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1.25 5.3折 ¥ 59 全新
库存30件
作者唐小兵 也人出品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545821499
出版时间2022-07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9元
货号29443264
上书时间2024-10-31
2007年和2017年,唐小兵教授分别到北美两座知名学府访学——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简称UBC或称卑诗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这两所大学分据美洲大陆东西两岸,堪称人文荟萃。小兵能有机会造访并做较长时间盘桓,的确难得。而两次访问时间相隔十年,他个人也由博士生成为知名青壮辈教授,感受自有不同。
UBC建于1908年,建校时间虽然不过百年,却已经跻身加拿大三所重要的大学,人文方面尤其享有盛名。著名华裔学者如研究中国古代法律与社会的瞿同祖、研究明清历史的何炳棣、研究政治思想的张佛泉、研究古典诗词的叶嘉莹等都曾在此执教。物换星移,小兵到访时请益的对象多为西方学者,如治宗教史的欧大年(Daniel Overmyer)、明清及近现代史的卜正民(Timothy Brook)及齐慕实 (Timothy Cheek)教授等。他也有机会与唐宋思想史学者丘慧芬相往还。不论是特定课题的深入讨论,还是学问方法的畅想交谈,他经历一场又一场知识的盛宴,在在让他收获丰富。
UBC位于太平洋畔温哥华市,颇得山水之胜,小兵在建校百年之际到来,自然颇有感触。活泼的课堂教学方式,完善的图书馆设备,甚至设计周到的宿舍空间无一不让他理解,大学教育的重要不仅在于名师的教诲与知识的积累,也同样在于问学环境的塑造以及教学相长的氛围。大学精神毕竟需要物质条件的充实。小兵描述校内学院制度如何促进师生互动,校内校外社区从食堂到书店如何形成一个连贯的生活空间,虽然仅止于初步观察,已经足以让他深有所感。
当然,UBC的经验重要来自人的接触,而这些经验带来参差不同的心得。小兵穿梭学校内外,除与上述学者教授互动外,也见证社群意识的消长。饭桌上的唇枪舌剑,日常笑话里的种族、阶级偏见,让他不断体会到大学何尝只是象牙塔。对有心人而言,大学的环境其实不断试探书本知识的限度:什么是民主的尺度,什么是自由的内涵,什么是尊重与同情,这些课堂上的大哉问只要一出校门,就迎来不那么一清二楚的回答。于是另一层辩证必须开始。
小兵也有幸接触定居在温哥华的华人。他们有的早已落地生根,有的随波逐流,所形成的众生相延续了百年来一波又一波移民所带来的憧憬和忧患,希望和失望。其中让他印象深刻者包括彭册之先生和痖弦先生。前者与小兵有同乡之谊,一生的行止颠簸让他心有戚戚焉,后者则曾是台湾著名的诗人,经典佳作流传两岸。小兵记载他们暮年的身影丰采,充满敬惜之情,但也不乏时移事往的感慨。他们终老海外,能与一位中国来的青年学者偶然相会畅谈,也就是生命的吉光片羽吧。
2017年秋天,小兵教授以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剑桥。哈佛是世界名校,自不待言,燕京学社则与中国与亚洲研究有独特关系。学社为独立单位,1928年经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主催与哈佛合作成立,资源则来自美国铝业大亨查尔斯·霍尔 (Charles Hall,1863—1914)遗产基金会。燕京学社多年来为美国学界对中国与亚洲研究重要的管道之一,赞助多位优秀亚洲学者访学哈佛。小兵能得到哈燕学者的荣誉,足以说明他的学问功底,而他也的确善用剑桥一年的时间,从事研究访问。
比起UBC,哈佛在东亚研究方面的师资和设备更为丰富。以早期留美学生而言,陈寅恪、汤用彤、俞大维、张鑫海、楼光来、顾泰来、吴宓、赵元任、梅光迪、竺可桢、李济、林语堂、梁实秋等人,都是哈佛校友。有谓这些学者返国后撑起中国知识界半壁江山,并不为过。来到哈佛之前,小兵已经做足功课,一旦踏入校园,他即全力追寻这些前辈的踪影足迹,为之兴奋,为之低徊。他心仪的两人为陈寅恪与吴宓。陈寅恪曾被誉为现代中国史学界人,作为后之来者,小兵对大师当年在哈佛的一切自然心有戚戚焉。陈寅恪的专心致志与吴宓的心有旁骛形成微妙对比,但这不妨碍两人成为终生挚友。他又从吴宓日记的字里行间,推敲拼凑当年哈佛中国群英的日常往事及轶闻。徜徉哈佛校园,遥想前辈行止,思考当代中国学术何去何从,这应该是小兵蕞大的收获。
