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2.85 5.7折 ¥ 58 全新
库存22件
作者未央先生 著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33346
出版时间2022-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29442127
上书时间2024-10-30
本书承接《宋徽宗时代》前两卷内容,以独特的历史视角搭配引人入胜的内容,向读者展示了宋徽宗时代的悲欢离合与兴衰风云。作者将人生比作道路,在这条路上,有人驷马高车,有人蹇驴瘦马。有人闲庭信步,有人行色匆匆。而在路的尽头,才会发现人生的起伏不过一时浮云,时代浪潮下谁又能从心所欲。文中全面描写了大宋联金抗辽的史实,重塑了宋徽宗的形象,还原一代君王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以现代史家之眼,为读者再现王朝纷争、山河破碎的历史真相。
未央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生人,政治学硕士,生在南方,长在北国,现客居香港。南北、北南,遍看九州山川大地,神游华夏历史千年。多年来,潜心读书,用心写史,尤爱两宋。致力于用文字鲜活文明,用人性丰满人物。期待与读者,共同走进历史,看见人生。
楔 子 001
章 钩心斗角 001
皇嫂的反转人生 004
御座旁的皇叔 020
太祖子孙被谋反 025
亲王闹离婚 032
天子生母何其难 050
家奴惹大祸 059
第二章 江山之恨 071
只羡鸳鸯不羡仙 073
花落人亡两不知 081
部族的黄昏 092
尊儒崇佛 101
第三章 熙河开边 111
佛之子 113
二世之难 121
养子逆袭 133
父子皆英雄 138
第四章 野蛮生长 147
媪相的崛起 150
将军无名字留名 161
斗而不破 171
血腥屠城为哪般 175
老将出马 183
蒙冤昭雪恨无门 189
第五章 海上之盟 199
同一个梦想 201
大宋版《隆中对》 215
万事开头难 229
野心家梦想成真 236
站队的艺术 248
第六章 一错再错 261
迟来的天命 263
首鼠两端的北伐 272
再伐再败 297
光复一座空城 304
糊涂人办糊涂事 318
山雨欲来风满楼 325
后 记 332
本卷涉及主要人物简介 333
附录 337
本书承接《宋徽宗时代》前两卷内容,以独特的历史视角搭配引人入胜的内容,向读者展示了宋徽宗时代的悲欢离合与兴衰风云。作者将人生比作道路,在这条路上,有人驷马高车,有人蹇驴瘦马。有人闲庭信步,有人行色匆匆。而在路的尽头,才会发现人生的起伏不过一时浮云,时代浪潮下谁又能从心所欲。文中全面描写了大宋联金抗辽的史实,重塑了宋徽宗的形象,还原一代君王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以现代史家之眼,为读者再现王朝纷争、山河破碎的历史真相。
未央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生人,政治学硕士,生在南方,长在北国,现客居香港。南北、北南,遍看九州山川大地,神游华夏历史千年。多年来,潜心读书,用心写史,尤爱两宋。致力于用文字鲜活文明,用人性丰满人物。期待与读者,共同走进历史,看见人生。
太祖子孙被谋反
公元 1075 年,朝廷发生赵世居谋反大案。
这是当年的惊天大案,朝野震动,波及甚广。
这年,朝廷新法已推行六年多,正是新旧两党激烈交锋之时。此前一年, 在太皇太后曹氏和皇太后高氏的哭诉下,迫于舆论的强大压力,王安石被罢相。 神宗任命韩绛接任宰相、吕惠卿担任参知政事,继续推行新法。谋反大案就发 生在这个节骨眼上。
赵世居是皇室宗亲,太祖赵匡胤五世孙,秦王赵德芳曾孙,南阳侯赵从贽第三子,时任右羽林军大将军、秀州团练使。
案件的源起倒很简单,一个平民举报一位不入流的小官。在山东沂州,平民朱唐告发前余姚县主簿李逢谋叛。朝廷得报后,派人前去调查,结论是李逢 虽有一些悖逆狂妄的言论,但并无谋反的实迹。换句话说,这只是个爱发牢骚的狂妄仕人而已。
按照祖宗家法,言者无罪,何况宋朝厚养仕人,爱发牢骚、对政府和时政指手画脚的人多的是,李逢不过是个小角色。所以,众人也都没太当回事。
谁料,结论报到朝廷,神宗很不满意,派了更高级别的官员再去核查。皇帝重视,调查官员级别提高,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下面人看出风向,案件结论也就不同了,这回不仅李逢谋反属实,还顺藤摸瓜牵出个大人物,便是太祖子孙赵世居。
宗室、谋反,这样的组合,放在任何朝代都是重磅炸弹。更重要的是,赵世居还是太祖子孙,这炸弹的威力就更非同小可了。众所周知,北宋开国之后, 太祖子孙并没有享国,皇位一直在太宗系传承。这其中的蹊跷,伴随着“斧声烛影”之谜,成了太祖和太宗子孙的心结,天下人也为此津津乐道。正因为如此,朝廷对太祖子孙格外“关照”,对他们的生活、言行高度关注,稀松平常的小事都会被放大、再放大,何况谋反?
