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4.44 4.4折 ¥ 56 全新
库存26件
作者[法]帕特里斯·德布雷、[法]让–保罗·冈萨雷斯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74204256
出版时间2022-1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6元
货号29453476
上书时间2024-10-30
从自新石器时代就纠缠人类的肺结核,到昔日堪比核战的黑死病,从不断“升级突变”的新冠肺炎,到天花的“近亲”猴痘……无论你是否承认,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已成为人类历史的一部分。
本书作者回顾了鼠疫、肺结核、埃博拉、艾滋病、SARS等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重大传染病暴发事件,介绍了它们的萌生、发展、消亡以及带给人类的历史影响,展现了人类面对疾病从历史上的蒙昧无知到近代以来的科学防疫的转变。人类曾以为依靠接种疫苗和使用抗生素可以消灭传染病,但一次次的新发疫情不断向人类证明:传染病将永远与人类共存。
帕特里斯·德布雷(Patrice Debré)
巴黎索邦大学免疫学教授。他曾在巴黎硝石库慈善医院担任科室主任和研究所所长,也曾担任法国抗击艾滋病和传染病大使。他的代表作是一本关于路易·巴斯德的传记,堪称经典。
让–保罗·冈萨雷斯(Jean–Paul Gonzalez)
病毒学专家,法国国家发展研究所主任,元生物(Metabiota)公司(华盛顿特区)新发传染病及生物安全资深顾问。他曾经担任加蓬的弗朗斯维尔国际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序 / 1
前言 / 1
章 新发流行病的发生
眼不见却为实的微生物 / 8
炭疽、母鸡和蚯蚓 / 14
从吃草死到叮咬死 / 23
稀里糊涂沦为美帝帮凶的库蚊 / 32
病原体的诸类媒介 / 35
夹在达尔文与拉马克之间的微生物基因组可塑性 / 40
从新疾病到新发现的疾病 / 47
新发传染病的突然袭击 / 55
艾滋病的起源问题 / 61
新发传染病究竟是什么 / 65
第二章 寄生与被寄生
从寄生生物的源起到生命的起源/ 72
寄生之道 / 78
寄生的,被寄生的,以及寄生在寄生虫身上的 / 81
红桃皇后在奔跑 / 89
驯服病原体 / 94
人类的步伐 / 97
新石器时代:是革命还是灾难? / 103
麻风病与结核病 / 107
随人类祖先一起进化的疟疾 / 112
免疫:实践先于理论 / 114
免疫学之母——吞噬作用 / 117
从指导到选择 / 125
第三章 鼠疫与瘟疫
一波又一波的鼠疫 / 135
人蚤与鼠蚤 / 142
无处不在的污垢 / 152
新发与异变 / 158
一种疾病,百种名字 / 163
复活节岛上肆虐的妖魔 / 171
马克萨斯群岛的不幸 / 178
从马克萨斯蔓延到大洋洲 / 183
欧洲昏睡症 / 188
第四章 生物权力与生物知识
麻风病人的社会性死亡 / 195
隔离检疫与地区封锁 / 199
是病菌,还是邪气? / 203
斑疹伤寒和种族灭绝 / 209
协同合作管控传染病? / 212
第五章 萌发与衰退
埃博拉出血热之谜 / 219
马尔堡病毒去哪儿了? / 225
横行一时的尼帕病毒脑炎 / 226
SARS:21世纪次大恐慌 / 230
基孔肯雅病:从新发到再发 / 233
汉坦病毒:一个大家族 / 241
潘帕斯草原上的老鼠、小麦和联合收割机 / 245
第六章 科学的觉悟
奔向传染病 / 251
生物恐怖主义和细菌战 / 259
画一个病毒猎人给我吧 / 267
外交与卫生,谁为谁服务? / 277
鼠疫和人偶 / 282
结语 / 288
致谢 / 291
参考文献 / 293
从自新石器时代就纠缠人类的肺结核,到昔日堪比核战的黑死病,从不断“升级突变”的新冠肺炎,到天花的“近亲”猴痘……无论你是否承认,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已成为人类历史的一部分。
本书作者回顾了鼠疫、肺结核、埃博拉、艾滋病、SARS等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重大传染病暴发事件,介绍了它们的萌生、发展、消亡以及带给人类的历史影响,展现了人类面对疾病从历史上的蒙昧无知到近代以来的科学防疫的转变。人类曾以为依靠接种疫苗和使用抗生素可以消灭传染病,但一次次的新发疫情不断向人类证明:传染病将永远与人类共存。
帕特里斯·德布雷(Patrice Debré)
巴黎索邦大学免疫学教授。他曾在巴黎硝石库慈善医院担任科室主任和研究所所长,也曾担任法国抗击艾滋病和传染病大使。他的代表作是一本关于路易·巴斯德的传记,堪称经典。
让–保罗·冈萨雷斯(Jean–Paul Gonzalez)
病毒学专家,法国国家发展研究所主任,元生物(Metabiota)公司(华盛顿特区)新发传染病及生物安全资深顾问。他曾经担任加蓬的弗朗斯维尔国际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从传染病历史中看到未来
