知道敦煌。你或许刚看过介绍敦煌的书或微信文章,也在抖音、小红书或微博上看过敦煌乐舞、敦煌服饰或模仿秀视频,可能你还去敦煌旅游过,亲身探访过莫高窟这一旅游胜地,甚至现在你的案头上还有和敦煌相关的文创或日历。

那么,让我问你一个简单的问题吧。“对你而言,敦煌是什么?”相信在你张口欲言的一刹那,脑海里会跳出很多概念:壁画、飞天、九色鹿,甚至还有反弹琵琶,却又没有那么一个词脱颖而出,能给敦煌一个完整清晰的定义。

确实,对于大部分生活在城市当中,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中国人而言,“敦煌”是一个那么遥远的名词,“敦煌壁画”也总是那么模模糊糊,看不清楚。敦煌,是美术课里谈到的藏在戈壁里成千上万的壁画,代表着中国古代尤其是唐朝的艺术和美学。

敦煌,是地理课里提到的沙漠中的绿洲和月牙泉,是混在众多热门旅游目的地中的一个。

敦煌,是古代史课本里提到的位于西北边关的地名,是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经的出关口。
敦煌,是近代史课本里那页不忍面对的篇章, 堆砌着一串令人心酸的名字:王圆箓、伯希和、斯坦因…… 
敦煌,这个看似熟悉却又陌生的名字,是那么多人提起它就会眉飞色舞的话题,停留在那个遥远的角落里,你一抬眼就可以看见,却发现始终看不真切。
作为一个有着一定审美经验的中国人,捧着这本书的你,可能对西方美术史中的画家们早已耳熟能详,如数家珍:莫奈、凡·高、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毕加索、列宾、达利、米勒,但对自己国家这长达一千六百余年的艺术史,你只知道它是很恢宏、很崇高、很庞大的壁画艺术宝库,但是究竟是谁创造的这一切,这个问题和其他细节一样始终含混又潦草。
这时候的敦煌,于你而言更像一个谜题。关于敦煌,你好像知道,你又不知道。它激起了你的好奇心,让你跃跃欲试想去一探究竟。


为什么我们看敦煌壁画的时候, 总会感觉介乎懂与不懂之间? 
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敦煌”几乎就等同于“壁画”。藏在沙漠里的四万多平方米精美壁画,成为几乎所有历史学家和游客好奇的对象。然而在壁画的观看上,我们却会陷入一个窘境。
互联网让我们有了太多选择,你可以轻松接触到关于敦煌的海量图像和文字资料,如今更有了VR 数字网站,已经可以对部分洞窟实现沉浸式的浏览。然而看到图片的时候, 你却会发现敦煌壁画似乎没有想象的那么美:看不太懂的满天神佛,大多残缺磨灭的壁画人物,你努力辨识,往往也只能看出模模糊糊的轮廓,哪里比得上宋代文人画的墨分五色、灵动气韵,也谈不上像西方油画那样光影绚烂、动人心魄。这时候,你的心里可能会有一点疑惑甚至嘲笑:毕竟敦煌远在边陲,地方工匠眼界狭隘,技法有限,水平应该不可能太高吧。
市面上讲敦煌的书浩如烟海,然而学术类书籍多是探究历史真相或细枝末节(比如某某窟是哪一年建造的、为谁建造的、中间的榜提究竟是何意等),而这些知识对普通人可不那么有用或有趣。
而科普类书籍多是选取敦煌壁画中的一个个小片段,梳理它们背后的故事,虽然有趣易懂,但就像你虽然了解了大象身上的每个部位,却很难真正了解大象的习性一样,通过故事也很难概括出敦煌的系统全貌。
画册类的专业书籍则很容易让人陷入审美疲劳。翻开一本敦煌壁画的画册,往往图案让你眼花缭乱,不知从何处着眼。你经常会陷入这样的迷惑:“这幅画我好像在前面已经看过了”。但事实上大半的可能是并没有真正看懂。
眼前明明有太多信息可供阅读,却什么也看不见。你好不容易凝聚了想要彻底了解敦煌的十分勇气,在十分钟之后热情往往就会烟消云散。敦煌壁画全铺式的绘画方式、复杂的表现内容和斑驳的颜色留存,对于我们热衷看画面重点的审美经验,都是极不友好 的。
确有几本讲述敦煌故人的书籍会让人看得心潮澎湃,但是放下书的时候又会觉得遥远,像是讲别人的故事。好在网络时代,有一些学者会分享他们所研究的敦煌知识,或许这能让你了解到敦煌的前世今生,然而通过别人的眼睛和嘴看到的敦煌还是不那么真切。
毕竟百闻不如一见,于是不甘心的你终于打算去一探究竟,决定亲身前往洞窟寻找答案。规划去一趟敦煌并不是件轻易的事,从北京出发,行程至少为时一周,为此做准备则需要半个月,更何况如今这些计划都因为疫情的反复而变得扑朔迷离。遗憾的是,即便你如愿踏上戈壁,伴随着人流走进洞窟, 你的收获也可能和你的期待相差甚远。
你曾无数次告诉自己,敦煌这个地方是神圣的,但是似乎你的知识体系并不能让你做好准备来迎接这一刻。在导游手中微暗的光线和熟练的话术的指引下,你夹杂在人群中,面对着破碎的壁画残片,你瞪大了眼睛, 希望能在短短的三五分钟之内看出端倪来。可惜灰暗的墙壁并没有发出光来,你和其他的游客一样,转了一圈也就出去了。
“敦煌到底是什么?”你抱着更多的疑问回到了家。“敦煌”这个名词从此就像一块烫热的铁,烙在了你的心头。你搜罗市面上众多的书,渴望找到新的线索,你开始了解更多的知识,然而知道得越多,你越觉得云山雾罩。
与此同时,“敦煌”这两个字在媒体上反反复复不断出现,会牵引着你再次回来,希望解开心头的这个谜团,直到你翻开了这本书。
那么让我们来正视这个话题吧。
“为什么我们看不懂敦煌?” 

