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6.27 7.3折 ¥ 36 全新
库存14件
作者郭小建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366445
出版时间2018-1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6元
货号27848825
上书时间2024-10-31
第二章
社区治理理论
024 *节 治理理论
030 第二节 基层民主理论
036 第三节 社会资本理论
第三章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045 *节 社区治理体制的涵义
047 第二节 单位制
052 第三节 街居制
057 第四节 社区制
063 第五节 社区治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
第四章
社区治理模式
071 *节 社区治理模式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073 第二节 社区治理模式的国际经验
075 第三节 我国社区治理的实践模式
第五章
社区治理的主体
089 *节 社区党组织
094 第二节 社区自治组织
099 第三节 社区社会组织
101 第四节 物业管理公司
第六章
社区治理中的社区公共事务
108 *节 公共事务与公共物品概述
113 第二节 社区公共事务治理
第七章
社区治理中的社区商业服务
123 *节 社区商业服务概述
127 第二节 物业管理与社区管理
第八章
社会工作方法
138 *节 社会工作方法之个案工作方法
150 第二节 社会工作方法之小组工作方法
161 第三节 社会工作方法之社区工作方法
第九章
社会工作方法在社区治理中的应用实务
173 *节 自组织化社区治理4S模式
174 第二节 三社联动
178 第三节 自组织化社区治理4S模式的内容
190 附件1 团建游戏
195 附件2 (爱上山城地理)趣味运动会
203 参考文献
contents
从社区治理的内涵中可见,社区治理的主体是多元化的。社区治理的主体是社区利益相关者,即与社区需求和满足存在直接或间接利益关联的个人和组织的总称,包括党政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社会中介组织、驻社区单位、居民等。社区利益相关者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是由社区公共事务属性所决定的。社区公共事务是公共产品的组合而不是某项公共产品,它不仅是某一家庭或某一组织的需求,而且是涉及多个家庭和多个组织的共同需求,是个体需求的集合。它涉及多个行为主体之间的复杂权利关系,需要建立一种集体选择机制来解决个体需求表达与整合问题。治理社区公共事务需要社区利益相关者贡献资源、分摊成本、共享利益,这也需要建立一种平等协商机制,以实现资源倍增效应。
社区治理的主体不仅包括居民,还包括各种组织。从组织的性质角度,可以将社区治理的主体分成三大类:其一是党政组织,包括各级党组织与行政组织;其二是社会组织,包括社区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社区非营利组织(各类非营利的服务型、事务型组织)、社区居民文体娱乐团队、社区志愿组织等;其三是营利组织,包括营利性的驻社区单位和其他参与社区治理的经济组织(如物业公司等)。
因各参与主体所掌握的资源各不相同,彼此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依赖关系。比如,对于政府部门而言,由于社会事务增多,以及政府部门自身精简、力图追求企业型政府的效率和效益的需求,势必无法再大包大揽,而是将部分权力下放给社会组织,让社区居民主动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而获得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的合作。对于社会组织而言,要获得合法性,就必须接受政府的领导和管理,如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或者《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文件要求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而要进入社区开展工作,特别是与街道、居民委员会的合作,就需要得到政府授权。而政府也需要依赖社区中的经济组织发展社区经济、创造社区居民的就业机会,从而实现社区的稳定与发展。至于经济组织是否有权力进入社区,则又取决于社区居民、社会组织对于经济组织的评估,以及政府政策的准入。本书第六章将对社区治理的主体展开详细的分析。
如果说社区治理的主体是社区利益相关者,那么,社区治理的内容就是社区公共事务。公共事务一般是指涉及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及其实际效果。所谓社区公共事务,从宏观上来说,凡是按照属地原则分担到社区,以社区为单位去组织、协调、运作的公共事务,即属于社区公共事务;从微观上来说,社区经济、社区教育、社区卫生、社区体育、社区文化,以及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属于传统的社区公共事务。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被新划分出来的社区治安、社区服务等也属于社区公共事务。社区公共事务是纷繁复杂的,社区治理需要通过合作关系将政府、社区自治组织、非营利组织、营利组织等团结起来,整合各方资源,形成社区内部的共同合力,更加有效地解决社区公共事务问题。社区公共事务的本质是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或称“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社区性、外部性、多样性的特征。社区公共产品的属性本身就意味着:有效供给社区公共产品需要建立多元互动的社区治理结构。换言之,社区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会促使人们产生“搭便车”(捡便宜)的行为,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相互监督和相互约束机制。在社区公共产品的提供过程中,政府不可能是*的,市场也不可能是*的,自治组织以及第三部门等也不可能是*的解决之道。公共产品的提供是一个多元主体的互动过程,建立在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模式才能有效地克服单一主体供给的不足,进而走出社区公共产品供给的困境。
