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用人故事大观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古代用人故事大观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8.74 5.8折 49.8 全新

库存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郝勇

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8068945

出版时间2019-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9.8元

货号27926604

上书时间2024-10-30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精彩内容
功盖主不疑,位极众不嫉唐代宗年间,大将郭子仪掌握朝廷的重要兵权,皇帝派太监鱼朝恩作为监军跟随郭子仪的大军出行。鱼朝恩这个人是个心胸狭窄、唯利是图的家伙。他看到郭子仪手握重兵,一心想把郭子仪置于死地,自己掌握兵权。于是就处处跟郭子仪作对,在朝廷中掀起了一阵阵的风雨。他曾经趁着郭子仪戍边在外,暗地里派人挖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把郭子仪父亲的尸骨都挖了出来,散在坟墓周围。郭家上下气愤不已,都知道这肯定是鱼朝恩那个小人干的,于是就给郭子仪写信告诉他这件事情,郭子仪当时气得说不出话来。但是郭子仪并没有丧失理智,而是写信告诉家里人,此事不要声张,即使知道是谁干的,也不要找他报仇,好好掩埋父亲尸骨就行了。
过了一段时间,郭子仪奉皇帝命令回朝。朝廷里的大臣们以为郭子仪回来了,肯定不会饶了鱼朝恩这个小人,那时候朝廷又要掀起一场大风暴了。代宗也害怕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就亲自到郭子仪府上安慰他。郭子仪哭着说:“我在外面行军打仗,士兵们破坏别人家的坟墓,我无法完全照顾得到,现在我父亲的坟墓被别人挖了,这是报应啊,我怪不得他人。”鱼朝恩看到郭子仪这样处理这件事,心中存有一丝不安,感觉自己做得太过分了。于是就邀请他同游章敬寺,以表示友好。此时,宰相元载听说了这件事情,他也是个唯利是图的小人,他害怕鱼朝恩会趁此机会拉拢郭子仪,那时候他们两个人如果联合起来,自己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于是,元载就派人秘密通知郭子仪,说鱼朝恩没安好心,他准备谋杀您,您千万不要赴约啊。郭子仪手下的将士们听到了这个消息,也都认为鱼朝恩不可能就这么容易放弃和大将军作对,建议郭子仪赴约的时候一定要带上一队卫士。
郭子仪却不听信这些谣言,只带了几个家奴,很轻松地去赴约。他对部将们说:“我是国家的大臣,他没有皇帝的命令,怎么敢谋杀我呢?如果他真的是受了皇帝的命令来对付我,那我又怎么能反抗呢?”说完,就带着家奴去章敬寺赴约了。鱼朝恩见到他带来的几个家奴个个神情戒备的样子,就问郭子仪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发生。郭子仪如实告诉他说:“有人传言,你要谋害我,所以我就多带了几个家奴,如果真的有事,就不劳你动手了,我这些家奴就可以了。”郭子仪这样坦白,令鱼朝恩十分感动,他含着泪水说:“非公长者,能无疑乎?”意思就是说,如果不是郭令公您这样忠厚待人的大好人,这种谣言,实在叫人不能不起疑心。
