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的德行
  • 中国人的德行
  • 中国人的德行
  • 中国人的德行
  • 中国人的德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人的德行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7.19 5.8折 29.8 全新

库存4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切斯特·何尔康比 著,王剑 译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35366

出版时间2014-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9.8元

货号23597825

上书时间2024-10-30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切斯特·何尔康比在中国居住多年,几乎与中国各个角落、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有过接触,他在书中对他所看到的中国社会作了一个全方位的鸟瞰。虽然不免有许许多多的偏见、误解与曲解。有的是西方人所固有的偏见与曲解,有的是文化上的误读和误解.但大体上还是勾勒出了一幅中国的社会的真实画卷。甚至在一些方面还具有理性的现代化的外来旁观者的深刻洞察力。



作者简介

  切斯特·何尔康比,美国传教士,外交官,1869年来华,在北京负责公理会所办的学校。1871年辞去教会职务,就任驻华使馆翻译。1876年继卫廉干为头等参赞,1875——1876、1878——1879和1881——1882年几度任代办。他还协助起草过1880年关于华人移居美国的条约(《续修条约》及《续约附款》)和1882年美国与朝鲜签订的条约。1885年回国。《中国人的德性》一书是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一幅全方位、大视角、内容较为生动丰富的画卷,内容涉及中国的政治法律制度、语言教育文化、家庭社会生活、官民关系、礼仪习俗、财政金融等方面,是近代西方人中国观的代表性著作。



目录

前言:透视中国的西洋镜
1 换个角度看中国
2 宗法制度下的国度
3 讲求韵味的语言
4 枷锁式的爱情与婚姻
5 抱残守缺的生存方式
6 信仰下的天空
7 神鬼横行的精神世界
8 辫子中的笑声泪影
9 衙门内外的公正
10 官本位的思想
11 学而优则仕
12 礼仪之邦的繁文缛节
13 天生的生意人
14 穷则思“变”
15 钱眼中的智慧



内容摘要

切斯特·何尔康比在中国居住多年,几乎与中国各个角落、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有过接触,他在书中对他所看到的中国社会作了一个全方位的鸟瞰。虽然不免有许许多多的偏见、误解与曲解。有的是西方人所固有的偏见与曲解,有的是文化上的误读和误解.但大体上还是勾勒出了一幅中国的社会的真实画卷。甚至在一些方面还具有理性的现代化的外来旁观者的深刻洞察力。



主编推荐

  切斯特·何尔康比,美国传教士,外交官,1869年来华,在北京负责公理会所办的学校。1871年辞去教会职务,就任驻华使馆翻译。1876年继卫廉干为头等参赞,1875——1876、1878——1879和1881——1882年几度任代办。他还协助起草过1880年关于华人移居美国的条约(《续修条约》及《续约附款》)和1882年美国与朝鲜签订的条约。1885年回国。《中国人的德性》一书是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一幅全方位、大视角、内容较为生动丰富的画卷,内容涉及中国的政治法律制度、语言教育文化、家庭社会生活、官民关系、礼仪习俗、财政金融等方面,是近代西方人中国观的代表性著作。



