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将消失的中国景象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行将消失的中国景象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7.39 4.6折 38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阿瑟·亨利·希思 著 陈海燕 译

出版社深圳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50722194

出版时间2018-0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38元

货号25212326

上书时间2024-10-30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寻找中国”丛书总序

触摸历史,在别人的亲历中

我爱藏书,尤爱收藏西方人所写关于中国的书。站在书架前,一本本中国亲历记,排列成行,穿过百年云烟,与我面对。

岁月沧桑,一代又一代西方人走进中国。传教士、探险家、旅行家、考古学家、商人、外交官、记者、作家、画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想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故事。他们伴随中国历史前行,甚至参与中国历史的创造。种种不同的体验与叙说,让曾经神秘的中国,渐渐变得清晰,变得具体,变得不再陌生、不再遥远。

走进中国,发现中国,是西方人的亲历记,更是中国融入世界的行程。

初走进中国的西方人中间,影响的无疑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他在中国生活将近20年。大约在1271年启程东方时,他当然不会想到,会是他写出本亲历中国的书。研究马可•波罗的西方学者发现,在中国游记中,马可•波罗爱使用的一个形容词是“伟大”。毫不奇怪,一个来自地中海威尼斯的旅行家,走在杭州、苏州……一个个江南重镇的繁华,必然留给他深刻印象。他不止一次来到长江边,注目滚滚而去的江水,发出如此感慨:“这条河流流程如此之长,穿过了如此多的地区和城市,江中来来往往的船只是如此之多,运送的财富和货物是如此之多,实际上比基督教世界所有河流和海洋加在一起还要多!”马可•波罗到底是位意大利人,天生具有与众不同的浪漫。他以艺术家一样的浪漫,渲染着中国印象。在风靡一代又一代的游记中,他呈现的是一个辉煌、壮观、充满诗意的东方古国。

在马可•波罗之后,更多西方人追随他相继走进中国。

早、的一个群体,是纷至沓来的传教士。 

著名的利玛窦走进中国。他也是意大利人,成为早在中国获得永久性居住权的传教士之一。这位耶稣会的传教士,为了赢得中国人的信任,个穿起中国士大夫的服装。他掌握数学和天文学知识,能绘制地图。他很乖巧,或者说他很能理解和迎合中国人的观念,他绘制的一幅世界地图,就把中国标在中央位置。

著名的汤若望也走进中国。这位德意志耶稣会的传教士,在北京城观象台的房子里,观天象,研习历法。汤若望颇受清朝顺治皇帝的青睐,他向顺治皇帝进呈自己制作的浑天星球、地平日晷、望远镜,这些西洋物令人耳目一新。汤若望成为宫中常客。在顺治皇帝眼里,这位西方人真像一部活字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汤若望被委任为

钦天监监正,并赐二品顶戴,是早在中国宫廷中担任要职的西方人。在17世纪英国出版的关于中国的书籍中,顺治皇帝出现在插图中,他被说成是“欧洲化的皇帝”。

商人几乎伴随传教士联袂登场。大海上,商船来往穿梭,运来西方的香料、珠宝,运走中国的瓷器、茶叶。随之,矛盾与冲突,战火与侵略,不可避免地发生。从此,一个曾经被马可•波罗高度浪漫化的中国,一个长期自尊、自大、封闭的古老帝国,在东西方观念的冲撞中、在现代与传统的相互渗透中、在开放与封闭的替换中,开始了艰难痛苦的历史行程。

这是一个漫长的行程,为走进中国的西方人,提供能够发挥他们各自作用的历史大舞台。舞台之上,戏剧上演,不同主角轮流亮相,各显身手,各领风骚。

 

 

