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评话语分析新发展研究
  • 批评话语分析新发展研究
  • 批评话语分析新发展研究
  • 批评话语分析新发展研究
  • 批评话语分析新发展研究
  • 批评话语分析新发展研究
  • 批评话语分析新发展研究
  • 批评话语分析新发展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批评话语分析新发展研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03.9 8.1折 12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辛斌、丁建新、钱毓芳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572725

出版时间2021-09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28元

货号29329847

上书时间2024-10-31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始自四十多年前“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 CL)并经由“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发展而来的“批评话语研究”(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 CDS)今天早已超出欧美走向了全 球,受到了广泛的认可,确立了自己作为一种(批评)社会研究方法的地位。批评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经常被视为两个可以互换使用的概 念,笼统地指任何旨在通过语篇或话语分析来揭示意识形态的生产和再生产。由批评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拓展而来的批评话语研究在保持两者传统关注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探讨话语在塑造当代社会和被其塑造中的发展变化。虽然一些批评话语研究者依然坚持以往只对语篇分析的兴趣,但一些主要流派,像“话语–历史方法”(the 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DHA)、“社会–认知方法”(the socio-cognitive approach)、“多模态分析”(multimodal analysis)等,开始更加重视对社会文化语境和行为者身份以及符号的多模态和其中介方式的分析。
    批评话语研究领域的权威期刊《话语与社会》(Discourse & Society) 和《批评话语研究》(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分别于2016 和2018 年 先后出版了三期专刊,它们都强调应加强批评话语研究的概念和理论研究。前者的特邀编辑科里赞诺斯基(Krzy?anowski)和福奇特纳尔(Forchtner)(2016: 256)指出:“我们尤其想强调,21 世纪第二个十年的CDS 理论——常被称为后危机时代或者后新自由主义阶段——面临着一些既是真实世界性质的又是社会和学术性质的挑战。为了应付这种双重挑战,本引言之后的这些文章强调必须从双重的视角回顾CDS 理论。”他们认为批评话语研究一方面必须首先应对社会政治挑战,考虑应付新的话语变化和话语变迁以及当代公共话语的新的性质和特征;另一方面,我们也急需在近来不断发展的话语社会理论的更广阔的背景下重新思考批评话语研究的理论基础,倾听来自批评话语研究核心领域之外的一些声音,以便丰富并帮助批评话语研究超越自己以往的传统,在变化着的社会政治和学术形势下发展出新的话语理论概念和分析研究方法。
    我们写作本书的初衷也是从上述这两个方面梳理21 世纪,尤其是近十年来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新理论和新发展。我们在第1 章和第2 章里首先简要梳理了批评话语分析对后现代主义/ 后结构主义、语言相对论的一些核心理论概念的传承及其有关语言的对话性和意识形态性的观点。批评话语研究是兴起于20 世纪70 年代末的一种话语研究范式, 到现在已有四十余年的发展史。第3 章以1979—2018 年间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CNKI)和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WoS)的批评话语研究文献为数据来源,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结合CiteSpace 可视化软件绘制国内外批评话语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通过对比国内外该领域的发文量、高产作者、研究机构、高被引文献来梳理国内外批评话语研究四十年来的发展脉络以及热点与前沿议题。
    当批评话语分析或批评话语研究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之后,人们就开始对新千年的批评话语研究或批评话语分析进行反思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第4 章试图从四个方面对此加以梳理和评介:( 1)对批评话语研究中的一些核心概念的反思;( 2)马克思主义与批评话语研究;( 3)批评话语研究的伦理问题;( 4)批评话语研究的未来发展。第5 至第10 章以理论阐释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地展示批评话语分析在进入21 世纪之后的新发展和新方法。第5 章所关注的互文性分析在批评话语研究中历久弥新,这一概念凸显了现代文化生活的相互关联性和相互依存性,是一个十分有用的概念。批评话语分析中的互文性研究试图表明意识形态是由特定社会群体的语篇和话语建构的,意义由具体社会形态中常规有限的行为和互动模式生成。在第6 章中我们试图表明,批评话语分析在对语篇生成和理解的社会机制和过程进行理论描述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在对这些机制和过程进行心理和认知的阐释上还没有提出比较成熟的理论和方法。随着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不断发展,批评话语分析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它们的研究成果并试图将其应用于批评话语分析。
    语料库方法从20 世纪初尤其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在语言学界得到广泛的应用。语料库方法可以用来揭示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是话语分析的核心问题之一,尤其是批评话语研究。第7 章旨在表明利用大型计算机语料库的价值在于提高分析的实证可信度,减少分析者的政治和认知偏见。今天的民族志方法不再是20世纪早期专门研究偏远民族的方法,而是延伸到城市亚文化地带,或某个特殊人群、特别的社区;该方法也日渐渗透到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包括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历史学等学科。第8章首先介绍了民族志的含义和民族志方法在各研究领域的拓展和应用,然后结合具体案例分析重点讨论了该方法与批评话语研究相结合的问题、优势和新进展。
    多模态是语篇的内在属性,近年来日益受到话语分析尤其是批评话语分析的关注。第9章对三则广告话语的分析表明,图像、颜色、线条等各种非语言文字模态在交流中经常与语言文字相辅相成,一起参与意义的构建,这足以证明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系统也是意义的源泉。当网络以难以想象的高速度发展的时候,网络语言由于各行各业人们的加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可以说,因特网语是全球化的产物,其独特性与网络交流的特点和发展息息相关。第10章的分析表明,社交网络平台等新媒体的新闻话语既继承了传统媒体的主要特点,又有其独特的新媒体话语特征,使其信息传播的互文性和对话性更加明显。各种形式的新媒体与我们当今社会生活已经密不可分,其迅猛发展已经和将会继续催生出无限的虚拟空间,这既为现代社会和个人带来了极大的活力和便利,也对社会管理和个人素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风险。
    边缘话语分析是一种以社会关切为本的后现代主义话语分析范式,它试图打通话语批评与文化批评之间的阻隔与断裂,带有人种学的研究取向。它关注话语与文化的不平等,试图照亮话语与文化的边缘,以此消解“中心/边缘”、“主流/非主流”的二元对立。第11章试图厘清话语与人种学、话语与文本等边缘话语分析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不同于纯粹学术或理论的探讨,批评理论从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入手,采取的立场往往是那些受苦受难者的立场,批评性地分析那些权势阶层,揭示究竟谁该负责,谁又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van Dijk, 1986: 4)。
    本书汇集了三位作者近年来有关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些章节曾经在一些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对本书做出贡献的还有李恩耀(参与写第4章)、徐丹(参与写第10章的10.2节)、李文艳(参与写第10章的10.4节和第11章的11.3节)、张雪梅(参与写第11x章的11.2 节)、时佳(参与写第11 章的11.4 节)、张妙青(参与写第11 章的11.3 节)。本书的付梓离不开以庄智象教授为首的“新时代外国语言文学新发展研究丛书”的策划团队和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郝建华分社长和刘艳编辑的鼎力支持和辛勤劳动,他们在本书的筹划和成书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辛 斌
2021 年6 月



