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9.77 5.1折 ¥ 39 全新
库存26件
作者特雷弗·布赖斯 著,赵娜 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92295
出版时间2022-0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9元
货号29445572
上书时间2024-10-30
序 言
欧阳晓莉
本书作者特雷弗? 布赖斯教授曾长期执教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历史、哲学、古典和宗教学院,是一位知名的赫梯学家。他的成果丰硕,仅独著与合写的作品就多达十余部,其中既包括赫梯文明的专题研究,又有古代近东其他地区(如两河流域、叙利亚和特洛伊)的通史。他的著作《赫梯人的王国》(The Kingdom of the Hittites)突破了德国学者在赫梯学研究中的传统优势,在英语世界广受好评;另一著作Hittite Warrior,中文译名《安纳托利亚勇士:赫梯人简史》,2022年4月已出版,译者为首都师范大学赫梯学专家蒋家瑜博士。本书英文原版名为Babylonia,由牛津大学出版社2016年首次出版。
书名《巴比伦尼亚》源于学界对两河流域南部约定俗成的称呼。两河流域在地图上的形状颇像一个葫芦,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附近为界(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距离近之处,相隔约40公里),天然地分为南北两个区域。两地在气候地理上各有特点:南部巴比伦尼亚的地形以冲积平原为主,全域海拔不超过海平面20米,年均降雨量少于干旱农业200毫米/年的下限,自然资源匮乏,农业极度依赖人工灌溉;北部亚述以石灰石覆盖的山地为主,年均降雨量使得部分地区可开展旱作农业,自然资源如石料和木材也相对丰富。然而,就是在南部这样的酷热贫瘠之地,两河流域文明却首先得以发展。
由于英法两国率先在北部亚述地区开展大规模的考古活动,早发掘的楔形文字文献也多出土于此,故研究两河流域的学科被命名为亚述学。南部巴比伦尼亚地区得名于巴比伦城, 它在公元前2千纪上半叶的古巴比伦时期首次成为王国的都城(本书章),在公元前1千纪中叶的新巴比伦王朝再度成为都城(第八章)。不过,自公元前3 千纪起,两河流域的本土文献就称南部地区为“苏美尔和阿卡德”,而不是“巴比伦尼亚”;在埃及出土的阿玛尔纳档案中(约公元前14世纪中期),两河流域南部则被称为“卡尔杜尼亚什”。
“牛津通识读本”丛书依据上述两河流域地理的二分法,邀请两位学者分别撰写了《古代亚述简史》和《巴比伦尼亚》两册读本,有其合理性。以文字存亡而论,两河流域历史始于约公元前3200年楔形文字的发明,终于公元1世纪后一块楔形文字泥板的记录,上下纵横3000余年,区区一册读本难以概述如此漫长悠久而又纷繁复杂的历史,按地区分册显然有其必要性。此外,在公元前1千纪的帝国时代之前,两河流域本土王朝绝大部分时间统治的核心区域都南部巴比伦尼亚,仅阿卡德王朝较为持续地统一过整个两河流域的南北两部分。这又为以南部巴比伦尼亚为中心的历史叙事提供了进一步支持。
但是,如果把两河流域历史视为一部整体史,那么南部巴比伦尼亚的历史仅相当于其中一个组成部分的区域国别史,在时间抑或空间上它都是从两河流域整体史中切割出来的一块。如何处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是本书面临的一大挑战。当然,本书作者对此也有深刻认识,因此在《导言》一章中补充了公元前3千纪两河流域历史的发展脉络,提醒读者巴比伦尼亚文明并非横空出世,而是前一阶段历史的延续。以本书第二章讨论的《汉谟拉比法典》为例,其立法理念和行文范式都可追溯到公元前3千纪末的《乌尔纳姆法典》,后者才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部成文法典。
把两河流域历史二分为南北两部的地方史,还遮蔽了二者的文化亲缘性。以语言文字为例,它们的历史记录使用了同一种文字(楔形文字)和同一种语言(阿卡德语)。后者是古老的闪米特语,依据地理二分法又相应区分为南部方言巴比伦语和北部方言亚述语。无论是阿卡德语还是楔形文字,都共同起源于两河流域早期的文明与历史。