郭子仪晚年闲居家中,忘情声色来消遣岁月。那个时候,后来在唐史《奸臣传》上出现的宰相卢杞还未成名。
有一天,卢杞前来拜访郭子仪,他正被一帮家里所养的歌妓包围,得意地欣赏玩乐。一听到卢杞来了,马上命令所有的女眷,包括歌妓都退到客厅后面的屏风后,不准出声。他单独和卢杞谈了很久,等到客人走了,家眷们问他:“你平日里接见客人,都不避讳我们在场,说说笑笑,为什么今天接见一个书生却要这样的慎重?”郭子仪说:“你们不知道,卢杞这个人,很有才干,但他心胸狭窄,睚眦必报。他人长得不好看,半边脸是青的,好像庙里的鬼怪。你们女人最爱笑,没事也会笑一笑。如果看见卢杞的半边青脸,你们肯定会笑话他,他就一定会怀恨在心,一旦日后他得了志,你们和我的儿孙,就都要遭殃了。”果然,不久以后,卢杞就做了宰相。凡是过去看不起他、得罪过他的人,他一个都不放过,一律都不能免掉杀身之祸。只有对郭子仪全家,即使稍稍有些不合法的事情,他还是趋于保全,认为郭子仪非常重视他,大有知遇之恩的意思。据历史记载,郭子仪八十五岁而终。他所提拔的部下中,幕府有六十多人,后来皆为将相。他的八子七婿,皆显贵于当时。
【悟在当下】巧妙处理同级和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历代功臣,能够做到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实在太难得了。这都是郭子仪作为一个管理者在做人做事,管理和处理同级、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时充满智慧、巧于应付的结果。
同样,现代社会,人们的关系更加复杂化,作为管理者就更该注意如何处理同级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在合理使用他们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同他们之间的关系,只有把自己和人才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才能使他们死心塌地地为你效力,或者才能使他们不至于和你捣乱,跟你作对。
知人善用,以愚困智南唐广陵人徐铉、徐锴兄弟和钟陵的徐熙,号称“三徐”,他们在江南一带很有名气,三个人都是见多识广、知识渊博、通达古今的人才。虽然他们身在南唐,但是他们的名声却已经传到了北宋朝廷那里,可见三个人的名声是多么的响亮。而这三个人中,又以徐铉的名声最高。
有一年,南唐派徐铉作为使者,来给北宋纳贡,北宋朝廷按照惯例要派官员去做押伴使。这下可愁坏了宋朝的大臣们,因为他们都担心自己的辩才不如徐铉,生怕被选中,丢了北宋王朝的脸。因而各个战战兢兢,整日坐卧不宁。宰相赵普更是着急,因为选派押伴使的任务是由他负责的,如今选不出一个比徐铉高明的人,如何向皇上交代呢?赵普一连几天都愁眉苦脸,不知如何是好,最后,他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去找宋太祖请示。
宋太祖看到赵普为难的样子,笑笑说:“你不必着急,我大宋朝人才济济,难道还找不到一个比徐铉强的人吗?这件事情你不必担心了,你且退下,我自己来选。”赵普遵照宋太祖的旨意退了下去。在大殿外焦急地等候。过了一会,只见皇帝身边的一个宦官从大殿中出来,高声喊道:“殿前司听旨。”那人就赶紧跪下来准备听旨,那宦官打开圣旨,念道:“皇帝诏曰,命殿前司写出十个不识字的殿中侍者的名字,即刻呈上来……”那殿前司也不明白皇帝要他写这些人的名字到底是为什么,也只好奉旨行事。写好之后,宦官拿着名单送给宋太祖。
