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引子
太阳系小行星(28628号)史恺昇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世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敬畏:一是头上的灿烂星空,一是内心的道德律令。让我们感到意外的一件礼物,是麻省理工学院授予的、以“史恺昇”为太阳系28628号小行星命名的证书。从此,他有了一颗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太阳系小行星。
1. 12年级,一个难以忘怀的学年 ! 2012年秋,儿子史恺昇进入了美国高中四年级。尽管他以前成绩优异,也获得过不少荣誉,但12年级是他有收获的学年。他这一年既忙碌又轻松,短短六个月内发生了好几件令人终生难忘的大事。 在12年级,除了准备必要的大学申请材料,恺昇把更多的课余时间花在了人工智能研究上,并先后参加了全美两个的高中生科研大赛。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更好的计算机导航算法,该方法比当时所有发表的文献要高效好几倍。他因此分别获得了两大科研大赛的头奖和第6名,并赢得了12万美元的奖金。一时间,他成了红人,美国福克斯电视台在时间对他进行了实况采访,各大媒体和电视台也做了追踪采访报道。尤其是雅虎的一篇报道,引发了美国许多网民对美国十二年义务教育的激烈争论。 那几个月,还发生了另外几大喜事。 其中有趣的,是一个发生在美国白宫的花絮。我儿子在白宫受到奥巴马接见的时候,负责保安的人员千叮咛万嘱咐,提醒他口袋里千万不要有任何东西,连一张纸都不行!原来,在白宫曾经发生过一个尴尬的“突发”事件。一天,美国总统正想与被邀的学生握手,可那学生却把手伸进了口袋,想去掏什么东西。那时总统保安立刻冲了上去,把该学生摁住。保安很快从学生口袋里掏出了一样东西,这才发现口袋里只是藏着一份给总统的请愿书。 对儿子有价值的一份荣誉,也许要数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颁发的“小行星命名证书”了。小行星命名是一项经过国际小行星协会批准的永久性荣誉。我们太阳系除了八大行星之外,有不少新发现的小行星。早期小行星的命名一般都是根据古代神话人物命名的,后来绝大多数小行星的命名是为了纪念特定地点、组织、事件等,或表彰一个人在某领域做出的成绩。在太阳系中,那颗序号为28628的小行星就从此以“史恺昇”命名了。 而我难忘的一份邀请,是陪同儿子前往著名的纽约股票交易所。2013年1月15日,儿子应邀在鸣钟台为当天的闭市敲钟。那天下午,我们随同主办方负责人一起到了交易所,纽交所一位领导亲自迎接了我们。自“9·11”事件以后,纽交所保安十分森严,取消了公众外围的参观活动,给纽交所增添了更多的神秘感。那位接待我们的领导介绍说,纽交所交易平台大厅是从来不对公众开放的,更不用说那个鸣钟台了。他强调说,大多数上市老板都没有在鸣钟台敲钟的机会。那次能与纽交所零距离接触,让我长了不少见识,可算是我一生难逢的一次机会。 当然,让儿子引以为傲的,一定是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发出的录取函。12年级学期末,恺昇开始陆续收到录取通知书,让我了解到美国大学也会不遗余力地抢生源。比如,哈佛大学在正式发放录取书前,就提前三个月通知了恺昇,告诉他“已经被录取了!” 我当时十分诧异。后来了解到这也是哈佛大学既有的“内部政策”:提前通知极少数非常想录取的新生。而在决定奖学金时,尽管美国名校都公布了“按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授予奖学金(needbased scholarship)”的政策,但斯坦福大学还是为了与哈佛大学竞争,后来大幅追加了恺昇的奖学金,以吸引他去斯坦福大学就读。尽管接二连三的荣誉让恺昇受宠若惊,但它们大多毕竟只是锦上添花,能有什么比获得梦寐以求的学校青睐更重要的呢? 也许,人们此时不禁想问: 史恺昇是怎么成长的? 父母在教育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 我们到底是如果进行家教的? 要知道我们做了什么,就先要了解我们不做什么。许多时候,想要有所为,还真的先要有所不为。