张文宏
这是一部关于公共卫生的专业书,也是一本关于传染病的科普书,更是一部人类抗击传染病的医学史。从非典到埃博拉出血热,从艾滋病到禽流感,甚至到历史既有、近期又现的猴痘病毒,我们都能在这部著作中看到它们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从2020年开始肆虐全球、持续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更显示出对传染病的认识的重要性。
作者帕特里斯·德布雷,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免疫学教授;让-保罗·冈萨雷斯,法国国家发展研究所主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人类与各种病原体碰撞与纠缠的历史用客观而积极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阅读这本书,可以了解流行病历史,加深对微生物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获得战胜传染病的希望。
本书从微生物的发现讲起,讲述了两百多年前传染病学的先驱巴斯德如何用科学实验战胜了存在了上千年的“疾病自然发生学说”,自此展开了人类与微生物持续共存又持续对抗的新篇章。书中不仅有对一些古老的传染病,如鼠疫、麻风病、结核病等疾病的萌发、出现、传播、发展、衰退直至消亡的相关介绍,也有对近年来的新发传染病,如艾滋病、非典型病原体肺炎等疾病从发现到形成大流行的说明以及相关研究进展的介绍。在书的后一章则着重提出了科学觉悟的重要性。科学的力量可以使人类走向辉煌,也同样可能产生负面效应,所以如何正确地应用科学力量也至关重要。除此之外,书中还对疾病的公共卫生预防与监测,及社会各方的协同合作给出了系统而客观的建议,这对启发今天的我们如何走出新冠疫情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就像书中说的那样:“深入地了解过去发生的传染病的历史,才能使我们变得更加谦逊。”人类生存于这个生物多样性的世界,注定要和地球上的各种微生物生死纠缠在一起。所以一旦某种疾病的大流行形成,就不必幻想传染病会凭空消失,也无须过分担心传染病会将人类逼入绝境。终能从困境中走出来,是人类在抗疫史中展现的常态。传染病的萌生、发展和消退有其生命逻辑和自然规律。人类所要做的,是凭借我们的智慧,依靠科学研究,去理解这一逻辑和规律、摸清微生物的脾性,对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加以监测,积极地展开公共卫生预防及临床治疗。
书中还谈到卫生政策理论的观点,这些观点具有明显的西方公共政策特征,读者未免会有一些不熟悉,但是了解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系统性了解全球情况不无裨益。例如,书中写道,“对传染病的科学管控是以一种非民主的程序为基础的。这样一门新兴理论的目的是要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大自然,而大自然并不是建立在投票的基础之上的”。书中也说到了对于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期间信息发布的意见,以及“采取哪些预防措施以及如何向公众解释疫情发展”等做决策时存在的实际问题,等等,这些观点对于我们了解全球的公共卫生政策是有很大帮助的。特别让我惊讶的是,书中的一些观点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让我们得以理解为何全球在抗疫方面的政策、成效会有很强的异质性。而这些理论观点竟然早在本书出版之前就已出现,也就是近20年之前。这显示出这本书的巨大学术价值,以及本书作者在公共卫生国际领域的宽广视野与领先的专业地位。
诚然,微生物以其日益加强的抗药性、不断地变异、对环境的适应,以及各种新发、突发型传染病来提醒我们它的实力,但人类并非只能坐以待毙——全世界成千上万的科学和医学工作者用不断进步的研究与逐步完善的监测系统,正在实现对各种传染病的围追堵截。这本书凝结了这些医学科学家的心愿:让更多的人增进对传染性疾病的了解,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不歧视、不恐慌,抱持希望、积极预防,这就是每个人可以为传染病防治做的贡献。在新冠病毒阴云尚未散尽的当下,两位作者在这部出版于2013年的著作中发出的提醒与呼吁彰显了学术的前瞻性并充满了现实意义。
“画一个未来给我吧。”这是书中结语的句话,一如本书的前言与内容,作者以一种诗意的语言来描述伟大的人类抗疫史。事实上,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就在于此。复杂又晦涩难懂的医学专业知识被用诗意的手法描绘了出来,公共卫生及传染病学的专业知识被以故事的方式讲述出来。于是,这本书便成为一本开口极大、受众极广的专业科普书。
有人说,一本书一定要让人看到希望,一定要让人受到鼓舞,一定要让人对未来充满信心。这便是这本书的意义。
尽情阅读吧,你会收获很多!
