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眼风景都是愉快的邀请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每一眼风景都是愉快的邀请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4.41 6.6折 36.8 全新

库存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思呈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87419

出版时间2016-1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6.8元

货号24058217

上书时间2024-10-30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感谢这宽阔的世界安慰了我们,陈思呈*作品,写给生活的告白书。

书中客观的叙述,充满事实,人物和事物,不浮夸,不做作。

怎样势均力敌做朋友,如何面对生命里的告别,清楚的认识你和生活的关系,慢慢建立一种精神秩序。点点滴滴的细微感受,复原你曾经一样有过的阴郁和迷茫。

作者撷取生活经验,心理事件,旅行和行动,探讨关于人如何在他所经历的事情中完成自我实现,在生活空间里获得自我所需的魔力与情绪,获得生命的充实。沉静立身,从容说话,这些对生活直接的审视与思考将坚实你的自我内核。

书里藏着一张自画像:理解你的生活,认识你自己。



作者简介

“腾讯大家”等多家媒体签约作者。


著有《我虚度的那部分世界》《神仙太寂寞,妖怪很痴情》等。


自我评价:非专业阅读者,不自由撰稿人。



目录

目录 


 


序 愿你高冷地面对寂寞和脆弱


 


不要轻易自诩善良 


——我们也许不会主动伤害一个弱者,但以强者的意愿为圭臬,向强者示好,却是本能。


 


|003


|008


|015


|020


|023


|028


|032


|038


—探测悲伤深的底部


 


有种天赋是对生活浑然不觉 


—可以因浑然不觉而不受阻挡,故可行走更多。


 


|049


“非尘世气质”


|056


|059


|062


|069


|072


|076


|078


|081


|084


 


爱情是美好的病症 


爱情原来别无他事,就是在那么一些微妙的时分,由旁的不相干的事物,一起合谋催化。


 


|091


|097


|101


|105


|109


|113


“巨婴男”是如何炼成的


|120


|125


|130


 


唯在渡涉苦难时可以领受 


承认被命运薄待的部分,也承认自己的耿耿于怀,用尽全力把它挖出来,直达深处。


 


|137


|141


|146


“势均力敌”才能长久做朋友


|158


|164


|169


|174


|178


|181


 


坦然接受平凡才是真强大 


真正诗意的生活,应是来源于一颗有活力的心。假装岁月静美,不过是用隐士的姿态粉饰自己当下的无能。


 


|187


|192


“出花园”的孩子


|198


|202


|209


—大理日记


|222


|225


,


 


后记|235



内容摘要

感谢这宽阔的世界安慰了我们,陈思呈*作品,写给生活的告白书。


书中客观的叙述,充满事实,人物和事物,不浮夸,不做作。


怎样势均力敌做朋友,如何面对生命里的告别,清楚的认识你和生活的关系,慢慢建立一种精神秩序。点点滴滴的细微感受,复原你曾经一样有过的阴郁和迷茫。


作者撷取生活经验,心理事件,旅行和行动,探讨关于人如何在他所经历的事情中完成自我实现,在生活空间里获得自我所需的魔力与情绪,获得生命的充实。沉静立身,从容说话,这些对生活直接的审视与思考将坚实你的自我内核。


书里藏着一张自画像:理解你的生活,认识你自己。



主编推荐

“腾讯大家”等多家媒体签约作者。

著有《我虚度的那部分世界》《神仙太寂寞,妖怪很痴情》等。

自我评价:非专业阅读者,不自由撰稿人。



精彩内容

庸才做什么都要结伴而行 

 

“如果我将来有一天也加入广场舞队伍,你们一定要把我拉回家!”可是她有几个朋友马上留言:“我们已经是队伍中的一员了。”

—神一定是听到了我的心声,于是派人来提前让我感受广场舞蹈队的气氛。这是两位邻居大妈,她们在公车上一路愤愤然地讲述两支广场舞蹈队争场地、争演出机会的内幕,听到后甚至发现两支舞蹈队由于男队员紧缺还在争老头,几乎可以写个电视剧呢。

 

 

“社会洪流”来形容之的程度,据说有华人舞蹈队在纽约布鲁克林日落公园遭到附近居民报警,原因是扰民。—对,很多人都对广场舞队员的扰民提出批评,但我觉得广场舞之所以会成为“社会洪流”,还是出于人对集体的依赖。

一个人默默地绕着墙根跑步难道不能锻炼身体?但那有什么乐趣呢?