宋太祖瞥了一眼名单,根本不仔细看,就拿起笔,随便点了其中一个人的名字,说:“就是他了。”说完就宣读圣旨,任命这个人为押伴使。赵普看得目瞪口呆,不知道皇上究竟打的什么算盘,但是他也不敢再请示,连忙催促那人赶快动身。这几天为了选押伴使已经耽误了,丝毫没有耽搁的时间了。
这个被选中的殿中侍者根本不知道“押伴使”到底要做什么,平时虽然也听说过这个名词,但是具体要做什么却不甚清楚,旁人也没有跟他做具体解释。没有办法,皇上的旨意已经下了,他只能去执行。殿中侍者和徐铉一同乘船驶往宋境。一路上,望着沿岸的美景,徐铉不禁文思泉涌,不停地吟诗作画。而且他的词锋如云,果然是个高超的辩才。把自己所有的本事都拿了出来,周围的人都被徐铉的才华所折服。而那个殿中侍者,因为根本不识字,所以徐铉所说的对他来说无疑是对牛弹琴。但是他又不能表现出不懂的样子,只好一个劲地点头称是。徐铉一时看不出他的底细,越发喋喋不休,极力与他交谈。可是这个殿中侍者依然不发表任何言辞。一连几天,那人都不与徐铉争辩,徐铉说得口干舌燥,疲惫不堪,却依然不能使这人开口争论,徐铉实在太累了,没有办法,他只好也不吭声了。
就这样,这个不识字的殿中侍者成功地完成了此次任务,大宋朝不但没有丢人,反而使徐铉因为摸不清宋朝押伴使的底细,而感到很懊恼。
【悟在当下】“用愚者对付智者”的用人策略大家可以想想看,当时北宋人才济济,名儒众多,如果找几个论辩之才,应该是相当容易的。根本不用害怕一个徐铉。为什么宋太祖还要这么做呢?其实作为大国之君的宋太祖用的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个兵家的上策。
宋太祖派殿中侍者做押伴使,是以愚困智。用愚者去对付智者,以至于智者无法理解,如果是智者与智者较量,彼此就会谁也不服气,结果可能会闹得很不愉快。由此可见宋太祖用人的高明之处。
作为一个领导者,不仅要能够识别人才,更要学会用人的策略。
宋太宗重大节用吕端君主用人,需要在大节小节、大事小事之间权衡,要抓住根本,不拘小节,宋太宗对吕端的识别和任用就是如此。
吕端心有大略,赵普对他的评价是“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
当时吕蒙正为相,宋太宗想用吕端代替他。有人反对,说吕端为人糊涂,并列举了事例。宋太宗坚持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却不糊涂。”于是决心擢升吕端为相。宋太宗在皇苑大宴群臣,兴奋之中做钓鱼诗一首,其中有一句是:“鱼饵全钩深未达,真溪须问钓鱼人。”寓意明确要擢升吕端,几天之后,宋太祖就颁布诏令以吕端代替吕蒙正为相,并明令“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
不久,西夏李继迁屡次侵扰宋朝西部边境,宋保安军俘虏了李继迁的母亲。宋太宗痛恨李继迁,准备将他的母亲处死,于是就单独召见寇准来商议这件事情。商量好后寇准退出,路过吕端办公的地方,吕端看见寇准的神态,便知道他去见皇上肯定是去商讨大事去了,于是就拉住寇准询问:“皇上刚才和你商议的事情,皇上有没有特别交代让你不要跟我吕端说?”寇准说没有,吕端继续说:“有关边界上的一般事务我吕端一般不去管;但是如果关系军国大事,我吕端身为宰相,不能不知道。”寇准于是向吕端讲述事情的原委。吕端说:“皇上打算如何处置这件事?”寇准说:“皇上打算在保安军北门外将李继迁的母亲斩首示众,以惩戒李继迁的叛逆!”吕端听后,神色大变,忙说:“此事万万不可这样处置,这样做实在不是正确办法。你先不要着急执行皇上的命令,容我再向皇帝禀奏。”说着,就急忙去拜见宋太宗。