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危亡录 战争以鸦片为名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4.68
5.0折
¥
49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凤城杜哥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35489
出版时间2018-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9元
货号25327161
上书时间2024-10-3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晚清危亡录:战争,以鸦片之名》为“通俗说史”新锐作家凤城杜哥《晚清危亡录》系列作品*部。作者以调侃的口吻叙述晚清鸦片战争前后历史,语言诙谐,行云流水。以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英国商船船长洪仁辉进京告御状为切入点,一步步揭示鸦片战争爆发的深层原因。以战争进程线、主要事件为面,人物表现为点,立体叙述鸦片战争过程。战后,重点阐释《南京条约》及相关条约对中国近代的影响,揭示中国近代史走向的深层原因,启迪读者思考。
商品简介
《晚清危亡录:战争,以鸦片之名》为“通俗说史”新锐作家凤城杜哥《晚清危亡录》系列作品*部。作者以调侃的口吻叙述晚清鸦片战争前后历史,语言诙谐,行云流水。以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英国商船船长洪仁辉进京告御状为切入点,一步步揭示鸦片战争爆发的深层原因。以战争进程线、主要事件为面,人物表现为点,立体叙述鸦片战争过程。战后,重点阐释《南京条约》及相关条约对中国近代的影响,揭示中国近代史走向的深层原因,启迪读者思考。
作者简介
凤城杜哥
本名杜宏彬,陕西洛川人,任教于某学校,以求稻梁之谋。性豪爽,喜诗酒。近年来忽远离诗朋酒友,埋首书斋,精研近代史籍,遂成《晚清危亡录》系列。笔锋所至,嬉笑怒骂,臧否人物,幽默犀利,酣畅淋漓。其豪侠之风如此,其人其文皆大有可观者。
目录
[楔子] 天朝奇闻,洋人上访告御状
[ 一 ] 虚假的盛世与腐朽的天朝
[ 二 ] 广州禁烟:正义背后的天朝傲慢
[ 三 ] 擦枪走火,大战在即
[ 四 ] 打仗到底图个啥?
[ 五 ] 搞错了,舟山不是大清的咽喉
[ 六 ] 英国人又来告状了?
[ 七 ] 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伊里布
[ 八 ] 广州议和,琦善把自己弄成了卖国贼
[ 九 ] 马桶战术与弥天大谎
[ 十 ] 三元里的汉奸和义民
[十一] 义律倒台,璞鼎查东来
[十二] 厦门石壁防线的崩溃
[十三] “烈士”裕钦差
[十四] 扬威将军的浙东反攻战
[十五] 刘韵珂密奏“十可虑”
[十六] 圣意游移,剿抚皆败
[十七] 不该忽略和遗忘的乍浦之战
[十八] 吴淞失守,长江门户洞开
[十九] 镇江的战火与屠戮
[二十] 耆英和伊里布的漫漫乞和路
[二十一] 南京和谈,小人物张喜错步上前
[二十二] 大清为什么干不过英夷?
[二十三] 《南京条约》的百年回望
[二十四] 耆英的卖国历程
[二十五] 打包相赠的“卖国大礼包”
[二十六] 小民的明争和官员的暗斗
[二十七] 躲进小楼成一统的道光皇帝
[二十八] 忠臣能吏的历史局限
[二十九] 白挨的一场胖揍
[附录1] 《战争,以鸦片为名》大事记
[附录2] 《南京条约》内容
内容摘要
《晚清危亡录:战争,以鸦片之名》为“通俗说史”新锐作家凤城杜哥《晚清危亡录》系列作品*部。作者以调侃的口吻叙述晚清鸦片战争前后历史,语言诙谐,行云流水。以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英国商船船长洪仁辉进京告御状为切入点,一步步揭示鸦片战争爆发的深层原因。以战争进程线、主要事件为面,人物表现为点,立体叙述鸦片战争过程。战后,重点阐释《南京条约》及相关条约对中国近代的影响,揭示中国近代史走向的深层原因,启迪读者思考。
主编推荐
凤城杜哥
本名杜宏彬,陕西洛川人,任教于某学校,以求稻梁之谋。性豪爽,喜诗酒。近年来忽远离诗朋酒友,埋首书斋,精研近代史籍,遂成《晚清危亡录》系列。笔锋所至,嬉笑怒骂,臧否人物,幽默犀利,酣畅淋漓。其豪侠之风如此,其人其文皆大有可观者。
精彩内容
[楔子] 天朝奇闻,洋人上访告御状
1. 蛮夷商人在广州
乾隆二十四年六月廿九日(1759年7月23日),北京,紫禁城养心殿。
乾隆皇帝的御案上,摊开一封特殊的奏章:一个叫洪仁辉的洋夷,状告广州海关监督李永标纵容家人、属吏敲诈勒索,征收陋规杂费,行商黎光华拖欠商款等七件事。
和洋夷告御状的奏章一起进呈的,还有直隶总督方观承的奏折。方观承在奏折中强调说:“(洪仁辉)若非实有屈抑,何敢列款读呈。”
洋人上访告御状,如此奇事,大清立国百余年来,还是头一次发生。海关官员贪墨不法,欺负得洋人无法忍受,直抵京畿,闹嚷嚷来告御状。如此情势,实属丑闻,堂堂天朝,颜面何存!
