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基因:新英格兰清教社会的世俗化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美国基因:新英格兰清教社会的世俗化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6.74 7.4折 36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媛 著 钱满素 主编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28142

出版时间2016-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6元

货号23838128

上书时间2024-10-30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总序:探究文明的活力

钱满素

 

 

 

 

悠悠三十八亿年,地球上的生命形态从无到有、由低向高,终于进化出人类这一近乎奇迹的结果,对之我们不能不怀有敬畏之心。科学家估计,仅从早期智人进化到现代人就历经漫长的二三十万年,而现代人是幸存的人属。当然,这些数字不可能那么确切,也不是生不满百岁的我们所能体验的。比较确定的是:可以称为文明的人类历史不过五千年,人类作为一个物种还很年轻。

在饥饿的驱使下,这个头脑发达、直立行走的裸猿不止一次地走出东非大裂谷,勇气非凡地散向全球各地。一切生物存在的不二法则就是适应环境,人类各群体在适应其所在自然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了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物质的、精神的,还有社会组织形式,这就是文明的孕育过程。所有的文明都是人类整体文明的一部分,具有某些共同的性质,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人类了。人类是高智商的,但不是完美的,他智慧而狂妄,富于攻击性,动辄诉诸武力。各文明内部充满争斗,乃至残忍的杀戮;不同文明遭遇时也一样,虽有和平融合,更有暴力冲突、征服消灭,这是人类所继承的动物基因所决定的。好在越来越多有理性的人类正在试图摆脱这一宿命,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

文明的分类颇为复杂,有的已经消亡,有的正在兴旺;有独立发展形成的,也有其他文明派生出来的“卫星文明”。美国文明一般被置于现代西方文明的大框架内,但还是有其鲜明的特点:它创建于启蒙时代,理性的构思设计;它没有需要甩掉的历史重负,而是充满好奇和活力地面向未来。这一人类为年轻的文明自形成后一路高歌,发挥着日益扩大的全球影响。

对任何一种文明来说,关键的是其初始阶段,即基因产生之际,这一点在欧洲人殖民南北美洲的历史中尤为明显。一旦胚胎形成,以后的发展便往往遵循初刻下的轨道,除非外族入侵、自然灾害等猝然降临,才会诱发基因突变。文明基因的产生既有其必然,也有其偶然,美国文明是英国的基因在北美新大陆自由空间中的变异,而它形成的机遇则是15世纪末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没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就不可能有美国,这是从时间上定义美国——它是一个产生于现代的国家,跳过了史前、古代、中世纪等历史阶段,直奔现当代而来。当然,哥伦布并非个进入美洲的人类,早在后一次冰期,人类就从西伯利亚经白令海峡陆桥进入美洲,而且可能还不止这一个途径,基因研究表明,早期人类也有可能从欧洲和爪哇等地进入美洲,只是由于大陆板块的漂移,美洲与欧亚大陆彼此隔绝长达万年,相互不知对方的存在。这里重要的不是谁早发现了美洲,而是谁的发现导致了的影响。毫无疑问,哥伦布在1492年踏上美洲大陆的意义绝非早期进入的人类可比,这次发现不仅打通了欧美两大洲,还将地球上各自为阵的人类整合成一个世界,从此改变了人类的视野和生活。究其原因,离不开文明发展的落差,地理大发现时的西欧文明已经强大到足以改变美洲,他们的知识结构和科技水平都远高于原住民。假设反过来,15世纪的美洲文明水平高于西欧,那么登陆后的哥伦布船队又会遭遇何种结果呢?也许就是美洲人来叩开欧洲的大门了。

英国并不是个殖民美洲的西欧国家。当时的海上霸主是西班牙,哥伦布是受了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的赞助才发现了美洲,虽然他本人以为到达了目的地印度,于是便有了奇怪的“东印度、西印度”之称,原住民也莫名其妙地成了印第安人。西班牙、葡萄牙,还有荷兰、法国,都争先恐后来到美洲开疆辟土,掠夺财富,横扫了中南美洲的印第安文明。西班牙和葡萄牙签订协议,狂妄地瓜分美洲,他们将本国的人口、君主制和天主教移植到此,开始直接的殖民统治。