就这样,案件陡然升级。
赵世居拿到了案件的“冠名权”,也成了此案的主攻方向。
赵世居此人,志趣高雅、喜好文学、为人豪气、交友甚众,在京城颇有声誉。上至王公大臣、下至李逢等微末官员及江湖人士,他都多有交往,与众人常有诗词唱和及书信往来。朝廷便由诗词、信件入手,庙堂之上、乡野之中, 很多人被牵扯了进来。
这其中,有个叫李士宁的人,很是不同凡响。
围绕这个人,案件再度升级。
要说李士宁,得先说说章詧。
章詧,字隐之,祖上是福建人,后来迁居四川成都。此人博通经学,尤长 《易》《太玄》,写有《发隐》三篇。他才高八斗,却不愿做官,过着以道自裕、尊生养气的闲散生活,号冲退居士。
据说,某日章詧做了个梦,梦里有人送信来,便问是谁的信,对方答,东岳道士。早上醒来,他便忘了此事,依约与李士宁结伴出游。当渡船行至青城山时,他们在水中沐足,眼见青山绿水、清新如画,章詧诗兴大发,吟出上句: 脚踏西溪流去水。李士宁神秘一笑,接了下句:手持东岳寄来书。章詧大惊,这场景正是他梦中所见。回去不久,章詧便死了。
听上去颇为离奇,似是传说,但确有章詧此人,宋史列传里便有《章詧传》。 这则小故事,则出自东坡先生的《仇池笔记》。苏轼与章詧是同代人,又是四川同乡,所记之事的真实性当有保证。
在章詧的故事里,李士宁似有未卜先知、鬼神莫测之能。
李士宁,四川蓬州(今四川仪陇南)人。据说,他曾在青城山学道多年,道法高深,深不可测。他还有项特殊才能,便是出口成诗。不过,他的诗所用皆是古人之句,是对前人诗句的重新组合。他创造的这种“士宁体”诗,仿效 之人甚众,风靡一时。
学成之后,他云游天下,纵论朝局,时有高论,被誉为世外奇人。等他到了东京汴梁,很快就火遍京城,有了一大批追随者。
这些人里就有赵世居,两人相见恨晚、交往甚密。据说,当年英宗生母去世时,仁宗曾为其作过一首挽歌。李士宁摘取其中的四句,把这首挽歌改头换面一番,变成了世居要当皇帝的天机,并赠给他一把金刀。据说,世居闻之大喜,重重赏赐了李士宁。
图谶天机之说,历朝历代都有,屡见不鲜。不信者,如乱风过耳;信者,则奉如圭臬。很显然,赵世居拿这个当回事了。看来,所谓的天机,不过读心术而已,李士宁所言,只是算准了赵世居的心思。再说,这所谓的天机,也是有源头的。
据说,当年太祖安葬时,司天监看到太祖陵墓风水,脱口而出说了一句话,太祖之后当再有天下。从此,这句流传甚广的话,便种在了太祖子孙的心里,也成了太宗系天子的心病。
李士宁的所谓天机,只是这句话的翻版。不过,京城里太祖子孙何其多,他独独对赵世居讲,应该还是精心挑选的。这也可以旁证,在太祖子孙里,赵世居确实才华出众。
至于李士宁,也绝非故弄玄虚、妖言惑众之人。此人应该还是有些才学的,因为他还得到了王安石的赏识,在宰相府里一住就是半年多,这样的待遇非常人所有。两人常常纵论天下,当时正值变法的关键时期,他的见解对王安石多有启发,是王安石重要的幕后智囊。
王安石和李士宁如此密切的关系,是否也传导到了赵世居呢?普通人难免产生联想;有心人则更会深想几层。
就这样,从李逢到赵世居,再从赵世居到李士宁,又从李士宁到王安石,朝廷官员、皇族宗室、当朝宰相,全部牵扯案中。
很显然,这是团乱麻。
虽然是乱麻,但还是理得清。
剖析这种所谓惊天大案,好的路径还是朝政和权斗。
宋朝当时的朝政,就是王安石的变法新政。随着变法的深入,朝野上 下新旧两党泾渭分明,几乎所有人都主动、被动地卷入其中,相互之间的争斗 也在不断升级、日趋激烈。
在旧党方面,太皇太后曹氏、皇太后高氏都为其站台,更有司马光、苏轼、 苏辙等重臣为之摇旗呐喊。新党方面,王安石自然是新党领袖,但迫于强大的 舆论压力,案发前一年刚被罢相谪居江宁,接替他的新党领袖是韩绛和吕慧卿。
