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应性创新:不确定性下产业园生存之道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适应性创新:不确定性下产业园生存之道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6.97 7.4折 50 全新

库存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文言 任好利 孙丽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22567

出版时间2020-1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0元

货号29141460

上书时间2024-10-30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越集聚越经济。”城市的规模经济、集聚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说明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种更高效、更高阶的制度安排和组织方式,城市因此成为人、资金、信息和其他资源要素聚集的天然之选。据联合国统计,目前世界上有55% 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2050 年,这一比例预计将增加到68%。而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整体城市化率已接近或超过80%,部分超过90%。可以说,城市化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创新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发明,将人类从小农经济中释放出来,使之进入工厂,从而揭开了英国城市化的帷幕。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发明,让大规模工业化成为可能,人类社会也随之进入广泛的城市化进程。当前,主要经济体国家基础工业体系已相对成熟,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各国、各城市战略竞争的高地,创新日益成为城市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

城市是现代创新活动生发的母体。城市的资金和资源调配能力、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研发能力是创新的底层保障。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持续进行制度创新、组织优化的能力和意愿,则直接影响着创新环境和创新的制度成本。因此,城市的综合实力决定了创新的高度及创新持续能力。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未来国家的竞争力取决于城市,尤其是核心城市的竞争力。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化自改革开放起,历经40 余年,经历了以大开挖、大建设、拉大骨架为主的简单粗放式的“土地城市化”,以及以增量开发为主的城市化,现在正步入深度城市化的新阶段,即转向“人的城市化”“功能的城市化”的内涵式发展,增量扩容与存量盘活提质并举,从以传统工业驱动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驱动乃至创新驱动转变。新兴的城市化模式必将对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中国目前正逢百年不遇之大变局,内部“三期叠加”震荡效应急需平抚,外部逆全球化喧嚣动荡,城市未来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加大。

产业园是产业发展、创新活动的主要载体,是多个创新主体集聚而成的局域创新系统,也是城市组织的构成细胞。产业园的发展,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休戚与共。产业园必须紧密融入城市,根植于城市,在城市发展中寻求自身发展之路。

因此,未来产业园要直面更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根植于城市,提升系统弹性容错生存力。也就是说,产业园创新生态系统内的各个主体在城市化过程中,要应对城市环境和要素纷繁复杂的变化,进行自组织、自调整和自适应,即适应性创新——创新主体在不同时段针对关键矛盾或问题做出不同响应,以保持园区整体优化运营。

适应性创新具有时间节点效应。因此,本书采用情景还原法,将案例园区的发展回溯到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国际政治、生态环境等背景中去,对园区的发展进行历史的纵向评述,以便读者理解现象背后的深层机理性原因,从而对园区运营有更深入、更准确的认识,而非简单类比、机械照搬,避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形式主义错误。

同时,本书创造性地发掘了产业园运营主体这一重要角色。越来越多的园区发展事实证明,产业园运营主体的科学前瞻性、主观能动性和持续运营服务能力对园区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但大多数传统产业园(主要指国有企业运营园区)理论仅将运营主体视为政府代言人、政策制定者,而忽略了运营主体更多维的属性以及其对园区运营更多重的价值和意义。



导语摘要

当前,中国正处于从中等收入国家向上的跃升期。原来支撑中国发展的劳动力红利、要素成本红利在弱化、消失,创新驱动的新动能尚在培育中,“三期叠加”的震荡效应导致的阵痛犹存。中国未来的发展,必将在内外部的持续变化中进行,不确定性加大。
产业园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中国各级各类产业园都是制度创新的产物,是集合“政府 市场”两只手,集聚资源、优先发展的区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因此,我们要深刻理解中国产业园的发展,就必须将之置于中国发展的阔大背景中。
本书是一本值得产业园及相关产业工作者一读的原创性读物,其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上海张江高科技园、东莞松山湖产业园为例,对比硅谷发展经验,提出了“适应性创新是未来发展的核心要义”,总结出中国园区建设过程中的“适应性创新模式”,并提出了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如何打造一个全新的产业园,以及已有产业园如何打造富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环境的若干建议和具体方法。



作者简介

深圳世联行集团业务发展委员会首席顾问。长期负责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土地政策研究、产业研究,担任产业园等主题地产开发类项目的前期顾问,有二十余年从业经验。直接参与、指导完成的项目达数百个,其中作为总顾问参与了深圳市、横琴新区、两江新区、北京副中心等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城市和新城新区的前期整体开发战略设计、产业研究、资金规划和其他专项研究。;.;深圳世联行集团产业事业部资深顾问,长期从事城市产业发展规划、开发区及保税区产业转型升级研究、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创新研究、产业平台建设研究等专题研究。;.;深圳世联行集团产业事业部顾问,提供区域开发、产业政策、大健康产业等领域的咨询服务。