在非学术的中文语境中,以南部巴比伦尼亚为中心的历史叙事还关乎一个常见的错误表述,即把古巴比伦与古代中国、印度、埃及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笔者在不同场合曾多次强调,古巴比伦尼亚 /时期,用它代指整个两河流域从而与其他三个文明区域并举实则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就如同论及中国历史时不能用“唐朝”来指代“中国”。更准确、更恰当的表达应当用“两河流域”来取代“古巴比伦”。
鉴于以上种种,笔者建议读者阅读本书时不妨同时阅读上文提及的“牛津通识读本”系列中的《古代亚述简史》。对两河流域整体史感兴趣的读者,推荐进一步阅读经典之作《古代近东史》( Marc Van De Mieroop, A History of the Ancient Near East, ca. 3000 —323 BC)。遗憾的是此书尚未有中译本。
序 言
欧阳晓莉
本书作者特雷弗? 布赖斯教授曾长期执教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历史、哲学、古典和宗教学院,是一位知名的赫梯学家。他的成果丰硕,仅独著与合写的作品就多达十余部,其中既包括赫梯文明的专题研究,又有古代近东其他地区(如两河流域、叙利亚和特洛伊)的通史。他的著作《赫梯人的王国》(The Kingdom of the Hittites)突破了德国学者在赫梯学研究中的传统优势,在英语世界广受好评;另一著作Hittite Warrior,中文译名《安纳托利亚勇士:赫梯人简史》,2022年4月已出版,译者为首都师范大学赫梯学专家蒋家瑜博士。本书英文原版名为Babylonia,由牛津大学出版社2016年首次出版。
书名《巴比伦尼亚》源于学界对两河流域南部约定俗成的称呼。两河流域在地图上的形状颇像一个葫芦,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附近为界(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距离近之处,相隔约40公里),天然地分为南北两个区域。两地在气候地理上各有特点:南部巴比伦尼亚的地形以冲积平原为主,全域海拔不超过海平面20米,年均降雨量少于干旱农业200毫米/年的下限,自然资源匮乏,农业极度依赖人工灌溉;北部亚述以石灰石覆盖的山地为主,年均降雨量使得部分地区可开展旱作农业,自然资源如石料和木材也相对丰富。然而,就是在南部这样的酷热贫瘠之地,两河流域文明却首先得以发展。
由于英法两国率先在北部亚述地区开展大规模的考古活动,早发掘的楔形文字文献也多出土于此,故研究两河流域的学科被命名为亚述学。南部巴比伦尼亚地区得名于巴比伦城, 它在公元前2千纪上半叶的古巴比伦时期首次成为王国的都城(本书章),在公元前1千纪中叶的新巴比伦王朝再度成为都城(第八章)。不过,自公元前3 千纪起,两河流域的本土文献就称南部地区为“苏美尔和阿卡德”,而不是“巴比伦尼亚”;在埃及出土的阿玛尔纳档案中(约公元前14世纪中期),两河流域南部则被称为“卡尔杜尼亚什”。
“牛津通识读本”丛书依据上述两河流域地理的二分法,邀请两位学者分别撰写了《古代亚述简史》和《巴比伦尼亚》两册读本,有其合理性。以文字存亡而论,两河流域历史始于约公元前3200年楔形文字的发明,终于公元1世纪后一块楔形文字泥板的记录,上下纵横3000余年,区区一册读本难以概述如此漫长悠久而又纷繁复杂的历史,按地区分册显然有其必要性。此外,在公元前1千纪的帝国时代之前,两河流域本土王朝绝大部分时间统治的核心区域都南部巴比伦尼亚,仅阿卡德王朝较为持续地统一过整个两河流域的南北两部分。这又为以南部巴比伦尼亚为中心的历史叙事提供了进一步支持。
但是,如果把两河流域历史视为一部整体史,那么南部巴比伦尼亚的历史仅相当于其中一个组成部分的区域国别史,在时间抑或空间上它都是从两河流域整体史中切割出来的一块。如何处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是本书面临的一大挑战。当然,本书作者对此也有深刻认识,因此在《导言》一章中补充了公元前3千纪两河流域历史的发展脉络,提醒读者巴比伦尼亚文明并非横空出世,而是前一阶段历史的延续。以本书第二章讨论的《汉谟拉比法典》为例,其立法理念和行文范式都可追溯到公元前3千纪末的《乌尔纳姆法典》,后者才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部成文法典。
