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今在日本,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已十分陌生。过去,中国文化如水量丰沛的泉眼,滋润其周边的地区。通过看天气预报,我们会发现,中国大陆的气压决定着日本的天气,时而是高气压向日本扩散,时而又是低气压往日本转移。就像气象图显示的那样,位于中国东侧的日本一直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作为东亚文化圈的一员,培育着延续至今的文化。这种影响并不是中国强加给日本的,而是日本一直在有意地、积极地摄取外来文化的结果。
不过,自19 世纪中叶起,日本就将船舵摆向了西洋,开始尝试脱离东亚文化圈,外来文化的摄取对象从中国变成了西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日本甚至忘了自己过去一直是东亚文化圈的一员,一开始是刻意忘记,现在则是丧失了那份记忆。在拼命摄取西洋文化的同时,日本低估了中国文化曾经发挥过的作用,而那其实是日本自身身份的根源。日本有许多文化活动和习俗源自中国,而在我们重新构筑、重新认识“日本传统文化”的努力下,中国元素从这些习俗中被隐去了,取而代之的是“日本固有”“日本特有”的标签。中国文化明明仍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可表面上却又看不出一点痕迹。
从我自身的经验来看,到高中为止的美术课、音乐课都只把西洋美术、西洋音乐当作艺术,日本本土的作品只是像陪衬一样一带而过。我不认为这种情况到了今天有多大改变。从前,我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里遇见几个在“日本、中国厅”前“迷路”的日本年轻女孩,我至今仍记得她们的话:“这里写的是日本厅呢,但日本有什么绘画吗?”说着,她们便离开了,连看都没往里面看一眼。
直到近(不,现在也是),大家都认为艺术修养是西洋的东西,这似乎成了一个默认的前提。西洋以外的文化、艺术被冠以“民俗”之名,在我们接受的教育中,这些仿佛都谈不上是真的艺术或美术。连日本都被说成了“有什么绘画吗”,那可想而知,日本人对中国绘画也不会有什么兴趣,甚至有可能连见都没见过。
即使如此,在提到日本代表性的画家时,仍有不少日本人能想到雪舟1 和其作品背后的中国水墨山水画或花鸟画,隐约知道有这样一个绘画世界的存在。然而,这种印象过于朦胧,他们即便对中国绘画有所耳闻,也无从知晓那到底是怎样一种绘画。回过头看看,在大学学习中国画以前,我都不敢确定自己之前是否见过中国画,而且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并不了解这方面。
近年来,日本掀起了一股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浪潮,学校的音乐课里加入了日本传统乐曲,教育界好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与日本文化相关的东亚文化是一个更大的概念,可这个概念仍没有走进人们的视野,过去对中国文化的记忆依然不见踪影。从事教材编纂工作的朋友曾说:“在中学美术课本里编入中国绘画内容根本不可能吧。”另一方面,为了普及日本美术作品,展现日本文化的优越性,日本编纂了新的历史教科书。对日本美术和艺术的反思是否只能朝着这个方向行进呢?
现在学术界,尤其是日本历史研究领域,已经有学者开始综观整个东亚文化圈,并尝试正视历史上该文化圈的存在。然而,这一观念还远远没有成为人们的常识。我们总是忘记,或者说被人告诉要忘记:东亚文化圈以中国为中心扩散,日本也是其中一员。通过这一点来认识自己、看清自己并不是一般人会尝试的事。
然而,现在的日本人并不想对此杞人忧天,他们的兴趣更加灵活、流动。日本年轻人的大众文化成了全亚洲年轻人的文化,反之亦然,文化的框架在不断推移,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以西洋文化为中心的看法部分转化为了品牌观念,而除此之外,我觉得这种看法已脱离了人们的生活和意识。至少西洋学术修养至上的近代教养主义现如今已不再流行,几乎消亡殆尽。有什么东西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并渐渐分崩离析,这种东西与喊着脱离近代、脱离西洋、脱离构筑的人所想的完全不同,它超越了人们的想象,不断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将传统的中国画当作一种闻所未闻的美术形式来介绍也未尝不可。这曾是为日本人所熟悉的世界,也正因为熟悉,在“近代化”过程中才会被抹去,正是为了摆脱这个世界,人们才有意识地忘却它。但抛开这些方面,我们聚焦中国画就会意外地发现它其实挺新鲜有趣的……如果能让大家抱着这种心态来了解中国画,我觉得也足够了。因为其中确实充满了不可思议的魅力。
