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沧桑碉楼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沧桑碉楼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2.24 4.7折 68 全新

库存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梁小恩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ISBN9787536094413

出版时间2021-07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29308162

上书时间2024-10-29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一部充满历史感命运感的厚重之作

张   陵

 

开平碉楼群的出现是中国近现代重要的乡村历史和文化现象。开平碉楼已是一处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肯定和确认。近百年来,一种无形的魔力不断激发调动着诗人、作家的情感和思想,促使他们去感受和探索开平碉楼背后深沉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创作出感人的文学作品。不同时代,都会有自己时代的优秀作品。而我们这个时代,自然会有很多诗人作家关注这个题材。作家梁小恩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和一份绵长的深情,全方位地展开历史层面与现实层面的细腻描写,真实生动地讲述着一个个与命运相关的人生故事,从而一层层揭开了开平碉楼神秘的面纱,凸显开平碉楼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塑造出开平碉楼饱经沧桑的历史形象和独特的文化形象。据我们所知,还没有一个作家,能够如此全面地展开关于开平碉楼的文学主题。而开平碉楼的文学形象,也从来没有像《沧桑碉楼》这样丰满过。

作家的生活底子是厚实的,情感是真挚的。作为一个开平人,从小就生活在到处能够看到并进出碉楼的乡村民俗氛围中,一点一滴地积累出对碉楼历史的认知,一点一滴地积淀着对故乡碉楼的爱。碉楼就是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他心里,碉楼是平常的,也是神秘的,是神奇的,更是神圣的。也许,在漫长的岁月里,作家并没有意识到,碉楼这样一个意象,早已深深地埋藏在他心中,与他的文学生命血脉相连,不断反复酝酿发酵着诗与爱一样的情怀。直到有一天,也就是当他的情感被文学的冲动所激活,像长河一样从心中不停地流淌奔放开去,恣肆纵横,终于化为动人心弦的文学表达。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沧桑碉楼》。

正是因为有着厚实的生活基础和深沉的情感基础,这部长篇文学作品才显得真实,才像诗一样动人。读《沧桑碉楼》,抓人的就是作家那种浓重情感化的句式表达。每一个章节,每一个段落,每一个文学意象,甚至每一个句子,显然都被作家的情感细细咀嚼过、品味过,都让人感受到作家心中对故乡碉楼的爱是那样不可遏制,是那样的激动。家乡的碉楼就像他的情人一样,被深深地爱恋着。他总是不停地不管不顾地描述着他内心这个情人的美丽和风韵,时时都在为她编织着美丽的花环,唱着动人的情歌。有时甚至不惜笔墨,铺张放肆开去,只要把爱恋表达出来就足够了。这种放开了去的真挚表达,构成了这部作品的底色与特色,也是这部作品的动人之处。在一部这么长的文学作品里,要从开头到结尾都保持着这么强烈的情感冲动和气场张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作品都无法做到,但《沧桑碉楼》却能够做到,足见作家内心挚爱的足够强大,足够给力。

我们很快会注意到,支撑作品情感的力量,更多来自作家真诚敬畏的心态,对开平碉楼的理性认知和哲理感悟。作品从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上,考察开平碉楼与中华民族生活、民族建筑传统、民族文化精神以及情感发展史的深刻血脉关系,甚至不忘动用人类原始生活的知识积累来寻根式地分析和确立开平碉楼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些带有相当知识含量的文字描述,为开平碉楼丰富内涵的展开铺就了一层厚厚的充满沧桑感的文化土壤。看得出,作家为完成和实现作品的主题,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深入碉楼村落做了大量细致的实地调研,收集了大量的材料,储备了大量相关的知识,并在比较和思考中形成自己独到的思想与见解。这些理性认识和独到见识,支持着作品站到思想的制高点,支持着作品主题格局拓展和品质的提升。

 

当然,作品有血有肉也是为华彩的部分,是有根有据地讲述着一个个华侨在海外打拼的故事,揭示了开平碉楼与近代广东人向海外迁徙求生的深刻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开平碉楼作为华侨历史重要组成部分的特质。每一座碉楼,都潜藏着一个海外华侨家庭的血泪命运的奋斗史,都记载着这些为创造幸福而奋斗的华侨们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的故事。这几千座碉楼放在一起,就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华侨史,就是一个民族走向世界的光荣与梦想,它会产生一种历史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史诗的力量,我们也可以把这种力量叫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力。把这种深深根植于民族生活土地的力量与梦想传递表达呈现出来,就是这部文学作品深沉的思想主题和深刻哲理所在。