乾隆皇帝龙颜大怒,当即批示:“事涉外夷,关系国体,务须彻底根究,以彰天朝宪典。”
乾隆皇帝派给事中朝铨赶赴天津,将告御状的夷人洪仁辉带回广州,又谕旨福建将军新柱前往广州,会同两广总督李侍尧,共同审理广州海关贪污勒索一案。
一个洋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给大清皇帝告御状,这得是受了多大的委屈?
此事的原委,颇为复杂,还得从头慢慢道来。
洪仁辉,本名詹姆士•弗林特(James Flint),金发碧眼的英国人。他曾在广州学过中文,会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凭着这个本事,他受聘于英国东印度公司,担任翻译。不久,又升任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船长。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清廷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湾收复,东南反清威胁解除。次年(1684年),清政府便开放海禁,设立海关管理对外贸易。当时,清政府在东南沿海设立四个通商口岸。它们分别为广州黄埔、福建厦门、浙江宁波和江苏云台山(今连云港)。
这四个通商口岸,除了广州黄埔比较热闹之外,其他三个基本没生意。洋人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人生地不熟,两眼一抹黑,他们就认准了广州,对其他地方基本没概念。
当时,洋人来中国做生意,日子也是过得憋屈无极限。大清一向以天朝上国自居,所谓通商,在天朝的认识中,不过是施于蛮夷的一种恩惠,是怀柔远人的德政。大清除了在各个口岸设立海关收税之外,再无任何管理外交和外贸的政府机构。
大清官府一向高高在上,根本不屑于和夷人打交道。但是海关负责收缴进出口关税,和夷人打交道就在所难免。为了避免直接同夷商交往,又能有效管理通商收税,广州海关想到了一个巧妙的法子——指定代理人。
广州海关招募了十三家实力雄厚的商行,指定他们代理海外贸易。这十三家商行,俗称“十三行”。其实这些代理海外贸易的商行数量并不固定,时多时少,“十三行”不过是个约定俗成的称呼。
十三行受广州海关的指派,就具有了半官半商的性质,在对外贸易中居于垄断地位。
外国商人到广州贸易,所有的货物都只能卖给十三行。不管他们开出的价格多么低廉,洋商们都只能和他们贸易,因为除了十三行,再无分号。如果敢和十三行之外的人做生意,那就违反了大清律法,到时候非但生意做不成,而且还会让自己死得很难看。
洋商采购货物,也必须经过十三行,不管他们如何提高价格,降低质量。原因无它,只因为他们是官方指定的,和他们做生意才算合法。
行商在中英贸易过程中,既做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各国商人为了做生意赚钱,只能忍气吞声,任由他们盘剥勒索。
除了贸易,十三行还承担管理约束洋人的责任。当时洋人在大清的地界上混,真的没有尊严,憋屈无限。官府为了“严华夷之防”,对洋人进行种种限制:
——洋人每年夏季才被获准到广州贸易,到广州后,只能住在“十三行街”,不得乱跑乱逛。
——严禁洋妇进入广州,严禁洋人乘坐轿子肩舆。
——严禁洋人私自和中国人接触,严禁洋人学习中国语言文化。
——严禁洋人直接同官府联系,如必须与官府沟通,必须由行商转禀,而且文书必须是言辞恭顺的禀帖。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商人是士农工商四民之末。黄头发蓝眼珠子的蛮夷商人,更是末等中的末等,根本就不受待见。在洋夷遍地的澳门,中国娼妓都看不起黄头发蓝眼珠子、满脸胡子拉碴的洋夷,压根儿不愿意跟他们做生意。自诩为上帝子民的西洋人,来到孔孟教化的天朝上国,混得连妓女都看不起。
民间尚且如此,作为官方机构的海关,更是不拿洋商当人看。贪污勒索洋人的银子,那真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惹恼了这些官老爷,没收你的货物,驱逐你滚蛋也是家常便饭。
民国著名近代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曾说过:“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此可谓要言不烦,一语中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