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人散曲 蒙元的新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元人散曲 蒙元的新诗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0.38 7.2折 56 全新

库存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曾永义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78244

出版时间2019-1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6元

货号28486545

上书时间2024-10-31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导读】超妙的汉语文学

曾永义

在这里要献给您的一本书是《元人散曲——蒙元的新诗》。

曲在传统文学中和诗词并称,而散曲可以说是元人的新诗。这种元人新诗的幅员比唐诗宋词更为广阔,情味更为活泼,而格律更为精致。以韵文学来说,它是运用中国语言文字达到超妙的作品。

本书的题目原作“元人散曲的认识和欣赏”,目的是希望您认识元人散曲,欣赏元人散曲。认识是欣赏的基础,有了正确的 认识,才能有深切的欣赏。所以本书也就分作“认识”和“欣赏” 两大部分。而在“认识”元人散曲之前,则首先介绍元代的政治社会与文学环境,希望您能了解元曲是在什么样的“温床”中孕育成长的;其次考订元人散曲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列表记其姓名、籍贯、身份、作品数,从而观察元人散曲的地位和作家的特色。

认识元人散曲则从渊源形成、体制规律、语言结构、内容思想、风格流派等方面论述,后归纳元人散曲的特质作为结论。由于曲所讲究的是语言旋律与音乐旋律的融合无间,必须对它有精细的认识,然后才能品尝出曲的真正神髓。为此,本书在这一方面占了相当多的篇幅,从语言长度、声调韵协、音节形式说明语言旋律,从宫调曲牌、腔板组织说明音乐旋律,同时对于格式的变化莫测,也追寻了它的原理。凡此,目的是希望您诵读时无棘喉涩舌之苦,写作时不致贻失格舛律之讥。

欣赏元人散曲则按派别选名家名作,对作家简介、对作品注解,然后或每首分叙,或数首合叙,作为“曲话”。曲话中评论作家的成就、作品的风格,有时也记逸闻琐事和对作品详加分析。由于曲是比较显豁的文学,表现的方式往往是“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也就是说它唯恐不说尽,并不以凝练含蓄为美。因此,“曲话”中也就没有首首加以“赏析”的必要。

张小山是元人散曲作品多的作家,他的一首题目叫《怀古》的〔水仙子〕,开头两句是“秋风远塞皂雕旗,明月高台金凤杯”。前面一句写的是昭君,后面一句写的是西施。这两句的境界正好可以用来象征元人散曲的两种风格:亦即前者是莽爽、豪辣、灏烂的,后者是清丽、优雅、潇洒的。后者虽然在诗词中犹能习见,但多半少了它那份清刚之气,而前者则是曲的独特品质了。我们读多了诗词,就好像吃腻了山珍海味,那么朗诵朗诵曲子,就好像换上果蔬蒜酪风味,齿牙间必定拂拂然。本书在文学的美馔佳肴之间,要献给您的正是一道叫你齿牙间拂拂然的“果蔬蒜酪”。

写到这里,西山朝来爽气,使我望风怀想,想起了远方心中敬爱的人,也就把这本书同时献上吧!

 

 



导语摘要

元曲是元代文学的灵魂。这种元人的新诗,和唐诗宋词相比,幅员更为广阔,情味更为活泼,格律更为精致。它的语言旋律与音乐旋律的无间融合,使中国语言文字达到*超妙的境界。本书介绍元代的政治社会与文学环境,使我们了解元曲是在什么样的“温床”中孕育成长的,并通过元人散曲作家群体和他们的作品,欣赏元代文学之盛。



作者简介

曾永义:1941年生,台湾大学文学博士。现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文哲所咨询委员、世新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名誉教授、特聘研究讲座教授,并为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戏曲学院等十余所大学之客座教授。专长为戏曲、俗文学、诗歌、民俗艺术。有学术著作《戏曲源流新论》《戏曲腔调新探》《参军戏与元杂剧》《俗文学概论》《明杂剧概论》《洪昇及其长生殿》《戏曲与偶戏》《戏曲学》等二十多种,创作散文集、戏曲剧本、通俗著作数十种。



