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 纺织、烹饪、乐器、炼丹
  • 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 纺织、烹饪、乐器、炼丹
  • 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 纺织、烹饪、乐器、炼丹
  • 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 纺织、烹饪、乐器、炼丹
  • 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 纺织、烹饪、乐器、炼丹
  • 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 纺织、烹饪、乐器、炼丹
  • 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 纺织、烹饪、乐器、炼丹
  • 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 纺织、烹饪、乐器、炼丹
  • 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 纺织、烹饪、乐器、炼丹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 纺织、烹饪、乐器、炼丹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7.52 4.4折 39.8 全新

库存3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江晓原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ISBN9787544862431

出版时间2019-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9.8元

货号28534049

上书时间2024-10-31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绫罗绸缎锦是如何区分的?华夏烹饪技术的源头是什么?酒与茶为什么被称为国饮?中国古代有哪些代表性乐器?曾侯乙编钟为什么被誉为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迹?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人在纺织、烹饪、乐器、炼丹等方面的科技成果。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充分了解中国古人的穿衣与饮食,中国*受欢迎的古典名曲,以及炼丹术收获了哪些意外成果。



商品简介

绫罗绸缎锦是如何区分的?华夏烹饪技术的源头是什么?酒与茶为什么被称为国饮?中国古代有哪些代表性乐器?曾侯乙编钟为什么被誉为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迹?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人在纺织、烹饪、乐器、炼丹等方面的科技成果。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充分了解中国古人的穿衣与饮食,中国*受欢迎的古典名曲,以及炼丹术收获了哪些意外成果。



作者简介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体物理学专业,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成为中国个天文学史专业的博士。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被破格晋升为教授,1999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中国个科学史系。已在国内外出版著作约百种,发表学术论文约两百篇,并长期在京沪报刊开设个人专栏,发表大量书评、影评等文化评论。其学术思想在国内外受到高度评价并引起广泛反响,新华社曾三次为他播发全球通稿。



目录
章 中国古人的穿衣与饮食

节 中国:桑蚕丝绸的起源地

从蚕茧到丝绸的那些独门绝技

延伸阅读

衣冠上国:汉服里的中国礼仪

绫罗绸缎锦该如何区分

民间纺织怎样应用印染与刺绣

知识拓展

四大名锦:美到极致的中国记忆

第二节 舌尖上的中华传统饮食

华夏烹饪技术的源头在哪里

中华食谱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延伸阅读

火锅为什么成为雅俗共享的中华美食

酒与茶为什么被称为国饮

延伸阅读

杜康为什么成了酒的代名词

中外科学技术对照大事年表(远古到1911年)

农学、生物学

第二章 中国古代的“通天”工具

节 中国古代墓葬中的星图

墓室里为什么会出现天象图

现存最古老的星图出现在哪里

星图仪器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天文仪器有哪些

中国最古老的天文仪器是什么

天文仪器划分种类的标准是什么

延伸阅读

“浑天仪”名字的由来

水运仪象台是谁发明的

哪些仪器是“假天仪”

第三章 玉律金声:中国古代音律与曾侯乙编钟

节 中国古代音律的基本知识

古代音律是怎么划分的

知识拓展

中国最受欢迎的古典名曲有哪些

音律的发展为什么离不开数学

千年律学难题是怎么破解的

第二节 音律与计量及历法的关系

改革度量衡为什么要征寻通晓音乐的人

音律与季节 及气候有对应关系吗

第三节 曾侯乙编钟为什么被誉为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迹

延伸阅读

千古绝响——曾侯乙编钟的三次奏响

第四章 充满谜团的中国古代炼丹术

节 炼丹术是怎样诞生的

炼丹最重要的原料是什么

仙丹真能使人千年不老吗

第二节 炼丹术收获了哪些意外成果

中外科学技术对照大事年表(远古到1911年)

化学

内容摘要

绫罗绸缎锦是如何区分的?华夏烹饪技术的源头是什么?酒与茶为什么被称为国饮?中国古代有哪些代表性乐器?曾侯乙编钟为什么被誉为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迹?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人在纺织、烹饪、乐器、炼丹等方面的科技成果。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充分了解中国古人的穿衣与饮食,中国*受欢迎的古典名曲,以及炼丹术收获了哪些意外成果。



主编推荐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体物理学专业,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成为中国个天文学史专业的博士。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被破格晋升为教授,1999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中国个科学史系。已在国内外出版著作约百种,发表学术论文约两百篇,并长期在京沪报刊开设个人专栏,发表大量书评、影评等文化评论。其学术思想在国内外受到高度评价并引起广泛反响,新华社曾三次为他播发全球通稿。



媒体评论

人类文明离不开科技发展的支撑,人类史也是一部科技史。这套书全方位地展示了五千年来中国科技众多领域的杰出成果,让深埋在故纸堆中的中国科技生动、鲜活起来,滋养和灌溉当代每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内心。

——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这套书在全球化视野之下,勾勒了五千年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轨迹,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科技成果,引领读者感受中国科技文明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主创新意识,是一部历史与现代、知识与智慧、科学与艺术密切结合的优秀作品。
——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嘉麒

本系列立足于长期以来扎实的研究成果,融入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全新成果,所写内容具备学术性、前沿性、专业性。本系列在论题、内容和结构的选择设置上颇有新意,语言生动,配以精心选择的插图,具备图文并茂的理想形式。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主任  刘兵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就是科技的竞争。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有必要从五千年中国科技的辉煌成就中吸取前进的智慧与力量。从这个角度来看,“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的推出正当其时。
——著名科普作家、《科普时报》总编辑  尹传红

本系列突破了“成就描述”的范式,注重探讨知识的创新和传播,以及科技与各种社会因素的互动关系,以全球化视野梳理中国传统科技,为读者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与创造,理解世界文明进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韬奋出版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前社长  韩建民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