吕端对宋太宗说:“当年楚汉相争,项羽捉住刘邦的父亲,想以此来要挟刘邦。刘邦不以为意地说:‘我与你曾结为兄弟,我的父亲也是你的父亲,你要烹杀他,那么就请分一杯肉羹给我吧。’可见,这些人是不顾什么亲情的,何况李继迁这样的悖逆之徒。陛下今日您要杀掉他的母亲,明天就能够捉住李继迁吗?如果不能将他彻底消灭,那不是进一步激起他的仇怒,让他死心塌地与太宗您作对吗?”宋太宗觉得吕端说得有道理,也为自己的鲁莽感到后悔,于是连忙问:“那应该怎样处置这件事情呢?”吕端说:“按我的想法,应该把她安置在延州,善意对待,好好地供养她。这样,可以牵制李继迁,虽则不一定马上引他投诚归降,但毕竟可以牵动其心,况且他母亲的生死命运操纵在我们的手里,我们就掌握了主动权,可以进退自如了。”宋太宗听后,连连拍着自己的大腿说:“太好了,如果不是你,差点误了大事!”当即决定按照吕端的建议做。
后来,李继迁的母亲病死在延州不久,李继迁也病死了。李继迁的儿子李德明上表归顺了宋朝,从而证明了吕端主张的正确。
吕端敏感地觉察到皇帝与大臣密商军机大事,以宰相之职不肯放过,主动干预,以正确主张纠正既定决策,而且为历史证实其高明,由此更证明太宗从大处看人,棋高一筹。
【悟在当下】用人时抓住根本,不拘小节
做大事的人,往往不注意小节。只要他在大事上不糊涂,能够办大事,那么细节上的毛病是可以容忍的。就像故事中的吕端一样,虽然大臣们反映他为人糊涂,但是宋太宗清楚,吕端是小事糊涂,大事却不糊涂。而事实也证明,宋太宗的判断没有错。
我们在用人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一点。如果这个人确实是个人才,即使在某些方面有一些欠缺,也是可以用的。这就要看用人者的本领了,要学会趋利避害。
宋仁宗提升小兵狄青北宋京城禁军里有个普通的士兵,名叫狄青。西夏的元昊称帝后,经常派人侵犯宋朝边境。宋仁宗派禁军到边境去防守,狄青随着禁军被派往保安边境。保安的宋军多次败于西夏,守将卢守勤正为没有得力的领兵将而烦恼。狄青自告奋勇要求卢守勤让他去试一试。卢守勤同意了他的请求,让狄青带兵打先锋。
狄青带兵与前来侵犯的西夏兵交战。只见他把发髻打散,头上戴着铜面具,手拿一支长枪,带头冲进敌人阵中,东刺西杀。西夏兵自犯境以来,从来没有见过这个披头散发、只露两只眼睛、横冲直撞的厉害枪手。他们见到他这副打扮就已经吓得冒冷汗,再加上狄青的勇猛杀敌,敌人就更害怕了。西夏兵不战自乱,狼狈败退,狄青大胜。
宋仁宗得知狄青获胜后,高兴极了,随即将狄青连升四级,还提拔了守将卢守勤。宋仁宗本来想在京城亲自接见狄青,但是因为西夏兵又侵犯渭州边境,狄青应调去抵抗,不得不取消对他的召见,只叫人将狄青的画像送给宋仁宗看。
狄青受到皇上的赞赏和提拔后,更加苦练箭法,英勇杀敌。他先后参加了二十五次抗击西夏侵犯的战斗,受伤八次,从没有打过一次败仗。西夏兵一听到他的名字,就不战而逃。
宋仁宗见西夏军对陕西边境侵犯频繁,派范仲淹去陕西加强防守。范仲淹到任后,听到传奇人物狄青英勇抗敌的事迹,很为欣赏。于是,就立即召见他。范仲淹发现他果然是个聪明过人、机智勇敢的将领。但是也发现狄青识字不多,学识较浅,于是便送给他一些兵书,鼓励他多读书。
狄青接受了范仲淹的教诲,利用闲暇时间,废寝忘食,早起晚睡,刻苦阅读兵书。不久对秦汉以来的一些名将的兵法,能背诵如流,运用自如。他在与西夏的交战中,根据兵书上的指引,结合实际情况,机动灵活地指挥,百战百胜,人称“常胜将军”,受到范仲淹的多次奖赏和提拔。
宋仁宗听说狄青作战有勇有谋,又苦读兵书的事情后,就把他调到了京城,封他为马军副都指挥。
【悟在当下】大胆任用“无名小卒”狄青从一个小兵,逐渐升为马军副都指挥,都是卢守勤、范仲淹、宋仁宗一步一步提拔的结果。狄青虽然地位低,但是具有比较强的指挥杀敌的能力,而且英勇善战,宋仁宗就大胆地提拔他,事实证明,宋仁宗等人没有看错,狄青果然是个将才。