2022年6月于上海
序
“画一幅生命给我吧。”那是一个傍晚,静静流淌着的卢瓦尔河水拍打着沙洲,溅起朵朵水花。略有几分神似达·芬奇的老画家正倚靠在他的黄色福特车上。听到这句话,画家愣住了。他抬起眼,放下画笔,端详起那个跟他提要求的人。“生命?”他喃喃道,“画一幅生命?”画家觉得这个要求有点意思,于是重新拿起画笔,在脚边的蓝色颜料桶里蘸了蘸,挥笔画了起来。片刻,一行振翅的野鸭便跃然画布之上。“可你画的不是生命呀,你画的是生物。”对方说道。说着,他便站到了画家的位置上,在画布上画了一个圆圈。他说,“生命,和死亡是不一样的。”接着,他继续作画,又在圆圈中心画了一个樱桃核似的东西。他解释道:“在生物学家看来,真正定义生命的是细胞。细胞的外面,包裹着细胞膜;而位于核心的,则是帮助它进行自我复制的物质。细胞的主要天敌是各种微生物:它们能躲开细胞的防御反应,钻进细胞里面,对细胞发动攻击。”
“画一幅死亡给我吧。”2012年12月18日星期二上演的惨剧就展现了一幅死亡的画面。在那一天,巴基斯坦卡拉奇的一位母亲痛失爱女。她的女儿是在向民众发放脊髓灰质炎疫苗时被杀害的。骑着摩托游弋在白沙瓦郊区的凶手们当天一共屠杀了五名女子和一名男子。被害者们当时正在向巴基斯坦民众宣传接种疫苗的好处。然而阴谋论者却称疫苗是“为邪恶的巫术”。势力针对这些公共卫生使者做出了宗教裁决,判了这些疫苗接种员死刑。这种疯狂的暴力事件表明,对于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以及如何防范它们,人们依然蒙昧无知。同时,这起可怕的悲剧也敦促我们,要向人们解释传染病及它们的发生与消亡,要帮助人们打破错误的观念,要使人们认识到:关注传染病灾害,其实就是在关注生命,而这里所指的生命不仅包括人类和细胞的生命,同样也包括微生物的生命。
从昔日的鼠疫到H1N1甲型流感,传染性疾病已然成为人类历史的一部分。种类繁多的病原体也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组成部分,了解它们能为预防风险带来启示。1347年,当鼠疫波及欧洲之时,富有的人们纷纷选择逃离疫病肆虐的城市,前往乡村避难。这些人的行为扩大了这种疫病的传播。而如今,旅行的普及、贸易的活跃以及人口的大范围流动都为微生物的传播创造了新的途径。生物圈丰富多彩,各种生物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所以人类必须认识到传染性疾病暴发的不可预料性,必须学会与各种突发的传染性疾病智慧地共存。当然,这样一种大智慧决不是叫大家无所作为,而是需要我们掌握确切的信息、具备恰当的沟通能力以及流行病方面的基本知识。社会应该培养一种理性应对风险的文化。从过去的鼠疫到如今的各种流行病,许多事例都已经证明,无论是和平时期还是危机时期,社会的反应、恐慌和谣言都会对传染性疾病的管控产生关键影响。然而,公众对此类威胁的突发性往往是准备不足的。每到这时,科学界、政界、媒体以及三教九流就会纷纷站出来发表见解、表明立场、制造信息或散播恐慌,而社会就会在这些五花八门的观点撕扯之下产生裂痕。社会对信息的反应,或者说“信息的传染”,往往是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同步的,甚至比流行疾病本身传播得更加快速,决策者必须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
许多流行病危机对科学、医学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历史上有过多次这样的实例:鼠疫引发了剧烈的动荡,改变了一些民族的未来,造成了一些政权的垮台,使一些国家或地区遭到了破坏,经济陷入了衰退。鉴于这些历史上的灾难,现代国家纷纷寻求通过建立组织、规划方案来对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展开抗击和预防。工业界也积极地参与进来,他们努力地研发和推广各类新型医疗产品、药品以及疫苗。然而,总是有些人,要么抱守着错误观念不放,要么接受不了新理念与自己信仰的冲突,便以疫苗的潜在风险和一些偶发事故为由,不断地对疫苗的作用及其预防传染病的效果提出质疑。这种对谨慎原则的过度推崇,常常会在社会上造成新的恐慌,令人们对疫苗接种产生抗拒心理,甚至以为这是一种违反自然规律的危险办法。社会舆论在各种互相矛盾的观点影响下,摇摆不定,无所适从。