实际上,《沧桑碉楼》主题的另一个层面的开掘具有特别重要的文化意义,那就是这些普通的农民带着梦想走到了大洋彼岸,以自己一代人的苦难和奋斗为代价,开启了不断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历史进程,形成了一种共同命运的文化选择。一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开平农民,和中国沿海许多地区的农民一样,为了生存,选择了当“猪仔”的命运,被贩运到海外打工。没日没夜地干活,然后,把他们一点可怜的血汗钱寄回来养家糊口。他们当中许许多多的人累死在异国他乡,也有一些人终于积累到一定的财富,生存了下来。华侨的历史就是中国人走向海外的血泪史。开平碉楼就见证和记录了这个历史。作品塑造开平碉楼的群像,意义就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描写华侨苦难命运的同时,作品不忘讲述华侨的反抗精神和革命精神,没有忘记他们对中华民族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正是因为他们从备受欺凌和痛苦中走过来,他们才更切身体会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性,他们当中的先进分子才这样具有坚定的意志和信念,才具有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突出了这些故事,一下子把碉楼这个形象的内涵大大加深了,整个作品的思想境界也就大大提升。

在这种改变命运的伟大斗争基础上,揭示开平碉楼的文化价值才能准确到位。《沧桑碉楼》这个意识相当明确,因而能准确揭示碉楼形象里中西方文化交融沟通的本质。开平碉楼群正是这种中西文化的结合物化形态和精神象征。有意思的是,这些贫穷的文化程度并不高的农民,还没有多少能力像今天那么准确到位地模仿西方文化作品,但他们仍然非常智慧和聪明。他们以自己的理解坚持着自己民族的文化,也按照自己的理解选择了所在国的一些文化,看似笨拙,但传神生动,组合成碉楼自己的文化关系特点。那些朴素得甚至有些不伦不类的造型,以及种种不对称的比例关系,都在格外真实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代“文化使者”状态和文化自觉自信。这种质朴也许包含着不同民族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某些基本规律。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大国并走向世界强国,文化上也不断获得自信。可是当我们回过头来看百年前这些文化使者的努力,真的会感慨万千,也会由衷赞佩。作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赞美敬畏开平碉楼群的。

 

自电影《让子弹飞》选择以开平碉楼为背景以后,许多作品更多的是开掘碉楼的传奇性,注重渲染开平碉楼的浪漫色彩。这个叙事方向有助于增加开平碉楼的神秘化揭秘性,对当地的旅游文化有促进作用,却可能掩盖了开平碉楼真实的历史,也降低了开平碉楼的时代价值。作为一部追求历史感沧桑感厚重感突出、文化含量高的长篇文学作品,《沧桑碉楼》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开平碉楼的神秘性和传奇性,也具有了揭秘的特点,但更注重真实历史的还原与再现,更注重写那些普通的乡村贫苦农民向海外讨生活的艰难历程,写出华侨创造美好生活,开创自己历史的伟大热情和史诗般的文化力量。这种写实性的语言叙事才能真正把开平碉楼的本质真实地凸显出来。作家的情感与理性的生动合力,通过各个章节的合理布局安排,打造升华出开平碉楼群的文学形象。这个形象带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意味,又带着诗韵一般的意境,主题带着诗境,却真实,脚踏实地。应该说,在那么多的作品中,《沧桑碉楼》突出的厚重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说,这是一部文学品质相当高的长篇作品。

文学作品突出历史文化价值表明,我们这个时代对民族传统的敬畏与尊重,对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弘扬。当我们意识到这种文化责任的时候,也表明我们的文学实际上更重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表现。

《沧桑碉楼》正是具备这种强烈的现实意识、时代意识。回望历史,守望传统,正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未来。通过对开平碉楼群文学形象的生动打造,让古老的乡村碉楼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凸显了我们的时代精神,增强了文化自信。中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新的生活正在向我们走来,而《沧桑碉楼》告诉我们:开平碉楼的文化与我们时代结伴同行,她的力量和美永在。

(张陵,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著名文学评论家。)