 

 

对集体的需要是一种很奇怪的情绪。谁都知道在集体里会有争风吃醋和钩心斗角,但仍然需要这个集体,仿佛是为了身处人群之中的安全感。像跳广场舞的大妈们,她们在团队中,有付出、有摩擦、有展现、有交流、有比较,一颗老心,得到多少滋润,真的不是锻炼身体那么简单的事。

我斗胆猜测,传销集团之所以能如此大规模地洗脑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利用了其成员的集体依赖症。绝大多数人认为,加入传销组织的人纯粹是出于财迷心窍,慕容雪村就此题材写过一本书,详尽描述了传销人员的贪婪和愚蠢。

对钱这件事,我的看法是,如果你直接给我一百万,我当然太愿意了。但如果你给我画一个饼,让我背井离乡呆三年然后再给我一千万,我觉得正常人都很难答应。这个事情如果只用贪婪和愚蠢来解释,始终还是令人困惑,那么多形形色色的人,怎么会不约而同、如有神助地蠢成那个样子。

前年,我就目睹了身边朋友被卷入传销组织。多年老友,知道她绝非被钱冲昏头脑的人,再说,她原来的工作收入不低啊。据说她们的团队里,像她这样的案例也不少。令我感到意外,也与慕容雪村所写略有不同的是,她们那一堆人,在传销窝里面,心情很好,完全不苦逼,半年胖了十斤。

他们三餐都有限定的消费价格,吃得肯定谈不上多好,胖起来的这十斤,完全是拜找到组织、心情愉快所赐。

“同一个梦想”住到一起。每天过着纪律严明、同吃同住、朝夕相处、与外界极为隔绝的生活,马桶里煮对虾,臭也一起,烂也一起。“外面”社会对他们的负面看法,却使他们尤如众叛亲离的爱偶,越发相依为命地团结。

他们告诉每一个队员,我们干的是一件正确的事,只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不得不忍受各种委屈和误解,这正是考验你心性和智力的时刻。总有一天真相大白,那时,你受到的苦,都有加倍的甜的回报。只要想到这么悲壮的事实,每个传销人员,心里仿佛都有一双泪水模糊的眼睛。

 

 

“在这里”,人际关系的单纯和美好。“为什么大家能这么单纯呢?因为在这里没有利益的竞争,大家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在一起。”

“在这里”的很多人,也许都在“外面”感受到单枪匹马的孤独和空虚,或者内心依赖集体但又感受过被集体排斥的痛苦,感受过求而不得的失落。

法国心理学家勒庞在著作《乌合之众》中指出,群体中的人大脑功能是处于停滞状态的,活跃的是脊椎神经,所以群体行为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智力泯灭”,即残存的智力品质被反噬。

所以,在集体中,你是否能相信自己?这件事,比当你孤单一人时,更有难度。

 

 

“就低不就高”的,因为“低”可以就,而就“高”则心有余力不足。这个过程,任何有创造力、珍惜创造力的人,都会本能地感到集体的扼压。

高智商的人都是只身来往、事了拂衣去的,庸众才是上个厕所也要结伴而行,浩浩荡荡。

但是,也有人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相鼓励、互相感动而获得成就感。我那个加入传销的朋友就是如此,她迷恋于为他人付出、为集体牺牲的机会。据说,他们集体迁徙时,有先驱部队先到一地,吃方便面睡地板,身体不好也跟着装修工一起加班加点,只为大部分的其他队员可以准时进驻。她觉得这非常感人,她爱这样的集体。