把两河流域历史二分为南北两部的地方史,还遮蔽了二者的文化亲缘性。以语言文字为例,它们的历史记录使用了同一种文字(楔形文字)和同一种语言(阿卡德语)。后者是古老的闪米特语,依据地理二分法又相应区分为南部方言巴比伦语和北部方言亚述语。无论是阿卡德语还是楔形文字,都共同起源于两河流域早期的文明与历史。
在非学术的中文语境中,以南部巴比伦尼亚为中心的历史叙事还关乎一个常见的错误表述,即把古巴比伦与古代中国、印度、埃及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笔者在不同场合曾多次强调,古巴比伦尼亚 /时期,用它代指整个两河流域从而与其他三个文明区域并举实则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就如同论及中国历史时不能用“唐朝”来指代“中国”。更准确、更恰当的表达应当用“两河流域”来取代“古巴比伦”。
鉴于以上种种,笔者建议读者阅读本书时不妨同时阅读上文提及的“牛津通识读本”系列中的《古代亚述简史》。对两河流域整体史感兴趣的读者,推荐进一步阅读经典之作《古代近东史》( Marc Van De Mieroop, A History of the Ancient Near East, ca. 3000 —323 BC)。遗憾的是此书尚未有中译本。
古巴比伦尼亚的历史是波澜壮阔的史诗。历经汉谟拉比、加喜特和新巴比伦三大帝国之后,巴比伦尼亚被波斯人征服。随后它向亚历山大大帝臣服,同时又让征服者英年早逝,壮志未酬。由于继承人纷争不断,巴比伦尼亚后来被塞琉古王朝和帕提亚帝国所统治。作者特雷弗·布赖斯带领我们走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和文明之旅,探索重要的历史事件以及古巴比伦人的日常生活,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指南。
古巴比伦尼亚的历史是波澜壮阔的史诗。历经汉谟拉比、加喜特和新巴比伦三大帝国之后,巴比伦尼亚被波斯人征服。随后它向亚历山大大帝臣服,同时又让征服者英年早逝,壮志未酬。由于继承人纷争不断,巴比伦尼亚后来被塞琉古王朝和帕提亚帝国所统治。作者特雷弗·布赖斯带领我们走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和文明之旅,探索重要的历史事件以及古巴比伦人的日常生活,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指南。
特雷弗·布莱斯是著名古代近东文明学者,现任昆士兰大学名誉教授和新英格兰大学名誉教授,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因对历史研究的贡献而被授予澳大利亚百年纪念奖章。主要著作有《赫梯人的王国》《安纳托利亚勇士:赫梯人简史》《古叙利亚》等。
目 录
致 谢
导 言
章 古巴比伦尼亚时期(约公元前1880—公元前1595)
第二章 《汉谟拉比法令》视角下巴比伦尼亚社会状况一览
第三章 古巴比伦尼亚城市
第四章 加喜特王朝(约公元前1570—公元前1155)
第五章 文字、书吏以及文学
第六章 漫长的幕间休息(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世纪)
第七章 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626—公元前539)
第八章 尼布甲尼撒时期的巴比伦
第九章 晚期的巴比伦尼亚(公元前6世纪—公元2世纪)
主要事件、时期及统治者年代顺序表
君主列表
索 引
英文原文
古巴比伦尼亚的历史是波澜壮阔的史诗。历经汉谟拉比、加喜特和新巴比伦三大帝国之后,巴比伦尼亚被波斯人征服。随后它向亚历山大大帝臣服,同时又让征服者英年早逝,壮志未酬。由于继承人纷争不断,巴比伦尼亚后来被塞琉古王朝和帕提亚帝国所统治。作者特雷弗·布赖斯带领我们走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和文明之旅,探索重要的历史事件以及古巴比伦人的日常生活,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指南。
特雷弗·布莱斯是著名古代近东文明学者,现任昆士兰大学名誉教授和新英格兰大学名誉教授,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因对历史研究的贡献而被授予澳大利亚百年纪念奖章。主要著作有《赫梯人的王国》《安纳托利亚勇士:赫梯人简史》《古叙利亚》等。