第/一个原因, 敦煌并没有做好被你理解的准备。
敦煌,是由历史上无数人接力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或者说它像一个超大的、跨越千年的、史wu前例的密室,里面夹杂着多朝代、多民族、多宗教和多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今天,敦煌面临的首/要课题是需要被保护。如果你不去看它,它并不会脱离了墙壁来找你。作为一个现代人,一个外来人,如果你只是莽莽撞撞地闯进去,面对无数条线索,往往不知该从何着眼。它固有的叙事逻辑和层层叠叠的表达方式,我们短时间内是很难理解的。
第二个原因, 我们习惯了读图的“信息”,却读不懂图的“气息”。
我们习惯了在美术馆里观看油画,习惯了通过平面画册来欣赏画作,习惯了在屏幕面前观看图片,更在意的往往只是“画面”“故事” 或“价格”。
在这样的审美经验和观看习惯下,我们可能一下子接受不了“敦煌壁画”这种形态。敦煌壁画隐身于洞窟之中,这种360 度全包裹感的艺术形式,动辄数十平方米的尺寸,画面看起来全无重点,往往又全是重点,令人无从着眼。
相信曾进入洞窟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同意这一点:敦煌壁画的“气息感”,远胜过它的“画面感”。有人评价只有西方文艺复兴期间的教堂艺术可以与之相提并论,但它在体量和参与者数量方面又远远不及敦 煌。
第三个原因, 在价值观、时间和常识方面存在的鸿沟。
古人在精神追求和对内探索方面,面对较少的信息,干扰较少,对信息解读的密度很高。换成我们熟悉的语言,这就是专注度更高。我们常说敦煌画匠的“匠”,另一方面也就是匠心的“匠”,如果不肯用更耐心一点的方式去看,就无法和壁画保持在同一频率里,自然看不懂。
喜欢热闹的参观者慕名而来,打卡而去,在如此短时间的物理接触里,跨文化、跨时空、跨语境,难以理解是理所当然的。
接触敦煌,要先把自己放空。
不要轻易做价值的判断,不要只是带着好奇或批判的眼光来审视,也不要轻易去下定义。

 



媒体评论

第十八届“文津图书奖” 推荐图书 
2022“中国好书”终入围图书

敦煌壁画绘画灿烂,她的创造者们,是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我想古代画工们深知: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艺术是永存的!

冯健男
中国美术家、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高级美术设计师兼编导
动画片《九色鹿》的场景设计师

这本《敦煌如是绘》汇聚的主要是敦煌本地土生土长的年轻画家的作品和成长经验分享。古代的敦煌人曾经创造过举世无双的艺术之花——莫高窟,今天的敦煌人同样展示出生机勃勃的艺术创造力!

宁强 
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敦煌是非常重要的宝库,但它不是因为作为传统经典而成为宝库,而是因为它有无限的可能而成为宝库。我希望更自由更完善的敦煌画作,可以感染到更多人,让更多人认识敦煌,了解敦煌,爱上敦煌。

熊亮
艺术家、作家、中国原创绘本领军先锋


敦煌的临摹不是工作,甚至不是创作,而更像是修行,那些原本不是愉悦的小因素、小事物,成了自得其乐的愉悦,技艺近乎道,敦煌画院有自己的敦煌之道,这让我钦慕不已。

郭浩
《中国传统色》系列图书作者

古人其实都是今人,今人也不过是古人。见识过一位当今的画师,莫高窟的所有秘密都不是秘密。

韩松落
作家,影评人,《GQ》中文版2012年“年度人物之专栏作家”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