一个人如果把成就感,寄托在感动他人或者被他人感动之上,那实在太危险,必定要出事。感动这东西,听着是很好,但在生物学上,一个热泪盈眶的人,又能有多少余力去思考真相呢?看到真相、反高潮都需要非常尖锐的判断力,而鼓吹美好、渲染感动则多么容易,简直只需要肾上腺素。

“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王小波说的可能还是客气了点,还有一些人,被设置了之后不但安之若素,还深为感动。

 

“智力泯灭”,还在于它的“暴力性”。就像勒庞所写,独立的个人绝没有勇气去洗劫一家商店,但是群体则不然,群体是没有负罪意识的,群体“天然合理”,他们的数量决定了这一点,数量就是真理,当群体中的任何一人融入其中的时候,他就会感觉到自己的天生正确和合法,并意识到这群体的数量赋予人的力量。

 

—这不仅能解释很多传销分子在加入传销组织之前,是极为老实守法甚至善良懦弱的人,也能解释广场舞蹈队在广庭大众下喧嚣时毫无不安。

勒庞刻薄但又无疑很准确地说,假如我们把不计名利、服从、勇于献身真实或虚假的理想算成美德,那么毫无疑问,群体必定是备这种美德的人。在这一方面,群体中个人所达到的水平,即使聪明的哲学家也难以望其项背。

 

 

话说回来,跳广场舞的大妈和搞传销的人群肯定不能相提并论。除了高智商的独立知识分子以外,有集体生活的老人,要比没有集体的老人快乐,他们年轻的时候就是普通群众,老了以后只求健康长寿,谈独立精神与对集体的反思这件事太不现实了。除开扰民这个因素,广场舞还是利大于弊。

“任何人的死都损害了我,因为我与整个人类相关。不需要知道丧钟为谁而鸣,丧钟就是为你而鸣。”即使我此时写文章反集体,又何尝不是希望这些文字,能影响一点点的人群,而我所期望的人群,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形的集体。

 

 

敢不敢骄傲地寒酸 

 

“没有爱,有许多许多的钱也好”。她说人生的大部分事情都是钱可以解决的,而钱解决不了的则属于命运的范畴,操心不了。另一位朋友金山山,她的代表言论是:“事实上挣钱多少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素质和能力的高低,你看任何行业只要收入高的,肯定吸引了绝大部分的聪明人。”

“纸媒都不行了,你有没有想办法?”她在烟圈后面忧虑地看着我。

“我有办法多赚点钱的!”我指天画地地保证,内心感到很温暖。自从我妈去世之后,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类似的眼神了。

金山山呢,有时候她会聊到谁谁生活状态窘迫,然后推人及己,一副后怕不已的样子,仿佛庆幸我们不至于此。我都不忍心把真相告诉她:其实我觉得我也和那谁谁差不多。

时代变了,谈钱不可耻,不谈钱才可耻。因为有可能是自欺欺人,有可能是无能,更有可能是虚伪。

不过,我近认识了一个比我还穷,比我还寒酸的朋友。这件事,我认为值得写写,值得写的不是她的穷,而是她的寒酸。穷是一种客观处境,而寒酸则是一种生活态度。不,我想说,寒酸,这个表面看来被赋予贬义色彩的词,其实可以成为一种美学境界。

 

 

“您尾号×××的储蓄卡账户于×××收到工资

除了和我一样,用按键手机、出门尽量步行、不购物不饭局之外,她说她不打算买房。多少件衣服才能换一套房?于是我被打败了。四十岁、拖家带口的中国人,如你所知,几乎都把买房当成某种生活宗教,即使有房的也处于焦虑之中,事实上一套房都没有的人极少,而宋勇气显然对此深感坦然。瞬间,我感到自己变成了许多多和金山山,也开始在廉价茶水的水蒸气后面,忧虑而费解地看着她。