导语摘要

本书试图在不断发展的话语社会理论的广阔背景下梳理 21世纪以来批评话语研究在 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上的新发展。全书通过文献综述、理论探讨和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梳理和展示近年来人们在变化着的社会政治和学术形势下对批评话语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 题的思考,对新的理论概念和分析方法的尝试,以及对批评话语分析未来发展的展望。 本书的读者对象是新时代语篇或话语分析者,尤其是对批评话语研究感兴趣的学者、 教师和学生



作者简介

辛斌,男,汉族,1959年6月出生,山东省乳山市人,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导。兼任江苏省外国语言学会会长,江苏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语用学、批评语言学、外语教学理论。出版学术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主持完成两个国家社科一般项目,目前正主持一个国家社科重点项目。



目录

第1 章 后现代语境下的批评话语分析 1 
1.1 后现代语境中的“文化”和“知识” 2 
1.2 后结构主义的话语批评观 5 
1.3 话语的实践性和建构性 11 
1.4 话语的异质性和对话性 16 
1.5 语义的相对性和批评的反思性 21 
1.6 动态辩证的批评话语分析 26 
1.7 结语 32 
第2 章 语言相对论与批评话语分析 33 
2.1 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34 
2.2 异质语中的语言相对论思想 37 
2.3 CDA 中的语言相对论思想41 
2.4 巴赫金学派的意识形态观 46 
2.5 语言和意识形态 48 
2.6 意识形态的语境性和对话性 52 
2.7 巴赫金学派语言意识形态观对CDA 的启示与问题54 
2.8 结语 57 
第3 章 国内外批评话语研究:趋势、热点与前沿 59 
3.1 研究设计 60 
3.1.1 数据来源 60 
3.1.2 研究方法 60 
3.2 国内外批评话语研究总体趋势与阶段特征 61 
3.3 国内外批评话语研究高产作者 63 
3.4 国内外批评话语研究高产机构 67 
3.5 国内外批评话语研究高被引文献 69 
3.6 研究的热点与前沿 73 
3.6.1 国内批评话语研究的热点 73 
3.6.2 国内外批评话语研究前沿与趋势 79 
3.7 结语 83 
第4 章 21 世纪的批评话语研究 85 
4.1 CDS 核心概念反思 85 
4.1.1 批评 85 
4.1.2 意识形态 87 
4.1.3 去神秘化 88 
4.2 马克思主义与批评话语研究 90 
4.2.1 辩证唯物主义的话语分析观 90 
4.2.2 (批评)话语分析的政治经济学 94 
4.3 批评话语研究的伦理问题 97 
4.3.1 主体间性的话语伦理 98 
4.3.2 内在批评的话语伦理 100 
4.3.3 批评话语分析的程序伦理 102 4.4 批评话语研究的未来发展 104
4.4.1 后基础视角下的批评话语研究 104
4.4.2 语料导向的批评话语研究 105
4.4.3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 107
4.5 结语 109
第5章 批评话语研究中的互文性分析 111
5.1 批评互文性分析 111
5.2 互文性和再语境化 114
5.3 明示互文性和言语转述 118
5.4 异质语言和构成互文性 121
5.5 结语 125
第6章 批评话语分析的社会认知取向 127
6.1 批评话语分析的“功能谬误” 128
6.2 批评话语分析的社会–历史取向 131
6.3 批评话语分析的认知–心理取向 134
6.4 批评话语分析与认知语言学 137
6.4.1 经验观、突出观和注意观 137
6.4.2 语境理论 138
6.4.3 原型理论 139
6.5 批评话语分析中的认知话语分析 142
6.5.1 社会表征:认知的社会性 142
6.5.2 心智模型:语言和社会的中介 144
6.5.3 语境心智模型:情景和意义的界面 147
6.6 奥赫娄兰的“理想读者框架” 149 
6.7 反对认知话语分析的声音 157 
