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放查看图文详情

1 / 9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废除文科学部"的冲击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8.83 7.6折 38 全新

库存59件

广东广州

送至北京市朝阳区

运费快递 ¥5.90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日】吉见俊哉 (吉见俊哉) 著 王京、史歌 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89702

出版时间2022-08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8元

货号29439195

上书时间2024-10-30

评价14931好评率 99.94%

  • 物流很快 334
  • 发货速度快 307
  • 包装仔细 300
  • 品相不错 291
  • 非常满意 255
  • 值得信赖 226
  • 价格实惠 214
  • 服务态度好 212
  • 物超所值 204
  • 品相超预期 192
  • 包装简陋 3
  • 有小瑕疵 2
  • 发货太慢 2
  • 物流太差 2
  • 发货有点慢 1
  • 品相未达预期 1
  • 包装损坏 1
  • 服务态度差 1
  • 没收到货 1
查看全部评价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2015年,日本国内传出文部科学省要“废除大学文科学部”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从学界到产业界的震荡。尽管终证明只是虚惊一场,但这一波巨大恐慌也让不少有识之士重新审视了日本社会长期以来重理轻文的问题,其中影响力zuida的莫过于前东京大学副校长、著名社会学家吉见俊哉的这部著作。

 理科能创造经济价值因而“有用”,而文科只是“教养”的点缀,真是如此吗?
 人为什么要学习?大学只是用来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地方吗?
 18岁的高中毕业生、35岁的职场人、60岁的退休者分别能在大学中获得什么?
 在日新月异的未来社会中,什么样的人才不会落伍?
……

本书将围绕上述问题逐一回答,彻底颠覆“文科无用”的社会“常识”。



商品简介

2015年,日本国内传出文部科学省要“废除大学文科学部”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从学界到产业界的震荡。尽管最终证明只是虚惊一场,但这一波巨大恐慌也让不少有识之士重新审视了日本社会长期以来重理轻文的问题,其中影响力zuida的莫过于前东京大学副校长、著名社会学家吉见俊哉的这部著作。

 

 理科能创造经济价值因而“有用”,而文科只是“教养”的点缀,真是如此吗?
 人为什么要学习?大学只是用来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地方吗?
 18岁的高中毕业生、35岁的职场人、60岁的退休者分别能在大学中获得什么?
 在日新月异的未来社会中,什么样的人才不会落伍?
……

 

本书将围绕上述问题逐一回答,彻底颠覆“文科无用”的社会“常识”。



作者简介

吉见俊哉
1957年出生于东京都。著名社会学家,东京大学教授、副校长。研究领域为都市论、文化社会学。代表性著作有:《博览会的政治学》(中公新书)、《媒体时代的文化社会学》(新曜社)、《媒体文化论》(有斐阁)、《世博会幻想一一战后政治的束缚》(筑摩新书)、《亲美与反美——战后日本在政治上的无意识》(岩波新书)、《何谓大学》(岩波新书)等。
译者
    王京
历史民俗资料学博士,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学、日本文化等。译作有柳田国男《食物与心脏》、《都市与农村》、《乡土生活研究法与民间传承论》(合译)、福田亚细男《日本民俗学方法序说》等。


史歌
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日语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思想史、日本文化等。译作有柳田国男《海上之路》《关于婚姻》等。


 


 



目录

章 “废除文科学部”的冲击
1不胫而走的“废除文科学部”报道
媒体报道中的“废除文科学部”
对文科省的集中炮轰
海外媒体、产业界相继而来的批评
文科省通知的真正内容


2批评意见背后的潜在前提
通知的内容一年前便已公布
“废除文科学部”批评意见的背景
“挣钱的理科”与“不挣钱的文科”


3“重理轻文”构架的形成
国立大学的“文科”与“理科”
战争带来的重理路线
依然被延续的战时研究预算体制
经济高速增长对重理观念的强化
延续到后经济成长期的理科中心体制
对科学技术政策偏重理科的异议


4法人化后愈演愈烈的文理差别
国立大学法人化成为决定性一击
加速文科走弱的机制
教学与科研能力双双下滑


5“重设目标”与文科的未来
反复被要求的“组织调整”和“功能分化”
国立大学所处的危机状况
缺乏方向性的文科改革
被“创新”潮流遗弃的文科
“废除文科学部”骚动中的事实


第二章 文科亦有用
1“有用”的涵义
“虽然无用,但有价值”的真伪
大学并非为国献身的机构
大学应献身于人类的普世性


2“有用”的两个维度
完成目的的有用性与创造价值的有用性
重回韦伯
价值尺度是变化的
文理之用各不相同


3“人文社会学科”与“教养”“博雅”的区别
“文科即教养”乃是误解
包含文理双方的“博雅”
国民国家与“教养”的诞生
存在“普世教养”吗?


