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与生活:探索一种小说教育学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1.14
5.4折
¥
39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张公善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75153
出版时间2016-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9元
货号24046789
上书时间2024-10-2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小说是文本化的生活,生活乃原生态之小说。《小说与生活——探索一种小说教育学》分两部分:**部分以《挪威的森林》 《小团圆》 《霍乱时期的爱情》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小王子》等作品为载体,讲生活中的普遍问题,如生死、婚恋、工作、欲望、栖居、幸福等。第二部分以《伊豆的舞女》 《梅雨之夕》 《老人与海》 《鼠疫》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命若琴弦》等作品为载体,对若干生活主题进行阐释。本书不仅仅是文学批评,也是对生活的哲学反思,更是在探索一种以小说为载体的生活教育学。
作者简介
张公善,1971年生,安徽巢湖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活诗学与现当代文艺。著有《批判与救赎:从存在美论到生活诗学》 《小说与生活:中外现当代小说名篇中的生活观念》 《生活诗学:后理论时代的新美学形态》,另有合著《文学大师的成才故事》、译著《儿童小说中的语言与意识形态》(**译者)、编著《生活启蒙:国际安徒生奖获奖作家导读》。
目录
序(待补充) 陈文忠
绪论 小说中的生活智慧
**部分 生活的问题
引言
**章 生死
情色经典 生命赞歌:《挪威的森林》
第二章 婚恋
纯真爱情的守望:《小团圆》
童话与挽歌:《霍乱时期的爱情》《小团圆》
第三章 工作
单纯对抗官僚:《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剪辑错了的故事》
第四章 欲望
欲望变奏曲:《卢布林的魔术师》《冤家,一个爱情故事》
第五章 栖居
祭奠与呼唤:《十三月》
第六章 幸福
通往幸福之旅:《小王子》
第二部分 生活的主题
引言
第七章 生活的方式
现代社会的另类图谱:《胡利娅姨妈与作家》
第八章 生活的惯性
超越日常:《巴比特》
第九章 生活的艺术
审美出游:《伊豆的舞女》《梅雨之夕》
第十章 生活的复杂
全欲生活:《背德者》《浪子归来》
第十一章 生活的韧性
胜败皆英雄:《老人与海》
第十二章 生活的轻重
现代生活之轻重辩证法:《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诗意对抗极权:《心兽》《呼吸秋千》
第十三章 生活的韵味
寄至味于淡泊:《流逝》
第十四章 生活的意义
活着救赎:《命若琴弦》
第十五章 生活的境界
**场景中的人生境界:《鼠疫》
第十六章 生活的维度
盲视与洞见:《诉讼笔录》
结语 走向小说教育学
附录一 读书之道
附录二 大学之道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小说是文本化的生活,生活乃原生态之小说。《小说与生活——探索一种小说教育学》分两部分:**部分以《挪威的森林》 《小团圆》 《霍乱时期的爱情》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小王子》等作品为载体,讲生活中的普遍问题,如生死、婚恋、工作、欲望、栖居、幸福等。第二部分以《伊豆的舞女》 《梅雨之夕》 《老人与海》 《鼠疫》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命若琴弦》等作品为载体,对若干生活主题进行阐释。本书不仅仅是文学批评,也是对生活的哲学反思,更是在探索一种以小说为载体的生活教育学。
主编推荐
张公善,1971年生,安徽巢湖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活诗学与现当代文艺。著有《批判与救赎:从存在美论到生活诗学》 《小说与生活:中外现当代小说名篇中的生活观念》 《生活诗学:后理论时代的新美学形态》,另有合著《文学大师的成才故事》、译著《儿童小说中的语言与意识形态》(**译者)、编著《生活启蒙:国际安徒生奖获奖作家导读》。
精彩内容
