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与回望: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口述历史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82.24
5.6折
¥
14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朱启臻 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80572
出版时间2015-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48元
货号23799136
上书时间2024-10-3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前言
序 言
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 “包产到户”(现在称之为农业家庭经营)是中国改革的重要标志,一举解决了中国人为之奋斗了30年而没有解决的吃饭问题。其中的道理不是简单经验可以解释的,需要通过对农业和农村社会进行系统研究给予解释。于是,就有了农业院校率先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农村社会学”等选修课。这算是社会学专业建设的准备阶段,我还清楚记得能容纳几百人的大教室座无虚席的课堂场景。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进入活跃发展期,社会冲破了以往的沉静,各类新社会现象不断涌现。如当时被称为“盲流”的农民工现象、市场意识觉醒后的市场行为、乡村工业化蓬勃发展、乡村自治出现以及农民负担加重等,均需要特定学科做出科学的解释,也迫切需要有新学科背景的毕业生承担新时期的社会工作。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高校学科大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农业大学的社会学本科专业于1995年9月首次招生。我们把这一事件定为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成立的标志。从此,我们的社会学学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经过20年的稳步发展,中国农业大学的社会学系健康扎实地成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我们已经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社会学系从*初的七八名转行教师发展到今天的具有25名专职教师的师资队伍。其中8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88%的教师具有国外留学或国外工作经历,真正形成了一支可以与国际接轨的教学科研团队。我们不断创新着教学内容,引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不断创造着令人鼓舞的研究成果。
我们形成了具有农业大学特色的教学与实践体系。重视教学以及社会实践是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从成立伊始就始终坚持的培养学生的原则。经过20年的努力,形成了包括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以及各个分支社会学等课程的完善的学科体系,并且在农业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等学科上做出了具有开拓性的贡献,形成了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特色学科。在实践教学上,不仅创新了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保持了与农村、农民的密切接触,而且形成和建设了稳定而有效的学生实践和实习基地。
我们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毕业生。截止到2015年9月,我们培养了535名本科毕业生,203名硕士研究生,以及144名在职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毕业生或工作在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或工作在科研、教学单位。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们都发扬了农业大学“解民生之多艰”的精神,体现了农业大学社会学“求真、务实”的传统,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杰出的成绩。
我们取得了一批教学和科研成果。社会学系承担了13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其中1项为重点项目;承担了50多项省部级研究项目,产出了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在社会学系的教师队伍里,有学校的教学名师,有*新世纪优秀人才,有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在社会学系,有***精品课,有*资源共享课程,有***规划教材;还获得了***、省部级奖励和荣誉,体现了广大教师的辛勤劳动,也是社会认可的重要标志。
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们的社会学系正在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这种机遇一方面来自社会和谐发展对社会学学科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来自社会学师生的长期努力和积淀。这使我们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农业大学已经把社会学列为重点发展的学科,社会学系近期将有自己的博士授权点。我们学院将进一步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力量发展社会学学科。相信用不了多少年,一个全新的社会学系将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去的20年,是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师生探索、探索、再探索的20年,是我们努力、努力、再努力的20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本口述史记录了我们走过的道路,反映了我们艰苦探索的历程,也预示着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书中记录的人和事,可以帮助我们回忆美好的过去,细心阅读可以发现我们每个人的影子;书中记录的情与爱,会使我们感受到社会学系家一样的温暖和团体的凝聚力;书中记录的每一个阶段,像是一级级的台阶,沿着它可以走得更高、更远。
