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经传真精神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春秋》经传真精神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2.09 6.2折 52 全新

库存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鸿超

出版社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6166851

出版时间2019-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2元

货号28550433

上书时间2024-10-31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作为儒家五经之一,《春秋》是一部蕴涵着孔子深刻政治思想的著作,是历代文人学士的书目,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学术、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千百年来,《春秋》及三传的相关问题堪称盘根错节、纷繁复杂,相关的研究论著更是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使这些历史悬案愈加扑朔迷离,疑云密布。本书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大量出土文献并吸收学界*讨论成果,对《春秋》及三传中的性质之谜、成书疑案、经学之争、历史影响等重要问题进行清晰明了的介绍与梳理,希望能够拨开历史迷雾,还原《春秋》经传的真精神。为避免艰深晦涩,本书在满足学术性的同时兼顾易读性,力求以简明的语言把历史疑案的来龙去脉讲明白,并给予公允的评析与解释,勾勒出《春秋》经传学术发展的基本脉络。



作者简介

丛书总主编:


      廖名春,清华大学历史系长聘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出土简帛、先秦秦汉学术思想史。长年来致力于“五经”“四书”等经典的研究。曾出版《周易研究史》《<周易>经传十五讲》(《<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荀子新探》《中国学术史新证》《孔子真精神》等多部专著,在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70多篇。


本册作者:


      陈鸿超,清华大学历史学博士、温州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古代史。主要论文有《<左传>文献学研究》《<左传>神异预言与中国史学传统》等。



目录

 《春秋》之谜     


  一、《春秋》经传的性质      


  二、《春秋》经传内容的基本特征      


  三、孔子与《春秋》的关系      


第二编 成书疑案       


  一、从“口说” 到“著于竹帛”


               ——— 《公羊传》与《梁传》的成书历程      


  二、《左传》成书的三个阶段      


  三、《左传》与《国语》的关系      


第三编 经学之争       


  一、汉代经学与《春秋》三传的古今论争      


  二、“三科九旨”


               ———论《公羊传》的义法与历史哲学      


第四编 《春秋》的回响及其他       


  一、《公羊》学“大一统” 对古代政治的影响      


  二、沙鹿与梁山的崩塌


              ———论《左传》中的预言与中国史学传统   



内容摘要

      作为儒家五经之一,《春秋》是一部蕴涵着孔子深刻政治思想的著作,是历代文人学士的书目,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学术、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千百年来,《春秋》及三传的相关问题堪称盘根错节、纷繁复杂,相关的研究论著更是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使这些历史悬案愈加扑朔迷离,疑云密布。本书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大量出土文献并吸收学界*讨论成果,对《春秋》及三传中的性质之谜、成书疑案、经学之争、历史影响等重要问题进行清晰明了的介绍与梳理,希望能够拨开历史迷雾,还原《春秋》经传的真精神。为避免艰深晦涩,本书在满足学术性的同时兼顾易读性,力求以简明的语言把历史疑案的来龙去脉讲明白,并给予公允的评析与解释,勾勒出《春秋》经传学术发展的基本脉络。



主编推荐

丛书总主编:

      廖名春,清华大学历史系长聘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出土简帛、先秦秦汉学术思想史。长年来致力于“五经”“四书”等经典的研究。曾出版《周易研究史》《<周易>经传十五讲》(《<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荀子新探》《中国学术史新证》《孔子真精神》等多部专著,在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70多篇。

本册作者:

      陈鸿超,清华大学历史学博士、温州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古代史。主要论文有《<左传>文献学研究》《<左传>神异预言与中国史学传统》等。



精彩内容
 “春秋”的四层含义“《春秋》”作为书名,有四层含义。从史书《春秋》到孔子所修《春秋》,再到诸子《春秋》、儒学《春秋》,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
“《春秋》”的第一层含义是编年体史书。“春秋”一
词最初源自人们对季节的认识。自然季节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春秋”便被赋予时间的含义。如《楚辞·远游》:“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①简单地说,历史是指过去时间里发生
的事实,于是人们后来就把记载过去的史书叫作“《春秋》”。从目前的史料来看,至少在东周时期,“春秋”就已泛指史书。如墨子说:“吾见百国《春秋》”②;《国语·晋语七》中记载:“羊舌肿习于《春秋》”③;《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谈及王室公子教育时说:“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④相信很多读者会有疑问,完整的四季为“春、夏、秋、冬”,为何史书命名不采“夏”“冬”,却只取“春”“秋”?
这也困扰了后世诸多学者,他们提出种种解释,较为合理的主要有以下两种。①一
种是错举说。比如晋代杜预在《春秋左传集解序》中说:“故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则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②杜预认为“春秋”是“春夏秋冬”的节
取,由于“春”是一年记事的开始,必须要有,所以错杂
地取“春”“秋”两字,即孔颖达疏云:“言春足以兼夏,言秋足以见冬。”③当然,词汇省称的现象即便在今天也很常见,比如我们会把北京大学简称为“北大”;在用“风霜雨雪”一词时可以简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