2. 父母真想“有所为”,先得“有所不为” 家长都盼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有出息的人。勤学苦练的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大家都让孩子从幼儿起接受“刻苦学习”的教育。这种做法看似很负责,但许多时候却是的不负责。 说到这种教育方式对儿童产生的影响,我不由想起几年前的一件往事。儿子上大一那年的春天,我们全家回上海探亲。儿子在外婆家住了一个多星期后对我说:“好想弹一会儿琴。”小区附近恰好有一家钢琴学习班,我于是陪儿子去那儿试试,看看能否在那儿弹上两小时。那家琴房的条件还不错,里面有七八间琴室。去那儿上课和练琴的孩子全是幼儿、小学生,我儿子在那儿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幸好他并太不介意。在他练琴的时候,一位母亲带着7岁左右的男孩前来报名参加学琴。那小男孩在琴房左顾右盼,听着从各个琴室传出的钢琴声,满脸兴奋好奇的样子。办完注册手续后,那小孩的母亲却突然冲着孩子说:“是你自己一定要学钢琴的,现在为你付钱报了名!” 她语气很严肃,脸上却露出自豪的满足感。她拉着小孩离去,继续严厉地说:“你以后不好好练,看我怎么收拾你!” 她的话音刚落,男孩的脸色就刷地暗了下来,一脸忧心忡忡的样子,全然没了刚才的兴奋劲。此时此刻,小男孩茫然的神态在我脑海中定了格,我不由问自己:如果当初也给我儿子这种压力,他今天是否还会想来这里练琴呢? 那位母亲好心办了两件坏事:她把玉石当石头用,硬把孩子的“我要学”变成了“要我学”;她又暗示孩子弹琴是件苦差事,似乎对孩子说“你从此摊上事了”。这男孩本来打心底里想学琴,却让过度热心的母亲泼了盆冷水。在场的家长们都能领会那母亲的用意:她想督促孩子以后要刻苦练琴。 儿童是“短视”的,但父母不该短视。儿童的认知水平还处于感性阶段,他们大脑只对好玩的事情感兴趣。教育孩子持之以恒没有错,错的是在过程中没有爱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无论学什么,一旦兴趣没了,即使暂时能敷衍学下去,心思却早已不在学习上面了。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孩子钢琴考完了十级,就再也不想弹琴了。 迫使儿童过早“懂事”是不明智的。教育需要付出,更需要掌握符合孩子心理的教学理念。在与儿子共同成长的18年中,我得到的感悟不是一言两语能带过的。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总结,那么用这句话来概括是再恰当不过了:父母想有所为,先要有所不为。 家教中哪些该有所为,哪些该有所不为,什么才是正确的教子方法,这些是本书所要传递的内容之一。有人也许会说,别人的成功不能复制。的确,每个孩子不同,每个家庭也不一样,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也希望书中分享的感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正确的教育理念如同一把瑞士刀,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父母有了正确的教育观,就可以少走他人的弯路,找到属于自己的育儿捷径。
导语摘要
学习是不是一件苦差事?孩子的答案取决于父母怎么养孩子:一种是强求孩子“无质量的勤奋”,一种是给予孩子“高质量的玩耍”。成功的家教属于那些花匠型的父母,他们走的是一条慢热型教育的路,是一条快乐与求职兼得的教育之路。正如一句名言所讲:教的诀窍是不让人们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而等他们意识到的时候“轻舟已过万重山”了。 作者在美国亲眼目睹许多美国学生虽不善于考试,却能在实验室想出新点子,干实事能游刃有余。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中,作者反省了中国的传统学习观,开始潜心研究儿童学习心理和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并与妻子摸索出一套实用的育儿方法,实现了把求知“包装”成生活的乐趣,去“诱惑”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在如此环境下成长,作者的孩子成绩优异,却不是书呆子,不但赢得了美国高中生的科研大奖,被哈佛、斯坦福、和麻省理工竞相录取,还荣获一小行星命名的殊荣,并在美国白宫受到总统接见。正是因为作者摒弃了中西方教育的弊病,同时又发扬了它们的亮点,成功践行出了一条不同于“虎妈”和“猫爸”的家教之道。
商品简介
学习是不是一件苦差事?孩子的答案取决于父母怎么养孩子:一种是强求孩子“无质量的勤奋”,一种是给予孩子“高质量的玩耍”。成功的家教属于那些花匠型的父母,他们走的是一条慢热型教育的路,是一条快乐与求职兼得的教育之路。正如一句名言所讲:教的诀窍是不让人们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而等他们意识到的时候“轻舟已过万重山”了。 作者在美国亲眼目睹许多美国学生虽不善于考试,却能在实验室想出新点子,干实事能游刃有余。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中,作者反省了中国的传统学习观,开始潜心研究儿童学习心理和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并与妻子摸索出一套实用的育儿方法,实现了把求知“包装”成生活的乐趣,去“诱惑”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在如此环境下成长,作者的孩子成绩优异,却不是书呆子,不但赢得了美国高中生的科研大奖,被哈佛、斯坦福、和麻省理工竞相录取,还荣获一小行星命名的殊荣,并在美国白宫受到总统接见。正是因为作者摒弃了中西方教育的弊病,同时又发扬了它们的亮点,成功践行出了一条不同于“虎妈”和“猫爸”的家教之道。