作为一个领导者,就该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其实普通人中也有很多有才华的人,只不过他们没有被发现和使用罢了。一旦给他们机会,他们就会发出灿烂的光芒。作为有才干的人,也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才能不断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赵构纳奸辱国公元1127年,金兵大举南下,攻克北宋都城汴州,将太上皇宋徽宗和皇帝宋钦宗俘虏,并将皇宫内的金银珠宝、甚至连皇帝的妃子们也一应掠走,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变”。随后,金国在大宋扶植张邦昌为傀儡皇帝。
金兵走后,张邦昌没有了金兵做后盾,无法控制局面,朝廷官员群起反抗张邦昌,张邦昌没有办法,只好迎接宋钦宗的弟弟,当时在河北招募士兵的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定都临安,历史上称之为南宋,赵构也就成了南宋的开国皇帝。
赵构称帝后,宰相李纲和老将宗泽等大臣,都不止一次地向赵构上书,请求要雪洗“靖康之耻”,兴兵报仇。可是,赵构心里却不这么想,他知道他这个皇帝来自国难当头之际,要想牢牢保住自己的皇位,恐怕不容易。他觉得兴兵容易,但是打仗就难了,万一打不赢,岂不是丢人,那恐怕朝臣们就不会信服自己,自己也就失去威望,皇位就难保了。如果真的打赢了,就更难办了,那时候,钦宗回来了,按理应该把皇位还给钦宗,但是自己又向往至高无上的权力,岂能就这么简单地把皇位还回去。赵构左思右想,还是觉得不能轻易发兵。面对大臣们一个接一个的劝谏,他既不反对,也不接受,打算拖延他们,得过且过,况且皇宫中骄奢糜烂的生活对于他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有一天,御史中丞秦桧带着自己的家人从金国回来了。虽然他们表现得十分狼狈,好像是从金国历尽艰辛逃回来的样子,其实他被掳到金国后,就投降了金国,金人认为他是诚心投降,就派他回来做内应。为了骗取高宗的信任,他煞费苦心地编造了一堆谎话,让高宗相信他是逃回来的,而不是叛变了。
高宗信以为真,连忙说:“朕自从接任皇帝以来,没有一天不是想着兴兵伐金的,但是又一想自己刚刚接下了这一大摊子的事情,害怕出兵之后,两帝难保,真是左右为难啊。爱卿从金国那边刚刚回来,一定知道金国的一些详细情况,你为朕出出主意吧,朕到底该怎么办呢?”说着,装出了一脸难色。
秦桧从高宗的话中听出,其实高宗一点都不想兴兵,只不过是在给大臣们做戏,就连忙说:“陛下深思熟虑,真的是英明啊!如此明君承袭大统,实在是大宋江山和大宋子民的福气啊。臣以为当今只宜用缓兵之计,暂且与金人议和为好。这样,皇上您就有足够的时间整顿朝廷,又可以保证两帝的平安,让万民享受太平。”高宗听了,心里简直乐开了花,十分高兴地说:“秦爱卿所言极是啊!”可是,众大臣们却极力反对议和。老将宗泽说:“什么缓兵之计,分明是屈辱求和,大宋兵多将广,为什么害怕小小的金国?我年纪虽老,但是一样可以战死沙场。当今之际,只有战不能和,更不能苟且于临安,而是要立即返回汴京,壮我兵士志气!”宰相李纲也说:“大宋江山是列祖列宗打出来的,今天两帝被俘,我们不把他们救回来,报仇雪恨,怎么对得起列祖列宗呢?金人想灭我大宋,占我河山。议和只是亡国之道,伐金才是救国之道啊。请陛下您三思而后行啊!”高宗早就对李纲等主战派感到不快,随即就罢了李纲的官,宣布秦桧为礼部尚书。不久,高宗又将秦桧提升为参知政事,后来,又让他做了宰相,将朝中的大权都交给了秦桧,自己则在后宫花天酒地。
