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益一生的国学智慧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受益一生的国学智慧课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5.06 6.3折 39.8 全新

库存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墨羽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ISBN9787520802147

出版时间2018-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9.8元

货号25261861

上书时间2024-10-30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小史》中写道:“如果人类将来日益聪明,想到他们需要内心的和平和幸福,他们就会转过来注意中国的智慧,而且必有所得。”国学,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国智慧中璀璨的明珠。国学,中华文化之本,荟萃百家,包罗万象,是先贤智慧之结晶,虽经朝代兴替,世易时移,但其价值一如江河行地,历久弥新。

从时间的跨度来看,国学与中华文明同步起源,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就人类文明而言,国学创造了华夏文明史,为后世子孙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从精神层面来看,国学中既有君主的“治国之道”,也有世人的“普世情怀”,更有寻常百姓的“安身立命之本”。可以说,国学是支撑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学习和了解国学是每一位华夏儿女的责任。

国学,是中国送给世界的礼物——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人而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恢弘深广,五千年的国学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有哲学智慧、有修身养性、有治国韬略……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是国人的灵魂。

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学”是我们汲取精神养素、修身养性、增长智慧的范本,是祖先们留给我们珍贵的遗产和精神财富。孔孟的儒、老庄的道、六祖慧能的禅,还有孙子的兵法,韩非子的法、术、势,鬼谷子的谋略,黄帝的养生之道……

不足的是,国学包罗万象,初学者竟不知该从何下手,在短的时间里掌握国学中的思想精髓。本书根据读者的阅读特点与阅读层次,从浩瀚的国学海洋中节选出了经典的、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国学精髓,由国学概论、国学知识、国学掌典三大部分组成。其中,国学概论部分系统、简洁,方便读者泛读、了解国学;国学知识部分旁征博引,延伸国学常识内涵,引导读者快速、准确地把握国学的精髓,同时增加学习国学的兴趣和阅读快感;国学掌典部分全面、系统介绍了历史中经典的国学范例,为读者提供生动、新鲜的文化感悟。

本书知识面广,涉及国学的方方面面,包括中国古典哲学、历史、伦理、诗歌词赋、蒙学、科学、天文、地理、中医、文学、艺术、兵法韬略、国家政治、神话传说、民间风俗等文化范畴。在编排上主要介绍各方面的重要、经典、具有影响力和价值的内容,真正做到了博而精。

在书中,读者可以与老子论道,与孔子论理,与司马迁述历史,与李时珍谈养生、与祖冲之一起研究天文历法、圆周率,陪着李太白云游四方,与诗歌为伴,参悟道家的无为、儒家的修齐治平、佛法的博大精深、兵家的雄韬伟略、法家的强国强家……国学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包容着一种文化的精妙,是一笔无法衡量的财富。

本书既让读者对国学知识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情趣,可谓一举两得。相信所有的读者都能在享受知识盛宴的同时,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先贤的智慧。下面,让我们一起静下心来,细品本书,感悟国学的魅力吧!



导语摘要

国学,中华文化之本,荟萃百家,包罗万象,是先贤智慧之结晶,虽经朝代兴替,世易时移,但其价值一如江河行地,历久弥新。

本书整理汇集了《国学概论》、《国学略说》、《大学》、《国学典藏》、《中国文化史》、《老子》、《庄子》、《论语》、《史学与史籍》等一百多部国学巨著,以严谨的论述,经典的考证,从国学发展、国学常识、恢弘浩瀚的经、史、子、集等多方面探索国学之深邃,内容涵盖了中国古典哲学、历史、伦理、诗歌词赋、蒙学、科学、天文、地理、中医、文学、艺术、兵法韬略、国家政治、神话传说、民间风俗等文化范畴。