作者简介
史文杰
198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物理系,赴美后获得德州A&M大学经济博士学位,曾就职于经济咨询行业,目前在美国一家500强企业从事互联网B2B开发和管理工作。
目录
引子 太阳系小行星(28628号)史恺昇
1. 12年级,一个难以忘怀的学年 !/003
2. 父母真想“有所为”,先得“有所不为”/005
章 孩子学习的兴趣从哪里来/009
1.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011
2. 学习是不是一件苦差事/014
3. 孩子的学习兴趣从哪里来? /015
4. 快乐与学习,是否可以兼得/019
5. 借“鸡和蛋”去引发思考/021
6. 做到“延迟满足”,就成功了一半/022
第二章 怎样让孩子的思维活跃起来/027
7. 让孩子享受阅读的小招数/029
8. 怎样让孩子的思维活跃起来/032
9. 感受看不见的世界 /034
10. 用暗示激发创作欲/038
11. 不管学什么,入门关键/040
第三章 没有数学符号的数学课/047
12. 明白道理比学会计算更重要/049
13. 从背诵数学口诀表说起/052
14. 没有数学符号的数学课/054
15. 不怕学得高深,就怕学得生硬/058
16. 勤奋的人有时也会被辜负 /062
第四章 科学思维是如何养成的/067
17. 游戏背后的套路/069
18. 电子游戏与计算机程序/071
19. 一场关于编程的“恶作剧”/074
20. 科学思维是如何养成的/076
21. 从“吃药打针”中体验科学精神/078
22. 学一种“防忽悠”的质疑方法/081
第五章 改变环境,还是改变自己/085
23. 处理棘手的“抄作业”风波/087
24. 改变环境,还是改变自己/089
25. 助人也会利己/092
26. 学做明智的取舍/094
第六章 挑战自身的极限/097
27. 运动不只是健体/099
28. 挑战自身的极限/103
29. “起得早、跑得快”不如 “走得远”/105
30. 三次远行,三种感受/109
31. 探亲和旅行/113
第七章 暑假怎么过才不会荒废时光/117
32. 吸取童子军的正能量/119
33. 暑假怎么过才不会荒废时光/122
34. 音乐节夏令营/124
35. 斯坦福大学数学夏令营(SUMaC) /126
36. 初次体验大学生活/128
第八章 美国学生其实不轻松/131
37. 美国小学也有提高班/133
38. 美国初中的特点 /137
39. 美国学生其实不轻松 /139
40. 论文写作的重要意义/140
41. 义工俱乐部/141
42. 数学俱乐部/144
43. “科学碗”俱乐部/146
第九章 参加奥数比赛的前前后后/149
44. 适时松手,才不会折断翅膀/151
45. 参加奥数比赛的前前后后/153
46. 无心插柳柳成荫/157
第十章 做研霸一波三折的起步/159
47. 攻克AP课程的难关/161
48. 参加美国SAT考试/164
49. 何必争当考霸/166
50. 做研霸一波三折的起步/168
51. 幸运地加入大学研究团队/171
第十一章 摘得“美国西门子科学奖”大赛桂冠/175
52. 瞄准“美国西门子科学奖”/177
53. 决赛前的准备/180
54. 一场模拟答辩赛/183
55. 摘得“美国西门子科学奖”大赛桂冠/185
56. 晋级“英特尔科学人才选拔赛”决赛 /190
57. 受邀为纽约证券交易所敲钟/196
第十二章 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199
58. 专注自己的长板/201
59. 偶像的力量/204
60. 善做“不紧迫却很重要”的事/206
61. 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210
第十三章 打造真实亮丽的申请文本/211
62. 敲开名校大门的功课/213
63. 讲好你的故事/214
64. 打造真实亮眼的申请文书/216
65. 申请美国大学的文书范例/221
66. 斯坦福大学补充申请文书/226
67. 哈佛大学补充申请文书/231
68. 麻省理工学院补充申请文书/233
第十四章 斯坦福的校园生活/241
69. 哈佛寄来的录取通知书/243
70. 面对三所名校的选择/244
71. 斯坦福的校园生活/246
72. 参加国际机器人和自动化会议 /249
73. 在谷歌实习/250
第十五章 父母应该站得高,看得远/255
74. 家庭教育,从起名字开始/257
