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6.39
6.9折
¥
3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吕俊彪
出版社辽宁民族出版社
ISBN9787549709601
出版时间2015-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8元
货号23985964
上书时间2024-10-3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吕俊彪,汉族,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漂洋过海”的京族人
京族人的家园
京岛的“来历”
京族人及其“来源”
京族人的传统文化
第二章 京族人的生汁
大海:在天堂与地狱之间
海的馈赠
“做海”与“养海”
渔民的“副业”
第三章 “翁”的村落
“翁古”与“翁村”
“翁村”制度
“翁村”的“村众”
“翁村”的后继者
第四章 渔家人的爿俗
“原始社会”的“遗风”
渔民们的衣食住行
京族人的传统节日
渔家的婚恋习俗
渔人的归宿
第五章 京族人的神圣世界
京族人的护佑之神
“圣神”的“居所”
神圣与世俗的通达者
民间信仰与京族人的社会生活
第六章 京族民间文艺
唱哈
独弦琴
喃字
民间舞蹈
民间故事
第七章 大海之子
民族英雄
京族文化传承人
京族文化精英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内容
海水养殖京族人传统的生计方式,或许可以说得上是一种“靠天吃饭”的营生。每当遇到海里回游鱼群多、天气好的时节,当地人的收成可能就会多一些,否则的话他们的生活就“不好安排”。而即便是海产丰收的时候,由于受到市场环境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当地渔民的生活也不见得就有好的着落。因为从表面上看京族人是靠捕鱼为生,但卖鱼对他们来说也同等重要。
虽然1949年以后地方经济发展成就斐然,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前,京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处于一种“半自然经济”状态之中,当地人靠天吃饭的生计方式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改变。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极大完善以及地方经济的高速增长,京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发生深刻变革,而当地人“靠海吃海”的传统生计方式也因此发生巨大变化。尽管海洋捕捞在京族人的经济生活当中仍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一些新兴产业——如
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等的出现,京族传统“靠海吃海”生计方式的内涵悄然发生改变。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以后京族地区的渔业生产,已开始从以海洋捕捞为主逐步转向以海水养殖为主,从而实现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渔业发展模式的转变。与此同时,以当地人捕捞的海蜇为主要加工对象的海产品加工业也得到快速发展。
海水养殖是京族地区新兴的渔业生产方式,目前已成为京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京族地区海产品的市场需求持续扩大,以捕捞为主的传统渔业生产难以适应这种新的变化。在此情势之下,一些在中越边境贸易当中富裕起来的京族人家,开始把自家承包的低产盐碱田开挖成水塘,并引入海水养殖对虾等海产品。海水养殖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产业,对资金、技术的要求都比较高,对于没有太多养殖经验的京族人来说,这无疑是一项极其严峻的考验。不过,对于那些经受住考验的人家而言,他们所得到的回报却是相当丰厚的,而因为从事海水养殖而迅速富裕的京族人家更是难计其数。
京族地区的海水养殖,目前以养殖对虾为主。用于对虾养殖的所谓虾塘,在如今的京族地区几乎随处可见。这些虾塘小的大致有三五亩(水面),大的则有10多亩、20亩,每个虾塘一般可以养殖春、秋两季对虾。对虾养殖所需要的虾苗,有专门的养殖场提供。
对虾养殖对水质、氧气等的要求比较高。虾塘水质不仅要求有合适的盐碱度,同时还要定期更换。除此之外,为了保证虾塘里的水有足够氧气以利于虾苗成长,养殖户每天(尤其是天气较为闷热的时候)都要开动安装在虾塘中央的给氧机对其“打氧”。虾苗在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排泄物,通常可以通过更换塘水的方式进行排放,但这种方式无法彻底清除对虾的排泄物,因此在养殖若干年之后,养殖户们还要对虾塘进行翻修。
随着养殖技术的发展,石斑鱼、青蟹、红螺等经济价值较高的海鲜产品,目前在京族地区也多有养殖。2000年前后,一些京族人家尝试在海岛周边海域的浅水海湾上修建网箱养殖石斑鱼等鱼种,并获得了一
定程度的成功。此后,陆续有人参与到网箱养鱼的行列当中,一些人家甚至有了较好的收益。青蟹养殖是京族地区新近出现的一种养殖方式,主要利用改造过的、条件较好的虾塘进行养殖。由于青蟹养殖技术还不十分成熟,目前大多数人家都只是采取小规模养殖的方式进行探索性养殖。山心、巫头等地有着广阔的浅海滩涂,当地人有利用滩涂养殖红螺的传统。由于红螺养殖对场地和技术的要求都不是很高,因而一些有条件的当地人家都或多或少地养殖一些红螺。
P37-39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