认识上的不统一,导致了行动上的不协调。近的流行病学观察表明,为了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传染性疾病,许多机构,包括地方性机构、国家机构以及国际机构,都对微生物的传播进行着密切的监测。对各种病毒和细菌进行科学鉴定、识别、检测的水平以及对它们从南到北、从动物到人类的传播途径的研究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卫生认识及疫苗研发水平的提升,使封锁或隔离等初期预防措施的效果得到了巩固。尽管如此,在上一次H1N1甲型流感疫情期间,准备措施不充分和后勤保障不完善,导致了疫苗接种工作的失败。疫苗接种的成本费用率被低估了。欧洲各国之间在应该发布哪些指导信息、采取哪些预防措施以及如何向公众解释疫情发展等方面没有协调一致。总而言之,危机期间,社会对官方通报的信息极不信任,而决策者也难以做出决定,就是因为双方对所面临的威胁及应该采取的措施都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而民众的焦虑反应其实就是对将要到来的疾病流行准备不足的表现。
然而,流行病的危害却是巨大的。每年,全世界都有近1400万人死于各种传染性疾病,其中大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在那些国家,传染性疾病的致死率高达50%。从1940年至2004年,一共出现了大约350种传染性疾病,其中绝大部分来自发展中国家。许多新病毒,比如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猴痘(Monkey pox),以及臭名昭著的艾滋病病毒(HIV),都是在20世纪下半叶才被发现的。目前已知的病毒和细菌中,有90%在20世纪80年代还不为人所知。而且,在新的威胁不断出现的同时,一些一度被认为已经消失了的疾病,比如鼠疫,又死灰复燃。贫困、农村地区的疫苗接种工作不到位、卫生条件差以及战乱给了它们可乘之机,使它们得以继续戕害世界。传染性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也非常可怕。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估算,疟疾每年造成的损失高达100亿欧元,使受其影响的国家流失了1%的国内生产总值。而非典型性肺炎(SARS)在全球流行五个月,波及28个国家,导致800人死亡,造成了将近700亿欧元的经济损失。
在科学与社会之间出现裂痕、民众对科学缺乏信心的今天,越发有必要培养一种风险文化。比如,在2009年和2010年荷兰发生季节性流感时,只有17%的家庭相信疫苗,即使在医生这个群体中,也只有49%的人接种了流感疫苗。许多医生并没有告知患者接种疫苗可以预防流感。这些案例背后隐藏的事实,就是公众对科学管控传染病的参与不足。对传染病的科学管控是以一种非民主的程序为基础的。这样一门新兴理论的目的是要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大自然,而大自然并不是建立在投票的基础之上的。新发现带来的新知识有时会深刻地颠覆我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在一些国家,公众希望为科学政策的制定出一份力,希望参与讨论。他们组织了各种患者协会,其中有些协会非常积极地鼓励医学界开展新的研究、探索新的方法,并促使医学发展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步。不过,要让医学知识惠及每一个人,要让每个人都能做出清醒的选择,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在19世纪,横亘在巴斯德面前的巨大障碍,是那个时代的人们对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的不理解。而今天,在国际上还有太多人,经常为了宗教上的原因,认定外国企业生产的疫苗里暗藏着叵测心思,而拒绝接种它们。流行病的发生和传播,敦促科学和社会要互相信任、加强联系,才能把知识分享给大家,让每个人都能获取知识。唯其如此,才能使恐慌情绪得到有效的疏解,决策得到人们的理解,虚假谣言得到彻底的澄清。而作为本书读者的您,如果能够对过去已经发生和将来可能到来的传染病流行加深理解,就能够更深度地参与到这个伟大的事业中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