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西部农村工业发展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西部农村工业发展研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8.54 7.4折 25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侯军岐,李平 著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134522

出版时间2009-04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25元

货号20590638

上书时间2024-10-30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农村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以乡镇工业为主体的农村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保持在45%左右,农村工业被誉为“中国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然而,区域间农村工业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工业的生产力主要集于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则发展不足。这种差异是造成区域经济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西部农村贫困和落后的根源。在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发展农村工业更是首当其冲。西部农村工业结构层次低、组织状况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工业发展要素难以生成和集聚,同时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严重约束,西部农村工业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需要相关发展战略的准确定位和发展理论的创新。    
    本书在对西部农村工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环境进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按照资源配置的方向、资源的组织形式、关键资源及要素的获取途径这一主线探讨了西部农村工业发展所面临的结构调整、组织优化和关键要素的获取及培育问题,后从整体角度出发,探讨了西部农村工业发展中相关力量的耦合作用机制。
    主要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
    (1)通过对西部农村工业结构的分析发现,西部农村工业加工度低,资源依赖性强。基于西部农村工业发展的特征和现实条件,本研究提出西部农村工业结构调整应遵循发挥比较优势和推进产业深化相结合的原则,使比较优势得以升级,从而增加西部农村工业发展的结构效益。对西部农村工业结构调整的分析突破了对工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认识,对西部农村工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西部农村工业的组织状况是规模小而分散的,难以发挥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严重制约了西部农村工业竞争力的提升。本研究提出产业集群化、企业经营规模化和其他产业组织创新和优化方式。基于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对农村工业的巨大促进作用,本研究分析了西部农村工业培育集群组织的现实性,提出了不发达地区集群组织的培育途径,并分析了各种组织方式的选择问题。
    (3)技术、资本和制度是推动西部农村工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西部农村的稀缺性要素。本书探讨了这些关键要素的培育及获取途径。在技术市场日益开放背景下,西部农村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面临着多种途径的选择,但同时也面临着多种因素的制约。本研究提出西部农村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应遵循渐进的路径,而遵循这一战略的关键是培养自身的技术能力;西部农村工业发展所需资金渠道不畅通,在工业自身积累能力弱、投资环境差的前提下,必须建立和完善有针对性的金融市场,同时,政府的政策性扶持也是必要的补充;农村工业的发展与制度环境密不可分,企业家精神的培育,要素的集聚都需要相关制度的激励和支撑,而企业制度的创新则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本研究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方面提出制度创新的着力点。
    (4)西部农村工业发展中结构调整的实现,组织方式的优化,技术、资本的获取和制度的供给,是市场微观主体在市场竞争中选择的结果,同时也是政府政策和制度导向的目标,本研究探讨了政府和市场在农村工业发展中的协调作用机制。城镇化是农村工业发展中的伴生现象,两者互为依托、相互促进,以农村工业集聚为基础的城镇化发展无疑对农村工业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本研究从企业的集聚动力、城镇的吸引力以及消除相关的阻力等方面,探讨了农村工业的集聚机制。由于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增长,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西部地区为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贡献了要素和资源,自身则陷入“贫困的累积循环”,因此西部的发展应得到相应的补偿,而西部农村工业的发展是西部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的根本途径,应成为扶持的重点内容。基于此,本书提出了针对西部农村工业发展的政府投入机制。
    关键词:西部地区;农村工业;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发展要素