导 言
巴比伦是古代世界伟大的城市之一。和罗马一样,巴比伦这个名字会让人联想到权力、财富、辉煌—以及堕落。这两个名字在《圣经》中紧密相关—在《启示录》中,罗马被称为“巴比伦大淫妇”—因此,这两座城市常常被人们相提并论。在巴比伦土崩瓦解后的漫长岁月里,这座城市暴虐与放荡的形象依然存在于人们的心目中,甚至日益根深蒂固。通过解读泥石板上的巴比伦文字,研查这座城市的考古遗迹,复原巴比伦的历史与文明,我们将发现巴比伦在《圣经》中的形象在很多方面如何得到了改善。通过这两方面的资料,我们了解到,巴比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罗马建立之前将近两千年。在人类历史上所有长时间持续居住的城市定居点当中,巴比伦成为文化大放异彩、知识蓬勃发展的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深远地影响了同时代其他古代近东地区的城市,在众多方面对古典时代的宗教、科学以及文学传统做出了巨大贡献。
不过,接下来的内容介绍的不只是巴比伦,还包括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地区,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彼此交汇的区域,从现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向南延伸,穿过南部腹地的沼泽, 一直到波斯湾。巴比伦就位于巴格达西南的幼发拉底河畔。公元前3千纪,即我们所说的青铜时代早期,巴比伦还只是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出现的众多城邦之一。大约在公元前3千纪中期, 这座后来在《圣经》中臭名昭著的城市刚刚出现,只是一座小村落,而此时,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一些城邦已经建立了几百年之久,它们聚集在一起,形成了苏美尔文明。我们现在称之为苏美尔的区域,大约是在公元前3千纪初期崭露头角的(当时居住在那里的人把这片土地叫作“文明的君主之地”)。它是近东地区个主要的、有组织的城市聚居区,现在被公认为“文明的 摇篮”。
关于苏美尔人的起源,现在学术界依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他们是在公元前4 千纪末期迁移到美索不达米亚的,还有人认为他们是由原来就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土著人进化而来的。无论是哪种情况,苏美尔人都拥有高度的实践和组织能力, 这些能力帮助他们征服了美索不达米亚恶劣的自然环境,帮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兴旺繁荣。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区域是平坦而干旱的土地,其中大部分地区是沙漠。这里的降水量微乎其微,甚至经常终年不雨,无法滋润这片土地。干旱问题曾经一直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苏美尔人勇敢地面对干旱问题,成功克服了这一困难。他们修建运河,将其连接成庞大的网络,组成了复杂的灌溉系统。这是苏美尔人杰出的实践成就之一。在苏美尔人的所有成就中,正是由于这一壮举,他们才将一个极不适合人类发展的地区改造成繁荣而先进的文明的家园。苏美尔人的城邦时代在历史上被称为“早王朝时期”,其历史可以追溯至约公元前2900年到公元前2334 年之间,这是一个物质极为繁荣的时期,主要归功于苏美尔人对于自然环境的有效开发以及他们所从事的广泛贸易活动。(当时贸易的出现是必然的,因为在这一地区几乎没有诸如木材和金属之类的自然资源。)这个时期,苏美尔人在艺术领域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这一点从乌尔的王室墓穴中出土的苏美尔艺术家和工匠们制作的著名艺术品便可见一斑。