19世纪后半叶,随着电话、电报、报业、出版业的突飞猛进,随着航运、火车、航空的革命性变化,世界对中国的关注越来越多,走进中国的西方人也越来越多。于是,世界各国关于中国的图书出版,渐趋潮流。那些走进中国的西方人,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的目击、回忆、叙述,使得他们成为好的作者人选。他们生活在中国,旅行在中国,时间或长或短,介入的领域互有差异。无论如何,他们俨然已是中国社会的新面孔,已是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们走进中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彼此。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亲历记,完全可以看作是中国历史行程本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叙述中国故事的这些作者,身份不同,经历不同,却以笔下的记录、老照片、绘画等,留存百年之前中国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中国之行,带给他们的新鲜感总是令他们难忘,灵感呼之欲出。他们的笔下,中国人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交融,中国人与山川万物若即若离的对应关系,得到不同形式的叙述。

在别人的亲历中,我们可以触摸中国历史—人物,故事,场景,细节……

转眼百年,诸多景象已经消失,社会生活的变迁也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我想,何不策划一套“寻找中国”翻译系列,让我们在百年之前的作品里,重温远去的场景;在诸多生活细节里,感受不一样的世界。对于今天而言,诸多场景早已成为历史。不过,在他们描述的故事、人物、场景之中,我们可以远望百年之前的中国,如何渐渐由封闭走到开放,由传统走向现代,由一个农耕社会步入工业化社会。这些回忆文字,辅以大量老照片和绘画作品,可以使我们对历史远景,多一些感性认识,多一些不同角度的切入。

非常感谢海天出版社诸位同仁的厚爱,同意将“寻找中国”丛书纳入他们的出版计划。

感谢参与翻译的各位译者。这些译者,有的认识,有的未曾见面,他们却以极大热忱参与这个系列的翻译。

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将“寻找中国”丛书呈现于各位读者面前,希望你们喜欢,更希望你们提出不同建议,以求把这套系列书做得更好。

一本书,一双眼睛。一本本书,一双双眼睛。目光所及,中国的山川风物、风土人情、生活演变、时代变迁,跳跃不停,呈现复杂、丰富、独特、差异的历史景象。

于是,在别人的亲历中,我们触摸历史。虽已遥远,依然清晰……



导语摘要
《行将消失的中国景象》讲述了英国作家阿瑟·亨利·希思在1890—1910年期间来到中国旅行,他从哈尔滨出发,由北向南沿中国东部,沿长江、闽江,*南到达香港,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并将沿途所见的自然景色、人文景观以及当时的社会现状、旅行见闻写下,并用油彩画下当时中国的山川美景。

作者简介

主编:李辉,当代作家。1956年生于湖北随县。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曾任人民日报社文艺部高级编辑。以传记、随笔写作为主。主要作品有《沈从文与丁玲》《萧乾传》《沧桑看云》《百年巴金》《封面中国》等;译著有《枯季思絮》《福斯特散文选》《走进中国——美国记者的冒险与磨难》《中国股市绘本》等。


 


译者:陈海燕,山东淄博人,80后,文学学士、公共管理硕士。现供职于淄博市教育局

目录
章哈尔滨到奉天    001
第二章奉天            006

第三章奉天到北京      010

第四章北京            017

第五章紫禁城          024

第六章万寿山—夏宫    030

第七章北京到南口      041

第八章中国长城        045

第九章长江            050

第十章南京明陵        056

第十一章汉口          063

第十二章长江三峡      068

第十三章上海及周边    091

第十四章杭州之行      096

第十五章雪窦寺        103

第十六章闽江          110

第十七章云溪          116

第十八章香港          122

第十九章广州          127

第二十章海滨之行      131

第二十一章水上生活    143

第二十二章我的仆从    148

第二十三章本地人      153

第二十四章结束语      159


内容摘要
《行将消失的中国景象》讲述了英国作家阿瑟·亨利·希思在1890—1910年期间来到中国旅行,他从哈尔滨出发,由北向南沿中国东部,沿长江、闽江,*南到达香港,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并将沿途所见的自然景色、人文景观以及当时的社会现状、旅行见闻写下,并用油彩画下当时中国的山川美景。

主编推荐

主编:李辉,当代作家。1956年生于湖北随县。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曾任人民日报社文艺部高级编辑。以传记、随笔写作为主。主要作品有《沈从文与丁玲》《萧乾传》《沧桑看云》《百年巴金》《封面中国》等;译著有《枯季思絮》《福斯特散文选》《走进中国——美国记者的冒险与磨难》《中国股市绘本》等。

