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2.48 6.7折 ¥ 18.5 全新
库存16件
作者鲁庆中 著
出版社海燕出版社
ISBN9787535061775
出版时间2015-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8.5元
货号23688339
上书时间2024-10-30
从八卦到六十四卦
世上真倒是有“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的”的事情。
《易经》的发展史上,从八卦如何变成六十四卦的,本有现成的众口一词的说法——就是“重卦”说。有的说是伏羲重的卦,有的说是神农重的卦,有的说是黄帝重的卦,也有传说是大禹重的卦,更多的人说是文王重的卦,总之,六十四卦的每一卦就是由八卦的两个单卦重叠、摞起来形成的。《易·系辞传》中也说:“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实际上,自古以来,八卦称经卦,六十四卦称别卦,本身就十分能说明重卦的问题了,“经”是干,“别”是干的旁出,这本身就说明六十四卦就是来自于八卦的重叠。这都是口头历史的传说,有的也亦载之竹帛。也算是历史吧。
但随着近代“疑古派”的出现,中国的古史彻底被打翻,中国上古时期口头传说的历史被扫荡殆尽。八卦真的成了“八卦”了,没有了来历,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易经》的历史,本身就是古史的重要部分。波及到《易》学的研究,重卦说也遭到了学者们严重的怀疑,甚至嘲弄。有的学者地认为,是六十四卦先于八卦,而不是八卦先于六十四卦。持这样怪论的人,因为没有多少人跟随他,致使他含恨终生。这样一种观点的依据是:
一、《易经》中没有一条卦爻辞提到上下卦的关系。
二、重卦说与揲筮取卦法不一致。揲筮法的成卦过程中,十有八变而成卦,所成的是六划卦,而不是三划卦的八卦,所以,揲筮成卦法与八卦没有任何关系。
三、六十四卦起源很早,商周时期的数字卦,都是六划卦。
四、先秦文献中所提到的卦名,都是六十四卦的名称,只有在解释卦爻辞时才区分上下卦。虽然,《易传》中有“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但《帛书易传》中不是“因而重之”,而是“因而动之”,所以,并不算提到“重卦”二字。
五、重卦之说不能解释通行本《周易》两两相对的编纂体例。《周易》的卦序,“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大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这个顺序是按照“两两相耦,非覆即变”的方式排列的。“两两相耦”,是说六十四卦相邻的两卦都是成对的,如乾坤、如屯蒙、如需讼;“非覆即变”是说成对的两卦,要么是一个卦是另一卦卦体的倒置,如水雷屯倒过来就是山水蒙;要么就是两卦相对两爻相反,如否卦与泰卦、既济与未济卦,都是如此。
这种“两两相耦,非覆即变”与重卦法不合。如果按照上下卦重卦法,对震上坎下的屯卦和坎下艮上的蒙卦,或者艮下兑上的咸卦和巽下震上的恒卦,为什么会两两相对的排列在一起呢?除了反覆成卦的解释以外,没有别的解释了。
再者,如果以八重卦成六十四卦,只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上下卦相同的,即乾、坤、艮、兑、坎、离、震、巽八个卦,其余五十六卦都是上下两个不同的单卦重合在一起。上下卦相同的八个卦,按照“非覆即变”的原则应该是乾和坤、艮和兑、坎和离、震和巽,两两相对的分成四组,但实际上,通行本《周易》的卦序却不是这样的,而是震为五十一,艮为五十二,巽为五十七,兑为五十八,将震和艮、巽 和兑组合在一起,可见“非覆即变”的排列方式仍然是以“覆”为主。
上下卦不同的五十六卦重叠,也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上下卦互相对换,在通行本《周易》卦序中有十二卦属于这种情况,即,需(5)、讼(6),师(7)、比(8),泰(11)、否(12),同人(13)、大有(14),晋(35)、明夷(36),既济(63)、未济(64);其余四十四卦的卦序,排列在一起的两两相对的卦,上下两个单卦都没有这种直接的对换关系。可见《彖传》和《象传》中关于八卦卦象所作的解释如上天下泽等与六十四卦卦序的排列方法没有直接关系。
如此,他们既认为,六十四卦先出,而八卦则是从六十四卦中后来析出的。
实际上,这种用通行本《周易》的卦序做基础来判断六十四卦与八卦谁先谁后的做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易经》来历久远,通行本《周易》本身即是后出者,究竟它本身是怎么来的都是问题。怎么能用这个后出的本子做基础来判断比它更早的东西呢?
