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说包公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说包公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3.53 5.2折 26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炜光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17403

出版时间2013-0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26元

货号23338270

上书时间2024-10-30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何为『清官』

包公以自己的一生,撰写了一篇“清官”的范文,也是从他开始,人们才真正了解了天下原来还真的有“清官”和什么叫做“清官”。根据包公的行为规范,所谓“清官”,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指标”:
一是廉洁。“清官”首先必须是个“廉官”,在这方面,包公堪称楷模。包公后官至枢密副使,二品大员,职位不能说不高,但他却始终保持廉洁的本色不变,衣着、饮食、家什器具等等依然“如布衣时”,跟当官以前一个样,从未改变。正如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但一辈子做好事就很难很难一样,为官一生,清廉一世,实非易事。包公做到了,而且无怨无悔。
据说为了表彰包公的政绩,宋仁宗曾经要把半个庐州城送给他。包公拒绝了,可是仁宗执意要送。包公就说,这样吧,您把家门口的一段护城河给我吧。仁宗挺奇怪,要护城河干什么?包公回答:臣将这段河留给后世子孙,他们富也富不到哪儿去,再穷也饿不着。河面不大,但可以养鱼、种藕,那都需要靠他们自己的双手劳动。臣希望他们能自食其力,不要做不劳而获的人。
这只是个传说,无法证实,但北宋年间建成的包公祠,就坐落在这段护城河的一块名叫“香花墩”的绿洲之上,人们把这段河称为“包河”。夏日里,河面上开满了荷花,盛产鲜藕。说也奇怪,满世界的藕都藕断丝不断,唯有这包河里的藕,一刀切下去,清清爽爽变为两段,却无丝。奇就奇在这里,包公一生清廉无私,这包河里的藕也一身“无丝”,天下竟有这么巧的事!这不是民间传说,确有其事。《香花墩志》上有记载。
二是不图虚名,只做实事。包公不讲排场是出了名的,这方面的例子多得数不清。庆历七年(1047)的四月,他被调任陕西转运使。转运使是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唐朝的时候在州或郡上设置一级监察机构“道”,宋代改为“路”,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大行政区,跟现在的“省”相近。全国分为十八路,转运使就是路的行政长官。他的职责是掌管一路的财政税收,兼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权相当大。
包公此前是五品官,穿绯红色官服。绯红色就是比较正的红色,韩愈的诗里有“佩服上色紫与绯”的句子,是说穿衣服什么颜色漂亮?紫色和红色,这是当时的流行色。官场上,这却代表着两个等级,不能弄错的。包公穿五品官服才半年就晋升为三品,可谓官运亨通,按规矩,他应当更换紫红色的“章服”,以标示他新的地位。包公领命,脑子里想的都是陕西夏粮登场如何护农、征税、转运的事,忘了去领一套与自己地位相称的新官服换上,穿着原来那套行头就上路了。倒是皇上想起来了,马上派人拿上三品官服在后面追。追的人快马加鞭,可包公走得更快,一直追到华阴县才追上,马都累吐血了。包公换了衣服继续赶路,此地离西安只有一百多公里了,可见包公走得有多快。也就是通过这一件小事,宋仁宗开始对包公有了新的认识,对他更信任、更加重用了。
三是不徇私情。皇祐五年,也就是公元1053年的时候,包公曾回家乡庐州府做过一阵子地方官。回到桑梓之地,父母之邦,碰到的的难题是盘根错节的人情网。自古家乡的官难当,北宋朝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一般不委派官员回原籍做官,这叫“回避”。但包公为什么回去了呢?是他自己主动要求的。他要求,皇上就批准?没错,包公家出事了。在他五十五岁那年,独生子包突发急症去世了。老年丧子,人生的悲剧,一贯服从朝廷调遣、不计个人得失的包公也有些承受不住这个无情打击,破天荒向皇帝提出调到离庐州近一点的地方任职,以便照顾家庭。仁宗很体谅他的难处,调他回庐州任知州。
包公刚回来,他的一些不明事理的同宗亲戚、亲朋好友就闹腾开了,仗着包公的权势胡作非为,欺压乡里百姓。其中就有他的舅舅,被告到衙门。包公认真听取了受害人的申诉,然后向他舅舅问道:
“他说的,是也不是?”
“是又怎么样?”