“你觉得自己是穷人吗?你怕不怕贫穷?”这个话题对于刚相识的人来说有点不礼貌,但考虑到我们谈话至此,已是同一条绳上的蚂蚱,另当别论。

“谁真的不怕穷呢?如果家里人吃不饱,孩子读不上书,老无所养,还叫他不要怕穷,那肯定是不现实。但像我们这类人,生活是有基础品质的,有就业、闲暇、阅读、交际,孩子能读书,生病能看病,只是衣食住行都要节省,只能买必需品,不能买奢侈品,我们这种不是贫穷,而是相对贫穷,所以,不害怕。”

“房子不是必需品吗?”我跟她确认。

“对,不是。”她说,“房子是这个时代的‘必需品’,不是真正的必需品,也许是经济的阴谋。”

“体面”纠结在一起。

 

有时候我们表面上害怕的是贫穷,事实上是害怕不体面,这是多数人不能欣赏寒酸的原因。

 

“体面”这种事物给出一种嘲讽的定义。

大师和圣人,是属例外的人群。他们得到异于常人的标准,寒酸也好,贫穷也好,都天然地拥有了美学价值。然而普通人的勇气,比如那群遥远的法国年轻人,比如身边的宋勇气,他们对物质的低欲,对寒酸的坦然,则更令人起敬,也更值得玩味。我能猜测他们的后盾,那是物质无法否定的其他追求。而这就是生而为人奇妙的所在。

“生活得多”。这个途径,也许是艺术,也许是孔子说的“道”,更可能是超出我们的想象力的,总之必定是人世间有力量的事物─这些骄傲地寒酸着的人,他们拥有这种事物。

“安贫乐道”论。孔子和子贡交流金钱观,子贡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说,这样固然不错,但还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你会发现,其实子贡说的是行为修养的问题,是应如何对人;孔子的回答则比他更进了一步,他的重点从“行为”转到了“内心”,从“怎么对人”转为“怎么对自己”。

“乐”字。“贫而乐”之所以被强调,正是因为多数时候贫穷容易不快乐。

 

贫而乐的可能性,无非来自两种。一种是,他们得到关于幸福的更好的想象力,独辟了另外的蹊径,轻巧地绕过了物质的关卡。另一种是,他们无感于约定俗成的标准,不恐惧尚未到来,或许永不到来的贫穷,不预支尚未到来,也或许永不到来的艰难。

 

归根到底,我只是害怕我们还没有穷死,就先被对贫穷的害怕给吓死了。

 

 

 

如何面对世间无解的恶 

 

一连几天,一部名叫《更好的世界》的丹麦影片一直在脑中盘踞,片中提及一个问题:如何面对恶?

片中小男孩伊莱亚斯的父亲安东是一个医生,经常在非洲行医,度假才回到丹麦来。在这一次度假中,他们遇到一个很蛮横的修车工,因为几个孩子之间的小摩擦,修车工走过来,不分青红皂白就给了安东一个大耳光。

安东没有还手,伊莱亚斯看着自己父亲被人这样打了个大耳光,心里当然难过,但更难过的是他的朋友克里斯蒂安。克里斯蒂安当时也在场,他是一个刚失去母亲的男孩,对自己的父亲有一股难言的怨恨。克里斯蒂安对世界的理解与伊莱亚斯不同,他无法忍受这尖锐的不公平与屈辱。

“我并不怕你,但孩子们看到了你打我,他们很生气,所以找到你工作的地方。我想你当着孩子们的面给我们一个解释。”那个修车工哈哈大笑地说,解释,哈哈。他举起手来,又给了安东一个大耳光。

这是一种毫无根据的恶,它的立场几乎谈不上为自己获益,纯粹是一种没有理由的张狂。但是安东还是没有回手,他在小男孩们震惊和愤怒的眼神中退出车间,然后告诉那两个小男孩,你们看,没事的,我并不怕他,我没有失去什么,但如果我回手,我就成了和他一样的傻瓜,是他输了,我没有输。

“不,他根本不认为自己输了!”影片在这里淡过,安东没有多做解释。事实上,我七岁的儿子看到这里,也与克里斯蒂安一样激动和愤怒,他实在看不出在这样直观的屈辱中,安东的退让有任何说服力。