目录

序 言 / XI
前 言 / XIII
部分  穿透现象看本质_ 001
章  适应性是创新的必然之义 / 003
一、适应性创新的概念 003
(一)适应性源起 003
(二)适应性的概念 005
(三)适应性创新的定义 005
二、适应性创新是铸就中国经济奇迹的重要驱动力 006
(一)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适应性创新 006
(二)适应性创新是应对复杂不确定性环境的法宝 011
第二章  产业园适应性创新 / 015
一、的确定就是不确定 015
二、适应性创新是制胜之道 017
三、“两线六环节多主体”是产业园创新决策的关键 018
四、产业园适应性创新系统“六元论” 023
第二部分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实践_ 025
第三章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发展背景 / 027
一、生命科学产业——新一代大国战略竞备 028
二、中国生命科学产业——实力悬殊的必胜之战 036
三、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产业、制度、路径”三探索 037
四、各级垂范,条块合作——支持与制约 038
第四章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适应性创新 / 041
一、创新要素聚集——自上而下的规划和资源驱动发展 043
(一)发展背景——弱产业基础与弱政策支持,园区低水平运营 043
(二)发展关键动作——顶层规划与底层基础建设 046
(三)经验与挑战 051
二、创新优化提升——内生和自发展能力形成 060
(一)发展背景——行业整体趋好,竞争倒逼高质量发展 061
(二)发展情况——招商走向育商,开发走向全周期运营 064
(三)经验与挑战 074
三、全球开放创新——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高阶,向自主原始创新策源地目标
进军 077
(一)发展背景——企业创新能力提高,国家政策支持全球化 077
(二)发展情况——全面全球化 078
(三)经验与问题 087
第五章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建设的社会经济效益 / 097
一、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对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贡献和影响 097
(一)产业前沿原创研究全面强化产业基础能力 098
(二)高端人才集聚和溢出 101
(三)科研机制创新和示范效应 104
(四)产业溢出 110
(五)构建新的全球产业竞争版图 111
二、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对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 113
(一)集聚生物医药产业,促进北京“高精尖”产业格局构建 113
(二)输出重大原创成果,引领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 116
(三)推广园区品牌运营,带动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发展 119
第三部分  先进经验与新趋势 123
第六章  国内外产业园案例借鉴 / 125
一、美国硅谷 126
(一)地缘竞争和政府采购催生硅谷 127
(二)多维硅谷驱动机制 128
(三)硅谷各创新主体的适应性发展 133
(四)硅谷经验总结 148
(五)硅谷发展中的教训 151
二、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 156
(一)国家改革开放、高新产业布局与上海转型催生张江 156
(二)园区适应性创新发展演化 157
(三)园区管理运营机制演变 166
(四)园区产业集聚过程 169
(五)园区产业发展驱动力 172
(六)张江集团商业模式演变 174
三、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 178
(一)东莞城市和产业转型催生松山湖科技产业园 178
(二)园区适应性创新演化 180
(三)园区发展经验借鉴 193
四、案例总结 198
(一)适应性创新是园区发展的根本之道 198
(二)科学的政府管治是创新发展的基石 198
(三)科研院校是提高产业集聚本地根植性的重要因子 199
(四)金字塔形企业结构是区域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 200
(五)专业化将成为未来园区发展的重要趋势 201
(六)新的产业生态环境需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需求 201
(七)成功的区域创新系统终将融入全球创新系统 202
第七章  适应性创新响应新趋势与新要求 / 203
一、 逆全球化思潮兴起使自主创新成为必然战略道路 203
二、后工业化时代产业特征促使产业生态环境优化 205
三、 新型城镇化要求产业发展集约内涵式增长 206
四、 政府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 207
五、 国企改革促使产业发展理念转变 208
第四部分  适应性创新赋能园区可持续发展 211
第八章  主体创新,打造创新中枢 / 213
一、组织管理体制优化 213
(一)从政府主导走向专业化运营时代 213
(二)专业化运营管理能力的构建 216
二、创新发展理念和赢利模式 222
(一)走向利益共同体 222
(二)全周期运营,多点赢利 225
三、创新园区筹融资模式 228
(一)提高直接融资比例 228
(二)统筹基础资产规划,进行资产证券化 233
(三)盘活存量资产,充分利用融资工具 234
四、创新主体适应性发展 235
(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创业化、企业化 235
(二)创新动力的激发 237
(三)更广域范围、更高阶竞争环境的专业性服务支持 239
(四)创新“死亡谷”的突破 241
第九章  制度创新,打造富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环境 / 245
一、人才引进政策 245
(一)靶向施策,制定针对性人才政策 246
(二)多元化人才合作模式,打造灵活用人机制 248
二、 金融服务政策 250
(一)创新金融产品与丰富融资方式 250
(二)多主体相互补充的投融资结构 252
三、土地政策 254
(一)顶层规划提高土地利用弹性 254
(二)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56
(三)市场化机制盘活存量 257
四、财政税收体系 259
(一)扩大政策覆盖,增强普惠性和功能性 259
(二)优化政策细则,提高政策送达性 261
后 记 263