75. 怎么教是一门大学问/259
76. 夸孩子也是一门学问/262
77. 美式放养与中式圈养/267
78. 别让孩子累垮了/271
79. 如何看待学校排名/273
80. 父母应该站得高,看得远/275
内容摘要
学习是不是一件苦差事?孩子的答案取决于父母怎么养孩子:一种是强求孩子“无质量的勤奋”,一种是给予孩子“高质量的玩耍”。成功的家教属于那些花匠型的父母,他们走的是一条慢热型教育的路,是一条快乐与求职兼得的教育之路。正如一句名言所讲:教的诀窍是不让人们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而等他们意识到的时候“轻舟已过万重山”了。 作者在美国亲眼目睹许多美国学生虽不善于考试,却能在实验室想出新点子,干实事能游刃有余。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中,作者反省了中国的传统学习观,开始潜心研究儿童学习心理和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并与妻子摸索出一套实用的育儿方法,实现了把求知“包装”成生活的乐趣,去“诱惑”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在如此环境下成长,作者的孩子成绩优异,却不是书呆子,不但赢得了美国高中生的科研大奖,被哈佛、斯坦福、和麻省理工竞相录取,还荣获一小行星命名的殊荣,并在美国白宫受到总统接见。正是因为作者摒弃了中西方教育的弊病,同时又发扬了它们的亮点,成功践行出了一条不同于“虎妈”和“猫爸”的家教之道。
主编推荐
史文杰
198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物理系,赴美后获得德州A&M大学经济博士学位,曾就职于经济咨询行业,目前在美国一家500强企业从事互联网B2B开发和管理工作。
精彩内容
55.摘得“美国西门子科学奖”大赛桂冠11月30日(星期五)下午,儿子与我们抵达首都华盛顿的杜勒斯国际机场。这一天,美国10个州的19位高中生在乔治·华盛顿大学(TheGeorgeWashingtonUniversity)汇聚一堂,来参加2012年度的西门子科学奖的全国总决赛。在那里,他们将度过他们人生中迄今为止最有意义的4天。
正式活动还没开始,主办方的出色工作就已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办方把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我们刚下飞机拿好行李,就看见主办方委派的司机和专车在等候着我们,将我们送到下榻的宾馆。到了宾馆,我们的入住、用餐和每天的行程及活动都给安排到了体贴入微的程度。对我来说,以前的出行从来没那么轻松过。
主办方在第一天给选手们安排了丰富的活动还聘请了专业摄影团队,不停地为选手们打灯光摆姿势,然后把那些照片和影视短片放到竞赛的官方网站上去晒。这一天,选手们参加了“西门子科学日”,一个专为小学生们举办的公益活动。主办方希望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从小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参赛选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科学的热情去感染小学生,算是选手们回馈社会的微薄之力。最后,主办方还组织学生到电子游戏娱乐场去尽兴。大家玩游戏玩得很嗨,好像都忘了这次是为何而来的。
第二天,乔治·华盛顿大学安排了几位研究生与选手的恳谈会。在一个教室,选手们坐在前面几排,家长们坐在最后的一排。研究生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一位研究生说到自己过去上大学前,是多么希望远离父母、渴望追求自由。但读了研究生后,他才体会到自己生活的一切琐事都得自理。经历了许多坎坷之后,他开始意识到父母过去为自己做了那么多,而自己又曾是那么叛逆。他后来越想越感到过意不去和惭愧,开始想家了。
这位研究生说到这里,坐在最后一排的家长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耐人寻味的是,从选手们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中间大多还蒙在鼓里,不知道家长们究竟为什么在鼓掌。
当然,活动中少不了选手们展示自己的海报。整个下午,主办方邀请了这次竞赛的评委、社会人士和媒体前来参观和采访,整个场面比区域决赛要热闹得多。我在那里遇到一些曾参与西门子区域赛评审的专家,有机会了解到区域赛评审中一些鲜为人知的过程,这是我的最大收获。
晚宴上,主办方给每位选手分发了一个神秘的礼包,嘱咐大家先不能偷看。此时,全场的人都在猜其中藏的究竟是什么。等主持人数过“1—2—3”之后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