在书中,读者可以与老子论道,与孔子论理,与司马迁述历史,与李时珍谈养生、与祖冲之一起研究天文历法、圆周率,陪着李太白云游四方,与诗歌为伴,参悟道家的无为、儒家的修齐治平、佛法的博大精深、兵家的雄韬伟略,法家的强国强家……国学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包容着一种文化的精妙,是一笔无法衡量的财富。



作者简介

墨羽,身心灵畅销书作家。一个行走在文字世界里的灵动舞者,感情细腻、喜欢思考、长期致力于心理研究,用通俗的语言、生活化的案例,阐释有名的生活哲理。著有多部畅销书,颇受读者的推崇。



目录

上篇 国学概论


讲 所谓国学 / 003


国学的定义 / 005


国学的分科 / 006


不同的国学流派 / 008


国学与世界文化 / 010


研究国学的态度 / 012


第二讲 国学的发展脉络 / 015


史前文明 / 017


夏商国学 / 018


周王朝的政治、宗教 / 019


春秋时代的国学发展 / 021


诸子百家 / 023


略观秦国 / 025


布衣将相篇 / 027


隋唐盛世 / 029


宋元明清篇 / 031


中篇 国学知识


第三讲 哲学:思想精粹,东方大智 / 037


儒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039


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 041


兵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 043


法家:依法为家,依法治国 / 045


墨家:尚贤、尚同、尚爱 / 047


佛家: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 048


阴阳家:深观阴阳消息,而作迂怪之变 / 050


第四讲 史学:以史为镜,可知得失 / 053


“历史”之源起 / 055


史书的体裁 / 056


《山海经》 / 057


《春秋》 / 059


《史记》 / 060


《汉书》 / 062


《后汉书》 / 064


《三国志》 / 065


《贞观政要》 / 066


《新五代史》 / 068


《宋书》 / 069


《元史》 / 069


《明史》 / 070


第五讲 蒙学:开启人生智慧的步 / 073


识物学礼 / 075


《三字经》通解 / 077


《百家姓》通解 / 078


袖珍百科:《千字文》 / 079


金、木、水、火、土 / 080


述《礼记》 / 082


知六畜 / 083


识孔孟 / 084


晓七情 / 085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 087


圣人训:《弟子规》 / 088


第六讲 天人之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 091


天文学 / 093


地理学 / 095


历法 / 097


古代时间计量工具 / 098


张衡与地动仪 / 100


郦道元与《水经注》 / 100


一行与子午线 / 102


郭守敬与《授时历》 / 102


二志 / 103


古代的年、月、日、时 / 104


第七讲 文学:文学奇葩,智慧结晶 / 107


中国文学是如何分类的 / 109


古代文学的流派之分 / 112


文论 / 114


诗经六艺 / 116


春秋三传 / 117


百家争鸣 / 118


元曲四大家 / 119


古代大文豪 / 120


《离骚》 / 123


古代四大名著 / 124


第八讲 文艺:琴棋书画,一脉相传 / 127


音乐 / 129


戏曲 / 131


绘画 / 133


书法 / 135


篆刻艺术 / 137


中国古代建筑 / 139


象棋 / 142


第九讲 民俗文化:衣食住行,生活百态 / 143


传统节日 / 145


习俗文化 / 147


见面礼仪 / 150


饮食文化 / 152


茶文化 / 153


服饰文化 / 154


第十讲 中医:千年历史,中华国粹 / 157


养生的原则 / 159


四季之应,养生之道 / 160


饮食养生 / 162


起居养生 / 163


运动养生 / 165


中医的理论基础 / 166


药剂与药膳 / 167


针灸疗法 / 168


人体经络理论 / 169


古代神医 / 170


第十一讲 科学:科技之光,智慧之芒 / 173


古代科学家 / 175