本书就山水画、花鸟画这两类比较典型的中国绘画展开,通过解读中国人在其中追求什么、看什么、寄托什么,来为大家介绍这个陌生世界的魅力。不过,本书涉及的内容十分有限,我想事先提醒读者,在远方还有一个更丰富的世界等着大家。
导语摘要
《中国绘画的深意》是日本汉学家宫崎法子解读中国绘画的经典之作。
作者选取了中国绘画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类别——山水画、花鸟画,作为其研究对象,以这两类画的兴衰史为切入点,一一剖析画中的表现的主题与其背后蕴含的意义,结合艺术和社会史,解读一代代中国古人在绘画中编织的思想与梦想。既是艺术作品的赏析品味,更是社会学及人文精神的阐述。
全书分为山水画和花鸟画两卷。卷一山水画梳理了对山水画的确立、发展产生影响的社会背景,比如科举制度的发展、士大夫阶层的出现、文人文化的普及;例举自五代以来到宋、元、明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绘画作品,详述了山水画中的旅人、渔夫、奇石与庭院等意象背后蕴含的文人阶层的隐逸理想;重点解读文人山水画这一派系,论述其创作背景、传播与发展以及中心主题的变迁,从北宋的实景山水画慢慢过渡到元明的山居图、别业图、行旅图、仙山图等的过程。
卷二花鸟画结合大量作品展示,概括从古至宋的花鸟画的发展过程,重点详述藻鱼图、莲池水禽图、草虫图等典型主题的绘画内容,解析画中常见的意象如鱼、莲花、鸳鸯、白鹭、葡萄、竹雀等,表明花鸟画相比山水画承载文人知识分子的精神寄托之外,更多包含了中国民间自古以来对幸福的天真追求。
作者简介
作者:[日]宫崎法子
日本美术史家,以研究中国绘画史著称。 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美术史系,现为实践女子大学文学部美学美术史系教授。著作有《世界美术大全集·东洋篇·明》《中国绘画的深意》,曾获三得利学艺奖等多项大奖。
译者:傅彦瑶
青年译者,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译有《写给大家的中国书法史》等。
目录
卷一 山 水
章 中国绘画的长篇序章
一 超越近代
二 山水与花鸟
三 科举与水墨山水画
四 从士大夫艺术到市民文化
第二章 山水画的含义
一 初期水墨山水画及其主题
二 北宋山水画
三 渔夫的含义和渔父的传统
第三章 文人山水画及其传播
一 宋代文人山水画的开端
二 文人的交流与实景山水
三 南宋以后的山水画与主题
四 文人山水画的发展与主题
卷二 花 鸟
章 花鸟画及其含义
一 花鸟画的含义
二 花鸟画前传
三 花鸟画的确立: 自唐至宋
第二章 花鸟画的主题
一 藻鱼图
二 莲池水禽图
三 草虫图
第三章 文人绘画与吉祥绘画的主题
一 其他图案的意义
二 结语
后记
文库版后记
插图一览
内容摘要
《中国绘画的深意》是日本汉学家宫崎法子解读中国绘画的经典之作。
作者选取了中国绘画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类别——山水画、花鸟画,作为其研究对象,以这两类画的兴衰史为切入点,一一剖析画中的表现的主题与其背后蕴含的意义,结合艺术和社会史,解读一代代中国古人在绘画中编织的思想与梦想。既是艺术作品的赏析品味,更是社会学及人文精神的阐述。
全书分为山水画和花鸟画两卷。卷一山水画梳理了对山水画的确立、发展产生影响的社会背景,比如科举制度的发展、士大夫阶层的出现、文人文化的普及;例举自五代以来到宋、元、明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绘画作品,详述了山水画中的旅人、渔夫、奇石与庭院等意象背后蕴含的文人阶层的隐逸理想;重点解读文人山水画这一派系,论述其创作背景、传播与发展以及中心主题的变迁,从北宋的实景山水画慢慢过渡到元明的山居图、别业图、行旅图、仙山图等的过程。
卷二花鸟画结合大量作品展示,概括从古至宋的花鸟画的发展过程,重点详述藻鱼图、莲池水禽图、草虫图等典型主题的绘画内容,解析画中常见的意象如鱼、莲花、鸳鸯、白鹭、葡萄、竹雀等,表明花鸟画相比山水画承载文人知识分子的精神寄托之外,更多包含了中国民间自古以来对幸福的天真追求。