导语摘要

  《沧桑碉楼》是一部关于开平碉楼的非虚构作品。作者以独到的视角和饱含深情的笔触,用感性而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氛围、独特的历史和人生感悟,深情抒写了广东省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作品从历史层面与现实层面全方位展开细腻的描写,真实生动地讲述着一个个与人生风云命运相关的故事,一层层揭开开平碉楼神秘的面纱,突现开平碉楼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塑造出开平碉楼历经沧桑的历史形象,展示了开平碉楼与村落独特的文化形象和艺术魅力。书中介绍了碉楼的悠久历史、碉楼的建筑材料、碉楼的内部结构、碉楼的防范功能、碉楼的文化积淀、碉楼的文物价值等等。在描述碉楼的同时,也不忘描述建设碉楼的人,如黄璧秀的英雄气、谢维立的儿女情,尤其是开平碉楼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起到的重要作用,情感真挚,文字优美,主题深刻,富有艺术感染力,是一部历史厚重感强烈、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具有鲜明岭南风格和特色,弘扬主旋律的佳作。



作者简介


  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学院签约作家。大学开始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迄今已于《文艺报》《中国作家》《中国报告文学》《作品》《鸭绿江》等数十种报刊发表作品两百多万字,著有长篇纪实文学、散文集等多部。曾获中华宝石文学奖,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首届广东省青年文学奖,广东省大型报告文学评选金奖,全国征文一等奖,主创的电视片获广东省广播电视节目奖(电视文学)一等奖。


 



目录

引  言   001


章  


形似而不神似的传说   004


第二章  


当年明月照碉楼   019


第三章  


水漫金山,身在异乡   038


第四章  


只缘身在此“楼”中   056


第五章  


梦里花落知多少   074


第六章  


柳暗花明又一村   093


第七章  


表里不一的渐进   109


第八章  


石头间的诗情画意   125


第九章  


熟悉的陌生人   139


第十章  


刻骨铭心的历史见证   151


第十一章


世界遗产的告白   164


尾声             179


后记



内容摘要

  《沧桑碉楼》是一部关于开平碉楼的非虚构作品。作者以独到的视角和饱含深情的笔触,用感性而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氛围、独特的历史和人生感悟,深情抒写了广东省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作品从历史层面与现实层面全方位展开细腻的描写,真实生动地讲述着一个个与人生风云命运相关的故事,一层层揭开开平碉楼神秘的面纱,突现开平碉楼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塑造出开平碉楼历经沧桑的历史形象,展示了开平碉楼与村落独特的文化形象和艺术魅力。书中介绍了碉楼的悠久历史、碉楼的建筑材料、碉楼的内部结构、碉楼的防范功能、碉楼的文化积淀、碉楼的文物价值等等。在描述碉楼的同时,也不忘描述建设碉楼的人,如黄璧秀的英雄气、谢维立的儿女情,尤其是开平碉楼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起到的重要作用,情感真挚,文字优美,主题深刻,富有艺术感染力,是一部历史厚重感强烈、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具有鲜明岭南风格和特色,弘扬主旋律的佳作。



主编推荐

  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学院签约作家。大学开始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迄今已于《文艺报》《中国作家》《中国报告文学》《作品》《鸭绿江》等数十种报刊发表作品两百多万字,著有长篇纪实文学、散文集等多部。曾获中华宝石文学奖,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首届广东省青年文学奖,广东省大型报告文学评选金奖,全国征文一等奖,主创的电视片获广东省广播电视节目奖(电视文学)一等奖。

 



精彩内容

——抗日碉楼的使命

 

如果把开平碉楼比作一种人生,那么它华丽的崛起就是那段难忘的童年和青春,肆意挥洒着激情的汗水,那时的它骄傲、冲动、任性。而随着光阴的故事在流转,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年少无忧无虑的它终于走到了时代的风口浪尖。那一声声炮火,打破了古老大地的平静,家、国和它一样,在这一刻摇摇欲坠。此时的碉楼才知人世的残酷,曾经的簇拥一去不返,曾经的宠爱烟消云散,养尊处优的它面对的是人生路上前所未有的挑战。当怀疑和怜悯并存,碉楼是否还依然坚强,是否可以扛下这保家卫国的使命,谱写一曲荡气回肠的不朽赞歌呢——每个人都拭目以待!

 

开平碉楼一开始就是为防盗、防匪而生的,这也许就是它一生的宿命。即使它越来越华丽,越来越挺拔,一如“开平楼”瑞石楼的雄伟壮观,一如屹立四百载的迎龙楼,历久弥新。可是,岁月转过四季,厌倦了平静,厌倦了单一,似乎又想来考验这些碉楼们的信仰,于是,在烽火连三月的残酷中,宿命再次降临!

