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域文化视域下的东北流亡文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地域文化视域下的东北流亡文学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5.08 6.3折 40 全新

库存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姚韫,阎丽杰 著

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1356462

出版时间2019-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0元

货号28969271

上书时间2024-10-30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姚韫、阎丽杰合著的《地域文化视域下的东北流亡文学》是张福贵主编的《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研究卷中的一部。《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是中国全面系统整理中国现代时期东北流亡文学及研究成果的大型图书,分为研究卷、史料卷、作品卷,共36册。《地域文化视域下的东北流亡文学》共分为十一章,包括《亡国之痛与生死场的书写》《逃离乡土与精神返乡》《生存环境与东北地域文化》等内容。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罗烽、白朗等文学青年被迫从东北流亡到关内。虽然离开了故土,但他们的心中燃烧着国仇家恨之火,这使得他们的作品不仅充斥着日寇铁蹄下东北民众苦难的哀鸣,更有对东北文化的反思,对东北出路的诘问。可以说,在东北流亡作家笔下,无论是写人写景,还是说理抒情,文字的背后烙下了醒目的东北标识,散发着独特的东北味道。



作者简介

姚韫,女,1977年出生于沈阳,文学博士。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及文化研究。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出版有专著《主流话语下的何其芳文学思想研究》,参与编写了《中国文艺思想史论》《辽河这一段儿——辽河流域中下游的历史、风俗与文化》《满族民间说唱艺术》等学术著作,曾获辽宁省美学研究成果一等奖、沈阳市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三等奖。


阎丽杰,女,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理事、辽宁省通俗文艺研究学会理事、辽宁省美学学会副秘书长、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主要教授文学理论、美学、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等课程。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有专著《满族审美文化研究》《满族民间文学概要》等,主编并参编书籍10余本,主持并参与课题10余项。



目录

章 亡国之痛与生死场的书写


节 抗战文学的先声:流亡者的歌哭


第二节 生死场的挣扎与抗争


第二章 逃离乡土与精神返乡


节 用文字为失去的土地招魂


第二节 个人记忆的别样书写与文化反思


第三章 生存环境与东北地域文化


节 游牧文化与渔猎文化


第二节 山林文化与绿林文化


第三节 日神文化与鸟图腾崇拜


第四章 东北流亡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塑造


节 抗日民众群像的塑造


第二节 “胡子”与“英雄”的双重角色定位


第三节 野性之美:东北流亡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第四节 无法言说的痛:流亡者形象概说


第五章 满族风俗与东北流亡文学创作


节 满族风俗与东北民俗生活场域


第二节 满族风俗与东北流亡文学


第三节 满族文学与东北流亡文学创作的内在一致性


第六章 民俗生活场域构建的东北流亡文学的情节冲突


节 民俗决定人物命运


第二节 不同民俗引发的冲突与误会


第三节 民俗导致爱情模式


第七章 民俗的融入与东北流亡作家的抗战策略


节 民俗文艺的二重性


第二节 民俗文艺的地域性


第三节 民俗文艺的集体性


第八章 文化与民族多元融合中的文学呈现


节 移民文化


第二节 外来文化


第九章 东北流亡文学语言的“东北风”


节 东北流亡文学的语言表达方式


第二节 东北流亡文学的语汇特征


第三节 东北流亡文学的文本策略


第十章 东北流亡文学的美学特征


节 悲怆雄健与阳刚之美


第二节 疏阔勾勒的艺术笔法


第三节 散文式叙述笔法


第十一章 历史动荡中的滑稽


节 荒诞人生境遇中的悲喜剧


第二节 否定型滑稽与肯定型滑稽


第三节 对于丑的绝妙讽刺


第四节 逼仄生存境遇下的变形与异化


结 语



内容摘要

姚韫、阎丽杰合著的《地域文化视域下的东北流亡文学》是张福贵主编的《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研究卷中的一部。《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是中国全面系统整理中国现代时期东北流亡文学及研究成果的大型图书,分为研究卷、史料卷、作品卷,共36册。《地域文化视域下的东北流亡文学》共分为十一章,包括《亡国之痛与生死场的书写》《逃离乡土与精神返乡》《生存环境与东北地域文化》等内容。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罗烽、白朗等文学青年被迫从东北流亡到关内。虽然离开了故土,但他们的心中燃烧着国仇家恨之火,这使得他们的作品不仅充斥着日寇铁蹄下东北民众苦难的哀鸣,更有对东北文化的反思,对东北出路的诘问。可以说,在东北流亡作家笔下,无论是写人写景,还是说理抒情,文字的背后烙下了醒目的东北标识,散发着独特的东北味道。



主编推荐

姚韫,女,1977年出生于沈阳,文学博士。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及文化研究。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出版有专著《主流话语下的何其芳文学思想研究》,参与编写了《中国文艺思想史论》《辽河这一段儿——辽河流域中下游的历史、风俗与文化》《满族民间说唱艺术》等学术著作,曾获辽宁省美学研究成果一等奖、沈阳市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三等奖。