4 20世纪大学基础教育的变化
“教养”与“通识教育”不同
“通识教育”的局限性
“教养教育解体”的原因
“共通教育”“运用能力”带来的“教养”空洞化


5人文社会学科何以有用
“文科”与“理科”差别的出现
人文社会科学的分化与独立
新康德学派与对“价值”的追问
对文化主义的种种批评性介入
人文社会学科是怀疑人类自身的知识领域
“文科”之用绵延久长


第三章 21世纪的宫本武藏
1 “大爆发”的大学及其危机
大学整体的危机
少子老龄化背景下“大爆发”的大学
“报考者营销”的崛起——“寒武纪大爆发”的时代
世界规模的大学“寒武纪大爆发”


2大纲化、重点化、法人化——新自由主义背景下的大学改革
研究生院重点化、本科院系及研究生院的日美差异
研究生院重点化带来的两个结果


3谁来解决大学危机?
政府及文科省的能力限度
产业界的经验与大学改革
“大学的事情大学做主”的幻想


4改革的方向
政府及文科省对大学教育改革的诉求
流动化社会中的质量保证
产生变革主体的三个条件


5大学从甲壳类到脊椎动物的进化
日本大学中的五重壁垒
从甲壳类到脊椎动物——作为“蛞蝓鱼”的大学


6 成为21世纪的宫本武藏
引入宫本武藏的“二刀流”
美国的“常识”与国际基督教大学的教育改革
国立大学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7培养宫本武藏式人物的线——课堂改革
拒绝“水课”
大学教育应走向何方


第四章 人生三度入大学
1大学是人生中的过渡礼仪吗
高中与大学间的两面“墙”
入学考试改革与“学科鸿沟”的关系


2将大学定位于人生之中
难考上的大学未必是好的大学
从“入口管理”到“出口管理”的转变是否可行
在人生中重新定位大学


3作为人生转折机遇的大学
日本大学生年龄结构的异常同质化
处于崩溃边缘的依赖“入口管理”的大学教育
人生三度入大学


4入学者的多元化及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
“主动学习”模式的课堂实践——以“Attack Me!”为例
批评教师观点的五个阶段
保证多样化的学生群体的质量,力推“出口管理”模式
大学教育从量的时代走向质的时代


5人文社会科学点亮新的人生
在价值核心多元化、复杂化、流动化的社会中生存
用“时间差”培养21世纪的宫本武藏
“论文撰写”的方法
从先行研究的批判到分析框架的建立
作为方法的“研究组会”


终章 普世性、有用性、游戏性
坂口安吾的宫本武藏论
从宫本武藏到哥白尼
酷似16世纪的21世纪
大学应该超越战争与政治
作为有用性基础的游戏性



内容摘要

2015年,日本国内传出文部科学省要“废除大学文科学部”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从学界到产业界的震荡。尽管终证明只是虚惊一场,但这一波巨大恐慌也让不少有识之士重新审视了日本社会长期以来重理轻文的问题,其中影响力zuida的莫过于前东京大学副校长、著名社会学家吉见俊哉的这部著作。


 理科能创造经济价值因而“有用”,而文科只是“教养”的点缀,真是如此吗?
 人为什么要学习?大学只是用来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地方吗?
 18岁的高中毕业生、35岁的职场人、60岁的退休者分别能在大学中获得什么?
 在日新月异的未来社会中,什么样的人才不会落伍?
……