赵世居案此时爆发,给了所有人想象的空间,新旧两党迅速开始行动,都希望能主导案件的走向,抓住机会打击对手。
先出手的是新党。
站在新党的角度看,赵世居是宗室成员,背后站着皇族且牵扯到两宫太后,如能借助此案压制皇族反对变法的声音,则变法大业便少个拦路虎,路会更加顺畅。
这点,从神宗对此案的重视,也能看出端倪。继位推行变法以来,他饱受皇族的质疑和抵制,憋了一肚子窝囊气。他想借机把案件做大,威慑宗室的意图非常明显。
有把柄在手,又有皇帝支持,新党的这次借力打力是着好棋。节外生枝的却是吕惠卿,他夹带了太多私货。
变法以来,他坚定追随王安石,由此一路青云直上,成了新党的核心人物。王安石被罢黜,他踌躇满志,结果接任宰相的却是韩绛,他只是出任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这让他很窝火。不过,韩绛为人谦和,吕惠卿借机扩权,成了实际上的宰相。
大权在握后,吕慧卿的想法就多了。他敏锐地注意到,神宗很留恋王安石, 经常流露出重新拜王安石为相的意思。只要王安石回朝,他就得交出权力,这是他万不能接受的。所以,他便抓住李士宁和王安石的关系做文章,试图将火烧到王安石身上。打击旧党之外,还能阻止王安石回朝,一石二鸟、公私两全。
旧党方面,原本很是被动,不过随着案件牵扯到王安石,他们先是很错愕,接着也就乐观其成了。
就这样,在各方力量的作用下,赵世居谋反案形成了某种平衡,也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那么,这件大案又将如何收场呢?
解铃还须系铃人。
神仙打架,还得神仙拉架。
正当谋反大案陷入胶着时,王安石再次拜相回到京城。看来,无论吕慧卿怎样处心积虑,也无法撼动,更无法抹黑王安石在神宗心目中的位置。对此大案,君臣二人有过多次深入交流。
神宗还是希望把案件做大,借此敲山震虎,扫清变法障碍。倒是一向显得激进的王安石,偏向于从轻发落。这倒不是要洗白他和李士宁的关系,他能再任宰相,这个问题就已无须多虑了。他担心如果扩大此案,会在朝野上下掀起大狱,更会在朝中掀起告密之风,这非臣子之福,更非王朝之幸。
终,神宗听从了王安石的意见。
神宗下诏,主犯赵世居被赐死,子孙免死监禁,名字中的宗室排行字被取消,从皇家族谱中除名。赵世居的叔伯、兄弟、子侄等也都遭到降级处分,妻女、儿媳等女眷出家为尼。
李士宁,在王安石的力保下,仅受杖脊并流放湖南了事。在此案中,李士宁绝非无辜之人。他向赵世居赠诗赠刀,背后必有复杂的政治考量和野心私欲,能够全身而退就算万幸了。
吕慧卿,这个案件升级的幕后推手,值得多说几句。他由王安石一路提携登上副宰相之位,却在王安石被贬后落井下石,甚至将王安石牵扯进谋反大案。为了巩固手中权力,他如此以怨报德、不择手段,私德、人品可见一斑。
一朝大权在握,在执行新法上,吕惠卿也是恶评如潮。据说,他制定五等丁产簿,让百姓自报家财,连一两只禽畜都不许遗漏。他还鼓励告发隐瞒家产者,用被告者财产的三分之一奖赏告发之人。如此折腾百姓,可见其公德大节之劣。
这样的人,登上高位、手握重权、私欲膨胀,稍有不慎就会给国家带来滔天大祸。司马光甚至认为,朝野上下对王安石的非议多是拜吕惠卿所赐。王安石在退处金陵后,也深悔错信了吕惠卿。
后来,吕惠卿被贬陈州,远离了政治中心。再之后,新党无论是章惇、曾布,还是蔡京当政,都十分厌恶吕惠卿,质疑他的品性而不引其入朝。从此,他只能在地方辗转为官直至去世,身后名列《宋史·奸臣传》。
一场宗室谋反的惊天大案,居然就这般落下了帷幕,不禁让所有人都长舒了一口气。想来,这也就是发生在大宋朝吧,换个朝代,那可能就是人头滚滚、血流成河了。
那么,赵世居是否真的谋反呢?