随着一个新政权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偏北地区的崛起,早王朝时期结束了。在整个苏美尔时期,或者保守一点说,在苏美尔时期的绝大部分岁月里,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还居住着另外一个民族,他们是闪米特人的后裔。这个民族的名字来源于诺亚的儿子闪(Shem),而“闪米特”( Semite,形容词是Semitic)是公元18世纪创造出来的一个新词,用来指亚洲西部几个重要的族群,包括巴比伦人、亚述人、迦南人、腓尼基人、希伯来人以及阿拉伯人。这几个族群在语言和文化方面有某些显著的相似之处。公元前2334年左右,一个叫作萨尔贡的闪米特首领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偏北方的阿卡德城(具体地点不详)建立了一个统治王朝,确立了近东地区历史上个王国。这个王国的名字叫作阿卡德王国。在鼎盛时期,这个王国的统治范围拓展到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北至库尔德斯坦,东抵扎格罗斯山脉,西达安纳托利亚东南部(不过,阿卡德人能在多大程度上对所有这些区域施行直接有效的控制,我们并不确定)。
诸多因素导致阿卡德王国在约公元前2193年衰落。随后短短百年之内,另外一个帝国崛起。这个帝国以美索不达米亚南端的乌尔城为根基发展而来,由乌尔—纳姆在约公元前2112 年建立,被称为乌尔第三王朝。其统治范围包含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还包括底格里斯河东部很多臣服的领土。但是,乌尔第三王朝的寿命比之前的阿卡德王国还要短一些。约公元前2004 年,它被来自伊朗西部的埃兰入侵者征服。
巴比伦在青铜时代早期的传奇中没有扮演什么重要角色。实际上,有关它的书面记载一直到约公元前2200年阿卡德王国统治时期才出现。那时的巴比伦城至少有两座庙宇。接下来,它成为乌尔第三王朝的一个省级行政中心。但是,此时距巴比伦真正崛起为一座重要城市,还有约莫150年。公元前1880年左右,一个叫作苏穆—拉—埃尔的人在巴比伦建立了一个王朝。在这个王朝第五任国王汉谟拉比(Hammurabi,也称Hammurapi)统治时期,巴比伦成为近东地区一个重要王国的中心。在这座城市漫长的历史上,这还是次。
我们将会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讲述汉谟拉比的统治(公元前1792—公元前1750)。但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巴比伦”和“巴比伦尼亚”这两个名字。在阿卡德时期,巴比伦叫作“巴比— 伊利姆”(Bāb-ilim),意思是“神之门”。巴比伦在苏美尔语中的名字“卡—丁基拉”(Ka-dingirra)也是同样的含义。我们已无从得知哪一个名字出现得更早,但是阿卡德时期的名字“巴比—伊利姆”在古代历史上被广泛认可。“巴比伦”这个希腊语名字就来源于此。而在希伯来语中,这个城市被称为“巴别”(Bābel)。
显而易见,“巴比伦尼亚”这个名称来源于“巴比伦”,它并不是一个久已有之的名字。现代学者用这个词来指代自巴比伦城首次占据重要地位起,尤其是自汉谟拉比统治起的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地区。然而,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只有从青铜时代晚期的加喜特王朝统治时期开始,这片区域才能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因为只有从那时起,这个名字才成为地缘政治学上一个连贯的单元,而且在之后的古代历史中也基本如此。甚至到后来,在亚述、波斯和罗马等外来势力统治这片区域时,人们也沿用了“巴比伦尼亚”这个名字。然而,汉谟拉比王朝,或者更具体地说汉谟拉比本人统治时期,才是我们这本书关于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地区,即“巴比伦尼亚”历史之旅的便捷起点。
如前所述,本书历史之旅的起点是汉谟拉比统治的古巴比伦王国。第二站是历史上第二个伟大的巴比伦王国,由加喜特人统治。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寂寂无闻后,作为新巴比伦帝国的国都,巴比伦璀璨的光芒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耀眼。此时,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4—公元前562)成为近东地区权力的国王。接下来,我们将先后来到波斯人和马其顿人统治时期,后者的统治以公元前323 年亚历山大大帝在巴比伦的死亡而告终。在随后的希腊化时期,巴比伦尼亚成为塞琉古帝国的一部分。我们历史之旅的终点是罗马帝国时期。这时的巴比伦城几乎已成为荒无人烟的废墟。公元2 世纪早期,罗马皇帝图拉真来到这里凭吊亚历山大大帝,展现在他眼前的巴比伦城就是这样一幅景象。