阎丽杰,女,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理事、辽宁省通俗文艺研究学会理事、辽宁省美学学会副秘书长、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主要教授文学理论、美学、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等课程。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有专著《满族审美文化研究》《满族民间文学概要》等,主编并参编书籍10余本,主持并参与课题10余项。



精彩内容

不同的地域孕育着独具特色的文学。地域对文学的影响是一种综合性的影响,这包括地理环境、气候等自然条件,更包括历史沿革、民族风貌、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形成的人文环境因素。“东北流亡文学”是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鲜明的时代印记的文学,它是指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东北文学青年创作的以东北人及其生活为主要书写对象的文学作品。东北流亡文学的创作主体即是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东北文学青年,他们亦被称为“东北流亡作家”。其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骆宾基、罗烽、马加、白朗、舒群、李辉英、穆木天、林珏、蔡天心、高兰、塞克等。有学者指出,它是相对于东北沦陷后的“十四年殖民地文学”而独立存在的一种文学形态。它是中国现代文学整体结构的一部分,既融汇在“左翼文学”“抗战文艺”“延安文艺”之中,又因内在的文学精神而相对独立成形。杨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东北流亡作家给予高度评价:“东北流亡作家是一个有潜力、有才华的作家群,在三五年间,它经历了萌发、崛起、成熟的发展过程,艺术上也由初期的粗糙峻急,迅速转向雄健壮阔、深邃凝实。在现代文学史上,如此紧贴时代潮流而波澜迭起,风格独特而丰富多彩的作家群,是不多见的。”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对中国现代历史进程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本书在观照东北流亡文学创作的时代语境(国土沦丧、民族危机)的前提下,更将其放在地域文化的场域中,运用文化人类学、民俗学、语言学等相关理论加以解读。纵观东北流亡作家群的创作,始终彰显着特有的东北文化地域特质,黑土地厚重的自然原野和深广的历史文化构成其创作底蕴。东北的文化资源为他们的创作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素材和动力,地域文化的乳汁,已经化为他们的血肉,滋养着他们的创作。东北地域文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东北作家的精神气质、文化心理、价值取向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浸润,内化为“集体无意识”。这具体表现在东北流亡文学的题材选择、人物塑造、情节构思、叙述风格、民俗世相的呈现、审美价值取向、语言表达等方面。

九一八事变及此后十四年的悲惨历史,促使中国现代文学史产生了一个带有深刻历史投影的“东北文化现象”,出现了以萧军、萧红为代表的东北流亡作家的集体叙事,我们可将其形象地称为苦难的“东北叙事”。这一叙事不仅聚焦于九一八事变引动的东北创痛,同时也带有更为深沉的哲学思考,即根植、成长于黑土地的东北文化,在中华版图及中华民族数千年光阴中的地域定位、历史定位问题,如何理解这一动荡不休、灾变与生机并存的“苦难文化”,如何站在大中华的战略高度上正视复杂的“东北问题”,这对形成完整意义上的抗战文化认知至关重要。

这些因战乱被迫流亡的东北作家,他们心中怒燃着国仇家恨之火,他们眼中映射着黑暗与光明轮转的岁月期待,他们渴盼借笔下生动的人物之口获寻一个继往开来的“东北解答”。简言之,抗战时期流亡关外的东北作家们所要表述与传递的,不仅仅是日寇铁蹄下东北民众苦难的哀鸣,更有着对东北文化的反思,对东北出路的诘问。这种思考触动光阴,触及灵魂,触发了一系列纠结话题的梳理与引申,这绝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其内涵的巨大的现实意义,恐怕直到今天依然需要我们肃目以视、静心面对。

长期的灾祸动乱,由古至今的多民族冲撞亦交融的跌宕历史,使东北文化灌注着一种筋脉偾张、热血奔流的独特质素,这一文化衍生的歌曲悲凉而慷慨,这一文化催生的文字火辣而张扬,它彰显着俗中见雅的壮丽豪迈,也透着笑傲江湖的苦难中的达观,所以,这一特殊时代、特殊地域中聚成的作家群体,有着个性鲜明的东北气质,这气质,饱浸着不容混同的地域属性与时代属性,因而别具魅力。

在东北流亡作家笔下,无论写人写景,还是说理抒情,无论是昂扬放歌,还是委婉低吟,文字的背后都奔跃着不可按捺的激情律动,仿佛在无边的黑夜中忽见一星希望的萤火的兴奋,仿佛在暴风骤雪中惊见茅舍炉火的冲动。那种流淌于字里行间触目皆是的不可抑制的心曲倾吐,令人望文即动情,掩卷而感动,这文字,天生便烙刻下醒目的东北标识,散发着回味无穷的东北味道。沉浸于这独一无二的东北叙事中,我们既能回首东北的曾经,也可眺望东北的未来;既能读懂东北人的家国情思,也能参破他们的内心渴盼。而由东北至中国,从“中国之一角”走来,重新俯瞰泱泱中华的辽阔版图,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媒体评论

东北流亡文学作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富矿,是中国文学的优秀遗产,也是世界战争题材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

——孟繁华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