本书将围绕上述问题逐一回答,彻底颠覆“文科无用”的社会“常识”。



主编推荐

吉见俊哉
1957年出生于东京都。著名社会学家,东京大学教授、副校长。研究领域为都市论、文化社会学。代表性著作有:《博览会的政治学》(中公新书)、《媒体时代的文化社会学》(新曜社)、《媒体文化论》(有斐阁)、《世博会幻想一一战后政治的束缚》(筑摩新书)、《亲美与反美——战后日本在政治上的无意识》(岩波新书)、《何谓大学》(岩波新书)等。
译者
    王京
历史民俗资料学博士,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学、日本文化等。译作有柳田国男《食物与心脏》、《都市与农村》、《乡土生活研究法与民间传承论》(合译)、福田亚细男《日本民俗学方法序说》等。

史歌
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日语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思想史、日本文化等。译作有柳田国男《海上之路》《关于婚姻》等。

 

 



精彩内容

以“文科虽然无用但有价值”的方式反对“文科无用,不妨弃之”的意见,是无法与“理科有用,所以有价值”这样的逻辑对抗的。因为这样一来,“文科”能够主张的立场,充其量也只能是为“理科”的有用性锦上添花而已了。而正像广田主张的那样,对于长远而广泛的未来,文科才是“有用”之物,应该利用更多机会向人们展现文科在现实中的“有用”。——第二章

重要的问题是,所谓“有用”,不应限定于单纯有利于国家或产业界的狭隘范围。大学拥有比国民国家 或是近代企业更为古老的历史,并非是为了服务于国家或企业而出现的机构。……在更普遍的意义上,大学是服务于人类或是全球社会的pushijiazhi而发展起来的知识制度。——第二章

“有用”有着两个不同的维度。其一是完成目的型的有用性,即在目标已经明确的情况下,找到实现这一目标的zuiyou解。这种思维模式在理工科是主流,而文科对此并不擅长。例如,新干线就是思考怎样组合技术才能实现东京与大阪间的快移动这一目标并努力开发得出的结果。此外,近在信息工程学领域,正在开发能够更高效地处理大数据并进行语言检索的系统。这些事例都是先有了明确的目标,随后才产生有助于实现目标的积极成果。而文科很难取得这样显而易见的成果。
但“有用”还有另外一个维度。比如有时候本人正不知如何才好,友人或是老师的一句话让自己茅塞顿开,此前觉得颇为棘手的问题一下子迎刃而解。这种情况,开始时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是友人或是老师的一句话让自己找到了方向,也就是发现了目的或价值尺度。这种创造出价值或是目的本身的有用性,我称之为创造价值型的有用性。这种实践一旦发生作用,社会将重新审视原有的价值尺度,或是创造出新的价值尺度。文科的“有用”,多数情况下属于后者。 ——第二章

在21世纪中期的日本,人们一生中经历三次大学入学是比较理想的,至少,建立这样的社会体系应该是每所大学努力的目标。所谓的三次,次是在18至21岁。第二次大概是在30至35岁,第三次是在60岁前后。
为什么说是三次呢?首先,次是高中毕业或是毕业之后两三年以内的入学。与现在的状况相同,大多数人是高中毕业后,在经过大学入学考试而进入大学学习的,这个状况继续维持下去也并无大碍。但是,学校还应该增加专门针对高中毕业后先在社会上打拼一到两年,或者在国外的教育、文化机构留学一段时间,在积累了各种经验之后再进入大学,经历了间隔年(Gap Year) 的群体的招生名额。这个政策与增加留学生招生名额的政策能够起到相同的效果。也就是说,同样都是25岁之前的年龄段,大学生应该比高中生更加多样化。这种群体的、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异种混杂等特点,能使大学有更大潜力去理解和创造出新的价值。
第二次入学是在30至35岁左右。在这个年龄,已经进入社会并经历了一番职场打拼,积累了一定经验的人,逐渐开始看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未来发展空间与局限性。究竟是留在现有的组织,按部就班地成为科长、部长,还是在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里,将已经积累的经验zuida限度地利用,并勇敢挑战新的道路呢?在这个年龄,人们尚能考虑选择与此前完全不同的道路,重新进入大学,努力学习新的知识,并挑战新的人生。
第三次入学是在60岁前后,此时,职业生涯已经基本接近尾声,即将迎来退休生活。但是现在,大多数人到了75岁还能够保持健康的体魄。也就是说,在迎来60岁的时候,至少还有15年左右的时间可以全力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第四章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微信扫码逛孔网

无需下载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