孩子认为公平是世界上重要的东西,我试图说服他:如果狗咬了你一口,你为了公平起见,也去咬狗一口,那么你岂不变成了狗?所以,正确比公平更重要。

 

 

,

—据说丹麦是全欧洲排外的国家—他们的欺负带着娱乐的成分,什么也不为,就只为了看到一个人像耗子一样四处逃窜的可怜劲儿。—这就是很多人会遇到的恶,与安东所受的那一个耳光性质相同:它的严重程度构不成动用司法,但又足以损害你的生活。

怎么办呢?安东的处理是主动从这个恶的链条中退出来。他的行为不能治愈恶,但对于这个链条本身算得上是一种纠正,几乎堪称善行。

 

生活中,需要厘清的是善行和懦弱的界线。善良看起来与懦弱长得太像了。实质上,真正的善非但不是懦弱,相反,比报复更需要勇气。

 

“象忧亦忧,象喜亦喜”。

“善不会向你应许任何现世的利益,善不是一个有关获取的故事,而是关于舍弃,善之艰难,尽在于此。这是人类普遍的痛苦和困惑,孔和孟都未能给出有力的解答。”

“有好处”的事情。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基本放弃说服孩子。但是有一次,我注意到他们的一类冲突。

那是在他们期待的某次外出之前,两个孩子因为抢要一个水壶,一个先动手打了另一个。另一个马上还手,还手又引起对方再还手。这个时候大人有很多办法可以劝阻,但我觉得由大人干预剧情可能于教育无益,我想让他们看到坏的结果。于是这两个不懂舍弃的人使剧情进入循环,这就是战争的链条。后翻脸,这场外出也被取消。

虽然孩子的这类战争完全谈不上善恶,但它起码能以孩子的形式说明,以牙还牙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以牙还牙从情绪上讲比较解气,但同时把自己搭进去了,等于被对方所挟制。

 

 

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大恶毕竟很少,但会遇到不惮于用恶意去揣测别人的人。

—走神被解读为傲慢,坦率被解读为炫耀,友善被解读为讨好,—于是,我为此飞快地怒不可遏,而且习惯性地,一见到对方,就调整成一个同样敌意的频道,在每句无关紧要的对话中寻找可以反攻之处。我像一只辛劳的跳蚤,在与之每场言语交锋中愈战愈勇,不为人知地累成一团。

某次福至心灵,忽然意识到,我这是替对方给自己补刀吧?因为我把自己降到与对方一样的阴暗中,我损害了自己的心智。如果万一在这样的斗气中,这类思维方式也慢慢变成我的习惯,那么,我的损失岂不是更加巨大?为什么要付出这样的代价呢?

 

别人认为你是一个坏人,你干脆就做了一个坏人?在以牙还牙的回击里,你搭进了自己。

 

“把自己搭进去”,这就是恶对自己的伤害。坚持善意也许没有好处,但却能避免这种坏处。如果安东回击,给那个粗鲁的修车工来一个大耳光,他们很可能扭成一团,后一拐一瘸两败俱伤地回家。但这之后,还面临另外两个恶果:,安东的孩子将认为回击是办法;第二,他必须不断地更强、更壮,因为他不能保证每次都赢,但他更强、更壮、更厉害之后,还是有人比他更强、更壮、更厉害,他还是随时会被打。

“身体强壮,从来不生病的人”。这个说法因为特别,所以令我记到现在。我想,吉田兼好何有此论,原因大概是,过于强壮从不生病的人没有体会过无解的挫败感,他们往往会非常信奉弱肉强食的生物规律,他们把力量奉为圭臬。

弱肉强食虽然是人类本能,但本能也不是全部。按这规律,弱者没有生路,弱者可以去死。如果这是规律,人类便一直在进化中,那么我们每一天都拥有一个比昨天更强更好的世界。但事实上我们有没有拥有一个更强更好的世界?大家对此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