一如十年以前,唐小兵在哈佛也勤于拜访学者,或旁听或请益,依然保持学生一般的热忱与初心。名满世界的桑德尔(Michael Sandel)对正义与平等的阐述,布莱尔(Ann Blair)对启蒙主义知识传播的探究,宋怡明(Michael Szonyi)对中华晚期帝国的重新思考都让他眼界大开;他尤其发现这些学者对本科生的教学无比专注,上课绝不照本宣科,薪火相传的意义其实就在基本的课程中展开。哈佛校园里往来无白丁,目不暇给的学术活动从会议到演讲座谈,让任何造访者都能觉得满载而归。
但小兵已经不是当年的新晋学者。阅读他的哈佛琐记,不难感受到他微近中年的焦虑。年龄的增长、现实的历练,只让他对真知的可望而不可即愈发感觉迫切。哈佛果然是如此完美的知识殿堂?就算如此,对于来自中国又终将离去的访问学者,又意味着什么?波士顿地处北国,秋天的绚丽之后就是漫漫严冬。他曾写到在波士顿秋日雨夜想起了自己碎片化的经验,“然后举目这个遍地沉疴狼烟四起的世界,感觉这个世界因为政治纷争、族群冲突和身份政治等,让原本可能更万物一体形成内在连带感的世界越来越陷溺在一种分裂和彼此仇视的境地,似乎这个世界充斥的除了政治就是娱乐,而能够静水流深滋养人心的人情已经不复存在了”。
然而在另外的章节里,小兵写到造访瓦尔登湖的感受。这座因为梭罗而举世闻名的小湖其实见面不如闻名,但越是因为平淡无奇,越让人体会平淡中的蕴藉、混沌中的清明得来有多么不易:
在一百七十多年前的湖畔生活的梭罗,肯定会面临诸多日常生活的困局乃至绝境,也会有来自暴风雪天气的压迫,他也许也会有一些紧张乃至焦虑,但从哈佛毕业博览群书的他,拥有极为丰厚的人文思想资源,更有强韧而敏感的精神世界,这从《瓦尔登湖》 极为广泛的知识趣味可管窥一斑,让他足以应对自然和人生的挑战。
小兵的哈佛经验终还是归结到他对人与人的接触与体会。虽说哈佛校内尽是饱学之士,但也不乏自鸣得意的浮浅分子。反倒是校外一样有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的人与事。让唐心仪的两位,王鼎钧先生与***先生。王先生前半生历尽千山万水,之后蛰居纽约,参悟出静与定的大智慧。余先生为哈佛博士,之后任教耶鲁与普林斯顿大学,学问风骨直逼陈寅恪。唐小兵何其有幸,得以与他们往还,亲聆教诲。他对于余先生坚持择善固执的学术立场尤其感同身受。这应该是他哈佛之行的额外收获了。
2017年秋天小兵来到哈佛之后即与我联络。此前他的导师许纪霖教授曾数次推荐这位得意门生,另有几位友人也提起他的人品与文章。我们果然一见如故,有多次畅谈机会。小兵对学问的专志、对现实环境的深思,使他每有不能自已之处。这样的真诚令我感动。看到小兵记下访学哈佛的点点滴滴,更理解他为人与处事的风格。小兵治学以研究现代中国公共领域开始,从报刊杂志的发行,到社会舆论的生成,再到知识分子的互动,都指向他对公民社会的谱系的探讨;除了钻研理论,他特别注重时人与时事的相遇或碰撞,由此思考历史的偶然与必然——以及与当下的关联性。在他平易的外表下,有一颗热烈的求是之心。我珍惜我们的因缘,也确信他在问学路上绝不随俗,能走得长长久久。是为序。
王德威
2022年1月
本书系历史学者唐小兵的北美访学录,记录了他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与哈佛大学的遐思见闻。从温哥华的UBC,到波士顿的哈佛大学,相隔十年的访学经历,串连起一位青年学人的学思历程。初次访学的局促与好奇,再次访学的从容与稳重,以及对异域文化的观察与反思,对文化名家的探访与交流,使本书既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又呈现出多元的文化视角,为读者了解北美学术文化与人文世界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导览窗口。
本书系历史学者唐小兵的北美访学录,记录了他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与哈佛大学的遐思见闻。从温哥华的UBC,到波士顿的哈佛大学,相隔十年的访学经历,串连起一位青年学人的学思历程。初次访学的局促与好奇,再次访学的从容与稳重,以及对异域文化的观察与反思,对文化名家的探访与交流,使本书既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又呈现出多元的文化视角,为读者了解北美学术文化与人文世界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导览窗口。
唐小兵,湖南衡阳人,历史学博士,哈佛燕京访问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主要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史、左翼文化与中国革命、回忆录、口述史与20世纪中国等,著有《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十字街头的知识人》《与民国相遇》《书架上的近代中国》等。