这是个问题。
在史书记载里,他是面目模糊的,更是没有声音的。事实上,作为一个被处死的谋反者,即使贵为皇族,我们也不可能听到他任何自辩的声音。
先来看看他与神宗的关系。
宋太祖→赵德芳→赵惟能→赵从贽→赵世居
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
按辈分,赵世居与神宗同辈,也就是徽宗的叔叔辈。
按照民间说法,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身五代,算是五服。凡后世子孙,如高祖为同一人,则在五服之内,还算家人。赵世居和神宗则已出了五服,血脉早已疏远。
不过,他毕竟还是宗室,出生在一个富贵家族。
他的父亲赵从贽,累至左屯卫大将军、温州团练使,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天水郡开国公。仁宗年间病逝,身后赠邓州观察使、追封南阳侯。
赵从贽生前富贵、身后哀荣,留下了 12 个儿子、9 个孙子。赵世居就出生在这样的大家庭,兄弟排行老五。
有时候,这样的出身是令人绝望的。说是皇亲贵胄没错,但和皇帝已然血脉疏远;说是衣食无忧也没错,但远谈不上大富大贵。顶着宗室之名,便无法考取功名,也无法担任公职、握有实权,空有官衔而已。即使在众兄弟里,这种非嫡非长、位列中间的,也几乎难有出头之日。
这正是赵世居的人生困境。
史书没有记载他的生年,根据其父生在公元 1007 年、故在 1050 年及他的兄弟排行来推测,赵世居可能出生在公元 1035 年左右。父亲去世时,他不过是个少年,到其涉案被杀时,也就 40 岁上下。这一生的时光,又是如何的蹉跎呢?
从李士宁的选择来看,赵世居应该是个人物,在皇室宗亲里属于出类拔萃的角色。不过,从他贸然接受李士宁的赠诗赠刀来看,他显然又缺乏足够的政治历练和警惕性。看上去,他不是那种深谋远虑、工于心计的狠角色,更像个为人率真、大大咧咧、缺乏防人之心的厚道人。
这场所谓的宗室谋反大案,更大的可能是因为赵世居言行不够谨慎,先是被人利用,再被各方政治势力左右,又经多方煽风点火而酿成的冤案。赵世居不过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宋人爱写笔记,魏泰便对此案有详细的记录。他是北宋有名的世家子弟,姐夫曾布后来担任宰相,本人与赵世居、李士宁都很熟悉,很多事情都是亲身经历,所记应有一定的可信度。他便认为这是一桩冤狱:引士宁者,意欲有所诬蔑。
也就是说,查李逢是为引出赵世居,由赵世居牵出李士宁,则是为了扯上王安石。说到底,这是一桩各种政治势力相互交织、自始至终被权力裹挟、被个人利益左右的政治案件。自古以来,所谓惊天大案,不多是如此吗?
赵世居不幸入局,终成了弃子。
他有个侄子叫赵令穰,也就是赵大年,我们在本书第二卷中有过详细的介绍,就是那位父子三人为宗室代言的山水画家。赵大年面临的困境与世居相似,叔叔的人生悲剧他更是见证者,所以他选择将人生完全寄托于笔墨丹青,就更加顺理成章了。
纵观赵世居的一生,与皇位相隔千山万水,却因此赔上了性命,多么不值。倒是几十年后他的侄孙赵伯璩,有过极好的机会。南宋高宗继位后,太子夭折、膝下无子,便从太祖子孙里物色皇位继承人。赵伯璩与后来的宋孝宗幸运入围,两人同被立为宗子,养在宫里。赵伯璩一度非常接近皇位,只是后惜败。
看来,赵世居这一支注定与皇位无缘。
赵世居,是两宋历史上,被冠以谋反罪名处死的宗室。
唉,这个,不要也罢。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