直到1588年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英国才有了更多插手美洲的机会,这时距离新大陆的发现已近一个世纪。有人问起:英国派了哪个将军、多少部队前往北美为殖民开道?学历史需要想象,而想象往往基于头脑中已经储存的信息,这一联想大概来于鸦片战争。答案是否定的:没有军队,因为没有这个必要。当时的北美大陆上不存在国家,不存在政府,当然也没有军队。原住民尚处于部落和部落联盟的组织形式,他们人数不详,估计不足千万,也就是不到今天北京人口的一半,想来是山南海北,踪迹难觅。他们散落在整个北美大陆上,主要以狩猎为生,逐水草而居。他们有语言而无文字,有陶器而无铁犁,也没有土地私有的概念。殖民者初到时和原住民一样,都只是随时准备自卫的平民小群体。

英国在北美的殖民与在印度不同,不是去统治原住民,那里也没有南美的财富,英国是放手让移民去荒原上开辟自己的居住区,从而扩大英国的海外领地。作为新教国家,英国的殖民也从一开始就与南美不同,新教具有权力分散的特点,陆续建立的十三个殖民地虽然成立时方式各不相同,有皇家特派的,有以公司名义建立的,还有作为领地的,但具体的治理方式都是地方自治。弗吉尼亚的拨殖民者创建了北美大陆上个议会,英国议会政治在此扎根。史称“朝圣者”的第二拨移民在到达普利茅斯前,就在五月花号船上签订公约,宣布了立约自治和依法治理的政治原则。第三拨移民是一批有组织有理想有纲领的清教徒,他们创制的“新英格兰方式”更是奠定了美国文明的基础。不同的文明基因就此在北美和南美分别播种、成长、发展,形成了如今南北美洲的不同景象。

但是,既然人类文明是适应环境的产物,英国文明就不可能在新环境下保持原样不变。适合人口密集区域的领主与佃农的土地契约关系,到了广袤的自由土地上便很难维持,谁能阻挡人们去一望无边的“无主土地”上开垦自己的家园呢?人口的分散使自上而下的教会管束变得不那么容易,牧师们对几十英里外的教徒鞭长莫及,而教会自治本来就是新教的信念。在这个自耕农占大多数的社会里,个人摆脱人身依附,自由自主被认为理所当然。随着社会等级的藩篱被打破,人们对自由平等的向往水涨船高。然而,在种种新关系的形成中,劳动力的匮乏导致了黑奴的输入,给这个原本比较健康的文明带来了严重的出生缺陷。

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时期里,大部分北美人享受了自治的权利,习惯了自治的方式,任何来自大洋彼岸的国王和国会的干预都变得越来越无法忍受。他们的政治思想日臻成熟,超越了王权专制,他们对共和的信念精炼地表达在1776年的《独立宣言》中。独立战争使他们终挣脱了英国的统治和王权的束缚,赢得彻底的自治权。接着,他们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现,成立了现代世界个超大型共和体制——美利坚合众国。

为了一个更完美的联邦,他们反复斟酌,精心制定宪法,作为新国家的根本大法。在限制政府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上,宪法设置了一系列巧妙的关卡来分权制衡,既要保证国家的稳定,又要保护公民的创造力。在19世纪结束前,新世界的美国人一直以代表未来的姿态反观旧世界,保持着警戒之心。

239年过去了,美国经历了无数次考验:西部开发既有拓荒者的艰辛,也包含对原住民的无情驱赶,还有耀武扬威的侵略战争;一场无比惨烈的内战结束了奴隶制,而南方的重建又伴随着尖锐的种族冲突;多次规模空前的移民潮冲击,大量身无分文的贫民从世界各地涌向这“穷人的乐园”,带来了不同性质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有待磨合相融;还有工业化、城市化、大萧条、世界大战……等等。如今,它的疆土扩大了不止三倍,人口从三百万增加到三个亿,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稳居世界榜首。美国人以四年重复一次的总统选举替代了王朝兴衰的重复,有效地避免了破坏性的社会震荡,这办法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巨大的智慧,体现了全社会高度的政治共识。于是我们看到一个似是而非的美国:表面上常现混乱,却并不妨碍它根基的稳定;内部的反对者层出不穷,却从无将其推倒重来的企图,因为天下已经为公。每次面对问题与挑战,美国人以实用主义的心态,寻找解决之法,也每每能有惊无险,继续前行。这一切的奥秘在于,自我更新所需的竞争与变革机制就设置在合众国宪法之内——人民的自决权、官员的竞选产生、宪法的修正案等。若无宪法对自由、开放、多元的保障,美国就不可能保持活力,也就不可能如此稳定,哪一个专制王朝能够在开国239年后不陷入内乱外患的颓势呢?事实上,美国建国后的体制与殖民时期一以贯之,如果加在一起,已经超过四百年。