6.8 结语 158 
第7 章 语料库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 161 
7.1 语料库161 
7.2 语料库批评话语研究的缘起和方法 164 
7.3 语料库批评话语研究的主要进展和趋势 167 
7.4 英国议会辩论中的能源话语分析 172 
7.4.1 分析方法及分析框架 172 
7.4.2 语料库分析 173 
7.5 结语 187 
第8 章 批评话语分析的民族志方法 189 
8.1 什么是民族志? 190 
8.2 民族志的拓展192 
8.2.1 人类学民族志 192 
8.2.2 社会学民族志 193 
8.2.3 教育学民族志 193 
8.2.4 交际民族志 194 
8.3 民族志与批评话语研究 195 
8.4 民族志在批评话语研究中的优势 197 
8.5 民族志与批评话语分析结合存在的问题 198 
8.6 民族志与批评话语研究的新进展 199 
8.7 义乌“异国风情街”的语言景观分析 203
8.7.1 数据采集 204
8.7.2 结果与讨论 205
8.8 结语 214
第9章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 215
9.1 多模态话语分析概述216
9.2 一则公益广告的多模态分析 219
9.2.1 语料和理论基础 220
9.2.2 概念意义和表征意义 222
9.2.3 人际意义和互动意义 224
9.2.4 语篇/构图意义 228
9.3 《我和我的祖国》电影海报的多模态分析 229
9.3.1 海报的表征意义 230
9.3.2 海报的互动意义 231
9.3.3 海报的构图意义 232
9.4 微信广告的体裁多模态分析 234
9.4.1 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234
9.4.2 分析与讨论 237
9.5 结语 242
第10章 新媒体话语的批评性分析 243
10.1 社交网络平台 243
10.2 英语因特网语的主要特点 245
10.2.1 因特网语 245
10.2.2 因特网语的形式特征 246
10.2.3 英语因特网语的发展变化 251 
10.3  社交平台新闻话语的互文性分析 253 
10.3.1 理论背景 253 
10.3.2 具体互文的“众声喧哗” 256 
10.3.3 体裁互文的“异声同啸” 260 
10.4 社交平台多模态话语的体裁互文分析 264 
10.4.1 社交平台上的多模态话语 264 
10.4.2 多模态话语的体裁互文分析 265 
10.5 结语 277 
第11 章 边缘话语的批评性分析 279 
11.1 话语批评:一种人种学的批评范式 279 
11.2 关于边缘的思考 281 
11.3 为什么要关注边缘话语 283 
11.4 话语与语篇/ 文本 284 
11.5 边缘话语分析在中国 286 
11.6 结语 290 
参考文献 291 
术语表 327



内容摘要

本书试图在不断发展的话语社会理论的广阔背景下梳理 21世纪以来批评话语研究在 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上的新发展。全书通过文献综述、理论探讨和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梳理和展示近年来人们在变化着的社会政治和学术形势下对批评话语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 题的思考,对新的理论概念和分析方法的尝试,以及对批评话语分析未来发展的展望。 本书的读者对象是新时代语篇或话语分析者,尤其是对批评话语研究感兴趣的学者、 教师和学生



主编推荐

辛斌,男,汉族,1959年6月出生,山东省乳山市人,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导。兼任江苏省外国语言学会会长,江苏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语用学、批评语言学、外语教学理论。出版学术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主持完成两个国家社科一般项目,目前正主持一个国家社科重点项目。



精彩内容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