纵欲某种意义上,人就是欲望的动物。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颇有感触地写道:“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欲望是生命力的象征。当一个人没有了欲望,就意味着衰老的到来。正常情况下,人都能安顿好内心的本能欲望,使其处于社会伦理的合理范围之内。可当人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激情,就会受到本能的指使,从而走上永不满足的险恶之途,甚至酿造祸端,害人害己。《卢布林的魔术师》中的魔术师雅夏便是如此,他常常处于情欲激荡之中,内心斗争不息,终总是肉体战胜精神,情欲走上前台表演其永不变更的游戏。他有一个忠诚的妻子埃丝特,可他常年不在家。在外演出的日子里,陪伴在身边的是女助手玛格达,其实是他情人,她像仆人一样专心地伺候他。他还与一个小偷妻子泽茀特尔勾搭在一起。此外,他还有许多情人。他凭借魔术才能在这些女人之间穿梭着,各得其乐,相安无事。可是,当他邂逅教授未亡人埃米利亚,一切都变了。如果说从前都是在对其他人“催眠”,这一次仿佛颠倒了,他自己被“催眠”了。他变得魂不守舍,身不由己,内心的煎熬达到极致。如果选择埃米利亚,他就会失去眼前的一切,妻子、情人以及自己的宗教信仰。“奴在身者,其人可怜;奴在心者,其人可鄙。”雅夏既可怜又可鄙。说他可怜,因为他的身体总是受到“他者”的控制。除了属于妻子和情人,雅夏的身体还受到经理人沃尔斯基的摆布。虽然在家乡他是人们心目中的有钱人,可是作为魔术师他却被人瞧不起。每一次演出表演,他自己所得的钱都往往少,从剧场老板到经理人,每个人都在抽他油水。“人人都占他便宜。”被剥削,又无法脱身,只能被人牵着鼻子走。说他可鄙,则因为雅夏的思想也受到方方面面的奴役。他对自然界一些神秘现象无法理解,坚信有一种控制命运的神秘力量,并且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皆是受到它的引导。由此,他成了神秘力量的奴隶,且不断堕落下去。雅夏虽然在外与许多女人有染,但他本性善良,乐善好施。可他为什么终竟堕落到背叛十诫中的每一条呢?他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小时候看到别人表演魔术,他就心领神会,并能模仿出来。他心灵手巧,世上没有他打不开的锁。他还学会了催眠术、心灵感应术等等。他会各种新奇的玩意儿。可是一旦闲下来,他就感到空虚,感到恐惧。一言以蔽之,“他的对头是:无聊。……无聊像许多鞭子似的抽打着他。”看来导致他堕落的直接原因就是空虚无聊。综上所述,雅夏是位有着各种各样欲望的魔术师,一旦无事可干,便会无聊,一旦无聊,便会寻求刺激,放纵欲望。与雅夏一样,《冤家,一个爱情故事》中的赫尔曼也在女人之间来回穿梭,而且总是矛盾丛生。与雅夏生活在魔术和催眠术中不同,赫尔曼生活在自己刻意编造的谎言中。赫尔曼本是波兰人,德国法西斯侵占波兰时,他躲在草料堆里幸免于难,靠女佣人雅德维加存活下来,后来与她来到美国并结了婚。赫尔曼靠为拉比写文章混饭吃,经常借口外出推销书籍去与情人玛莎幽会。随着本以为去世的原配妻子塔玛拉的忽然出现,这种局面顿时掀起波澜。赫尔曼必须用谎言打通道路,在三个女人之间周旋,因为这三个女人,他都想要。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把“圣洁的妻”比作白玫瑰,把“热烈的情妇”比作红玫瑰,并指出“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她说至少两个女人,也未尝不是三个女人:妻、妾及情人。妻子明媒正娶,往往态度高傲,不肯委屈自己。妾则逆来顺受,是忠诚的奴仆。情人则如烈火般燃烧着男人的心。《冤家,一个爱情故事》便在赫尔曼身边安排了这样三个女人。虽然她们都曾与他结过婚,都可以称作妻子,但做过他佣人的雅德维加永远像小妾一般,原配塔玛拉则是高高在上的妻子,而玛莎充其量也不过是个情人。与此相类,《卢布林的魔术师》中魔术师身边的四个女人担当的角色也各不相同,原配埃丝特虽然沦为保姆,但妻子的地位却很稳固;女助手玛格达是地地道道的妾;埃米利亚是可望不可即的情人;泽茀特尔则是个露水情人。在一个男人周围安排好几个女人,上述两篇小说都折射出人类社会的男性中心主义。其实站在女性角度,她们何尝不希望身边有几个男人:忠贞的丈夫、热烈的情人、勤勤恳恳的男仆等等。以此观之,辛格上述两部小说其实是从男性角度透视了人类本性的一种普遍状况:人是欲望的动物,而且渴望拥有不同类型的对象。此外,如果将欲望从单纯的情欲引申到广义的欲求,那么也意味着:人总是渴望拥有更多的东西,金钱、名望、美女等等。魔术师雅夏和“骗子”赫尔曼都是欲望的奴隶,终都走入害人害己的死胡同。两部小说中除了他们俩,还有其他一些人物也是如此。《卢布林的魔术师》中把钱藏在保险箱中的查鲁斯基、不守妇道的泽茀特尔、因嫉妒而绝望的玛格达,等等,都备受欲望折磨。《冤家,一个爱情故事》中的拉比是名望、钱财和女人的奴隶,而玛莎则是占有欲的奴仆,等等。欲望可以是美好的,穆旦的诗歌《春》就写出了青春时代朦胧欲望的美丽。但像雅夏、赫尔曼这样完全听命于欲望指使,为非作歹,那就是做人的一大悲哀了。禁欲普鲁斯特说:“不满足是欲望的实质。”伊格尔顿说:“我们是尚未,而不是现在。我们的生活是由欲望组成的生活。”