汤因比在《历史研究》序言中剖露了自己作为一个史学家的良知:“在1915和1916年,我学校中的朋友、同事约有一半死于战争。在其他交战国当中,我的同代人死亡的比例也不亚于此数。我在世上活得越久,我对恶毒地夺走这些人生命的行为便越发悲痛和愤慨。我不愿我的子孙后代再遭受同样的命运。这种对人类犯下的疯狂罪行对我提出了挑战,我写这部书便是对这种挑战的反应之一。”汤因比活到了1975年,目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后,想必他更加发奋著书。当我们将人类不同部分纳入一个整体来观察研究时,我们更容易超越国界,突破自身局限,摆脱自我中心,在平等的基础上客观对待其他文明,而不是那种妄自尊大,居高临下,以各种借口挑动文明斗文明,给人类造成灾难。历史上的教训已经太多了。

在研究各种文明的兴衰后,汤因比发现:“自决能力的丧失是判断文明衰落的终标准。”任何文明在走向解体之前,必先经历停滞,而停滞的先兆就是封闭。当个体的自决权被取消,当一个社会统一到毫无异议,便意味着这个社会不再有创造力,也就失去活力。无论处于何种发展阶段,一种长期停滞的文明在具有活力的外来文明冲击下都是不堪一击的。美国文明还能走多久,完全在于它是否能保持其活力,继续容纳多样性,拒绝封闭。

文明研究,包括美国文明研究,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新的学术领域,有待大家的探索。本丛书是南京师范大学美国文明研究所的成果,它们跨越了美国四百年历史,涵盖多个重要题材:从美国的精神源头清教开始,延伸到社会的世俗化进程、自治传统的保持、政党政治的形成、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现代社会保障及福利制度的形成演变,试图对认识这一文明本身作一些深入的努力,希望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批评。



导语摘要
本书讨论的是*早从英国移民到北美殖民地的清教徒团体在美利坚合众国建立之前的一段历史。着重研究新英国清教社会的初建、发展和世俗化的过程。新英格兰清教社会之于美国,正如胚胎中的基因之于成熟个体,见微知著,该时期的研究对于理解美国性格多有助益。



作者简介

张媛,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专业为美国文明研究。1973年生于重庆,曾先后就读于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获博士学位。2011年9月至美国访学,在哈佛大学神学院承担博士后研究项目“新英格兰清教社会的世俗化”。



译著有《新月集·园丁集》《勃朗宁夫人十四行诗集》《改革中的人民:新英格兰清教及公共生活转型》,编写《西方文明:思想、文化与人物》。



目录


目录



Contents



总序:探究文明的活力1



导论001



引子 ——17世纪:上帝将做出最终决定010



第一章 山巅之城020



第一节 上帝之城:宗教改革的终极理想020



第二节 圣城的危机:罗杰·威廉斯和安·哈钦森案048



第二章 新英格兰方式的探索与正统观念的演化073



第一节 清教主义的本土化073



第二节 准备论与“半约”113



第三章 上帝与新英格兰有了过节139



第一节 圣城哀歌:“哀诉”布道和美洲身份139



第二节 圣城阴影:塞勒姆的女巫和天花的启示159



美国基因——新英格兰清教社会的世俗化



II



第四章 更多的尘世,更少的天堂173



第一节 启蒙时期的清教徒173



第二节 走向共和与清教主义的遗产193



结语210



参考书目216



后记228



主要人名译名对照表230



索引236


 



内容摘要

本书讨论的是*早从英国移民到北美殖民地的清教徒团体在美利坚合众国建立之前的一段历史。着重研究新英国清教社会的初建、发展和世俗化的过程。新英格兰清教社会之于美国,正如胚胎中的基因之于成熟个体,见微知著,该时期的研究对于理解美国性格多有助益。



主编推荐
张媛,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专业为美国文明研究。1973年生于重庆,曾先后就读于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获博士学位。2011年9月至美国访学,在哈佛大学神学院承担博士后研究项目“新英格兰清教社会的世俗化”。

译著有《新月集·园丁集》《勃朗宁夫人十四行诗集》《改革中的人民:新英格兰清教及公共生活转型》,编写《西方文明:思想、文化与人物》。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