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型期中国劳动者集体组织发展路径分析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转型期中国劳动者集体组织发展路径分析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2.81 7.4折 58 全新

库存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海涛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ISBN9787516423769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29252483

上书时间2024-10-29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一、引子:皮凯蒂的《21 世纪资本论》
2014 年,法国学者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的《21 世纪资本论》在中国发行之后,立刻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这本书运用经济史学方法和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推演,对过去300 年许多国家的“劳动—资本”关系进行考察,强调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劳动关系不平衡发展。
在仔细阅读这本书和相关评论之后,作者不禁产生一系列联想:①中国社会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劳动关系现实状况如何?②当前中国社会劳动关系中是否存在着利益冲突?③针对这些利益冲突的解决方案有哪些?④这些解决方案的实践效果如何?⑤从改善现有解决方案效果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针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反复斟酌,构成了作者的初始研究动力。
    二、相关概念界定
    本书研究主题是“转型期中国劳动者集体组织发展路径分析”,其中重要关键词的阐释如下。
    (一)关键词一:转型
    在本书研究内容中,“转型”是“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简称。理解这个关键词需要包括以下两个要点。
(1)这里的“社会经济体制”可以分解为两部分:社会体制和经济体制。前者强调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涉及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社会组织发展环境等;后者则强调经济运行体制,涉及资源配置方式、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等。
(2)“转型”意味着从一种制度状态转变为另一种制度状态。中国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项重要内容是“经济体制转型”,即由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伴生的第二项重要内容是“社会体制转型”,即社会管理体制和各种社会组织形态的深刻变化。毫无疑问,“体制转型”已经构成我们分析中国劳动者集体组织现实问题的研究背景和前提条件。
(二)关键词二:劳动关系根据政治经济学的普遍观点,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劳动关系主要是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它突出表现为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冲突和合作。根据常凯的观点,中国劳动问题以劳动关系为基础,以劳动者为主体,以劳权为核心,而劳动者权益(即劳权的实现问题)是中国劳动问题的核心。
    根据英国学者理查德•海曼(Richard Hyman)的观点,劳动力市场不仅仅是狭隘的经济上的供求过程的场所,它还包括权力和控制关系……无论是公开的还是隐藏着的冲突关系,都来源于产业与社会中的社会冲突。
    由此可见,劳动关系的分析重点是各种关系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如果要深刻理解这些利益冲突,那就必须思考一系列问题:各种关系主体的主观愿望和利益目标是什么?它们的客观能力如何?它们将会采取怎样的实践行动?这些实践行动将会产生什么结果?这些结果将会如何改变社会环境和竞争对手行为?关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作者分析“转型期中国劳动者集体组织”的基本出发点。
(三)关键词三:劳动者集体组织
劳动者集体组织是工会组织管理序列的基层组织。根据2013 年中华全国总工会(以下简称全总)主席王兆国的观点,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群众自愿参加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虽然随着劳动者群体的不断分化,各种类型劳动者集体组织不断涌现,但它们都直接面对着数量众多的单个劳动者们,它们都是特定地域或特定行业的劳动者群体利益代表者。虽然各种类型劳动者集体组织的产生根源、发展路径、组织形态具有显著差异,但它们的重要组织活动内容都是劳动者们经常面临的工资、工时、劳动待遇、劳动保险等问题。
本书在充分肯定中国总工会管理系统合理性的前提下,重点分析中国总工会管理系统的基层部分,即各种类型的劳动者集体组织。根据劳动者群体的构成来源,本书重点探讨转型期中国劳动者集体组织的三种类型:①行政型劳动者集体组织,其典型代表是国有企业工会;②地缘型劳动者集体组织,其典型代表是农民工组织;③行业型劳动者集体组织,其典型代表是律师协会。
三、本书研究思路和逻辑结构
按照“问题导向”的研究思路,全书采用“总—分—总”的基本分析框架。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①部分回顾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劳动关系状况,提出通过推动各种劳动者集体组织发展来协调劳动关系。②第二部分是本书重点,深入讨论转型期中国劳动者集体组织的三种典型样本,以便探求各种类型劳动者集体组织的个性和共性。③第三部分尝试描述中国劳动者集体组织发展的未来图景。具体内容如下。