可以说,人永远都处于不满足状态之中,内心总有这样那样没有满足的欲望,而且一个欲望滋生另一个欲望,永无尽头。那么,当非分欲望充填内心时,该如何是好?拉罗什福科告诫我们:“根除个欲望远比满足所有随后的欲望容易。”言下之意,应该防患于未然,如果耽溺于欲望的持续满足,必将招致永无休止的追逐。事实上,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在于人具有反省意识。当人成为自身欲望的奴隶,便堕为靠本能生活的动物,以致像《洛丽塔》中亨伯特那样放纵自己,势必破坏他人生活。但如果人能以自己的意志节制欲望,他便是欲望的主人。那么,我们如何节制欲望呢?中国古人非常讲究节制原则,即孔子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拿什么来节制呢?礼便是一种约束的力量,所谓“发乎情止于礼”。此外,荀子在《乐论》中指出的“以道制欲”的观点也可借鉴。他说:“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上述节制原则可运用于处理人的欲望,一方面,人应保有自然的七情六欲;另一方面,人又要使之受制于社会伦理和礼仪。上述两部小说男主人公都沉浸于欲望沼泽不能自拔,后走上禁欲或逃避的道路。而其中一些女主人公则如圣女一般超然于欲望之上。从一个走向另一个,欲望变奏出截然不同的旋律。男女主人公用来节制欲望的手段也各有不同。《卢》中教授夫人埃米利亚,在丈夫去世后,独自带着身体不佳的女儿,靠救济金勉强度日。当她们遇到魔术师后,被他的慷慨、善良以及精湛的表演才能所折服,由此产生恋情,也在情理之中。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埃米利亚并不像其他女人那样轻易就投怀送抱,而能在关键时刻坚守住后防线。小说把一个受到情欲煎熬又能成功控制欲望的女人写得入木三分,读来令人心酸不已:写她与雅夏重逢的喜悦:“他们像两只鸟似的摇摇摆摆走着,站停了,又走起来,走来走去总是在那地方,互相望望,互相闻闻,玩着只有情人们懂的游戏。”写他们内心情欲的激荡:“他们两人似乎在留神听着情欲从他的膝盖移动到她的膝盖,接着又移动回来。他们的肉体在用它们无声的语言谈话。‘我一定要得到你!’一个膝盖同另一个膝盖说。”写她无所依托的内心苦闷:“每一回咱们说再见和我关上门,那会儿我的痛苦就开始了。我感到这种情况完全靠不住,好像我是待在一片浮冰上,随时冰都可能裂开,我就会掉进水去了。……”埃米利亚如何做到守身如玉呢?她认为“活受罪总比人尽可夫好”,“上帝能洞察一切。死人的灵魂永远在场,观察亲人的所作所为”。在丈夫去世后,丈夫的几个同事向她求婚,但丈夫总在她梦中出现并叮嘱她拒绝他们。于是她便拒绝了他们。她之所以爱雅夏乃是因为雅夏性格与已故丈夫相像,而且也有迹象表明,已故丈夫赞成他俩结合。他们有着不少共同的话题。她经常与雅夏谈论通天眼、预兆、心灵感应术,以及同死人灵魂的交往等等。那她又为什么迟迟不与雅夏同床共枕呢?因为她希望在教堂里结婚,“在纯洁的基础上开始夫妇生活”。可以说,埃米利亚用来抑制欲望的手段比较复杂,有宗教的、有社会习俗的,甚至有神乎其神的灵异现象。无独有偶,在《冤》中也有一个压抑情欲的典型人物,即赫尔曼原配妻子塔玛拉。她饱受法西斯集中营的摧残,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纯真,不愿同流合污。她羡慕那些把爱情当游戏的人,可自己又异常坚定,恪守情感防线,不越雷池一步。她相信爱情,相信没有爱情的人身体不应该在一起。她对赫尔曼说:“我早就告诉过你,我认为爱情不是儿戏。”“我不能跟一个我不爱的男人一起生活。”进集中营之前,虽然夫妻之间争吵不断,彼此受尽折磨,但塔玛拉却仍在内心只爱着赫尔曼一个人。这是她这么多年对其忠诚的原因。她凭借对赫尔曼的爱情战胜了自己的欲望。小说后,赫尔曼不知去向,当拉比通知塔玛拉,说拉比们已经放松规定允许被抛弃的妻子再婚时,她仍然若有所思地回答:“也许,在另一个世界——跟赫尔曼。”毫无疑问,塔玛拉就是忠贞的象征,即使爱人远在天边,也要抵挡一切诱惑,在内心为他守候一片爱的天空!上述两位女主人公与他们身边的男主人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富有意味的是男主人公的结局。他们终都走向压抑和逃避欲望的道路。雅夏在偷钱失败的那天,亲历玛格达的自杀与泽茀特尔的纵欲场景,他忽然脱胎换骨,回到家乡用石头砌了一间小屋,将自己关在里面,一心研读宗教典籍,用墙壁和宗教将欲望拘留起来。而谎话大王赫尔曼则自惭形秽地觉得自己就是垃圾,进而要“离开任何人”,终不知所向。在辛格笔下,欲望从一个走向另一个,难道就没有一条大道让人类欲望行走吗?欲望的变奏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一旦考虑到这些问题,两部小说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就近在眼前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