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8.87 4.5折 ¥ 42 全新
库存10件
作者马平安 著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20531603
出版时间2022-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2元
货号29462566
上书时间2024-10-30
.孔子是一位郁郁不得志的政治理想家。他上承上古五帝时代至夏商周文明之精华,下开中国两千余年政治思想文化之正统;他一生有着远大的政治理想与政治目标,想要改变当时“天下无道”的局面,希望达到“天下归仁”的理想境界,实现“大同”社会的秩序梦想。虽然乱世的形势没有能给他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与舞台,治世的理想没能实现,但他的政治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特征,诸如“大同世”“小康世”“政者正也”“修己以安百姓”“中庸”“执中”“自戒”“为国以礼”等理念,经过两千余年的春风化雨,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潜移默化成为了国人的生命基因,熔铸成一个民族的品质,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代表,薪火相传,代代承继。
.孔子是一位郁郁不得志的政治理想家。他上承上古五帝时代至夏商周文明之精华,下开中国两千余年政治思想文化之正统;他一生有着远大的政治理想与政治目标,想要改变当时“天下无道”的局面,希望达到“天下归仁”的理想境界,实现“大同”社会的秩序梦想。虽然乱世的形势没有能给他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与舞台,治世的理想没能实现,但他的政治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特征,诸如“大同世”“小康世”“政者正也”“修己以安百姓”“中庸”“执中”“自戒”“为国以礼”等理念,经过两千余年的春风化雨,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潜移默化成为了国人的生命基因,熔铸成一个民族的品质,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代表,薪火相传,代代承继。
马平安,1964 年生,河南卢氏人,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主要出版著作有《晚清变局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近代东北移民研究》《北洋集团与晚清政局》《中国政治史大纲》《中国传统政治的基因》《中国近代政治得失》《走向大一统》《传统士人的家国天下》《黄帝文化与中华民族》《孔子之道与中国文化》等著作 40 余部,并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 50 余篇。
总序 治理国家需要以史为鉴
前言 泰山哲人
一、食人间烟火的孔子
二、吃冷猪头肉的孔子
三、给孔子事业做一个定位
章 孔子的治理之学
一、治理之学之一:小“六艺”
二、治理之学之二:大“六艺”
第二章 孔子的理想社会
一、“大同世”
二、“小康世”
第三章 孔子的此岸追求
一、“有道之世”
二、“东周梦”
第四章 孔子的社会治理
一、“和为贵”
二、“名正言顺”
第五章 孔子的治国理念
一、以德治国
二、以礼治国
三、德刑并用
四、尊君一统
第六章 孔子的施政方略
一、足食足兵民信
二、尊五美屏四恶
三、宽猛相济
四、中庸之道
第七章 孔子的教化路径
一、“学而时习之”
二、君子的养成
三、践仁而得仁
结语 孔子治国论
一、法乎上:大同世;法乎中:小康世
二、主张仁、讲求礼、行中庸、重德治
三、结论
附录
一、主要参考书目
二、孔子行政及政论大事记
.孔子是一位郁郁不得志的政治理想家。他上承上古五帝时代至夏商周文明之精华,下开中国两千余年政治思想文化之正统;他一生有着远大的政治理想与政治目标,想要改变当时“天下无道”的局面,希望达到“天下归仁”的理想境界,实现“大同”社会的秩序梦想。虽然乱世的形势没有能给他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与舞台,治世的理想没能实现,但他的政治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特征,诸如“大同世”“小康世”“政者正也”“修己以安百姓”“中庸”“执中”“自戒”“为国以礼”等理念,经过两千余年的春风化雨,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潜移默化成为了国人的生命基因,熔铸成一个民族的品质,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代表,薪火相传,代代承继。