数学 / 176


物理学 / 177


生物学 / 179


造纸术 / 181


指南针 / 182


火药 / 183


活字印刷术 / 184


第十二讲 国家政治:国之大器 / 187


官吏选拔制度 / 189


官称 / 191


大政治事件 / 194


兵制 / 197


邢制 / 199


税赋制度 / 201


下篇 国学掌典


第十三讲 警世箴言:国学箴言 / 205


求知·治学 / 207


惜时·勤勉 / 209


修身·立德 / 211


大志·宏图 / 213


为人·处世 / 215


家国·大义 / 217


第十四讲 史事流传:国学故事 / 221


司马光举才 / 223


子思拒礼 / 224


马首是瞻 / 225


二桃杀三士 / 226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 227


刚正的冯道 / 228


三年不鸣,一名惊人 / 229


丘逢甲入座 / 230


“强项令”董宣 / 231


不知收敛的杨修 / 233


醉打金枝 / 234


唐太宗放囚 / 235


缇萦救父 / 236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 237


触龙说赵太后 / 238


第十五讲 神话星空 / 241


盘古开天地 / 243


女娲造人 / 243


女娲补天 / 244


嫦娥奔月 / 245


精卫填海 / 246


后羿射日 / 247


神农尝百草 / 247


沉香救母 / 248


白泽神兽 / 249


炎、黄大战 / 249


蚕马 / 250


尧的传说 / 251


骊山老母 / 251


吴刚伐桂 / 252


贤帝大舜 / 253



内容摘要

国学,中华文化之本,荟萃百家,包罗万象,是先贤智慧之结晶,虽经朝代兴替,世易时移,但其价值一如江河行地,历久弥新。


本书整理汇集了《国学概论》、《国学略说》、《大学》、《国学典藏》、《中国文化史》、《老子》、《庄子》、《论语》、《史学与史籍》等一百多部国学巨著,以严谨的论述,经典的考证,从国学发展、国学常识、恢弘浩瀚的经、史、子、集等多方面探索国学之深邃,内容涵盖了中国古典哲学、历史、伦理、诗歌词赋、蒙学、科学、天文、地理、中医、文学、艺术、兵法韬略、国家政治、神话传说、民间风俗等文化范畴。


在书中,读者可以与老子论道,与孔子论理,与司马迁述历史,与李时珍谈养生、与祖冲之一起研究天文历法、圆周率,陪着李太白云游四方,与诗歌为伴,参悟道家的无为、儒家的修齐治平、佛法的博大精深、兵家的雄韬伟略,法家的强国强家……国学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包容着一种文化的精妙,是一笔无法衡量的财富。



主编推荐

墨羽,身心灵畅销书作家。一个行走在文字世界里的灵动舞者,感情细腻、喜欢思考、长期致力于心理研究,用通俗的语言、生活化的案例,阐释有名的生活哲理。著有多部畅销书,颇受读者的推崇。



精彩内容

国学的定义

国学之名,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秦、汉之前,学术的分类多用“教”、“家”之类的词汇,如:《礼记·经解篇》中的“六艺”指:诗教、书教、礼教、易教、乐教、春秋教;《汉书》中也用“道家”、“法家”、“儒家”、“阴阳家”、“墨家”等等之类的词汇来区别国学各派系。直到西汉末年,刘歆在《七略》中将研究文学古训的学问称之为“小学”,自此,以“学”字命名学问类别才正式成立,如:经学、汉学、理学、儒学、道学、医学、数学、天文学等等,国学之名也由此而来。

何为国学?

《周礼·春官·乐师》中记载:“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这是“国学”作为名词早期的相关记录。这里的“国学”指的是古代别的学校,后期又曾改之,称之为“太学”、“国子监”、“书院”、“学堂”,乃至今天的“学校”、“学府”。很显然,《周礼》中提到的“国学”与我们今天所提及的“国学”不是同一概念。

清末年间,国力衰弱,国门被西方列强以枪支弹药强行打开。一时间,中西文化强烈碰撞。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积极学习西方文化,洋务运动盛行。对此,张之洞说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后来,这句话中的“中学”被换成了“国学”,此处的“国学”即近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

那么,国学到底是什么呢?

