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6.42 5.7折 ¥ 29 全新
库存14件
作者仲富兰 著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171378
出版时间2019-0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29元
货号27916454
上书时间2024-10-30
出版者的话 作为人类四大古文明之一,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没有中断并持续发展到今天的文明体系。这一文明体系发源于中国这片土地,在这片土地上发展壮大,立足于这片土地,敞开胸怀接纳吸收来自全人类的优秀文化元素,并不断向周边国家乃至全球传播,在对外交流中又进一步得到完善,从而形成了当今中国的文化面貌,也塑造着我们华夏民族优秀的精神品格。 对这样的文化,我们完全应该有充分的自信。而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基本、深沉、持久的力量。为此,我们决定组织编写这套《九说中国》丛书。 “九”这个数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味。在古时,九为阳数的极数,又是大数、多数的虚数,所以,既可以表示尊贵,也可以代表全部。据《尚书•禹贡》,大禹治水,后来称王,将天下划分为徐州、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等九州;后来,九州可以代指整个中国。青铜器有“九鼎”,成语“一言九鼎”表示说话有分量。“九”还与“久”谐音,有长长久久、绵延不绝之意。 《九说中国》系列丛书在体例上力图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和历史分期,从文化表现的角度着眼,系统展示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核心元素与基本样貌,凸显中国思想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中国精神的丰富多彩,进而揭示华夏文明所具有的独特气质和深刻内涵,展示华夏文明的兼容并蓄和强大生命力。 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落实、落小、落细,本丛书邀请对中国文化素有研究的学者,从承载中华优秀文化的诸多细小的局部和环节入手,从能代表中国气质、中国气象、中国气派的人物、事物、景物、风物、器物中,选取若干精彩靓丽的内容,以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向读者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气神。 《九说中国》系列丛书将分辑陆续推出,辑先推出九种,以飨读者。为了让海外读者有机会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本丛书在适当的时候还拟推出多种语言的国际版。 上下五千年,纵横一万里。《九说中国》系列丛书力求涵盖面广,兼顾古今,并恰当地引入中外比照;做到“立论有深度,语言有温度,视野有广度”,同时用当代读者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加以呈现。 当然,丛书的编写是否达到了策划的预期,还有待读者诸君评鉴。欢迎各位随时提出批评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
“九说中国”系列从书每辑推出九部单行本,每部单行本邀请一位相关专业领域享有学术声望的专家撰写,从承载中华优秀文化的诸多细小的局部和环节入手,由*能代表中国气质、中国气象、中国气派的人物、事物、景物、风物、器物下笔,选取九例个案或九个阐释性维度,勾勒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传统和灿烂文明。 中国的传统节日与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凝聚着中国人的丰富智慧,维系着中国人的深厚情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本书选取至今在社会生活中仍然影响很大的九个重要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从节日的源起、习俗、相关传说等多方面进行梳理,追本溯源,阐发传统节日的深厚内涵与丰富意蕴。 |
仲富兰,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民俗学会会长,多年潜心研究中国民俗文化学、民俗传播学。著有《中国民俗学通论》《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论》《水清土润:江南民俗》《上海民俗——民俗文化视野下的上海日常生活》《民俗传播学》等,部分论著被译为英、俄、日、韩等国文字。另有大量论文和文章散见于海内外报章杂志,并承担多项国家与上海市文创研究课题。 |
序论:节日里的中国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一 华彩新年——春节 二 上元佳节——元宵 三 梨花寒食——清明 四 端阳风物——端午 五 银汉迢迢——七夕 六 秋暮夕月——中秋 七 霜菊涵秋——重阳 八 亚岁消寒——冬至 九 逐疫驱傩——腊八 补录 花朝染碧——花朝 |
“九说中国”系列从书每辑推出九部单行本,每部单行本邀请一位相关专业领域享有学术声望的专家撰写,从承载中华优秀文化的诸多细小的局部和环节入手,由*能代表中国气质、中国气象、中国气派的人物、事物、景物、风物、器物下笔,选取九例个案或九个阐释性维度,勾勒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传统和灿烂文明。 中国的传统节日与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凝聚着中国人的丰富智慧,维系着中国人的深厚情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本书选取至今在社会生活中仍然影响很大的九个重要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从节日的源起、习俗、相关传说等多方面进行梳理,追本溯源,阐发传统节日的深厚内涵与丰富意蕴。 |
仲富兰,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民俗学会会长,多年潜心研究中国民俗文化学、民俗传播学。著有《中国民俗学通论》《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论》《水清土润:江南民俗》《上海民俗——民俗文化视野下的上海日常生活》《民俗传播学》等,部分论著被译为英、俄、日、韩等国文字。另有大量论文和文章散见于海内外报章杂志,并承担多项国家与上海市文创研究课题。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