“你不否认?好,来人,打四十大板!”
“包黑子,你敢?我是你舅舅!”
“少废话,打!”
几个差役上来把他掀翻在地,照屁股上狠狠开打了,才二十大板下来,就打得包公那个舅舅七窍丢了三对半。
外甥打舅舅的板子,传将出去,社会上反响不小,褒贬不一。有的说,打得好,不徇私情,难得!也有的说,包黑子太不讲人情世故,舅舅都敢打,难道做了官就可以六亲不认?
对外面的议论、责难,包公丝毫不予理睬,我行我素。不过,效果很快显现出来,他的那些亲戚故旧,一个个变得安分守己,再也不敢胡闹了。从此,合肥一带就流传着一句话:“外甥有理打得舅。”这件事,在吴奎写的《包公墓志铭》中有记载。
四是“不与富人交”。包公对与地方豪强富户交往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这是他一生秉持的原则。据史料记载,包公早年在家乡读书时发生过一件事。他和一个姓李的同学共同借住在一间僧舍里,在两人上学的必经之路上,住着一家富户。有一天,包公和这位姓李的同学经过这家门口时,发现那位“大款”就站在家门口笑吟吟地等着他们。待两位走近,富人双手作揖,请他们进屋“坐坐”,“交个朋友嘛”。没等同学说话,包公即上前施礼,说我们还有急事,不便打扰,婉言谢绝了。过了几天,大款摆了一桌宴席,再请二位“一定赏脸!”态度非常诚恳。盛情难却,李同学打算赴宴。包公正色曰:“彼富人也,吾徒异日或守乡郡,今妄与之交,岂不为他日累乎?”(《朱子语类》)他是谁?大款;我们是谁?穷学生!你动脑想一想,他干吗请我们?今天跟他勾勾搭搭,日后我们若是考取功名,被派到家乡来做官,怎么跟他相处?他要是犯了罪,我们怎么好秉公执法?那位同学恍然大悟,结果两人都没有去吃饭。十多年后,包公和李同学果然先后被委任为庐州知府,正好应了包公先前的话。
不愿与富人交往的原因,包公说得很清楚,为富不仁,官府、豪门相互勾结,干下多少罪恶的勾当,百姓深受其害。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包公,表现出一种很朴素的思想感情,深切同情民间疾苦。他一生专跟那些为富不仁的有钱人过不去。这是包公被人们历代传颂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端州,包公还是这样,公事公办,从不与富人拉关系、套近乎,这就切断了官府与富商们的畸形联系,为端砚的治理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五是肯为民请命。《七品芝麻官》里有一句话,叫“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可是历代官僚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欺压百姓,取悦皇上,讨好上级,这是做官的“诀窍”。包公在家乡庐州府做官时,他的前任就是这样,好事没干多少,却总是加粮加税,把地方土特珍品——深山里的鹿脯、巢湖里的银鱼供奉给皇帝和上司,至于老百姓的死活,他是不关心的。包公自小在庐州长大,非常了解这个地方,土地贫瘠,十年九旱,百姓生活十分贫困。为了让皇帝了解庐州的真实情况,包公玩儿了一个“花招”。他精心选择了两种贡品,一种是细得不能再细的黄鳝,另一种是小得不能再小的土老鳖,把这两样作为贡品献给了仁宗皇帝。仁宗一看就挺不高兴:怎么用这两样丑东西糊弄我?包公见皇上脸色不好看,忙禀奏:“庐州的土地是不少,可是长不好庄稼,这样的黄鳝算是大的了;淝水不肥,老鳖也就能长这么大。百姓交的赋税太重了,衣不周身,食不果腹,请皇上开恩减点儿税吧!”
仁宗叹口气说:“庐州,真的是地瘦人穷啊。瞧这黄鳝,细得跟朕的御笔差不多了,免庐州一年的赋税吧!”包公马上跪下叩头谢恩。为了缓和气氛,包公接着说:“皇上,您看这黄鳝、老鳖虽小,但经我们庐州厨师的烹调,可是味道鲜美啊,您不妨尝尝。”仁宗夹起一块品尝,吃惯了宫廷大菜,乍一吃这地方风味,觉得格外可口,连连点头:“不错,好菜!”从此,“御笔黄鳝”就成了徽菜中的一道名菜,今天去安徽合肥一带,说不定还能品尝到这道菜呢。
包公给皇上进贡,皇上吃得怎么样不重要,却“骗”来了一项德政,宰相刘罗锅给乾隆皇帝进贡荔浦芋头跟包公有得一比。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千年后,包公的至理名言听来仍如雷贯耳,仍是当今为政者师表,为民者心愿。包公担任谏官和监察御史期间,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经他弹劾,一大批腐败的、不称职的官员倒了。
包公为官,贵在一个“清”字:清正、清明、清廉。唯其清正,一身正气,办事公平,他才能得到大多数人们的信任和爱戴;唯其清明,敢于坚持原则,与贪官污吏和各种丑恶现象为敌,他才能够在党争激烈、腐败盛行的官场上没有被污染,被淹没;唯其清廉,虽居高位,却严于律己,从不以权谋私,他才为世世代代的人们所牢记、所传颂。
不清者不能为官,包公为此奋斗了一生,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