目录

【导读】超妙的汉语文学


章    绪论


一、元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坛的情势    


二、元代的散曲作家及作品       


第二章    元人散曲的认识


一、起源       


二、体制       


三、规律       


1.语言旋律    


2.音乐旋律    


3.北曲格式的变化 


4.套数    


5.俳优体 


四、语言       


五、作法       


六、内容       


七、风格       


八、结论── 散曲的特质    


第三章 元人散曲的欣赏


一、前期作家──豪放派      


刘秉忠    


杜仁杰    


王和卿    


盍西村    


张弘范    


刘因       


不忽木    


陈草庵    


姚燧       


庾天锡    


马致远    


邓玉宾    


姚守中    


冯子振    


贯云石


张养浩    


二、前期作家──清丽派      


杨果       


商挺       


王恽       


卢挚       


关汉卿    


白朴       


三、后期作家──清丽派      


乔吉       


张可久    


徐再思    


薛昂夫    


孙周卿    


周德清    


四、后期作家──豪放派      


睢景臣    


张鸣善    


杨朝英    


五、歌伎与无名氏作家       


歌伎       


无名氏    



内容摘要

元曲是元代文学的灵魂。这种元人的新诗,和唐诗宋词相比,幅员更为广阔,情味更为活泼,格律更为精致。它的语言旋律与音乐旋律的无间融合,使中国语言文字达到*超妙的境界。本书介绍元代的政治社会与文学环境,使我们了解元曲是在什么样的“温床”中孕育成长的,并通过元人散曲作家群体和他们的作品,欣赏元代文学之盛。



主编推荐

曾永义:1941年生,台湾大学文学博士。现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文哲所咨询委员、世新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名誉教授、特聘研究讲座教授,并为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戏曲学院等十余所大学之客座教授。专长为戏曲、俗文学、诗歌、民俗艺术。有学术著作《戏曲源流新论》《戏曲腔调新探》《参军戏与元杂剧》《俗文学概论》《明杂剧概论》《洪昇及其长生殿》《戏曲与偶戏》《戏曲学》等二十多种,创作散文集、戏曲剧本、通俗著作数十种。



精彩内容

(一)

13 世纪初,精于骑射、勇武好战的蒙古人崛起于塞外沙漠之地,成吉思汗并吞了大漠南北诸部落,举兵南下,夺取了金的黄河以北之地,再挥兵西征,由中亚西亚直捣俄罗斯,凯旋东归时,也顺便把西夏灭了。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即元太宗),更在公元 1234 年,完成了灭金的大业。从此,偏安江左的南宋,便直接面对着强大的敌人,称臣纳贡,极尽妥协委曲之能 事,如此苟延残喘了四十二年,元世祖忽必烈毕竟举兵南下,于公元 1276 年攻陷临安(南宋的首都,现在的杭州市),掳走恭帝;公元 1278 年,把宋朝的残兵败将逼到广东崖山;次年陆秀夫负着帝昺投海殉国,结束了宋朝三百二十年的国运。

这是汉民族的次亡国,其呼天抢地、椎心泣血的惨痛不难想见。汪元量有一首诗说到元兵攻陷临安的事:

西塞山边日落处,北关门外雨来天。

南人堕泪北人笑,臣甫低头拜杜鹃。

西塞山边落下的,不是红红的太阳,而是整个黯然无光的宋朝;北关门外飞天而至的,不是及时的甘霖,而是挟着腥风的血 雨。破巢之下,宁有完卵?亡国之痛,岂无家亡之悲?遗民的血 泪,哪堪更对寇仇的狞笑!于是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临 安,开始有了无数的蒙古人、色目人(即先被蒙古人征服的西域人),乃至所谓的“汉人”(指原在北方被金统治的人)来居住了,而大宋的顺民,就成为“四民”之末,被称为“南人”了。庐陵人邓剡有一首《鹧鸪》诗:

行不得也哥哥!瘦妻弱子羸牸驮,天长地阔多网罗。

南音渐少北语多,肉飞不起可奈何,行不得也哥哥。

这真是一幅遗民的血泪图,心中的悲哽与怨毒,溢于言表。人生天地,就必须行路天地,路途再荆棘、再坎坷,也得往前行走,否则焉能称为“生活”?可是邓剡劈头句就说:“行不得也哥哥”,那不是鹧鸪鸟的啼声,而是他不可遏抑的呼喊!“瘦妻”“弱子”“羸牸”,由一个“驮”字所结合起来的形象,多么教人惨不忍睹。人生的天地,原来是又长又阔,可以自由翱翔、自 在驱驰的,而今已布满网罗,纵使人、兽同时饥饿将死,网罗又怎能让你逃过!推究其故,正是因为“南音渐少北语多”,在敌人铁蹄下,百姓惨烈地被杀害,文化肆意地被摧毁;可恨的是自 己毕竟是凡夫俗子,血肉之躯,何来有彩凤双翼冲云霄,绝尘世,“行不得也哥哥”,徒唤奈何!

                                                     (二)

生活在蒙古族统治下,元代的许多才智之士,沦为医卜星相之流,或买卖以营生,或说唱以糊口。有的仍旧不甘心埋没他们的锦心绣口,使他们握中的生花妙笔,无端地颓废,于是他们在像大都(今之北京)、杭州那样的大城市里,组织了所谓的“书会”,而自称为“才人”,他们编撰剧本,或改写剧本,有时也著作赚词、谭词、词话,甚至于“弄猢狲”等通俗文学。他们满腔的愤懑和无限的才情,既然都倾注在这娱人自娱、与功名富贵无缘、但求果腹的“事业”之中,于是他们“无心插柳柳成荫”,他们所从事的戏剧和通俗文学“事业”,大放了光彩。

戏剧和通俗文学之所以能大放光彩,也必须要有它们滋生繁衍的温床,这个温床就是元帝国便利的交通和兴盛的商业。俄人拉狄克的《中国革命运动史》中也有这样的话:“元时占据全亚细亚者,就是蒙古族。当时中国的货币,可以由太平洋流通到波斯湾以及里海各地。当时全亚细亚的商业,引起了中国商业很快的发展以及手工工厂长足的进步。”

由于帝国的大一统,重兵的驻防,门户的开放,使得元代的国际贸易非常的发达,商旅往来络绎不绝。于是大都会跟着繁兴起来。

大都和杭州可以说是当时南北两大商业城,商业城的主体自然是商人,特色是经济充裕,跟着娱乐场所也就林林总总。

娱乐场所主要是青楼、勾栏与书场。书场是说唱文学演述故事的场所,勾栏是百戏杂陈的地方,青楼是乐户歌妓的住处。青楼歌妓过的是“迎官员、接使客”,“应官身、唤散唱”, 甚至于是“着盐商、迎茶客”,“坐排场、做勾栏”的生活。所谓“官身”是:元代乐户中人,对于官府的宴会有承应歌舞和演剧的任务;这是免费的服务,所以他们只好在当时的富商巨贾也就是盐商茶客中卖身,或者是去勾栏里充当演员来讨生活。

在这种社会情况下,为了应付酒筵歌席上“散唱”的“散曲” 和勾栏中搬演的“杂剧”便及时兴盛起来。因为高文典册已经与功名绝缘,唐诗宋词亦不足以糊口,而这些书会先生们正有一肚皮的“怀才不遇”之感,便运用了这新兴的文体,恣意地挥写, 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婉转深切地由伶人口中说唱出来,把他们的思想情感、志气襟怀,着着实实地打入百姓的心目之中。虽然书会先生们的名字不会被列入“文苑传”或“儒林传”,他们的作品也不会被登录在“艺文志”和“经籍志”之中,但是他们潜伏在民间的雄厚势力,也使得朝廷庙堂中的王公贵人逐渐习染,终至完全接受。