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工业发展的理论研究
  1.3.2 关于农村工业的理论研究
  1.3.3 对相关研究的简要评述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西部农村工业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
 2.2 农村工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2.2.1 工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2.2.2 西部农村工业的战略地位
  2.3 相关理论与西部农村工业发展
  2.3.1 比较优势理论
  2.3.2 后发优势理论
  2.3.3 非均衡增长理论
  2.3.4 相关理论在西部农村工业发展中的应用
第三章 西部农村工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环境
  3.1 西部农村工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
  3.1.1 农村工业与农村居民收入
  3.1.2 农村工业与农村经济结构
  3.2 西部农村工业在区域工业中的地位
  3.3 农村工业区域竞争力差异
  3.3.1 工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3.3.2 数据选取与计算方法
  3.3.3 计算结果与分析
  3.4 西部农村工业的特点及发展环境
  3.4.1 西部农村工业结构调整滞后
  3.4.2 西部农村工业组织效率低下
  3.4.3 技术水平不能适应竞争的需要
  3.4.4 西部农村工业发展的资金约束明显
  3.4.5 西部农村工业发展缺乏良好的制度环境
  3.5 小结
第四章 西部农村工业的结构调整
 4.1 工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4.2 西部农村工业结构的特征
  4.2.1 西部农村工业的轻重结构
  4.2.2 西部农村工业的行业结构
 4.3 西部农村工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4.3.1 比较优势原则
  4.3.2 产业深化原则
  4.3.3 可持续发展原则
 4.4 西部农村工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4.4.1 坚持发挥比较优势
  4.4.2 重点加强传统产业的改造
  4.4.3 适当发展资本密集型和高新技术产业
第五章 西部农村工业的组织优化
第六章 西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技术创新
第七章 西部农村工业化的融资途径
第八章 西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
第九章 西部农村工业的发展机制
第十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农村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以乡镇工业为主体的农村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保持在45%左右,农村工业被誉为“中国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然而,区域间农村工业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工业的生产力主要集于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则发展不足。这种差异是造成区域经济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西部农村贫困和落后的根源。在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发展农村工业更是首当其冲。西部农村工业结构层次低、组织状况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工业发展要素难以生成和集聚,同时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严重约束,西部农村工业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需要相关发展战略的准确定位和发展理论的创新。    
    本书在对西部农村工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环境进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按照资源配置的方向、资源的组织形式、关键资源及要素的获取途径这一主线探讨了西部农村工业发展所面临的结构调整、组织优化和关键要素的获取及培育问题,后从整体角度出发,探讨了西部农村工业发展中相关力量的耦合作用机制。
    主要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
    (1)通过对西部农村工业结构的分析发现,西部农村工业加工度低,资源依赖性强。基于西部农村工业发展的特征和现实条件,本研究提出西部农村工业结构调整应遵循发挥比较优势和推进产业深化相结合的原则,使比较优势得以升级,从而增加西部农村工业发展的结构效益。对西部农村工业结构调整的分析突破了对工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认识,对西部农村工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西部农村工业的组织状况是规模小而分散的,难以发挥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严重制约了西部农村工业竞争力的提升。本研究提出产业集群化、企业经营规模化和其他产业组织创新和优化方式。基于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对农村工业的巨大促进作用,本研究分析了西部农村工业培育集群组织的现实性,提出了不发达地区集群组织的培育途径,并分析了各种组织方式的选择问题。
    (3)技术、资本和制度是推动西部农村工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西部农村的稀缺性要素。本书探讨了这些关键要素的培育及获取途径。在技术市场日益开放背景下,西部农村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面临着多种途径的选择,但同时也面临着多种因素的制约。本研究提出西部农村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应遵循渐进的路径,而遵循这一战略的关键是培养自身的技术能力;西部农村工业发展所需资金渠道不畅通,在工业自身积累能力弱、投资环境差的前提下,必须建立和完善有针对性的金融市场,同时,政府的政策性扶持也是必要的补充;农村工业的发展与制度环境密不可分,企业家精神的培育,要素的集聚都需要相关制度的激励和支撑,而企业制度的创新则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本研究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方面提出制度创新的着力点。
    (4)西部农村工业发展中结构调整的实现,组织方式的优化,技术、资本的获取和制度的供给,是市场微观主体在市场竞争中选择的结果,同时也是政府政策和制度导向的目标,本研究探讨了政府和市场在农村工业发展中的协调作用机制。城镇化是农村工业发展中的伴生现象,两者互为依托、相互促进,以农村工业集聚为基础的城镇化发展无疑对农村工业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本研究从企业的集聚动力、城镇的吸引力以及消除相关的阻力等方面,探讨了农村工业的集聚机制。由于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增长,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西部地区为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贡献了要素和资源,自身则陷入“贫困的累积循环”,因此西部的发展应得到相应的补偿,而西部农村工业的发展是西部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的根本途径,应成为扶持的重点内容。基于此,本书提出了针对西部农村工业发展的政府投入机制。
    关键词:西部地区;农村工业;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发展要素

精彩内容
第二章 西部农村工业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
    本书所指的西部与西部大开发的地域范围一致,即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在内的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属我国经济不发达区域。
    农村工业的主体应该是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域上的农村工业企业。乡镇企业中的工业企业是农村工业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除了乡镇工业企业外,农村工业还包括农村地域上的县办工业、国有工业以及其他分布在农村地域而未纳入乡镇企业统计范围的工业企业。
    就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而言,在三次产业中都有分布j但乡镇工业是乡镇企业的主要产业(乡镇工业产值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70%以上)。
    随着乡镇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乡镇企业的性质不断发生变化。乡镇企业的范围已经超出了原始意义上的乡、村集体企业和农民单独或联户办的企业。1997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给出了乡镇企业的明确定义,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