有人还做了一个假说,想当然地认为,六十四卦是这么先出的,根本与八卦无关。他说,往古时期,人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要了解天命,就通过占筮,占是用龟甲,在上面钻孔,然后用火烧之使孔周围皲裂,根据所开裂的纹理形状,来判断吉凶祸福,商朝的人玩的比较多。甲骨文大部分都是商人龟卜的记录。再者,筮占,即《易》占。筮占时,怎么占呢?在━/﹣﹣之中二取一是简单的占法,但二取一太简单,不足以应付复杂的问题。而古人又迷信,相信神灵,神灵,依人体的坐标有上下、左右、前后六方,都要祈请到,就需要占六次,每次在━/﹣﹣之间二取一,经六次,成六个数字,即为六爻卦。所以,六十四卦是《易经》的根本,与八卦没有关系,八卦是人们在应用六十四卦的过程中,后来将六爻卦上下分开形成的。
但这种假说,毕竟是假说,说得虽然理能自圆,但并不言之凿凿,连口述的传说的历史根据都没有,纯属瞎说。并且,它也解释不了为什么,六爻的顺序是从下往上数的,古人为什么规定初爻在下的,古人为什么不规定六爻要从上往下的顺序呢?而且它的六占成卦法也与《系辞传》中的“大衍之数”的十八变成卦法不相符合。
事实上,《易经》“人更三圣,事历三古”,何止是三圣三古?其间经过怎么的变化,依据史料,很难断定。在那个上古无文字的时代,我们除了仔细地小心地辨别传说的古史外,还能有什么可靠的依据呢?因为出土的文物,都没有文字,人们对那些所出土的上古洪荒时期的文物上所绘的图画的意义,也充满了玄惑迷思,也只能望之瞎猜,难能会其本意。
但有一点十分清楚。历史上认为文王重卦的比较多,也有正史的记载。事实上,根据古史,重卦肯定在文王之前,因为《周礼·春官·宗伯》上说:“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意思是说在《周易》之前的《连山》、《归藏》都有不同的占筮方法,但它们都是由八个经卦重叠出的六十四别卦组成的。而且,《易传》中所记载的有关“尚象制器”的发明所用的各个卦,都是六爻卦。
那么,文王对《易经》做了什么呢?为什么人们多认为是文王重卦呢?
那是因为文王以前,人们占卦,都是大象占,即用六爻卦的上下卦的因缘关系来判断吉凶的,而文王则放弃了这种占法,而发明了爻占,爻占使六十四卦的象占,一下子扩充了三百八十四爻,而且,爻爻之间往来互通的复杂关系,能更好地应付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也使《易经》具有更加自由的解释空间。《易经》不再是静止的东西,而充满了动态的变化,六爻的发动,实在是对《易》学的一大贡献。
所以,人们不太准确地以为是文王重了卦,实际上,文王没有重卦,放弃了八卦的大象占,而发明了六爻占。正是因为六爻发动得十分重要,人们讹传了文王的创发六爻为重卦。毕竟其内容上有些十分相近。静态的“大象占”更为古老,但作用有限,而动态的“爻象占”,即小象占,灵活,丰富,极大地扩充了《易》学的内容,取代了大象占。所以,并不是六十四卦在先,八卦后出,而是文王放弃了八卦的大占,发明了小象占,导致了人们对六十四卦在先八卦在后的误会。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