序言 王德威 / 1
UBC的初印象
初识UBC / 2
清新脱俗的校友聚会 / 5
唇枪舌剑的课堂 / 8
造福读书人的图书馆 / 12
小书店里的大世界 / 16
一面之缘? / 21
圣约翰学院的启示录
圣约翰学院的语言风波 / 28
心灵生命的拓荒 / 32
社群意识是如何形成的? / 37
餐桌上的心态史 / 43
笑话与反种族主义 / 50
艺术是自由的象征 / 56
自由与规则 / 61
别了,温哥华
在温哥华感受工人阶级的力量 / 68
忘年之交 / 71
与狼共舞的印第安人? / 75
如坐针毡,如沐春风 / 82
若这世上真有狗的天堂,那一定是在温哥华 / 86
魂兮归来,中国的春节? / 90
诗人痖弦 / 96
海的恋歌 / 104
*去与未来之间的哈佛
群星闪耀的哈佛时刻 / 110
哈佛吴宓的朋友圈 / 115
师者陈寅恪 / 127
哈佛的课堂 / 137
学生社团的灵魂 / 144
“那改变明天的已为今天所改变”
——哈佛燕京访学琐忆 / 149
书与人的光影交错
——我的哈佛缘 / 162
波士顿笔记
细节里的善意 / 174
推动力的奥秘 / 178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 183
湖畔寻思录 / 188
节日的本色 / 193
卡佛街16号 / 197
在纽约访问王鼎钧 / 215
普林斯顿的萤火虫 / 227
波士顿的雪 / 231
后记:这个世界很大,我只用自己的杯子喝水 / 236
本书系历史学者唐小兵的北美访学录,记录了他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与哈佛大学的遐思见闻。从温哥华的UBC,到波士顿的哈佛大学,相隔十年的访学经历,串连起一位青年学人的学思历程。初次访学的局促与好奇,再次访学的从容与稳重,以及对异域文化的观察与反思,对文化名家的探访与交流,使本书既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又呈现出多元的文化视角,为读者了解北美学术文化与人文世界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导览窗口。
唐小兵,湖南衡阳人,历史学博士,哈佛燕京访问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主要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史、左翼文化与中国革命、回忆录、口述史与20世纪中国等,著有《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十字街头的知识人》《与民国相遇》《书架上的近代中国》等。
在剑桥寒冷的冬夜,静看窗外雪花落在异国的土地之上,遥想陈寅恪先生一百年前在哈佛留学的日常岁月和精神世界,行走在他曾经步履匆匆路过的校园,呼吸在同一片蓝天白云之下,就会深深地被先生这种既有世界眼光又有中国情怀,一生为中国文化托命开新的高洁人格所感动。尤其如上述潜心学术、悉心栽培弟子的细节与精神更是深深地浸透了学人之间的情与义。
——《师者陈寅恪》
在波士顿秋日的雨夜里,想起了自己的这些碎片化的经验和师弟的由衷感受,然后举目这个遍地沉疴、狼烟四起的世界,感觉这个世界因为政治纷争、族群冲突和身份政治等,让原本可能更万物一体形成内在连带感的世界越来越沉溺在一种分裂和彼此仇视的境地,似乎这个世界充斥的除了政治就是娱乐,而能够静水流深滋养人心的人情已经不复存在了。可其实人生一世,让他(或她)有幸福体验和愉悦感的难道不正是人际之间的友善和关切吗?
——《细节里的善意》
他关切的是历史变动中小人物的身世与命运,给出的是有温度的、能够感通和同情的历史写作。而这种抒情的历史写作,又在程度上保持了一种节制和自省,避免了感情泛滥无归甚至扭曲事实。他无意充当历史审判者,也不愿仅做一个无所用心的围观者,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一个聆听哭声的捕蝶人。
——《在纽约访问王鼎钧》
那些落在花园里、屋顶上或者人迹罕至的空地树林里的雪,就成了一种可以静观的自然之美。它象征着纯洁、柔和与美好,而那些不幸落在马路或人行道上的雪花,被车轮碾压或行人踩踏,再加雨水的冲刷之后,与地上的尘垢结合到一起迅速变成雪泥。它往往污浊、青黑和令人生厌,湿溻溻而软绵绵的,牵绊着行人的脚步,像纠缠世人的幽灵。
——《波士顿的雪》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