 

译者:陈海燕,山东淄博人,80后,文学学士、公共管理硕士。现供职于淄博市教育局

精彩内容
第二十一章 水上生活

在中国,大约有几百万人傍水而居。仅广州市靠行船为生的人估计就有30万。尽管住处狭窄拥挤,但他们看上去都非常幸福和知足。按照中国人的观点,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触手可及的水,与其说是用来做饭的,不如说是为了洗洗刷刷。他们把水桶沉入水中,随时随地保证水的供应,有时就在肮脏的溪水中,我想是因为他们总是把水烧开才免于生病。在这个庞大的国家,渔民有专门法律和市政条例,有强大的治安确保他们遵规守纪。

大量色彩鲜艳、外形美观的小型战船行驶在江上、溪流上,意图拦截走私、抓捕海盗。然而,海盗往往会与警察结成同伙,然后分赃。 

 

客船和货船几乎得不到或根本就没得到保护,还被当局征收重税;由于乘客走失或是拒不执行规定,他们还会被强收罚金。陆上和海上的压榨同样不堪重负。

在广州周边我见到了样式繁多的船只。有一种在水上漂流的旅馆,有着非常精致的雕木装饰,船身涂满华丽的油漆,船上装饰着真丝和绸缎质地的窗帘。这种旅馆主要是为一些娱乐性质的派对或者是在城门关闭后才抵达的人们准备的。还有一种漂流的厨房,从热水到烤鸭在这里都能买到。还有载着果蔬的小船,载着理发师、医生的小船等。实际上,所有的买卖、职业看起来都有。

花街柳巷所谓的花船,还有麻风病人的船有专门的停泊地。还有一些漂流的棺材,通过这种方式把逝者送往他们挑选的安息之地。

看鸬鹚捕鱼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人们非常聪慧地利用鸟去抓鱼,然后再在它们的脖颈上绑一根绳子不让它们把鱼吞掉。另一种让人觉得好奇的捕鱼方法,是在船的一侧装上一个木架,然后轻轻放到水下,当船在河里上下起伏的时候,鱼儿就跳到甲板上并被迅速抓进船里。

在河边很多地方能看到一个个小小的茅草屋子,有个渔夫孤独地坐在屋前,把一个装有大网的方形竹筐固定在一根横杆的,再浸入水中,横杆尾端用铰链绑着一块石头当做杠杆,与古代从井中打水的方式相似。看渔夫在火把的光照下用长杆刺鱼很有趣。

这个广袤的国家,河流上行驶着来自不同地域的各种船只,不知要用多少张写生画才能把它们一一描绘出来。当然,那些有特点的船只是必不可少的。居于首位的是站在船头上可以瞭望的舢板。“就像有眼睛一样可以看,可以行走。”那些外国人说,这些船和装饰让他们觉得自己看起来像鱼一样。船身的线条精美,船头部位和用于居住的船尾位置较高,长长的舵柄高出船顶一截。我不想费力描绘富人们所乘坐的船的内部及卧房装饰的华丽,也不想一一罗列船上各种不同的建筑,但是我认为,在艺术家们的眼里,宁波的舢板船其奢华程度当仁不让地占据着首位。庞大的货船船体曲线美观,架着横杆,桅杆稍微前倾,看起来非常美。

洛克船,是中西合璧半西洋式的构造,非常优雅,特别是在迎着风扬帆而行的时候。除了其他新式船只,在水上行驶的还有自上游急冲而下的急流舟和漂流筏。小小的舢板有几千艘。它们简直就像一幅绝美的画!船上卑微的居民看上去都生活得很惬意。在同一艘船上,你可以看到祖孙三代人,奶奶负责掌舵,母亲负责划船,小孩子腿上系条绳子坐在船头,大声吆喝着负责确保航线准确。衣物搭在竹竿上在微风中晾晒着,花儿在船尾盛开着,家畜在船上四处蹿动着。这便是遥远东方国度里水上的生活。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