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4.02 5.7折 ¥ 59.9 全新
库存32件
作者金武官 陈鸿雁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ISBN9787509016190
出版时间2021-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9.9元
货号29339981
上书时间2024-10-29
与家长对抗、无法沟通、抑郁、暴躁、离家出走,甚至自杀……孩子的心理问题会导致孩子无法健康成长、家庭不再和谐,然而家长们却经常忽视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本书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分析了预防和解决孩子心理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书中通过众多作者亲身经历的咨询案例,详细阐述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并通过层层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并给出了解决之道——给孩子心灵种树。总共有五棵树,包括生命树、人文树、哲学树、学习树和沟通树。书中经验均为作者30年咨询实践所得,配以疗愈的案例,对青少年家长具有很强的指导价值。
金武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主任医师、心理教授,上海市家庭教育专家,中国关系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上海专家委员会专家。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近30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独创“心灵种树”体系,帮助孩子摆脱迷茫,从内至外全方位提升。陈鸿雁,上海心灵种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拥有十多年心理学用于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团队培训、家庭教育亲子沟通培训等经验。现致力于将心灵种树体系的精髓应用于家庭教育、企业培训、社区心理服务、青少年情商提升等实践之中。
序 篇 关于心灵种树 001
章 给孩子心灵种一棵生命树 021
第二章 给孩子心灵种一棵人文树 063
第三章 给孩子心灵种一棵哲学树 111
第四章 提高孩子学业成绩——学习树 163
第五章 良好有效的亲子技巧——沟通树 201
第六章 心灵种树要义总括 239
附 录 我遇见心灵种树:高考成功逆袭 245
后 记 257
与家长对抗、无法沟通、抑郁、暴躁、离家出走,甚至自杀……孩子的心理问题会导致孩子无法健康成长、家庭不再和谐,然而家长们却经常忽视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本书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分析了预防和解决孩子心理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书中通过众多作者亲身经历的咨询案例,详细阐述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并通过层层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并给出了解决之道——给孩子心灵种树。总共有五棵树,包括生命树、人文树、哲学树、学习树和沟通树。书中经验均为作者30年咨询实践所得,配以疗愈的案例,对青少年家长具有很强的指导价值。
金武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主任医师、心理教授,上海市家庭教育专家,中国关系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上海专家委员会专家。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近30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独创“心灵种树”体系,帮助孩子摆脱迷茫,从内至外全方位提升。陈鸿雁,上海心灵种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拥有十多年心理学用于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团队培训、家庭教育亲子沟通培训等经验。现致力于将心灵种树体系的精髓应用于家庭教育、企业培训、社区心理服务、青少年情商提升等实践之中。
章
给孩子心灵种一棵生命树
有一位父亲下班回家后听到8岁的孩子向自己哭诉,说他和同学打了一架但没有打赢,想让父亲帮忙报仇。
父亲问:“你希望我怎么帮你呢?”
孩子说:“爸爸,我要找块砖头,从背后砸他。”
父亲点点头:“嗯,我看行,我一会儿就给你准备砖头。你还想怎么处理?”
“爸爸,我还需要一把刀,明天从背后去捅他。”孩子说。
父亲回答:“这个更好,解气,爸爸现在就去给你准备刀。”
说完之后,这位父亲就上楼准备去了。孩子等了好久,父亲终于下来了,没想到他怀里抱着几床被子。
孩子很疑惑,不知道父亲为什么要带这些东西。
父亲说:“如果明天我们用砖头砸他,那么我们需要在监狱里住上一个月;如果用刀子捅他,那么我们至少需要在监狱里住上3年,所以我们就要多带些衣服和被子,把一年四季需要的被子都带齐!怎么样,你做好决定了吗?”
