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公园:裘小龙虚构批评随笔集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7.82
4.5折
¥
39.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裘小龙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1153242
出版时间2019-03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9.8元
货号26514282
上书时间2024-10-3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本书是美籍华人、诗歌译者、推理小说作家裘小龙先生的随笔集,作者从澳大利亚学者史迪芬·缪克文学批评集《在安特曼群岛中的乔》的行文方式“虚构批评”——糅合故事与文学批评,使文章兼具趣味性与学理性——获得灵感,创作了中国本土的“虚构批评”。既探讨有艾略特隐秘情史情诗,也有对过往艰难岁月事事人人的追忆回味,还有翻译过程中酸甜苦辣的别样体会。
商品简介
本书是美籍华人、诗歌译者、推理小说作家裘小龙先生的随笔集,作者从澳大利亚学者史迪芬·缪克文学批评集《在安特曼群岛中的乔》的行文方式“虚构批评”——糅合故事与文学批评,使文章兼具趣味性与学理性——获得灵感,创作了中国本土的“虚构批评”。既探讨有艾略特隐秘情史情诗,也有对过往艰难岁月事事人人的追忆回味,还有翻译过程中酸甜苦辣的别样体会。
作者简介
本书是美籍华人、诗歌译者、推理小说作家裘小龙先生的随笔集,作者从澳大利亚学者史迪芬·缪克文学批评集《在安特曼群岛中的乔》的行文方式“虚构批评”——糅合故事与文学批评,使文章兼具趣味性与学理性——获得灵感,创作了中国本土的“虚构批评”。既探讨有艾略特隐秘情史情诗,也有对过往艰难岁月事事人人的追忆回味,还有翻译过程中酸甜苦辣的别样体会。
目录
自序 1
转折点 1
外滩公园 3
卢华侨 14
从澳大利亚到中国的虚构批评 51
经过阳光经过雨——悼也斯 60
哥哥晓伟与陈探长 68
傅好文镜头中的上海 72
艾略特的情诗与情史 77
风起了,惟有努力生存——悼陆谷孙先生 85
佛事、路易·威顿 91
次获得的自信——写作 100
中文中难念的英文食经 109
叶芝、杨宪益、“1916年复活节” 120
斯蒂芬·斯彭德的《中国日记》 128
敏姨138
雁背夕阳红欲暮 154
雪泥鸿迹 166
任作君先生 170
金庸先生 180
《天南》采访——一次关于创作的访谈记录 188
内容摘要
本书是美籍华人、诗歌译者、推理小说作家裘小龙先生的随笔集,作者从澳大利亚学者史迪芬·缪克文学批评集《在安特曼群岛中的乔》的行文方式“虚构批评”——糅合故事与文学批评,使文章兼具趣味性与学理性——获得灵感,创作了中国本土的“虚构批评”。既探讨有艾略特隐秘情史情诗,也有对过往艰难岁月事事人人的追忆回味,还有翻译过程中酸甜苦辣的别样体会。
主编推荐
本书是美籍华人、诗歌译者、推理小说作家裘小龙先生的随笔集,作者从澳大利亚学者史迪芬·缪克文学批评集《在安特曼群岛中的乔》的行文方式“虚构批评”——糅合故事与文学批评,使文章兼具趣味性与学理性——获得灵感,创作了中国本土的“虚构批评”。既探讨有艾略特隐秘情史情诗,也有对过往艰难岁月事事人人的追忆回味,还有翻译过程中酸甜苦辣的别样体会。
精彩内容
外滩公园我的陈探长系列小说中有好几本写到了外滩公园,尤其是第二本《忠字舞者》,小说的开始和高潮部分都放在这个令人留恋的公园里。其实,我在八十年代写的一篇中文短篇小说《同一条河流》,也提到了外滩公园。
妻子在看了《忠字舞者》后,若有所思地说:“你至今还没有走出外滩公园。”今年三月我在法国接受一家电台采访,提及小说中种种关于上海细节的描写,突然又想起了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如此灿烂,正是因为普鲁斯特在不懈的回忆中,将重新捕捉到的过去时刻——尽管原来或许平凡、或许暗淡——提升到一个赋予了全新理解、并充满感性激情的高度。就这点而言,乔伊斯同样突出,他身居异乡,一辈子都在写他当时回忆中的都柏林。
所以,我回忆中的外滩公园是七十年代初的。
那是在一九七一年,我是六九届的“病休青年”或“待业青年”——全称应为“因病在家休养等待分配的知识青年”。在史无前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上海六八届以后的中学毕业生陷入了“一片红”海洋,即全部都必须要响应号召,戴着红花、唱着红歌、跳着红舞去农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只有一些能成功找出、
并证明身体上有这种或那种疾病的应届毕业生,才得以漏网而留在城市中“病休”。从当时的政策规定来说,“病休青年”病养好了,还是要去农村的,不可能永久留在城里,因此不时需要到医院复查是否已经康复,再由知青办公室决定分配去向。“等待分配”是一场充满波折、前途难测的持久战,像等在一条看不到尽头的黑漆漆隧道中,很可能要十年八年地耗下去。
怎么办?我与几个朋友商量,一时心血来潮,决定要结伴去外滩公园学太极拳。公园五人行中,钱君与万君是与我“同病相怜”的病休青年,萍女士从六十年代中期就开
始待业,当时刚离异,早晨去公园只是想散散心,俞君是唯一有份全民工矿工作的幸运儿,他的工厂就在九江路靠近外滩的转角上,离公园近,打完拳正好去上班。
于是,我们一清早就出门去公园,“也可以算是闻鸡起舞吧”,我开玩笑说。那个灰蒙蒙的早晨,我们经过的一条僻静的小街上还真能听到鸡叫。(“文革”的年月里,上海市场上的鸡蛋都要凭票供应,尽管里弄居委会干部一
再上门动员杀鸡,市中心养鸡的人家也不在少数。)那些日子的外滩公园显得空荡荡的。除了公园最初落成时修建的几个亭子和一条蔓着常春藤的长廊外,其余就是绿色的长凳了。凭栏眺望暗黄的江水,倒是一片开阔。
近公园后门处有一栋简陋的两层建筑,好像是办公室,门口的海报有时也会告诉公园的游客,里面在办什么阶级斗争展览会,但我们从未进去参观过。还留给人印象的是无处不在的高音喇叭,挂在电线杆上,悬在树丛中,一大清早先向粮地播一遍广播体操音乐,然后就是一遍又接着一
遍的新闻联播。除了打太极拳的人,公园的早晨几乎看不到什么其他活动。打太极拳的人大多数是已退休下来的,倒是有好几个班,都属于自发组织起来的,授课的老师不
媒体评论
中国当代社会栩栩如生的描绘……处处洋溢着上海的景色、声音、味道……真正出类拔萃的杰作。——《华尔街日报》
了不起……它抓住了日常生活的细节和细粒……一颗无法媲美的珍珠。——美国公共广播电台
他的人物刻画精妙,他的文体极为精彩。——美国《图书馆杂志》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