那段中国历屈辱的故事,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在法西斯的残暴之中,许多人的命运仅仅一夜之间,就这样被改变了。而他们,也曾经主宰过命运,那些金山映衬的荣耀,仿佛在昨天,仍旧历历在目。

1937年7月7日,一个本应该平常的日子,可是冥冥之中却成为了历史的开端。横跨永定河的卢沟桥上,日本军队以莫须有的罪名,悍然进攻宛平城,炮火之中,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徐徐拉开!开平的寂静终于没有持续多久,1938年,日军入侵广州市,正式展开了蓄谋已久的 “南进计划”。而到了1941年12月8日,震惊世界的一幕出现了:日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偷袭了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同一时间,大举进攻中国的香港,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地,直到12月25日,与开平咫尺相邻的香港沦陷。此时,一批批正在香港做生意的开平乡民遭遇了灭顶之灾,而“开平楼”瑞石楼的主人黄璧秀便不幸成了其中之一。战争开始后,他的生意纷纷倒闭,一落千丈,惨的时候,只能靠吃炸过油的花生饼度日。为了不连累家人,黄璧秀把家眷亲属都赶回了开平老家,只留下自己的两个儿子困兽犹斗。父子三人在凄凄惨惨中,偶然误吃了发霉的花生饼,竟然全部中毒身亡,死于非命了……

对于那些身处异地的华侨们来说,虽然相隔万里,可是家乡的一切都无不成为自己执着的牵挂,尤其当抗战的消息传来,那种撕心裂肺般的思念就一直挥之不去。众多的开平碉楼中有一座名为“六也居庐”,他的主人叫谭华强,抗战开始后,身在美国做生意的他就与家人中断了联系,那些寄出去的信件都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1934年的除夕之夜,当所有人都沉浸在合家团聚的幸福中时,谭华强却独自一人,痛苦万分。那一夜,他忽然晕倒,不省人事。没想到,这一次他再也没有醒来,第二天就去世了,年仅48岁。一个人的离去,往往让一个家族绝望。消息传回国内,“六也居庐”上空愁云密布——这个家,失去了坚强的依靠,今后的路,该何去何从?

谭华强有一个儿子叫谭国材,父亲去世时他才读小学。而就在不久前,他还用自己稚嫩的小手给远方的谭华强写信,信中他满怀希望地想让父亲给自己带来一个外国的玩具,再加上一块钱美金作纪念。这个小家伙从来就没有见过美金,他只知道这就是父亲为之奋斗的金山!可惜,就连这个小小的愿望,也再也实现不了了。父亲的离去仿佛让小国材一夜之间长大了,年幼的他退学在家,帮助辛劳的母亲料理生活、插秧、除草、挑水。由于家里一下子变得拮据,这个14岁的孩子还要和母亲一起卖衣服维持生计。一次由于装衣服的袋子太大了,他被绊倒在地,膝盖上渗出了血。可是坚强的小国材费力地爬起来,笑着对母亲说:“没事,妈妈,我不疼,爸爸要是在天上看见了会说我不像男子汉的……”

时代的悲剧无人幸免,而这里更像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走进来,里面的人却想走出去。还记得立园大花园后面那个未完成的梦吗?在如今这个叫作“读书亭”的地方,园主谢维立本来想修建一所学校,树木树人,可是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所有的计划只能被搁浅,他被迫前往美国躲避灾难,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在开平,在香港,在美国,战争之殇不断在上演。无论是离去还是回归,无论是忧伤还是愤慨,在国家、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任何小爱都抵不过大义。峥嵘岁月中,永远会有呐喊,这呐喊,回响在开平碉楼的上空,激励着不屈的灵魂,保家卫国!

1941年3月3日,日军出动数千兵力次踏上了开平的土地,开平终未幸免。同年9月20日,日寇对开平的第二次扫荡开始了,这一次,整整持续了八天。还要无动于衷吗——抗日战争中,没有人可以坐以待毙!开平的人民不会就此屈服,他们毅然走出了图书馆和电影院,走上大街,不断掀起救亡运动的高潮。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各种爱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教师抗日会、政治抗日大队和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等等。这种热情同样感染了远在他乡的开平华侨们,他们同样是抗日运动坚强的后盾!这些曾经的金山伯们联系港澳同胞,积极捐款捐物,用行动支持祖国抗日。像已经去世的谭华强,他生前就一直在美国奔走呼号,宣传抗日,后来在他的遗物中还发现了“航空救国券”这样的集资物品。为了抗日,美国华侨还开办飞机工厂,帮助祖国生产战机与日军作战。为了阻止美国卖废钢铁给日本,侨胞们开展“不供给运动”,拦阻运载废铁的轮船装货、启航到日本。红心汇聚,勇不可当,在这片已经被怒火点燃的土地上,还有什么可以阻挡如汪洋大海一般的爱国意志?

