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3.32 5.1折 ¥ 46 全新
库存21件
作者朱自清 华景时代 出品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14373
出版时间2017-1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6元
货号25200347
上书时间2024-10-30
怎样学习国文
国文这科,在学校里是一种重要的功课,与英、算居同等的地位。可是现在呢?国文只是名义上的重要了,其主要的原因,就是一般学生存着错误的观念,以为我们是中国人,学中文当然是容易的,于是多半对这门功课不很用功。无论白话文也罢,文言文也罢,在学习的时候,往往词不达意的地方很多,这就是没有对国文这科下过一番功夫的缘故。
zui近的舆论,以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很低落,这种低落,指的是那方面?所谓低落,若是在文言文这方面,确实是比较低落,尤其是近十余年来,中学生学做文言,许多地方真是不通。读文言的能力也不够。但从做白话文这方面来说,一般的标准是大大的进步了,对于写景、抒情的能力,尤其非常的可观。可是除此而外,对白话写议论文及应用文的能力,却非常的落后。
中学生对于“读”的功夫是太差了,现在把“读”的意义简单的说一说。“读”这方面,它是包含着了解的程度,及欣赏的程度。就像看一张图画,你觉得它确实太好了,但问你好到什么境地,那么得由你自己去体会,从体会的能力,就见出欣赏的深浅。
古人作一篇文章,他是有了浓厚的感情,发自他的胸腑,才用文字表现出来的。在文字里隐藏着他的灵魂,使旁人读了能够与作者共感共鸣。我们现在读文言,是因为时间远隔,
古今语法不同,词汇差别很大,你能否从文字中体会古人的感情呢?这需要训练,需要用心,慢慢的去揣摩古人的心怀,然后才发现其中的奥蕴,这就是一般人觉得文言文了解的程度,比白话文实在是难的地方。
再进一步,可以说,白话与文言固然不同,白话与口语,又何尝一致呢?在五四运动的时候,有人提出口号:“文语一致”。这只是理想而已。“文”是许多字句组织起来的,“语”则不然,说话的时候,有声调,快慢,动作等因素来帮助它,可以随便的说,只要使对方的人能够了解。总之,“语”确实是比“文”容易。
文言文,大学生与中学生都不大喜欢读的,大半因为文言文中的词汇不容易了解,譬如文言文中的“吾谁欺?”在白话文中是“我欺负那一个?”的意思。如果你不了解古代文法,也许会想到别的意义上去。然而只要多读它几遍,多体会一下,了解的程度就不同;所以“读”的功夫,我是以为非常重要的。
我们之所以对于典籍冷淡,另一方面,是因为它里面的事实与我们现在不同。电影、汽车、飞机等类,在古代书籍中就见不到。反之,古代许多事物在我们现在也无从看到,譬如官制、礼节、服装等等,必须考据才能知道,这都阻碍我们阅读的兴趣,然而,只要用心,是没有什么困难不可以克服的。
生在民国的人们,学做文章,便不须要像做古文那样费很大的力量,只要你多读近代的作品,欣赏过近代的文学作品,博览过近代的翻译书籍,文学名著,那么,你写的文章,也可以很通顺,这是不用举例证明的。文言文中的应用文,再过二十年,必定也要达到被废弃的境地,因为白话文的势力,渐渐的侵入往来的公文和交际的信函中了。
由于文言文在日常应用上渐渐的失去效用,我们对于过去用文言文写的典籍,便漠不关心,这是错误的思想。因为我们过去的典籍,我们阅读它,研究它,可以得到古代的学术思想,了解古代的生活状况,这便是中国人对于中国历史认识的任务,你多读文言,多研究历史、典籍、古文,这阅读工作的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
读文言zui难的一步工作,是须要查字典,找考证,死记忆,有一种人图省事,对这步工作疏忽,囫囵吞枣的读下去,还自号“不求甚解”,这种态度,太错误了。假若我们模仿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那是有害无益的。他的不求甚解,是因为学问已经很渊博了,隐居时才自称“不求甚解”的,这句话含着他的人生观,青年人是万万不能从表面去仿效的。如果你以为他的不求甚解,就是马虎过去的意思,那么你非但没有了解“不求甚解”这句话的意义,对于你所读的书,就更无从了解。
碰见文言中不懂的词汇,除了请教国文老师而外,必须自己去查字典,以求“甚解”。如文言中的“驰骋文场”这成语,有一个人译到外国去是“人在书堆里跑马”的意思,这岂不是笑话吗?又如“巨擘”,原意是指拇指叫做巨擘,而它普通的意义是用来表扬“第 一等”或“刮刮叫”等意义的赞语,这些地方就得留神,才不会出错。再举一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上一层楼。
它在辞句上直接表示的意境已非常优美,但这首诗更说出另一种道理,它暗示人生,必须往高处走。所以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zui要紧的是要懂得“言外之意”。又如下例:
铜炉在向往深山的矿苗,瓷壶在向往江边的陶泥……
这两句新诗,它的含意似乎更深了,有些人不解,但如果读了全文,便知道是非常容易明白的话。由此可见,诗里含着高尚的感情,要你多欣赏,多诵读,必能了解得更深刻。
此外关于了解文章的组织,也是必须的,须得把每篇文章做大纲,研究它怎样发展出来,中心在哪里,还要注意它表面的秩序,这种功夫,须得从现在就养成习惯,训练这种精神。
zui后,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关于写作方面,那你必须了解“创作”与“写作”的性质是不同的。自五四运动以后,许多人都希望成为一个作家,可是在今天,我们所能看见成功了的,出名的,确是寥寥无几。推究失败的原因,是到处滥用文学的感情和用语,时时借文字发泄感情,文学的成分太多了,不能恰到好处,反而失去文学真正的意义。
来纠正我们这些坏习惯,必须从报章文体学习。而我们更要学写议论文,从小的范围着手,拣与实际生活有密切关系的问题练习写,象关于学校中的伙食问题,你抓住要点,清清楚楚的写出来,即是有条理的文章。新闻事业在今世突飞猛进,发展的速度,可以超乎其他文体之上,因为它是简捷而扼要。这种文体,我希望大家能努力去学。与其想成功一个文学家,不如学做一个切切实实的新闻记者。