虽无处考证这个故事的真伪和出处,但网友看到这个故事后都说这位父亲的处理方式令人叫绝。
有一次,我们在东北的一个城市讲课。课程结束后,一位年轻妈妈带着刚读四年级的儿子前来求助。“我儿子一直说要杀了他的班主任。”这位妈妈担忧、紧张且焦虑。原来,她的儿子因为课间跟另外一位同学在教室里打闹而被班主任罚了站。她儿子觉得委屈:为什么另外一个同学没事,而自己要被罚站?于是他跟班主任嘟囔了几句。班主任大发雷霆,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他狠狠地说了一顿。课后,班主任跟这位妈妈打电话时怒气还未消,连带着也把这位妈妈说了几句。孩子爸爸知道了这件事,在儿子放学回家后打了他一顿。孩子妈妈说:“儿子当天晚上从梦中惊醒好几回,浑身发抖,直嚷嚷着要杀了班主任。这都快两个月了,他一直这样,有时还说活着没意思,想死。真怕这孩子做出什么不好的事来。”
听了这位妈妈的诉说,我想起了本节开头的那个故事,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家长其实很难像那位父亲那样冷静睿智地处理问题。
在金教授的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家长们带孩子来咨询的原因之一是孩子经常说“活着没意思”“死了算了”。
“你真的说过那样的话吗?”金教授问。
“是的,我就认为活着没意思,不想活了。”孩子答。
“什么事情使你觉得活着没意思呢?”金教授问。
“我功课做得慢,妈妈就打我。我很生气,这时候就会觉得活着没意思。”孩子答。
“还有吗?”金教授继续问。
“一次在上课时,明明不是我讲话,可老师偏说是我,我感到很委屈,就想干脆死掉算了。”孩子说。
“你只是这样想想吗?”金教授询问。
“有一次我拿刀片割破了手腕,流血的时候我觉得很痛,就害怕了,又不敢去死了。”孩子说。
小小的年纪,生命刚刚开始,受到一点点委屈、遇到一点点挫折就想自杀。类似这样令人震惊的对话在我们的青少年心理咨询中极其常见。
那么,现在的中学生对生命的认知情况是怎样的呢?实际情况令人震惊。
如序篇所述,金教授和老师们对一些学校的学生做了一项调查。其中,上海某中学初一某班共32位学生,他们对生命的认知情况大致可分为两种。
种情况,有19位学生认为生命是无聊的、无意义的、苦恼的。
小阮同学说:“我感觉自己碌碌无为。我认为,生命就是读书、上班、养老,后死亡。我每天总是做着同样的事情,起床、上学、写作业、看书、看电视、睡觉……这种乏味的生活早已让我厌倦,我很迷茫。”
小曹同学说:“以前的我总是浪费生命,觉得生命微不足道。我总是依赖父母。做作业时,一有不明白的地方,我就请妈妈帮忙;每天早上都是妈妈帮我穿衣服,做早点,甚至连牙膏都要妈妈帮我挤好,水也要帮我倒好。”
小陈同学说:“学校里的作业和校外的家庭作业已经把我每天的生活填得满满的,好不容易等到双休日,本想轻松一下,可是这两天又被课外补习班、补习班作业、学校作业、复习、预习、通用英语考试安排得满满当当。这些使我烦恼,让我对生命的意义产生了怀疑。”
认知决定行为。有怎样的生命认知就会有怎样对待生命的行为。这些认为生命无聊、无意义、苦恼的学生会有怎样的行为呢?老师们在调查中总结了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怪自己不该出生。
小高同学说:“做功课时,有的题目很难,我做不出来时,就会觉得自己好笨,会想妈妈为什么要把我生出来,如果不把我生下来,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了。”
小徐同学说:“从前我总觉得生活没有乐趣,有的只是那无尽的挫折和失败,生活中的调味剂似乎只有成功,而成功则像枯树枝上的一两片树叶,少之又少。爸爸妈妈打我时,我会非常伤心,心想,我到世界上来干什么?只是为了学习吗?学习中的失败让我忍受无尽的痛苦,活在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意义,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似乎我现在做的都不是为了自己。我简直如仆人一般,被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二是混。
小陆同学说:“我没有上进心,一直在学校混日子。平时看到那些关于有人因想不开而自杀的报道,我觉得不关我的事。”
三是想做动物。
在这19位学生中,有12位学生觉得自己是不幸的人,宁愿做鸟、狗、猪等动物。
小樊同学说:“在五年级时,我就在想,为什么我得做个人呢?看看家里的小狗,无忧无虑,饿了就有东西吃,还有人陪它玩,多好!而自己作为人,又要考试,又要挨批,烦死了!”
