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小书 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家小书 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4.19 5.1折 28 全新

库存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邓广铭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14133

出版时间2016-03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28元

货号23916079

上书时间2024-10-30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着力于为王安石辩诬,为恢复历史上本来面目的王安石贡献颇多。
自1950年代以来,作者四次为王安石写传,本书为后一个版本。王安石是北宋政治改革家,对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的变革都有理想和抱负、韬略和办法,他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的精神,积极推动以富国富民强兵为宗旨的变法革新运动。
面对大量史料,作者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力求全面客观地把握王安石的人格和业绩、气度和胆识,清除近千年来以莫须有的罪名丑化他的种种谤言谤语、虚枉记载,改变千年来所铸成的传统成见,恢复他的本来面目,同时也展示了颇具特色的熙宁变法改制的图景。


作者简介
邓广铭,中国历史学家。字恭三。1907年3月16日生于山东德州临邑。
1936年国立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毕业论文《 陈龙川传 》,深受指导胡适的赞赏。留校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和史学系助教。

先后发表《辛稼轩年谱》、《稼轩词编年笺注》、《宋史职官志考正》、《宋史刑法志考正》等。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当国执政以前的王安石
  第一节  从童幼到青少年
  第二节  进士及第和初入仕途
  第三节  王安石愿做地方官“以少施其所学”
  第四节  王安石再到北宋朝廷供职
第二章  宋神宗起用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革新
  第一节  任翰林学士期內的王安石
  第二节  王安石在法家思想指导下变法革新
  第三节  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精神支柱
第三章  王安石人参大政时治国安邦的两大抱负
  第一节  向大自然讨取财富的为天下理财之法
  第二节  王安石吞灭西夏契丹统一中国的战略设想
第四章  王安石推行新法及其所遇阻力
  第一节  有关理财和兴农的各种新法
  第二节  有关恢复民兵制度和加强军队作战实力的两种新法
第五章  王安石对待敌国外患的决策
  第一节  全力支持王韶对西蕃诸部的招讨
  第二节  在契丹统治者两次制造衅端时的对策
第六章  王安石的两次罢相
  第一节  宋神宗畏天变与王安石的首次罢相
  第二节  战略设想的破灭和王安石的第二次罢相
  第三节  略论宋神宗、王安石二人间的关系
第七章  宋神宗的逝世与宋廷政局的大变
  第一节  宋神宗的逝世和保守派人物的当政
  第二节  章惇就役法问题对司马先进行严厉驳斥
  第三节  新法全被废罢
  第四节  司马光、文彦博等人弃地与敌
第八章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第一节  这次变法是革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一场激烈斗争
  第二节  为天下理财的成效:发展了生产,扭转了积贫的局势
  第三节  新法的被推翻不等于新法的失败
第九章  王安石的暮年和身后
  第一节  十年的退休生涯
  第二节  身后的冷落

内容摘要
本书着力于为王安石辩诬,为恢复历史上本来面目的王安石贡献颇多。
自1950年代以来,作者四次为王安石写传,本书为后一个版本。王安石是北宋政治改革家,对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的变革都有理想和抱负、韬略和办法,他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的精神,积极推动以富国富民强兵为宗旨的变法革新运动。

面对大量史料,作者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力求全面客观地把握王安石的人格和业绩、气度和胆识,清除近千年来以莫须有的罪名丑化他的种种谤言谤语、虚枉记载,改变千年来所铸成的传统成见,恢复他的本来面目,同时也展示了颇具特色的熙宁变法改制的图景。


主编推荐
邓广铭,中国历史学家。字恭三。1907年3月16日生于山东德州临邑。
1936年国立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毕业论文《 陈龙川传 》,深受指导胡适的赞赏。留校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和史学系助教。
先后发表《辛稼轩年谱》、《稼轩词编年笺注》、《宋史职官志考正》、《宋史刑法志考正》等。