在庆祝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成立2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不会忘记建系之初曾经给我们无私帮助的老前辈,他们是陆学艺、郭书田、陆银初、王立诚、李守经、邹德秀;也不会忘记社会学系的兼职教授和兼职导师,他们对社会学系发展做出的贡献是令人感动和难以忘怀的。
社会学系主任 朱启臻
2015年8月
导语摘要
2015年是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建系20周年。为了记录其发展历史,总结学科建设的经验,社会学系搜集和整理了20年发展的文字资料和口述资料,作为学生专业认知和学术训练可以依据的重要文献。本书汇集了正在或曾经在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工作的19位老师的口述文本,全面展示了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近20年来的关注主题和研究特色,系统地梳理了社会学专业的发展历程。
作者简介
朱启臻,男,1957年生。北京房山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先后任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现为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社会学会理事,中国农村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三农”问题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有关“三农”研究课题20多项,发表论文和调查报告90余篇,对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和新农村建设等领域有独到见解。
目录
程贵铭
1.中国社会学学科的曲折历程回顾
2.农大社会学系的艰难起步和快速发展
3.农大社会学专业要办出自己的特色
4.一个经济学人与社会学的不解之缘
5.我的教学与研究心得
6.如何学好社会学
朱启臻
1.农业大学需要社会科学
2.“三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社会学
3.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的特色与方向
4.农村社会学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
5.兴趣与责任
6.自豪与遗憾
7.期望与建议
张 蓉
1.与农大结缘
2.与社会学系结缘
3.学科建设与学科发展
4.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
5.对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6.师生情谊与人生感悟
蒋爱群
1.溯源:弃理从文
2.孕育:人文教研室
3.诞生:社会学的初创岁月
4.成长:黄龙寺扶贫实践
5.收获:成为“蒋妈”
6.结语
孙 津
1.从文学博士到农民问题专家
2.农大社会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3.比较现代化研究的思路与视野
4.实证研究或田野调查的真相
5.大学教育的本质内涵是精神自主
何慧丽
1.在武汉:两粒种子播种在一名年轻学子的心田
2.任教初期与读博期间教学科研思想的萌芽与成长
3.教学科研的开拓性探索阶段:为了中国社会学的新生和发展
4.课堂教学内容改革个案:社会学概论与中国社会学名著导读
5.课堂教学综合改革个案:经济社会学
6.关于社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发现乡土性,感悟农村美
叶敬忠
1.个人经历与学业转型
2.农村留守人口研究
3.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研究
4.社会科学研究的责任感
5.社会科学研究的态度与精神
6.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
吴惠芳
1.误打误撞初入门
2.跌跌撞撞进取路
3.峰回路转再上路
4.步履维艰“八爪鱼”
5.不是结束的结语
孙庆忠
1.学业背景与学术志趣
2.与农大社会学系结缘
3.课堂教学的高峰体验
4.兰考之行的田野记忆
5.八载妙峰山庙会追踪研究
6.十年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
7.研究生教育的精神与理念
8.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与感悟
9.心灵告白与社会学系的愿景
童小溪
1.关于大学教育和社会科学
2.在农大教书和调研的经历
3.对教育和改革的看法
4.对“三农”问题的看法
5.关于学生、学习和读书
6.关于个人和体制
7.关于课堂与课外
8.对社会学系和社会学的看法
赵旭东
1.乡土与社会
2.影响与改变
3.我与社会学
4.学生与培养
5.提升与转型
6.经历与人生
7.烦事与趣事
8.建议与主张
9.期待与展望
熊春文
1.与社会学结缘
2.入职社会学系
3.尽心课堂教学
4.开展经验研究
5.从容寄望未来
郑红娥
1.感念与感悟
2.初次造访
3.带队实习
4.次上讲台
5.我的成长
6.亦师亦友
7.失败与“成功”
8.学术之路漫漫……
谢元媛
1.求学:愉快之旅
2.工作:从心选择
3.班主任:幸福的社会
4.课堂:享受彼此的存在
5.求知:小宇宙爆发的渴求
6.人生:因梦想而让人期待
7.致谢
梁永佳
1.自我放逐的求学
2.以宗教为研究领域
3.田野工作的乐趣和收获
4.“三不主义”人类学
5.与农大结缘
6.大学教育和社会学的前景
7.每个同学都在谋划自己的生涯
8.遁世者的意义
潘璐
1.大学忆往
2.研究生学习:寻找实践的田野
3.回归社会学系
4.走上讲台
5.寄语新生:学科意识的培养
张艳霞
1.八年燕园寻梦
2.十二年海外求索
3.旧燕归来初登农大讲台
4.学术研究志趣及对未来的展望
后记
内容摘要
2015年是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建系20周年。为了记录其发展历史,总结学科建设的经验,社会学系搜集和整理了20年发展的文字资料和口述资料,作为学生专业认知和学术训练可以依据的重要文献。本书汇集了正在或曾经在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工作的19位老师的口述文本,全面展示了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近20年来的关注主题和研究特色,系统地梳理了社会学专业的发展历程。
主编推荐
朱启臻,男,1957年生。北京房山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先后任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现为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社会学会理事,中国农村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三农”问题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有关“三农”研究课题20多项,发表论文和调查报告90余篇,对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和新农村建设等领域有独到见解。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