徽宗和皇太后不久相继驾崩。高宗听到这个消息后,连忙派王伧为奉迎梓宫使去金国,并要他转告金人,只要归还梓宫和高宗的生母韦太后,南宋就愿意议和。王伧与金协商,金同意交回梓宫和韦太后,接受和谈,并派张通古、萧哲为江南诏谕使去南宋,要求高宗以臣之礼接受金国的国书和金主的册封。对于这种丧失民族尊严、有辱国体的事情,高宗实在难以接受。秦桧见高宗面露难色,便忙说:“陛下,我愿替您分忧,不如就让我来代替您行臣礼、受册封,与金人谈判,您看如何?”高宗倒是答应了,但是金人却迟迟不肯答应,非要高宗亲自行臣礼、受册封。没有办法,最后南宋只得答应割地称臣,金人这才肯罢休。
此后不久,金朝内部发生宫廷政变,宋金和约作废,金兀朮率军再次南侵。秦桧此时更加肆无忌惮,说:“和约失效,可以再谈吗?现在先把淮南守备的军队撤掉,以表示我方议和的诚意。”这种明显的卖国倾向激起了许多大臣的强烈反对,吏部尚书李光说:“对狼子野心的戎狄,只能战不能和,淮南守备更不可撤。谁要是再说议和的事情,谁就是卖国贼!”秦桧听了恼羞成怒,随即反驳李光,李光气愤地指着秦桧骂道:“你这奸贼,不顾大家多次反对,总是主张议和,今天还要撤回守备,这不是盗弄国权、怀奸卖国是什么?”秦桧气得脸色发青,浑身发抖。他将朝服一头冠一摘,跪在高宗面前痛哭流涕:“皇上为臣做主啊,让臣挂冠而去,以免受陷害啊。”说着,便一个劲地叩头。高宗一见秦桧这般,可坐不住了,连忙把他扶起来,下令将李光革职回乡。金兵南下后,四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南宋抗金将领坚持抗击金兵,获得了很大的胜利。韩世忠收复通州,张俊收复宿州、亳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岳飞率领岳家军从德安府大举北伐,接连收复了蔡州、郑州、洛阳,一直打到了距离开封不远的地方。秦桧对此忧心忡忡,一旦宋军打败金军,打回开封,那自己就无法向金国交代了。于是,他就秘密上奏高宗将韩世忠、张俊、岳飞以述职为名,召回京都,以此延缓抗金的进程。高宗此时已经完全相信秦桧的话,事无巨细都听他的。于是,他就下诏书,召韩世忠、张俊、岳飞回京,但是岳飞坚决不回,秦桧就一连下了十二道金牌催岳飞班师回朝。岳飞接到金牌后,悲愤交加,热泪长流,仰天长叹道:“十年功劳,毁于一旦,奈何!奈何!”岳飞回朝后,秦桧就以莫须有的罪名加害岳飞及岳飞全家,因为他深知,只要有岳飞这样的南宋将领存在,宋朝就不会垮,金吞并宋朝的愿望就不会实现,所以秦桧千方百计地加害朝廷的栋梁。此后,南宋将淮水、商州以北的土地割给金国,并每年向金纳贡,向金称臣。这段历史也成为中原人最难以启齿的一段历史。
【悟在当下】重用奸臣就是自取灭亡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没有君主贤明而国家不兴盛的,也没有君主昏庸而国家不衰败的。而君主是贤明还是昏庸,又与其是否用人得当关系极大。像宋高宗这样昏庸无能,重用奸臣的人,难保不使国家受尽屈辱。
现代社会用人依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个国家、一个集体如果没有良好的用人机制,就无从发展。而作为一个领导者,一定要懂得如何用人,用什么样的人,切不能只听信小人谗言,而抛弃那些真正为你着想的贤良之士。宋高宗的教训值得每一个领导者借鉴。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