精彩内容
 三王安石青少年时期的心路历程王安石从童年到少年,大都是跟随父亲在其仕宦之地,只有十三岁至十五岁诸年,则因王益丁父忧而在临川家居,这时安石当也居于临川庐舍中。不论在临川这三年内,还是以后诸年的生活情况与心路历程,在他“示诸外弟”的一首《忆昨诗》中都可以探索出一个梗概。《忆昨诗》是他进士及第并已到扬州做了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因思乡情切,特地请了探亲假,回到临川去探视他的祖母谢氏时写出的。其确切的年份与季节则应是庆历三年(1043)的暮春与初夏。诗的开头是从其对临川城内幽美环境所存留的印象说起的,接着就述说了他少年期内的志向与追求。
兹分段抄录此诗的原文于下,并分别略做一些解释。
忆昨此地相逢时,春入穷谷多芳菲。
短垣困困冠翠岭,踯躅万树红相围。
幽花媚草错杂出,黄蜂白蝶参差飞。
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
乘闲弄笔戏春色,脱略不省旁人讥。
坐欲持此博轩冕,肯言孔孟犹寒饥。
丙子从亲走京国,浮尘坌并缁人衣。这里所说的“昨”,当即指在临川城内居住的三年而言。这里所
提及的丙子,是指宋仁宗景事占三年(1036)。这年,王安石虚岁十六,虽刚刚超过了孔子所说的“志学”之年,然而他已经恃才傲物,经常过着吟风弄月、流
连光景的生活,把有关国计民生、政治经济的所有现实问题,一概不放在意念当中,而专要凭靠能诗善赋去博取功名禄位;对于世人所广泛称道孔孟等圣贤人物的安贫乐道,自己却绝不肯把他们放在话下,奉为立身行己的楷模。
明年亲作建昌(康)吏,四月挽船江上矶。
端居感慨忽自悟:青天闪烁无停晖。
男儿少壮不树立,挟此穷老将安归?
吟哦图书谢庆吊,坐室寂寞生伊威。
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
旻天一朝畀以祸,先子泯没予谁依!
精神流离肝肺绝,眦血被面无时唏。
母兄呱呱泣相守,三年厌食钟山薇。这一段所包括的时间,是从景祜四年(1037)夏季到庆历元年(1041)。王安石的父亲王益是在景祜四年去做建康府通判,而在宝元二年(1039)死于任上的。其后的三年,则是王安石留在建康,与家人共同守丧。据这段诗句所述,这段时期,乃是王安石的治学道路以至他的人生哲学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从他到达建康以后,他猛然地醒悟到:时光在不停息地前进,少壮时如不选定一个正确的努力方向和前进道路,那必致终生无所成就。为这种觉醒意识所推导,他辞谢掉一切属于婚丧庆吊的世俗应酬,也不再风流自赏和流连光景,而专心致志地去钻研学术,并且以古代的曾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契、稷那类人物自许,希望能和他们先后交相辉映于史册之上。
可见,王安石在其青少年时期就已立定志愿,既不要做只会写些诗词歌赋的骚人墨客,也不要做只会背诵儒家经典的庸俗书生。他已抱定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要为他自身所处的社会和时代,肩负起他所应当承担的历史任务了。
居处于建康府长达五年,并一直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奋进不已的王安石,同时还受到当时的一些著名学者,例如范仲淹、欧阳修、胡瑗、李觏等等人物的启迪,逐渐形成了他自己在学术上的卓越的认识和见
解。见于他的述作中的,就有以下诸事:一,他认为,从两汉以来的儒生们,为《诗》《书》《易》《礼
》等书所做的传注,使得儒家的这几部经典更受“汩”“蔽”,因而其本义更加“冥冥”,读者更难得其确解,遂致千百年来的读书人全被这班俗儒们所误害。二,他还认为,“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因而,他的阅读范围,绝不以儒家的经典和前代儒生们的著述为限,而是“自诸子百家之书,及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即在阅读儒家经典时,他也绝不拘守前代儒家的传注,而是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去理解它们。正像苏轼于王安石死后对他所做出的评价那样,他是“网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的。三,他还喜欢进行一些调查访问。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各种生产事业方面最富有实践经验的“农夫女工”,他更是“无所不问”,借以验证从书本得来的知识是否真实可靠。这样的一些学习和验证的做法,就使得王安石不但对于古代典籍具有真切、独到的体认,而且对于现实社会中某些现象和问题具有深刻的体察,也就远远超出于与他同时代的一般读书人和士大夫们之上了。
P4-7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