【本章小结】
本章介绍了社区的定义及与社区相关的定义——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重点介绍了社区的构成要素,包括人、地域、规范和文化;同时阐述了社区的功能及我国社区的发展,我国城市社区发展大体上可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即街道建立与恢复发展阶段,开展社区服务阶段,创建文明社区阶段,推进管理体制改革阶段和城市基层社区自治阶段)。
本章还重点介绍了社区治理的内涵。社区治理是指在法制化、规范化的前提下,由政府行政组织、社区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社区非盈利组织、辖区单位以及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活动。同时,总结了社区治理的六个原则:*,地方政府应当更加关注地区的整体福利;第二,地方政府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只能根据它是否贴近社区和社区市民、是否使他们增权来评判;第三,地方政府必须承认其他公共、私人、志愿组织的贡献,地方政府的职责在于促进而不是控制;第四,地方政府应当保证社区的资源充分用于本地区的发展;第五,为了*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地方政府需要认真考察如何才能*限度地满足居民的需要,因地制宜采取实施办法;第六,要证明自己的领导能力,地方政府必须了解、协调和平衡各种利益关系。本章还解说了社区治理的主体和内容。社区治理的主体是社区利益相关者,即与社区需求和满足存在直接或间接利益关联的个人和组织的总称,包括党政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社会中介组织、驻社区单位、居民等。社区治理的内容就是社区公共事务。公共事务一般是指涉及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及其实际效果。所谓社区公共事务,从宏观上来说,凡是按照属地原则分担到社区,以社区为单位去组织、协调、运作的公共事务,即属于社区公共事务;从微观上来说,社区经济、社区教育、社区卫生、社区体育、社区文化,以及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属于传统的社区公共事务。
【思考题】
1. 社区的定义是什么? 2. 社区的构成要素包括哪些? 3. 社区具有哪些功能? 4. 我国社区的发展包括哪几个阶段?contents
章
社区与社区治理
004 节 社区的涵义及要素
007 第二节 社区的类型及功能
010 第三节 我国当代社区的历史沿革
016 第四节 社区治理的内涵与基本原则
017 第五节 社区治理的主体与内容简介
第二章
社区治理理论
024 节 治理理论
030 第二节 基层民主理论
036 第三节 社会资本理论
第三章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045 节 社区治理体制的涵义
047 第二节 单位制
052 第三节 街居制
057 第四节 社区制
063 第五节 社区治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
第四章
社区治理模式
071 节 社区治理模式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073 第二节 社区治理模式的国际经验
075 第三节 我国社区治理的实践模式
第五章
社区治理的主体
089 节 社区党组织
094 第二节 社区自治组织
099 第三节 社区社会组织
101 第四节 物业管理公司
第六章
社区治理中的社区公共事务
108 节 公共事务与公共物品概述
113 第二节 社区公共事务治理
第七章
社区治理中的社区商业服务
123 节 社区商业服务概述
127 第二节 物业管理与社区管理
第八章
社会工作方法
138 节 社会工作方法之个案工作方法
150 第二节 社会工作方法之小组工作方法
161 第三节 社会工作方法之社区工作方法
第九章
社会工作方法在社区治理中的应用实务
173 节 自组织化社区治理4S模式
174 第二节 三社联动
178 第三节 自组织化社区治理4S模式的内容
190 附件1 团建游戏
195 附件2 (爱上山城地理)趣味运动会
203 参考文献
contents
章 社区与社区治理
【本章概览】
本章阐述了社区的定义及社区的基本要素,社区的类型及其功能,社区治理的含义及我国社区治理的基本原则,同时分析了治理与统治的区别、治理与管理的区别。
【导入案例】
人人都当“臭皮匠” 社区就会有“超级诸葛亮”
(资料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日常生活中,我们普通人只能充当臭皮匠,而很难成为诸葛亮。但如果我们的社区居民都来充当臭皮匠,那我们社区里就会有一位‘超级诸葛亮’。”闵行区莘庄镇都市星城居民区党支部书记李复兴这样说。
搭平台,聚人气,居民参与是前提
2015年初,莘庄镇提出下属居委会打造“一支部一品牌”的要求,都市星城居委会借此机会深入群众,想实实在在为居民做点事情,动员居民自发自治,打造居民主人翁社区。当年3月,李复兴在支部会议上提出了有关“臭皮匠”的想法,大家众说纷纭,想做又怕做不起来。后来,居委会和党员骨干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始了召集居民、招募志愿者等工作。
初到工作室的居民只是聚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没有硬性规定和要求,用李复兴的话说就是“聚聚人气,让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一个平台和地方”,短时间内便起到了不错的宣传效果,在聊天的过程中也自然而然地反映出许多小区内部的矛盾和问题,这为“臭皮匠工作室”的成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随着工作室的人气越聚越旺,议事的氛围越来越浓,2015年5月,“臭皮匠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目前,“臭皮匠”工作室有核心成员14人,基本以党员为主。工作室定于每周三和周六召开讨论会,大家围绕着一个核心议题进行讨论。如果可以立即解决的问题,与会人员会立即执行,保证解决问题的效率。与很多小区自治只有老年人参与的现象不同,工作室周六的讨论会议主要针对在职的年轻党员,保证了居民年龄段的多样化。工作室在每月25日会开展一系列的志愿服务活动,如清理社区垃圾,美化社区环境。据悉,工作室目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宗旨、目标、任务以及严格的考勤制度。