在这些可爱的开平人民身后,永远矗立着那一排排目光如炬的碉楼,它们的命运却忽然走到了十字路口,差一点,我们就再也看不见它们的身影了。1944年6月24日到29日,短短五天时间,水口、公益、三埠、斗山,这些开平周围的乡村相继沦陷。唇亡齿寒,日军轻易地攻入,占领开平当作据点,很多民居和祠堂都成了日军临时的军营——开平的危机来临了!

敏感的国民政府把目光停留在了开平的碉楼身上——日军在华北地区时曾大量修建了类似的碉堡等防御设施,而开平如此庞大的碉楼群会不会被敌人利用呢?于是,心惊胆战的国民党省政府在开平城乡之中广而告之:要求民众把碉楼拆除!碉楼和战争,这无法逃避的联系,瞬间让它们的未来变得如此岌岌可危。但这一次,早已把碉楼当作生命伴侣的侨乡民众却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反抗精神,他们坚决抵制这样的行为,而陈述的理由也如此义正词严:这些碉楼本就具有防御的功能,而我们自己也有抵御土匪时留下的武器,完全可以自己保护自己。而且,这些碉楼都是我们的私有财产,保护着我们的生命,如果拆除,那么安全就更没有保障了!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如果在其他的地方,这些诉求也许只能深埋心底,传统的逆来顺受会支配所有的选择。可是,这里是开平,这里是沐浴过西方文明的崭新土地,人们知道什么属于自己,什么应该争取,对于这些亲人们留下的精神寄托,任谁也不可亵渎,任谁也不可侵犯!强大的舆论压力终让政府妥协了,他们重新做出了决定:如果有条件用碉楼进行抗日的可以保留,否则还是要拆除……

碉楼终于保住了,是曾经忠心护卫的主人,给予了它们第二次的生命。我们不知道,究竟是人们拯救了碉楼,还是碉楼拯救了人们?是谁赋予了开平民众如此大的勇气和执着,是谁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性格和灵魂?“自助者天助之”,不抛弃,不放弃,人与碉楼早已融为了一体,难分你我。这种气质,唤醒的不仅是涅槃的斗志,还有传承的信念!

碉楼,就这样被卷入了抗日大潮的洪流之中,成为开平部署防守反击战略的一分子。有碉楼的地方,就一定有故事,但似乎没有哪一次,如这般可歌可泣,因为这里有七张曾经青春洋溢的面孔,他们和那座碉楼一起,渴望放飞生命,换回那梦想中的太平盛世!

在那个动荡的岁月里,很多海外的热血青年们纷纷回国参军,投入到家乡热火朝天的抗日洪流中,仅从日本归国参加抗战的青年就有8000人,从缅甸归国参加抗战的青年160人。而只有30多岁的开平华侨司徒煦就是其中的一员——司徒氏,这个赤坎镇首屈一指的大家族,在每个历史的十字路口,都会涌现许多被后人铭记的风云人物,指引着这片岭南土地上壮丽的传奇。司徒煦原本旅居南洋,抗战爆发后,他毅然回到了家乡开平的赤坎镇参军,后来在广西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战士。1944年6月,司徒煦被任命为“司徒氏四乡自卫团队”驻南楼分队副队长,这个全部由司徒氏的后辈青年们组成的民间自卫组织,把活动的基地选择在了一座碉楼里,它的名字叫作“南楼”。

“放眼潭江岸,四乡多碉楼,黑夜防盗贼,卫国抗日寇,英雄儿女名垂千古,且看潭江江岸屹立南楼……”这首《潭江小唱》在开平妇孺皆知,连小孩子唱起来都有滋有味。南楼,这座连一个别致文雅的名字都没有的碉楼,在日日夜夜的传唱中,竟化身为了开平、化身为了抗日精神的图腾,如今的千疮百孔,每一处都是一种呐喊,都是一份沉甸甸的坚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