——
身世之谜

如果从包公出生的那年算起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了,可是人们从来没有忘记过包公,仍然世代传颂包公的故事。
实际上,正史上有关包公的记载很少,几个版本的包公传记都不过一千多字,长的《包公墓志铭》也不过三千多字,可是民间流传的包公故事可就多了,加起来足有好几百种。在民间,包公早已经超越历史,成为神话。
如果只相信那些干巴巴的历史记载,人们怎么可能如此长久地记着他?可是如果说那些传说就是事实,那历史本身不是变成神话了吗?可见,在包公身上,是围绕着一层神秘光环的。人们一直在问:那些民间传说,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真实的包公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如果把包公的这些未解之谜概括一下,主要有以下五个问题:
,有关包公的身世,如,包公刚一生下来就被父母抛弃了吗?后来又是被他的嫂子养大的吗?
第二,关于包公的形象,他的脸真是黑的吗?真的有一个月牙儿嵌在他的额头中央吗?
第三,包公都断过哪些案子?真的是断案如神吗?那些著名的公案,“狸猫换太子”、“秦香莲”等等,跟包公有关系吗?
第四,包公历来严于律己,也严于待人,经他指名道姓弹劾过的本朝官员就有六十一名,连宰相也被他拉下马,甚至还胆大包天地冲撞过“龙颜”。
换别人,早就遭报复了,可是,包公却能很好地保护自己,而且一直受到重用,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
第五,包公是怎么死的?是被人害死的?后又身葬何处?等等。



导语摘要

  本书由李炜光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的《正说包公》系列讲座汇编而成。作者广泛涉猎《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包拯集校注》等典籍,引经据典,研究性地探讨了包公身世及其生平功业,侧重表现了包公孝、廉、正、智、真的鲜明个性,立体地再现了一代名臣——包公的清官形象。通观全书,包公为官,贵在一个“清”字:清正、清明、清廉。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千年后,包公的至理名言仍是当今为政者师表,为民者心愿。



作者简介

  李炜光,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央视“百家讲坛”《正说包公》主讲嘉宾。主要著作:《李炜光说财税》《税收的逻辑》《市场经济中的财政政策》《中国财政史述论稿》《魏晋南北朝财政史》;论文代表作:《论公共财政的历史使命》《逃往瓦朗纳斯——法国大革命前夕财政改革启示录》《梁启超:中国公共财政的启蒙师与先行者》等。



目录

第一章:身世之谜
第二章:精诚尽孝
第三章:牛舌疑案
第四章:端州清风
第五章:真假皇子
第六章:包公上疏
第七章:开封府尹
第八章:宋宫秋月
第九章 包与欧阳
第十章 劲正之臣



内容摘要

  本书由李炜光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的《正说包公》系列讲座汇编而成。作者广泛涉猎《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包拯集校注》等典籍,引经据典,研究性地探讨了包公身世及其生平功业,侧重表现了包公孝、廉、正、智、真的鲜明个性,立体地再现了一代名臣——包公的清官形象。通观全书,包公为官,贵在一个“清”字:清正、清明、清廉。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千年后,包公的至理名言仍是当今为政者师表,为民者心愿。



主编推荐

  李炜光,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央视“百家讲坛”《正说包公》主讲嘉宾。主要著作:《李炜光说财税》《税收的逻辑》《市场经济中的财政政策》《中国财政史述论稿》《魏晋南北朝财政史》;论文代表作:《论公共财政的历史使命》《逃往瓦朗纳斯——法国大革命前夕财政改革启示录》《梁启超:中国公共财政的启蒙师与先行者》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