内容摘要

当前,中国正处于从中等收入国家向上的跃升期。原来支撑中国发展的劳动力红利、要素成本红利在弱化、消失,创新驱动的新动能尚在培育中,“三期叠加”的震荡效应导致的阵痛犹存。中国未来的发展,必将在内外部的持续变化中进行,不确定性加大。
产业园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中国各级各类产业园都是制度创新的产物,是集合“政府 市场”两只手,集聚资源、优先发展的区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因此,我们要深刻理解中国产业园的发展,就必须将之置于中国发展的阔大背景中。
本书是一本值得产业园及相关产业工作者一读的原创性读物,其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上海张江高科技园、东莞松山湖产业园为例,对比硅谷发展经验,提出了“适应性创新是未来发展的核心要义”,总结出中国园区建设过程中的“适应性创新模式”,并提出了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如何打造一个全新的产业园,以及已有产业园如何打造富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环境的若干建议和具体方法。



主编推荐

深圳世联行集团业务发展委员会首席顾问。长期负责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土地政策研究、产业研究,担任产业园等主题地产开发类项目的前期顾问,有二十余年从业经验。直接参与、指导完成的项目达数百个,其中作为总顾问参与了深圳市、横琴新区、两江新区、北京副中心等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城市和新城新区的前期整体开发战略设计、产业研究、资金规划和其他专项研究。;.;深圳世联行集团产业事业部资深顾问,长期从事城市产业发展规划、开发区及保税区产业转型升级研究、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创新研究、产业平台建设研究等专题研究。;.;深圳世联行集团产业事业部顾问,提供区域开发、产业政策、大健康产业等领域的咨询服务。



精彩内容

第九章  制度创新,打造富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环境

园区产业的创新与发展需要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园在人才引进、金融服务、土地政策、财政税收等服务体系方面的制度创新,为打造富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人才引进政策
人才是驱动产业自主创新发展、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是在竞争中获得主动权、占领制高点的重要保障,而良好的人才引进政策是集聚和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保障。面对产业与园区自主创新的发展要求,人才的引进政策也应打破常规:在普适性政策的基础上,靶向施策,进行针对性人才政策的创新;同时打破传统人才聘用机制,采用多元化、灵活性的用人制度。

(一)靶向施策,制定针对性人才政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战略资源。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全国各地纷纷加入人才争夺行列,相继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端紧缺人才。各地人才政策大同小异,以普适性政策为主,主要包括放宽落户政策、住房与租房补贴、创新创业资助等。

上海市在人才引进方面不断创新,从体制机制上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提高对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的吸引力,以期实现从人才高地向“人才高峰”的转变。2015 年7 月,上海市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俗称人才新政 “20 条”。2016 年,上海市在“20 条”的基础上推行人才新政“30 条”,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2018 年,上海市在已经出台的普适性人才政策——人才新政“30 条”的基础上,出台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实行分类施策,形成人才高峰建设针对性政策,实现一人一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照上海市人才引进政策,高技术产业园区在地区普适性政策的基础上,应制定更为详细、精准、个性的专项政策,在人才制度上允许针对人才的不同产业领域、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实施专项政策。

首先,不同产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存在差异。在普适性政策的基础上,产业园应具有针对性的专项政策。专项政策创新侧重于对工作环境、器材设备等硬件的支持,以及管理权限、资金支配权限、成果转化利益分配等制度的支持。专业化园区应根据自身产业领域特性,设置政策亮点,以完善的普适性的社会保障、生活便捷等服务政策,配合创新的专有的工作提升、事业发展等针对性政策,形成对急需人才的吸引力。

其次,不同层次的人才对于各项优惠政策的需求程度不同。普适性政策一般依据人才的不同层次给予阶梯化的优惠,比如租房补贴、购房补贴、人才公寓等。对于高端紧缺型人才,除普适性政策外,产业园应从人才引进制度创新角度出发,制定个性化政策,针对人才在工作、生活方面的不同需求,量身定制,一人一策。产业园要以更具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政策,系统地满足各项需求,以人才引进政策的创新增强园区对不同层次人才的吸引力。

产业园尤其要注意对海外高端人才的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对海外高端人才的引进将是促进园区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产业园要设置更为详细的人才引进、评价考核和服务需求等实施细则,靶向施策,使得园区对于高端人才不仅能够引得进,而且能够留得住、用得好。