居民事,居民议,设身处地办民事
被盗失窃事件是小区里的老大难问题。居民老王(化名)因自行车乱放乱停而被盗。老王心里不舒服,跑去找物业大吵大闹,物业工作人员跟老王百般解释仍不管用,使得物业很头疼。“臭皮匠”们得知此事,主动找老王沟通。首先指明“这件事情责任在自身,乱停乱放本来就是不对的”,其次柔性说服“反正自行车也很破旧了,就当换新的了,旧的就淘汰了”。“臭皮匠”们的你一言我一语,使老王渐渐放宽了心,接受了来自“臭皮匠”们的劝告。
看似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却容易激化居民与物业公司的矛盾。同样的话,在物业嘴里说出来就是“强词夺理”“找借口找理由”,但是在平时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居民口中说出来就是关心和慰藉,问题和矛盾也就能够在平缓中得到解决。
还有一个故事不得不提,那便是李景奎老人“趣整群租客”了。近几年来上海市大力整治群租,旨在改善社区环境,但同时增加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压力。对此,“臭皮匠”成员陈大爷说:“我也是外地人,我了解他们的处境,很多人打工一个月也就挣三四千,吃喝刚够,那还租得起房子,只能群租。当然,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不文明行为……”
李景奎老人楼栋内以前经常出现大小便的情况,有的一户住有七八人,卫生间使用紧张,但不管怎样,在楼洞里大小便是不对的。一开始就有居民反映过这个问题,李景奎老人也找过这群小伙子,但根本没有人承认是自己干的,也无人理睬他。后来某一天,李景奎悄悄在楼道里撒了面粉,从门口的位置一直撒到了楼梯间之前被大小便的地方。当天凌晨四点,李景奎老人查看发现,面粉上出现了一溜脚印,直到这家群租户的门口。一早,李景奎老人敲响了他们的门,在证据充足的情况下,他们只能承认。李景奎老人说:“我也是外地人,只不过比你们早来几十年,我们来到上海都是想有更好的生活,那么我们就要融入上海人的生活,如果不想被他们看不起,首先自己要看得起自己啊!”从此以后,楼道内再没出现过随地大小便的情况。
“臭皮匠”工作室成立宗旨即为民办实事。两年的时间里一直在践行这一宗旨:一是善于发现,发现社区内闪光点并进行宣传推广,做正能量的传播者;二是善于收集,收集社区建设的短板和群众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良策解题,做社区文明的推动者;三是善于劝导,启发劝导社区不文明行为者改正错误,做文明行为的引导者;四是善于学习,运用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和规劝严重违反社会公德行为者,做社区公平正义的维护者。成立“臭皮匠”工作室让居民主动参与到社区自治管理工作当中,及时发现、探讨、解决社区新问题,积极应对解决社区的疑难杂症,为社区自治提供有效助力。
“臭皮匠”工作室负责人马顺妹说,“奉献与包容”是“臭皮匠”们工作的基石。如今,在“臭皮匠”工作室日常的工作中,他们的志愿服务已经覆盖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环境卫生、矛盾调解到文明宣传等,到处都活跃着“臭皮匠”们的身影。
节 社区的涵义及要素
一、社区的涵义
社区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早使用“社区”这一概念的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他在1887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先使用了“社区”(gemeinschaft)一词。美国的社会学家查尔斯·罗密斯把滕尼斯的社区(gemeinschaft)译成了英文“community”。“community”一词的含义很广泛,在社会学上,它主要是指在一起生活、工作的人的共同体。这和滕尼斯的“gemeinschaft”一词的含义已有区别。中文的“社区”概念是从英文的“community”翻译过来的。1933年,费孝通等燕京大学的一批青年学生,在翻译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克的社会学论文时,次将“community”这个英文词译成“社区”。在此之前,有人将它译为“共同社会”“地方共同社会”“共同区域社会”等。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政府倡导社区建设以来,“社区”一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在已经成为较普及的名词之一。更重要的是,社区在中国社会中地位的上升,已经影响了整个社会结构的变迁。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社区”这个词被再三提到:“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生活环境,发展社区服务,方便群众生活”;“高度重视社区党的建设,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构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的“社区”,被中国社会接纳并写进了中国别的官方文献中,其中蕴含的社会意义是非常深刻的。社区已经成为当今中国规模的、覆盖面广的、可用作社会支持(尤其是对社会弱势群体和贫困群体)和进行社会动员的组织资源,也成为我国多学科学者广泛研究的对象。
中共中央2000年11月3日转发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0〕23号)对社区做出如下界定: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我国政府官方认可的城市社区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以后做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本书所讨论和研究的社区即指这类社区。
要准确把握社区的主要特征,除了要了解社区的含义、类型、基本构成要素以外,我们还有必要了解社区与社会、社区与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区别与联系,因为它们是关系密切且容易混淆的几个概念。
二、社区的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