曹聚仁的《国故学之意义与价值》一文中是这样记录的:“国学者,中华民族以文字所表达之结晶思想,用合理的、组织的、系统的方式记载其生灭,分析其性质,罗列其表现形式,考察其因果关系者也。”这句简练、明了的语句表达出了国学所涵盖的内容,即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结晶,内容涵盖了国人在天文地理、自然科学、政治、哲学、民俗、文艺、文学等等各个方面的思想结晶;“记载其生灭”指出了国学的发展顺应环境的变化,那些曾经因时代变迁而衰退的思想,化作国学的一部分被世人记载下来,成为人们明理、明事、做事的重要参考;“分析其性质,罗列其表现形式”,这说明国学不单单是一种“记录”,其本身富有一定的时代思想和笔者的灵魂,同时还有人类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深刻剖析和解读。

由此可见,国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思想结晶,是华夏祖先们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智慧总结和经验心得,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我们乃至全世界人民潜心研究,认真学习的神秘瑰宝!

 

 

不同的国学流派

国学以古代书籍为研究对象,因为古文字深奥晦涩,且记录、保存不全,又多有错误、不真之处,故而国学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只能或多或少地加入自身的想象和理解,来复原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如此一来,因个人对古书籍内容的理解不同,对同一古书的解释自然也会相异。久而久之,国学的流派便产生了。

早的国学流派为:“义理”、“考据”、“词章”三派,其中:义理学派即所谓的宋明理学。义理学在解释古书籍时,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去参考其他古书籍来核实其要表示的意思,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望文生义。所以,很多人认为义理学缺乏准确性。事实上,义理学派也并不是完全不进行考证,它之所以这样处理难解之处,是因为自身的内在特征——义理学派实质上是在借用古书籍来宣传自己的学说,例如:朱熹编著的《四书注》,表面上是在解释古书《四书》,其实是在宣传自己的“二元论”。朱熹意在用孔孟的话来讲述自己的思想,对此,他的解释是:“依照人情物理,孔孟的话就应该这样解释。”朱熹是依照人情物理来解释古书,而朴学的另一派创始人陆九渊则完全依照本心,属于纯正的唯心主义论。相对于陆九渊和王阳明的陆王之学,朱熹的程朱理学尚存很强的客观性。

考据学兴盛时期在清朝。清朝时期,国学之风侧重实事求是、讲究证据,对空疏的理学进行了彻底的批评,考据学就是这种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当时,考据学虽然在学术界占据了霸主地位,然而义理学依然是官方对外宣传的学术。这可能是人们对流传已久的古代学术的依赖性导致。千百年的文化熏陶,想要彻底清除,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考据学派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欧洲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一致。梁启超先生曾经就考证学派的特点总结出了以下十点:

1.任何主张的成立必须建立在足够的证据基础上。

2.在证据的选择上,越是年代久远的证据,可信度越高。

3.仅有孤证支持的结论需暂时保留,待后期寻得更多的有力证据再断定是否。

4.隐匿和曲解证据,都被列为不端正的治学态度。

5.同类事物需要进行归纳、比较,从中寻找通用的规律。

6.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采用他人的理论,必须注明出处。

7.积极鼓励学术上的良性辩论,即观点不一时,师生之间亦可辩论,且不伤和气。

8.见解不同的双方,要互相尊重对方。

9.提倡钻研,提倡“精深”的研究态度。

10.表达风格提倡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

很显然,清代考据学派所采用的研究方式较义理学派更加先进、合理。然而,因为清代统治阶级对国学范畴的控制,导致国学研究对象非常狭隘。所以,清代国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微乎其微。

在词章方面,“古文”和“骈文”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派别。“古文”派在文体上相对自由,是不讲究对仗的散文。而“骈文”则在形式上有严格的格式,是四六对偶的文体。因此,支持骈文其实就是反对古文,支持古文其实就是反对骈文,两个派别对同一古书的解释内容会大相径庭。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