导 言
巴比伦是古代世界伟大的城市之一。和罗马一样,巴比伦这个名字会让人联想到权力、财富、辉煌—以及堕落。这两个名字在《圣经》中紧密相关—在《启示录》中,罗马被称为“巴比伦大淫妇”—因此,这两座城市常常被人们相提并论。在巴比伦土崩瓦解后的漫长岁月里,这座城市暴虐与放荡的形象依然存在于人们的心目中,甚至日益根深蒂固。通过解读泥石板上的巴比伦文字,研查这座城市的考古遗迹,复原巴比伦的历史与文明,我们将发现巴比伦在《圣经》中的形象在很多方面如何得到了改善。通过这两方面的资料,我们了解到,巴比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罗马建立之前将近两千年。在人类历史上所有长时间持续居住的城市定居点当中,巴比伦成为文化大放异彩、知识蓬勃发展的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深远地影响了同时代其他古代近东地区的城市,在众多方面对古典时代的宗教、科学以及文学传统做出了巨大贡献。
不过,接下来的内容介绍的不只是巴比伦,还包括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地区,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彼此交汇的区域,从现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向南延伸,穿过南部腹地的沼泽, 一直到波斯湾。巴比伦就位于巴格达西南的幼发拉底河畔。公元前3千纪,即我们所说的青铜时代早期,巴比伦还只是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出现的众多城邦之一。大约在公元前3千纪中期, 这座后来在《圣经》中臭名昭著的城市刚刚出现,只是一座小村落,而此时,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一些城邦已经建立了几百年之久,它们聚集在一起,形成了苏美尔文明。我们现在称之为苏美尔的区域,大约是在公元前3千纪初期崭露头角的(当时居住在那里的人把这片土地叫作“文明的君主之地”)。它是近东地区个主要的、有组织的城市聚居区,现在被公认为“文明的 摇篮”。
关于苏美尔人的起源,现在学术界依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他们是在公元前4 千纪末期迁移到美索不达米亚的,还有人认为他们是由原来就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土著人进化而来的。无论是哪种情况,苏美尔人都拥有高度的实践和组织能力, 这些能力帮助他们征服了美索不达米亚恶劣的自然环境,帮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兴旺繁荣。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区域是平坦而干旱的土地,其中大部分地区是沙漠。这里的降水量微乎其微,甚至经常终年不雨,无法滋润这片土地。干旱问题曾经一直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苏美尔人勇敢地面对干旱问题,成功克服了这一困难。他们修建运河,将其连接成庞大的网络,组成了复杂的灌溉系统。这是苏美尔人杰出的实践成就之一。在苏美尔人的所有成就中,正是由于这一壮举,他们才将一个极不适合人类发展的地区改造成繁荣而先进的文明的家园。苏美尔人的城邦时代在历史上被称为“早王朝时期”,其历史可以追溯至约公元前2900年到公元前2334 年之间,这是一个物质极为繁荣的时期,主要归功于苏美尔人对于自然环境的有效开发以及他们所从事的广泛贸易活动。(当时贸易的出现是必然的,因为在这一地区几乎没有诸如木材和金属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