精彩内容

    中国老百姓之所以对统治者和他们生活其中的政治制度保有一种得过且过、知足常乐的态度是很多原因促成的。清政府为预防监督和制止权力滥用采取了种种措施。到京城控告申冤的大门总是向百姓敞开的。并且至少从理论上讲,到北京sf的食宿跟车旅费都应由官方解决。朝廷虽然很少干涉地方事务,然而它却拥有一套相当完善的针对全部官僚的刺探侦察系统。在京城,设有一个专门负责考察稽核和记录帝国境内所有官吏行为的部门。
    像提升和贬谪这样对官吏的重大奖赏和严厉惩处都记录在案,此外,如同学校对于学生品行优劣的记录一样,每位官吏的日常表现和所辖区域内发生的事情也都有记录。所有这些记录在案的内容常常能够对某位官吏的仕途荣辱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些记录在西方人看来有许多实际上是荒谬可笑的。因为显然有很多事情不是某位或某些官员能力所及的。即使这样,如果有失控或者意外情况的发生,地方官员甚至于某些朝中大臣通常还是会尽快上书请求贬抑。那位以斗士和政客而闻名的李鸿章也曾经不止一次地向皇帝请罪,请求皇帝下诏惩罚他,因为在他治下的一条河流因接连暴雨而泛滥成灾。另一位比李鸿章稍逊风骚的地方官员,因为在自己所辖省份发生了大旱,继而又出现了哀鸿遍野的饥馑而上书自请撤职处分。那位官员将这种天灾完全归咎于他个人的过失。
    按照清朝中央政府的规定,对那些勤政爱民、政绩卓著的官员有一系列的奖赏。一类是是按照政绩的大小,授戴无眼花翎、单眼花翎花翎或者三眼花翎;另一类是特别恩准在紫禁城骑马;第三类是赐予一件貂皮制衣;后一种,也是隆重的一种,就是赐给一件黄马褂。要知道黄色是皇帝陛下的专用颜色。这些皇家赐予的荣誉,可以随时赐予,也可随时收回,然而这并不会对得到或者失去它们的人的实际地位和身份有所影响。只有别的官员才有可能得到后两种赏赐。皇帝有时也会给朝中一些值得褒扬官员的祖先加封谥号,或者一些荣誉称号,事实上这些都只是华而不实、毫无实际意义的称号。他们之所以能够得到这些赐号,仅仅是因为他们给皇帝做了忠心耿耿的马前卒。
    而中国政治制度的永恒持久性则是由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促成的。多少个世纪以来,这一政治制度一直备受社会各阶层的衷心拥护与支持。因此,对于这两个因素我们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我们已经将这种以权力的宗法制观念为基础的制度描述为纯粹的家长式统治。学者在研究这一制度的时候可能会持以下两种观点:一方面,或许这种制度在他眼中是中国人天才自然的创造发明,又或者仅仅是出于他们的某种偏好而做出的选择;另一方面,他也可能认为这一制度是早期人类历史上的一种无意识的选择,而将它的不朽生命力完全归功于长久以来所形成的一套教育制度,正是这一教育体系塑造了整个民族的心态,使之与这一政治制度相适应。总的来说,不管学者所持观点如何,其结论都是一致的:中华帝国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根深蒂固了。其整个一套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适应并满足了民众的一般特点与鉴别能力。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民众的思想观念和受教育的内容都是一成不变的,就如同新瓶装旧酒,老生又常谈。在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中,重要的内容和应尽的责任义务便是尽孝道。它被看作是其他一切善行的根源,是道德的总闸门和繁荣昌盛的总归宿。
    可以很肯定地说,孝道是彻底的中国人的宗教。在每一所学堂的每一本书上,都可以看到关于孝道的内容,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都要向学生不断地灌输它。在尽孝道方面表现突出的人和事都要按例呈报给皇帝。然后由皇帝亲自授予特别奖赏,这种做法从过去到现在一直都有。作为教育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帝国内所有的孩子不论男女都要接受的。在这方面表现突出的中国人的故事被学校、家长和社会讲述给孩子们,故事中人物的名字以及他们如何很好地侍奉长辈的动人事迹被一次次搬上讲堂,于是在帝国中每个人的记忆里永远有了关于他们的记忆。在这些故事中著名的共有24个。在《康熙圣谕》中,有一节专门用来提倡并劝谕人们要克尽忠孝。除了上面所说的24个故事之外,还有一个用来说明克尽孝道的因果报应的故事引人入胜,颇值得一提。大致内容如下:常州地区有一户人家姓陈,全家几代人加起来共有七百多口,但是他们却在同一张桌上吃饭。此外,他们还养了大约有115条到120条狗,这些狗也都在一起进食。倘若有哪条狗没能及时赶来进食,其他狗便会耐心等待,没有自顾自先吃的。那位聪明可敬的老皇帝意味深长地训导说:“您看,这户陈姓人家生活的和谐美满和步调一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所养之狗的本性,使它们获得了新生。”
    或许没有必要对那户陈姓人家是否真的喂养过那么一群神奇的狗抑或是康熙老皇帝是否被别人愚弄。然而这个故事让我们可以看到,朝廷总是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将孝道的思想灌输得深入人心。朝廷不懈努力着,直至将这一术语变成百姓心中所有优秀品德的同义词,变成宗教中的宗教、崇高中的崇高。孔子已经发现并在他有关政治和伦理道德的经典著作中对孝道做了进一步的阐述,进而使之具体化。孔子认为孝道可以说是一切道德智慧的根源和境界,不管对个人还是对国家来说,孝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孔子的著述和学说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代表民众的思想和心态,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支配了国家的诸多大政方针。他所说的话,不仅皇帝和皇子们要引用,甚至连布衣平民乃至乞丐都会引用。许许多多闹得不可开交的纷争与不和,竟然可以用从孔子语录或著述中摘出的一句话来平息和裁决,并且效果相当好。中国这种长期、持久的教育方式无疑与形成中国政治制度的理论根据是紧密相连、一致协调的。因此,在维持这一体制的恒久性和对这一制度下民众的控制方面,这种教育方式都起到了非常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