(1)部分主要包括:章《近代以来中国劳动关系演变的历史和现实》,即节《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劳动关系演变历程》、第二节《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第三节《关于“劳动关系”命题的拓展理解》。第二章《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的现实困境和协调方案》,即节《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矛盾的直接原因》、第二节《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矛盾的深层次原因》、第三节《协调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的各种现有方案》、第四节《协调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的思路探索:劳动者集体组织》。
(2)第二部分主要包括:第三章《行政型劳动者集体组织的重要样本:国有企业工会》,即节《国有企业工会的功能演变和组织变迁》、第二节《国有企业工会发展的现实困境》、第三节《国有企业工会发展路径的政治经济学解释》。第四章《地缘型劳动者集体组织的重要样本:农民工组织》,即节《农民工组织响应的社会需求》、第二节《关于农民工组织的社会学解释》。第五章《行业型劳动者集体组织的重要样本:律师协会》,即节《中国律师制度和律师协会的历史演进》、第二节《关于律师协会的博弈分析之一:普通律师之间的博弈关系》、第三节《关于律师协会的博弈分析之二:普通律师与律师事务所之间的博弈关系》。
(3)第三部分主要包括:第六章《转型期中国劳动者集体组织发展路径的解释框架》,即节《转型期中国劳动者集体组织的生成机制》、第二节《转型期中国劳动者集体组织的持续发展机制》、第三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中的中国劳动者集体组织未来发展方向》。
四、研究方法
本书内容为跨学科研究,涉及政治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因此,本书在主要采用政治经济学的专业术语和分析逻辑的基础上,力求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工具和研究方法,以探求协调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和解决中国劳动者集体组织发展难题的实践智慧。
(1)在分析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的现实困境时,本书主要采用历史数据描述和图表分析。
(2)在探究转型期中国农民工组织的现实特征时,本书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在借鉴社会学知识的基础上,本书详细对比分析地缘关系影响、无组织的原子化行动、整合社会力量的组织化行动三种情况。
(3)在探讨转型期中国律师协会的产生原因和律师协会内部关系时,本书主要采用博弈分析方法。具体包括:①针对律师协会的产生原因,本书运用五个博弈模型,探讨“律师是否愿意加入律师协会”和“律师是否愿意积极参加律师协会活动”。②针对律师协会内部关系,本书运用两个博弈模型,探究“普通律师与律师事务所之间的博弈关系”。
(4)在展望转型期中国劳动者集体组织的未来发展图景时,本书在梳理既有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图形示意方法阐释作者对转型期中国劳动者集体组织发展方向的理解。
五、基本观点
(1)关于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现状,这个研究命题涉及转型期中国社会场景的诸多方面。当我们探求协调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的解决思路时,就必须在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充分重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和实践场景。因此,这个研究命题属于多学科知识交汇的研究领域,需要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知识。
(2)关于转型期中国劳动者集体组织的生成机制,经济学角度强调“效率机制”,政治学角度强调“合法性机制”,社会学角度强调“社会网络机制”。本书认为,在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现实场景中,大多数中国劳动者集体组织的生成机制是上述三种机制的综合;这些劳动者集体组织通过相互竞争和相互模仿,逐渐形成了转型期中国劳动者集体组织发展的现实局面。
(3)关于转型期中国劳动者集体组织的持续发展机制,劳动者集体组织的社会存在价值是社会合理性和行政合法性,两者必居其一。本书进一步强调,社会合理性关注民间力量的支持,行政合法性关注政府力量的认同。如果某种劳动者集体组织能够兼具社会合理性和行政合法性,那么它就能够同时获得社会力量和政府力量支持,也就能够调动更多社会资源以更好地实现组织行动目标。
(4)关于转型期中国劳动者集体组织的发展方向,本书认为,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下,转型期中国劳动者集体组织的发展趋势应当是“多元劳动者的自由联合”。具体而言,“多元劳动者”是中国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历史结果;“选择自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联合行动”是中国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
六、后续研究方向
尽管作者竭尽全力,但由于知识限制和时间局限,仍然留下颇多遗憾。作者唯有在未来研究生涯中不断拓展研究方向,以弥补这些遗憾。针对研究命题《转型期中国劳动者集体组织发展路径分析》,作者将着力从两方面拓展后续研究方向。
(1)挖掘理论深度。虽然本书重点探讨转型期中国劳动者集体组织的三种类型,即行政型劳动者集体组织、地缘型劳动者集体组织、行业型劳动者集体组织,鉴于研究命题需要,作者着重考察转型期中国劳动者集体组织发展的“宏大”命题,但尚未对每种类型劳动者集体组织进行专门、深入、细致的“微观”剖析。这是作者的下一步研究工作重点之一。
(2)拓宽研究视野广度。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时间的拓展。本书内容的研究重点是“转型时期之前”和“转型过程之中”,即强调过去历史和现在事实的具体描述,通过现有理论和客观事实的对比分析来探究现有方案的欠缺之处,尝试提出协调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的崭新思路。在本书后续研究过程中,作者准备在继续重视事实描述和理论阐释的基础上,尝试构建转型期中国劳动者集体组织发展的基本理论解释框架,大胆预测“后转型时期”的各种可能性,力求为转型期中国劳动者集体组织提供更具有操作性的实践指导建议。二是空间的拓展。从作者的研究兴趣出发,转型期中国劳动者集体组织仅仅是以点窥面的研究切入点,终研究意图是描述转型期中国社会经济体制变迁的整体场景,以及阐释各种类型中国社会组织的演进规律。
杨海涛
2021 年1 月