马平安,1964 年生,河南卢氏人,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主要出版著作有《晚清变局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近代东北移民研究》《北洋集团与晚清政局》《中国政治史大纲》《中国传统政治的基因》《中国近代政治得失》《走向大一统》《传统士人的家国天下》《黄帝文化与中华民族》《孔子之道与中国文化》等著作 40 余部,并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 50 余篇。
梁漱溟说:“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差不多都收在孔子手里,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又差不多都由孔子那里出来。”①作为一位学识渊博、思想很好的文化巨人,孔子上承五帝时代至夏商周文明之精华,下开中国两千余年思想文化之正统。他对中国与世界的影响,无论过去、现在或未来,怎么评估和期望都不能视为过分。他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特征,经过两千余年的春风化雨,已经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潜移默化成为国人的生命,熔铸成为一个民族的品质,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薪火相传,代代承继。 在中国这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国度里,自汉以后,因为政府的倡导,夫子大道逐渐被社会各阶层的人们所普遍接受,成为人间秩序的维护者,成为中国文化的符号象征。孔子就像一束光,穿透夜空,如日月经天。他用自己的修为、努力、奉献与智慧给世人指出了修行的法门。 孟子将孔子对华夏文明的贡献视同平治大洪水的大禹、为天下万民立规矩的周公。 然而,孔子的形象,经过两千多年来世人的不断改变与塑造,至今已经面目全非,真可谓是千人千面。政治家从中读出了治国安邦的智慧,哲学家从中读出了天人相谐的文化命题,教育家从中读出了有教无类的仁爱理念,伦理家从中读出了悲天悯人的道德情愫,历史家从中读出了家国同构的大一统模式,进取者从中读出了自强不息、奋发上进的积极人生。 说:“实在的孔子死了,不能复生了,他的生涯、境遇、行为,丝毫不能变动了;可是那历史的孔子,自从实在的孔子死去的那一天,便已活现于吾人的想象中,潜藏于吾人记忆中,今尚生存于人类历史中,将经万劫而不灭。”①将孔子分成“实在的孔子”与“历史的孔子”,这种分法倒是颇有几分趣味,笔者比较赞同。下面,简单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食人间烟火的孔子 真实的孔子,早年坎坷而苦难,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青少年时期过着十分艰难的生活。孔子说他“十五有志于学”。经过刻苦努力,实现了“三十而立”。因为从政的机缘一直未至,于是他就走上了另外一条人生之路,即开办私人学堂,开始收徒讲学,机缘巧合使他成为中国历早成功的教育家。三十五岁那年,“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①齐景公本欲打算重用孔子,但在晏婴等权臣的反对下作罢。在齐三年,孔子非但没有得到重用,反而引起了齐国一些掌权人物的忌惮,他们“欲加害孔子”,孔子空梦一场,匆忙离齐返鲁,这是孔子的次求仕。从齐国回到鲁国后,孔子继续收徒办学。因为在齐求仕的挫折,此后好多年,孔子没有再从事任何实际求仕的政治活动,而是在“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一直到“五十而知天命”的人生宝贵的岁月中,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潜心做学问上面。孔子五十岁那年,终于等到了出山从政的机会。“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②孔子在鲁国为官期间,相鲁定公“会齐侯于夹谷”,挫败齐国的阴谋,取得了外交斗争的胜利;做大司寇,杀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鲁国大治”。后,在集权公室的斗争中,孔子“堕三都”计划失败。因为失去了鲁国掌权贵族的支持,孔子被迫离鲁出走,这一年,孔子已经五十五岁。此后,孔子师徒在外流亡十四年,辗转各国,希望得到诸侯见用,可现实却是到处碰壁。在郁郁不得志的奔波碰壁中,孔子很快就过了“耳顺”之年。六十八岁那年,孔子才被鲁国掌权者季康子允许而返回鲁国。晚年的孔子,没有再去谋求一个政治舞台上的具体职务,而是将自己身心全部沉浸于授徒讲学和整理编辑“六艺”之中,真正达到了“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给后人留下了读《易》而韦编三绝等千古佳话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