《拆开来说》是一本较全面的关于朱自清先生对于语文学习方法的小书。朱自清先生认为中学生念国文的目的,不外乎获得文学的常识,培养鉴赏的能力和练习表现的技术”,因此全书也正围绕这三方面展开论述。朱自清先生超乎寻常地把语文教育的目的确立在“使学生了解本国固有文化并且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的崭新意义上,重视经典训练。同时竭力主张诵读,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语脉”,并进而推动“文学的国语”的形成。该书对学生及老师而言具有实际的效用。
《拆开来说》是一本较全面的关于朱自清先生对于语文学习方法的小书。朱自清先生认为“中学生念国文的目的,不外乎获得文学的常识,培养鉴赏的能力和练习表现的技术”,因此全书也正围绕这三方面展开论述。朱自清先生超乎寻常地把语文教育的目的确立在“使学生了解本国固有文化并且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的崭新意义上,重视经典训练。同时竭力主张诵读,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语脉”,并进而推动“文学的国语”的形成。该书对学生及老师而言具有实际的效用。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同时还是把毕生心血无私地奉献给莘莘学子的语文教育家。
序 怎样学习国文
知识与技能
(国文不但是一种语文训练,而且是一种文化训练。)
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
高中毕业生国文程度一斑
论朗读
论诵读
诵读教学
论诗学门径
了解与欣赏
论校本与写作
文病类例
写作杂谈
关于“月夜蝉声”
文学与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工具)
什么是文学
文学与语言
语文学常谈
鲁迅先生的中国语文观
人话
诗与话
歌谣里的重叠
鲁迅先生的杂感
中国学术的大损失——悼闻一多先生
经典训练
(经典训练的价值不止在实用,还在文化。)
古文学的欣赏
论中国文学选本与专籍
《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
《说文解字》别论
《尚书》别论
《诗经》别论
《春秋》三传别论
四书别论
《战国策》别论
《史记》《汉书》别论
《古诗十九首释》前言
王安石《明妃曲》
《拆开来说》是一本较全面的关于朱自清先生对于语文学习方法的小书。朱自清先生认为中学生念国文的目的,不外乎获得文学的常识,培养鉴赏的能力和练习表现的技术”,因此全书也正围绕这三方面展开论述。朱自清先生超乎寻常地把语文教育的目的确立在“使学生了解本国固有文化并且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的崭新意义上,重视经典训练。同时竭力主张诵读,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语脉”,并进而推动“文学的国语”的形成。该书对学生及老师而言具有实际的效用。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同时还是把毕生心血无私地奉献给莘莘学子的语文教育家。
记得在中学的时候,偶然买到一部《姜园课蒙草》,一部彪 蒙书室的《论说入门》,非常高兴。因为这两部书都指示写作的 方法。那时的国文教师对我们帮助很少,大家只茫然地读,茫然地写;有了指点方法的书,仿佛夜行有了电棒。后来才知道那两部书并不怎样高明,可是当时确得了些好处。论读法的著作,却不曾见,便吃亏不少。按照老看法,这类书至多只能指示童蒙,不登大雅之堂。
所以真配写的人都不肯写;流行的很少有像样的,童蒙也就难得到实惠。
新文学运动以来,这一关总算打破了。作法、读法的书多起来了;大家也看重起来了。自然真好的还是少,因为这些新书——尤其是论作法的——往往泛而不切;假如那些旧的是琐屑,束缚性灵,这些新的又未免太无边际,大而化之了——这当然也难收实效。再说论到读法的也太少,作法的偏畸的发展,容易使年轻人误解,以为只要晓得些作法就成,用不着多读别的书。这实在不是正路。
自己也在中学里教过五年国文,觉得有三种大困难。
第 一,无论是读是作,学生不容易感到实际的需要。第二,读的方面,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语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等。第三,作的方面,总想创作,又急于发表。不考虑实际的需要,读和作都只是为人,都只是奉行功令;自然免不了敷衍、游戏。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于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其思想,那便是将书里的 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等等重记下来,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这种变形必失去原来思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轮廓,没有什么用处。总想创作,zui容易浮夸,失望;没有忍耐而求近功,实在是苟且的心理。
——节选自《文心·序》
重温大师的教诲,必将收获多方面的教益和深刻的启迪。而书中的“经典训练”部分就像一份大师的“私家书单”,分层详细,实用又有益。
——谭旭东
从“大师”的思想中,提取语文精髓,升华自己的灵魂。无论是对学生还是老师而言,“大师语文”这两本书都会为你照亮语文学习的道路,让你理解什么是真正的语文,怎样才能学好语文!
——包利民
朱自清、叶圣陶都是语文教育界的大家,“大师语文”系列,把两位语文泰斗的教育理念进行了系统、完整的梳理,让老师“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学是为了再学“。
——古保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