此外,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事业发展阶段的人才对于生活、工作方面的不同需求,在普适性政策的基础上,产业园要围绕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生活服务等方面,对不同阶段的人才施以更加精准的政策。

比如对于应届毕业生、初级科研工作者,在满足居住、交通等生活服务和人才培训等工作服务的基础上,尊重其对事业起步期发展方向的选择权。对于科研人员,在制度上允许其对科研方向的自主选择、科室轮转、方向转换等,以确保其进入合适的科研领域,发挥的能动性与创造力。对于高层人才,在制度层面赋予其更多的自主权,包括用人权、用财权、设备器材购置权、研究方向决定权、评审考核权、机构设置权等,在限度地减轻高层科
研人员行政事务的同时,给予其更多的自主权,以一流的软环境保障高层人才对于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二)多元化人才合作模式,打造灵活用人机制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面对高端人才的严重紧缺,在靶向施策、利用专项政策吸引人才的基础上,产业园还应拓展多元化的人才合作模式,打造灵活的用人机制,制定体制内外高端人才的畅通机制,扩大高端人才影响力的辐射范围。

国外一流园区与高校、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输送及创业合作方面形成了成熟的机制。斯坦福大学和硅谷是高校与园区合作的成功模式代表。20 世纪50 年代,斯坦福大学设立大学荣誉合作研究项目,促进大学研究人员和产业界之间的专业联系与利益结合。当地公司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在为公司全职工作的同时,可作为兼职学生在斯坦福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这个计划增强了公司和大学之间的联系,使企业的工程师得以保持技术优势并和大学之间建立专业联系。

同时,硅谷的众多企业创始人来自斯坦福大学。斯坦福大学鼓励教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与创业,并担任创业公司的职务。多元化的人才合作模式使得园区与高校取得双赢,这为我国产业发展形成良好的产—学—研模式提供了借鉴。

武汉东湖高新区借鉴硅谷经验,于2012 年8 月出台《促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若干意见》以及40 多项配套政策,明确提出“允许和鼓励在汉高校、科研院所与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留岗创业,根据创业情况保留其原聘专业技术岗位等级3 ~ 8 年,档案工资正常晋升,创业所得归个人所有”。武汉的“黄金十条”通过制度创新,为高校和企业搭建桥梁,丰富了两者之间的合作模式,以更加灵活的用人模式激发研究人员的创新创业动力,致力于促进产业发展。

借鉴国外一流园区以及武汉人才制度经验,产业园应在人才合作模式方面创新,支持高校、企业、政府等多方机构开展多元化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在制度层面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研究人才创新创业,加快研究成果产业化,促进产—学—研用多主体合作系统的不断优化。此外,针对高层次人才身份的转换,包括企业家与科研工作者的转换、体制内外身份的转换等,产业园应建立相应的畅通机制,拓展高层次人才进入体制的渠道,为人才引进提供制度保障。

总体来说,针对高端紧缺人才,人才引进政策要具有灵活性、精准性和包容性,串联人才引进及后续发展的全流程服务。针对不同级别、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才,产业园可因人施策、靶向施策,允许兼职、合同聘用、留岗创业等合作模式,建立体制内外人员的流动机制,明确人才应有的权利、知识产权归属及利益分配模式,以制度的创新来激发和维持人才的创新动力,以人才驱动产业创新,限度地发挥人才对产业发展的引领性。

二、 金融服务政策
产业园的金融服务能力是推动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对园区的开发建设、运营以及园区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良好的金融服务政策与服务能力将助力园区及企业的创新发展。在新经济形势下,高科技园区存在大量轻资产、中小型科技企业,无抵押物导致众多企业无法利用传统融资方式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对此,高科技园区需要创新金融服务政策,以创新多元的金融产品和灵活的融资方式帮助企业融资,引入国家、银行、保险、基金公司等多主体参与金融服务,针对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提供不同的资金支持,形成多主体相互补充的投融资主体。

(一)创新金融产品与丰富融资方式
金融产品创新是解决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瓶颈的重要途径。多地高新区、产业园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实现突破,在整合银行传统业务品种的基础上,重新组合信贷要素,创新性地推出专利质押、商标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信贷产品,打造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创新金融产品与灵活融资方式。

英国政府为鼓励成长期企业,尤其是创新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采取了诸多措施。在金融服务方面,针对资金短缺、融资难的问题,英国财政部于2016 年领衔发表了“耐心资本审议”(PatientCapital Review)报告,提出要让英国成为高增长、知识密集型企业的成长壮大之地,向它们提供所需要的“耐心”投资,这一报告甚至构成了英国产业政策的一部分。所谓的“耐心资本”就是“长期资本”。区别于风险投资公司大多只看重短期利益,&ld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