案例1:不去上学的孩子
“我们可就这一个孩子,他变坏了,我们一切都完了,今后可怎么活呀!”一对父母来到咨询室就叹息不已。他们的儿子 9 岁,自上学以后,就多次受到老师的批评,原因是他上课不好好听讲,经常撕纸条、玩橡皮、玩小刀等,还与周围同学讲话。每听老师反映一次,父母总要打骂他一顿。开始时,他还表示要改正。后来打骂次数多了,他就产生了对父母和老师的仇视心理。上课时他闹得更厉害了,故意与老师作对,弄得全班同学不能上课。后来他索性不去上学了。无奈之下,父母只好带他来找金教授做心理干预。
孩子“上课不好好听讲”的问题出现了,可父母的表现却是“打骂一顿”。事实证明,因为父母逃避责任,想把问题归咎于孩子,才会选择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可是这往往会使孩子走向另一个:击碎孩子的自尊,逼着孩子走向自暴自弃的道路。在这个案例中,正是由于父母的态度,才导致孩子“变坏”,甚至不愿再去上学。
“几乎人人都患有程度不同的神经官能症或人格失调症。”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说。
不论神经官能症还是人格失调症,都是责任感出现问题所致,然而其表现症状恰恰相反: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自己强加责任,而人格失调症患者却不愿承担责任。与外界发生冲突和矛盾时,神经官能症患者认为错在自己,人格失调症患者却把错误归咎于旁人。
心理学界有一种公认的说法:“神经官能症患者让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调症患者则让别人活得痛苦。”也就是说,神经官能症患者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弄得自己疲惫不堪;人格失调症患者则把责任推给别人,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其子女。人格失调症患者不履行父母的责任,不给孩子需要的爱和关心。孩子的德行或学业出现问题时,他们从来不会自我检讨,而是归咎于教育制度或者抱怨、指责社会、学校和别的孩子,认为是他们“带坏了”自己的孩子。
毫无疑问,孩子的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社会和学校,但在诸种因素中起主导、决定作用的因素还是家庭,还是孩子的父母。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家庭如同江河的源泉,家庭教育能够使河流改变方向。”
家庭是根,是本,是源,是孩子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和接受教育的场所,家庭可以为子女提供经济支持,这决定了家庭的作用是其他因素不能与之相比的。当孩子出现种种问题时,把原因归结于孩子,把原因推给社会和学校的家长,是有意逃避责任,这类家长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人格失调症患者。如果家长经常这么做,孩子日后遇到问题也可能会逃避责任,从
而患上人格失调症。有的孩子因长期被父母指责,渐渐觉得错在自己,由此患上了神经官能症。长辈的问题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这种情形极其常见,遗患无穷。
案例2:离家出走的男孩
当父母带他来做心理咨询的时候,他刚被父母找回来。这已经是他第三次离家出走了。
他是个 12 岁的男孩,父亲对他管教严厉。只要他的言行举止父亲看不顺眼,就会对他训斥一番。久而久之,男孩慢慢对父亲产生了敌意,觉得父亲有意和他过不去。父亲管教他,他不是顶嘴就是不予理睬。一天,他因为在学校与同学打架,被老师批评。回家后,父亲又把他训斥了一顿。他一气之下,留下一封信,便离家出走了。后来尽管把他找回来了,但他还是会离家出走。
“你为什么要离家出走呢?”金教授问他。
“我就是要让父亲知道,离开他我也能活。我要让他为此事难过一辈子。”男孩说。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进行“管教”,这很正常,但是这位父亲管得太“重”了,甚至可以说,他这不是在“管”,而是在“推”,用训斥和打骂的方式把孩子推向深渊。
这样的家长是不称职的家长,而他本人却浑然不觉。打骂、训斥孩子,这种推卸责任的教育方式,可能会让家长一时感觉舒服和痛快,却不知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婚姻、交友和事业。他们长大后也不肯担责,导致人生问题重重。
案例3:疑心重的少年
“我们俩讲话没人偷听吧?”“没有。”
“他们不是在议论我吧?”“不是。”
这是一个名叫东东的男孩跟我在咨询室里的对话。
东东从小身体瘦弱,又比较听话,父母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照顾,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上,父母都给他安排得妥妥当当。高中住校离开了父母,面对繁多的课程,他常常不知所措。在自习课上,他不知该复习什么,成绩也一路滑坡。东东难以接受这个事实,觉得同学和老师都有些看不起他,便下决心要把成绩提上去。他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了一句话:“在成绩没有上来之前,不与人交往。”然而他每天的独来独往,又引起了一些同学的议论。东东非常苦恼,常常在听课时怀疑同学们在议论他,注意力难以集中。到高中毕业时,他的成绩下降了很多,高考榜上无名,东东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虽然家里人没有责备他,但他觉得不好意思见人。他复读后,疑心更重,觉得老师也看不起他……终,他的复读徒劳无功,再度落榜。后来他家里人把他带到了金教授的跟前,寻求帮助。
了解了这个孩子的成长经历就知道,由于他从小就没有机会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因而缺乏信心,所以到高中时离开父母的保护就难以适应了。
以上四个案例,可以说都是父母对孩子“管得太严”:要么是严加管教,给孩子带来特别大的挫折感,爸爸妈妈变成“行凶者”,让孩子很绝望;要么是一味严管学习,让孩子除了成绩之外其他都是低能,出现诸多心理问题。
那么,到底是该管,还是不该管?这也是让很多父母纠结的问题。
比如,孩子玩手机、看电视、打游戏,根本停不下来,耐心的父母会跟孩子讲道理、定规则、设奖罚,但执行起来百般艰难,难免对孩子怒吼。而缺乏耐心的父母,就得用说教、指责、抢夺,甚至打骂等方式才能让孩子从屏幕前离开。
如果不管,那任由他不写作业、拖延、磨蹭、视力下降吗?这些问题更让父母们焦虑。
于是,焦虑的父母们,造就了“不轻松”的孩子们。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