主编推荐
作者:[日]宫崎法子
日本美术史家,以研究中国绘画史著称。 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美术史系,现为实践女子大学文学部美学美术史系教授。著作有《世界美术大全集·东洋篇·明》《中国绘画的深意》,曾获三得利学艺奖等多项大奖。
译者:傅彦瑶
青年译者,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译有《写给大家的中国书法史》等。
精彩内容
\\\"《早春图》中的旅人与渔夫《早春图》复杂的山水中,藏着许多人物的身影。画面左下方,河边的小路上有两个人在行走。他们披着斗笠、背着行李,看起来像是在旅行,也有人说他们是行脚僧打扮。他们上方的岩石阴影处,有个骑着骡马、戴着帽子的人在看他们。这人和《江行初雪图》《秋江渔艇图》里的士人有着相同的打扮,带着随从和行李,行进在山间小道。再往上,山路变得陡峭,云雾里依稀可以看见登山人的背影。他们可能是给士人探路的仆人,也可能是另外一拨人。这些登山的人都朝着同一个目的地前进,那就是主峰右肩处朱红色的气派楼阁(图1.16b)。之前我们讲的那些北方山水画里也都画了精致的楼阁。水墨表现出了邈远的山水,而楼阁作为其中精巧的人造物,将整个画面收紧,是专业山水画家展现自己技巧的地方,它和画中人物一样,是北方山水画中必需的意象。旅人向着楼阁前进,那是他们当天的住处。和之前我们看的那些山水画一样,《早春图》里首先可以确认的就是这“行旅”主题。
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到画面下方的岸边,就能看见那里还画了好几个人物。右侧岸边有两个渔夫,好像是一对父子,年轻人摇着橹,老父正在收网,大约刚好打鱼归来(图1.16c)。再越过中间的大石头,看向画面左侧的岸边,那里停着一艘船,一位年轻的女性挑着扁担,正要从船上下来(图1.16d)。岸边有两个人正在等她,一个是挥舞着树枝的小男孩,另一个是抱着婴儿的婆婆。一只黑色的狗兴奋地围着他们转来转去。媳妇划船去市场上卖鱼,婆婆在家看孙子,媳妇买了些东西回来,婆婆和孩子们还有狗出来迎接她。接下来他们大概会回到大岩石下的陋屋里,其乐融融地吃晚饭,享受小小的幸福。
这渔夫一家的描绘与以往不同,画家没有画他们劳作的场景,而是表现了三世同堂、阖家欢乐的景象。就连小孩是男孩这一点都是画家精心安排的,这些人物的出现绝不是偶然。
《早春图》的整体构图中,渔夫位于画面最下方,行路的僧侣位于比渔夫稍微高一点的角落,而士人则比这些人更高一些。
高耸又巨大的主峰是皇帝的象征,风雪中矗立不倒的松树是官僚的象征,这是郭熙本人在谈论山水画时说的(参见《林泉高致》)。如果真是如此,那画中的人物和周围景致也一定是精心设计的。画面最下方画的是代表百姓的渔夫一家,属于官僚阶层的士人则在他们上方行路。郭熙利用山水画中反复出现的行旅、渔夫主题,展现了皇帝治世下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场面。
基于儒家思想的中国等级制度是“士农工商”,一国的基础应该是“农”。然而,郭熙的这幅作品里却没有农民。后来的山水画也一样,除了《耕织图》、陶潜《归去来图》等以农作为主题、需要专门描绘农村场景的作品以外,几乎很少有人把农民画进山水画里。
那为什么不画农民呢?想要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很难。不如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为什么大家偏好画渔夫呢?看了这么多山水画后我们知道,山水画与渔夫意象之间有剪不断的联系。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
媒体评论
本书正如其书名所言,立足社会和思想的背景,对中国绘画的主要领域花鸟画和山水画中描绘的各种各样的中心思想进行了解释说明,并认为这种中心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阶层和人们的价值观紧密相连,这一点很有说服力。不只是弄清楚画里画了些什么,还通过对绘画的解读,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也可称作是图像学的优秀成果。
——高阶秀尔 日本国宝级艺术史家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