勾栏繁盛,杂剧必然发达,而曲的另一体“散曲”,可以说是继唐诗、宋词的新诗,唐人旗亭画壁唱唐诗,宋人浅斟低酌唱 宋词,而元人酒筵歌席的“散唱”就是唱的“散曲”。

(三)

(元代)这一种新文学,并不是姚燧、吴澄、虞集、刘因、杨载、范柠、揭傒斯、萨天锡、张埜、杨维桢诸人的古文诗词, 而是那些写给大众欣赏的曲子与歌剧。在那些称为大家的古文诗词里,并不是没有一两篇佳作,但无论如何,他们文学的精神与形式,都是承袭前代的作品,跳不出唐、宋诸贤的圈子。唯有这些新起的曲子与歌剧,无论形式与精神,都具有新生命、新面貌和创造性,在当日的诗坛与剧坛,形成了新兴的艺术力量。因此, 我们可以说元曲是元代文学的灵魂。

而本书所要通盘讨论的,所要细细解说和欣赏的,就是“元代文学的灵魂”中的“散曲”。

(四)

叙情、写景、咏史怀古、宴赏酬赠,以及抒怀写志、歌功颂德之作,自来各体文字习焉为常,但元人由于政治社会的背景和语言音乐的特质,自然产生不同的格调。像下面这些写情的曲子:

 

中吕·阳春曲                            (王和卿)

情粘骨髓难揩洗,病在膏肓怎疗治。相思何日会佳期,我共你,相见一般医。

仙吕·一半儿                            (关汉卿)

碧纱窗外静无人,跪在床前忙要亲。骂了个负心回转身,虽是我话儿嗔,一半儿推辞一半儿肯。

仙吕·寄生草                            (无名氏)

宽了他罗裙带,淡了他桃杏腮。翠巍巍两叶眉儿窄,困腾腾每日逐朝害,闷厌厌使我愁无奈。前生想是负亏他,今生还了你相思债。

写情本来贵含蓄,教人耐于咀嚼,但上举三例,或写相思, 或叙幽会,或表闺情,用的都是很醒豁的语言,达意唯恐不尽, 甚至于露骨,但其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却贯串洋溢其间,给我们的是机趣自然的情味。

若论元人散曲成功的地方,除了写情真切、沁人心脾之外, 便是写景之美,如在目前。举凡春夏秋冬、花朝月夜,以及名都胜迹、池馆楼台,莫不曲尽其致。

双调·寿阳曲                         (马致远)

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云霁。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

 

双调·落梅风·江楼晚眺             (赵善庆)

枫枯叶,柳瘦丝。夕阳闲,画阑十二。望晴空莹然如片纸,一行雁,一行愁字。

诗词咏物,喜欢用典故,散曲则出诸白描,往往更为真切。以上所举的例子都避免和下文“欣赏”一章相同,因此不算是的作品,但即此亦可以概见元人散曲内容之一斑了。

(五)

双调·庆东原              (白朴)

忘忧草,含笑花。劝君闻早冠宜挂。那里也能言陆贾,那里也良谋子牙,那里也豪气张华。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

【曲话】此曲写功名利禄到头来不免一场虚幻,只有渔父樵夫的



媒体评论

我们要走向现代,但是我们要了解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寻求一个中国文化的根脉,怎么样重新生根发芽,帮助我们这个社会迈向更好的现代。

——龚鹏程

 

中华文化,有那么丰富的人生故事,有那么精彩的绘声绘色,有那么有趣的奇想异设。当然也有哲理,但那些哲理又是那么自由、多元,任凭取舍、选择、评判。人们从这种文化中看到的,是一种完整的人生实践,组合成一种刚健恢宏又温文尔雅的生命交响乐。这样的文化,充满生动的质感,也容易让大家了解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

——余秋雨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台湾影响*、水平*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大众学术普及丛书。此后图书一版再版,加印不断,深刻地影响了几代人。大陆九州出版社引进后,经一年多时间编辑,今年起陆续推出简体增订新版。

这套书从25万册古籍旧藏里归纳综合,整理出60部“当代记述较多而常被翻阅的”经典,包括六经及诸子、文艺各领域。当时台湾出版人高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