导语摘要

本书按照“问题导向”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包含三个部分,*部分回顾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劳动关系状况,提出通过推动各种劳动者集体组织发展来协调劳动关系;第二部分是本书重点,深入讨论转型期中国劳动者集体组织的三种典型样本,以便探求各种类型劳动者集体组织的个性和共性;第三部分尝试描述中国劳动者集体组织发展的未来图景。
本书内容为跨学科研究,涉及政治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因此,本书在主要采用政治经济学的专业术语和分析逻辑基础上,力求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工具和研究方法,以探求协调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和解决中国劳动者集体组织发展难题的“实践智慧”。



作者简介







 杨海涛
经济学博士,现为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1998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获“投资经济专业”和“经济法专业”双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获“西方经济学专业”硕士学位;同年师从著名经济学家胡代光教授,2005年于西南财经大学获“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学位。 
2001年至今任教于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05年10月—2006年9月,以“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德国进行访问学习。2013年10月—2016年10月,担任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主持两项国家社科基金。著作有《西部民营组织发展的路径选择——基于“组织空间假说”的解读》《转型期中国农村信用社发展路径研究》《体制转型背景下的中国民间公共组织发展——公共物品的第三种供给主体研究》等,在《改革》《社会科学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










目录







章 近代以来中国劳动关系演变的历史和现实
节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劳动关系演变历程
一、近代以来全球劳动关系的演变过程
二、近代以来中国劳动关系的演变过程
三、国家发展战略与现代中国劳动关系演变
第二节 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
一、基于横截面视角的静态特征
二、基于纵向视角的动态特征
第三节 关于“劳动关系”命题的拓展理解
一、拓展理解之一:劳动关系矛盾的不可避免性
二、拓展理解之二:由破坏性到建设性
三、拓展理解之三:劳动关系矛盾的演化特征


 


第二章 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的现实困境和协调方案
节 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矛盾的直接原因
一、工资收入
二、劳动时间
三、劳动条件
第二节  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矛盾的深层次原因
一、劳动者
二、雇主力量
三、政府力量
第三节 协调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的各种现有方案
一、政府视角:直接干预行动
二、劳动者视角:集体合同机制
三、企业视角:人力资源管理
四、劳动市场视角: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第四节 协调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的思路探索:劳动者集体组织
一、关于劳动者集体组织的重要研究命题
二、三种重要类型的劳动者集体组织


 


第三章 行政型劳动者集体组织的重要样本:国有企业工会
节 国有企业工会的功能演变和组织变迁
一、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初创时期(1949—1977 年)
二、第二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1978—2011 年)
三、第三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2012 年至今)
第二节 国有企业工会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代表谁的权益:信任危机
二、代表什么权益:组织目标的模糊化
三、如何代表权益:组织手段的残缺化
第三节 国有企业工会发展路径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一、劳动关系的社会经济基础
二、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的影响因素
三、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劳动者权利实现路径


 


第四章 地缘型劳动者集体组织的重要样本:农民工组织
节 农民工组织响应的社会需求
一、中国农民工群体的发展进程
二、转型期中国农民工群体的权利实现途径和组织需求
第二节 关于农民工组织的社会学解释
一、劳动者个体意愿与集体行动能力
二、农民工组织的生成机制和动员机制
第五章 行业型劳动者集体组织的重要样本:律师协会
节 中国律师制度和律师协会的历史演进
一、律师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律师制度
三、转型期中国律师管理体制改革和律师协会发展
第二节 关于律师协会的博弈分析之一:普通律师之间的博弈关系
一、普通律师是否愿意加入律师协会
二、普通律师是否愿意积极参与律师协会活动
三、延伸思考
第三节 关于律师协会的博弈分析之二:普通律师与律师事务所之间的博弈关系
一、律师协会的内部组织结构
二、普通律师与律师事务所之间的博弈关系
三、律师协会的维权条件
第六章 转型期中国劳动者集体组织发展路径的解释框架
节 转型期中国劳动者集体组织的生成机制
一、转型期中国劳动者集体组织的生成机制之一:效率机制
二、转型期中国劳动者集体组织的生成机制之二:合法性机制
三、转型期中国劳动者集体组织的生成机制之三:社会网络机制
四、三种生成机制的比较
第二节 转型期中国劳动者集体组织的持续发展机制
一、组织服务对象:社会合理性与行政合法性
二、组织结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
三、集体组织行动能力:权力与能力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中国劳动者集体组织未来发展方向
一、党的十九大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格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中国劳动者集体组织的未来发展方向:多元劳动者的自由联合
参考文献
后 记










内容摘要







本书按照“问题导向”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包含三个部分,*部分回顾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劳动关系状况,提出通过推动各种劳动者集体组织发展来协调劳动关系;第二部分是本书重点,深入讨论转型期中国劳动者集体组织的三种典型样本,以便探求各种类型劳动者集体组织的个性和共性;第三部分尝试描述中国劳动者集体组织发展的未来图景。
本书内容为跨学科研究,涉及政治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因此,本书在主要采用政治经济学的专业术语和分析逻辑基础上,力求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工具和研究方法,以探求协调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和解决中国劳动者集体组织发展难题的“实践智慧”。










主编推荐

 杨海涛
经济学博士,现为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1998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获“投资经济专业”和“经济法专业”双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获“西方经济学专业”硕士学位;同年师从著名经济学家胡代光教授,2005年于西南财经大学获“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学位。 
2001年至今任教于西南财经大

  • 转型期中国劳动者集体组织发展路径分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