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接十一学校:六位教育人的寻变之旅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2.15
5.6折
¥
39.8
全新
库存15件
作者李建平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52346
出版时间2017-1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9.8元
货号25239955
上书时间2024-10-3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本书是《中国教育寻变》姊妹篇。北京十一学校历经1500天实现育人模式创新,构建起学生自主生长的学校生态,引起社会广泛反响。同时,不少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校,普遍产生了疑问:北京十一学校的经验可以复制吗?北京十一学校改革成功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为回答这一疑问,资深教育记者李建平再次出发,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并遇见了六位“寻变者”,深度挖掘他们跨出变革*步的心路历程。他们用抵及内心自我对话的方式,告诉读者:任何教育变革经验都不可能复制,但可以嫁接;任何教育变革都有赖于教育者自身的改变,有什么样的教育者,就会提供什么样的教育。
本书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阅读。
商品简介
本书是《中国教育寻变》姊妹篇。北京十一学校历经1500天实现育人模式创新,构建起学生自主生长的学校生态,引起社会广泛反响。同时,不少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校,普遍产生了疑问:北京十一学校的经验可以复制吗?北京十一学校改革成功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为回答这一疑问,资深教育记者李建平再次出发,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并遇见了六位“寻变者”,深度挖掘他们跨出变革*步的心路历程。他们用抵及内心自我对话的方式,告诉读者:任何教育变革经验都不可能复制,但可以嫁接;任何教育变革都有赖于教育者自身的改变,有什么样的教育者,就会提供什么样的教育。
本书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阅读。
作者简介
李建平,《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曾全程跟踪报道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世纪中国课改重大事件和决策过程的见证者、记录者。2010年5月至今,全程跟踪观察北京十一学校“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创新及学校转型的实践研究”,亲历了十一学校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困惑、挣扎与突破。著有《聚焦新课程》《聚焦新课程II——解析新难点》《中国教育寻变:北京十一学校的1500天》等。
目录
王海霞:神秘的罗盘
是十一雕琢了我;它把我点燃了,擦亮了。在这里,我触摸到了真正的教育,发现了真实的教师、真实的学生。
崔京勇:踏上另一趟旅程
我们有自己的定位,我们不要成为复制品,我们始于十一,而不止于十一。
汪正贵:零度起跑线
我在十一的每一天,都有内心的冲击。校园生活如此自主、自由、丰富、开放,说明这所学校真的是学生的学校。
杨荣耀:寻找自己的火焰
今天,与其说我们在学习十一,不如说是在通过学习十一寻找自己,关键是,我们敢不敢像十一人那样活一回。
高仁辉:心中的伊甸园
现在,泡桐树中学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课程表,每天都有学生喜欢的课程,他们带着期待来到学校,他们有很多不同的学习伙伴,他们对照学科细目表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发展自学能力、实施自主管理。
李长青:生命的拐角处
建了一辈子学校,没想到,过了知天命之年,竟然跑到北京建了一所这么大的学校。这一次玩得有点儿大了,真是自己把自己吓了一跳。
结语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中国教育寻变》姊妹篇。北京十一学校历经1500天实现育人模式创新,构建起学生自主生长的学校生态,引起社会广泛反响。同时,不少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校,普遍产生了疑问:北京十一学校的经验可以复制吗?北京十一学校改革成功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为回答这一疑问,资深教育记者李建平再次出发,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并遇见了六位“寻变者”,深度挖掘他们跨出变革*步的心路历程。他们用抵及内心自我对话的方式,告诉读者:任何教育变革经验都不可能复制,但可以嫁接;任何教育变革都有赖于教育者自身的改变,有什么样的教育者,就会提供什么样的教育。
本书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阅读。
主编推荐
李建平,《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曾全程跟踪报道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世纪中国课改重大事件和决策过程的见证者、记录者。2010年5月至今,全程跟踪观察北京十一学校“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创新及学校转型的实践研究”,亲历了十一学校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困惑、挣扎与突破。著有《聚焦新课程》《聚焦新课程II——解析新难点》《中国教育寻变:北京十一学校的1500天》等。
精彩内容
引言
21世纪初,中国教育正处在急剧变革的时期,各种可能性随时都会发生。
2010年8月,北京十一学校召开了一次不同寻常的暑期工作会议,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新学期将进行教学组织形式变革——选课走班,以此开启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创新及学校转型的实践研究。从这一天起,全体师生在李希贵校长的带领下,踏上了学校转型的漫漫征途。1500天后,学校育人模式实现转型,在漫长的探索中被反复设想、不断期待的教育图景出现了。
高中育人模式转型,在中国教育界引起轰动。2014年2月,*首次在一所中学举行新闻发布会。从那天起,这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无数人怀揣着理想与梦想,从四面八方向这里聚集,一些地方的市长亲自带队赶赴十一学校学习,有人在短短半年内接连六次进入十一学校。变革激起的波澜在这座校园里激荡,各种思想观念在这儿碰撞。
面对不一样的学校形态、不一样的教育生态,人们在惊羡它的同时,也不免有疑虑和担心:“十一学校的经验究竟能不能复制?”这是所有到访者为关注的问题。按照一般规律,一个典型出现后,人们普遍关心的是它的推广价值:“究竟能在多大范围内推广?”“可不可以移植、复制、嫁接?”“它对解决当前困惑的现实意义以及对未来的深远意义在哪里?”
接下来,人们还要问:“我能不能做?”“我们学校能不能做?”“我们这个地区能不能做?”“我们的条件和资源可以支撑这样的改革吗?”当然,还要追问:“你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改革核心的要素是什么?”“改革有哪些重要节点、关键点?”“如果我要做,该从哪里入手呢?”
面对这些疑问,领导这场变革的校长李希贵直言相告:“十一学校的经验不可复制,但可以嫁接。任何一所学校的经验都不可能复制,但是,可以嫁接,可以萃取其成功因素,将之移到不同的土壤中,使其与那里的气候相适应,从而产生具有共同文化基因而色彩缤纷的不同的学校。”
此言不虚。
短短两年时间内,在中国大地上,从首都北京到泉城济南,从美丽的青岛到天府之国成都,再到远在天山的新疆克拉玛依,已经有十几所学校走上了嫁接之路,并取得了很大成效。
嫁接,是植物的人工繁殖方法之一,即将一种植物的一部分固定到另外一种植物上,使其创面的形成层紧密结合,相互愈合为独立个体。被接的植物体称为砧木,接上去的枝或芽称为接穗。
那么,在被接学校这棵砧木上嫁接出来的一株株接穗,是如何生长的?在嫁接过程中,人们经历了怎样的内心冲突、蜕变与超越?完成了《中国教育寻变——北京十一学校的1500天》后,我便将目光落到他们身上,记录下一个个百转千回又耐人寻味的故事,试图通过生动的实践呈现那深邃而悠长的心灵蜕变之路。
于是,便有了我与他们的相遇。世上的一切美好都从相遇开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