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着得有点兴致
  • 活着得有点兴致
  • 活着得有点兴致
  • 活着得有点兴致
  • 活着得有点兴致
  • 活着得有点兴致
  • 活着得有点兴致
  • 活着得有点兴致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活着得有点兴致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3.91 6.0折 39.8 全新

库存10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汪曾祺 著,酷威文化 出品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57462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9.8元

货号29247977

上书时间2024-10-29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活着,得有点兴致》是汪曾祺的散文作品集。全书从四个角度,展现出汪曾祺多彩的人生及对生活的态度。分为四章,“人间草木”收录《花园》《生机》等关于草木的文章,篇篇经典;“四方食事”收录《五味》《家常酒菜》等关于美食的文章,带读者领略饕餮盛宴;“自得其乐”收录《写字》《看画》等关于书画等兴趣的文章,展示汪曾祺的兴趣世界;“我的世界”收录《西南联大中文系》《我的世界》等过往经历的文章,回忆汪曾祺的故乡及老师亲友。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祖籍徽州,生于江苏高邮,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语言风格独具特色,在小说、散文、戏剧等领域成就突出。主要著作有:《受戒》《大淖记事》《人间草木》等。



目录


人间草木


   灌园日记


   花园—— 茱萸小集二


   生机


   花 果子 旅行 ——日记抄


   冬天


   人间草木


   泰山片石


   昆虫备忘录


   夏天


   北京的秋花


   草木春秋



四方食事


   关于葡萄


   泡茶馆——昆明忆旧之二


   故乡的食物


   吃食和文学


   宋朝人的吃喝


   家常酒菜


   四方食事


   五味


   故乡的野菜


   肉食者不鄙


   昆明的吃食



自得其乐


   我和民间文学


   谈读杂书


   读廉价书


   写字


   自得其乐


   西窗雨


   谈题画


   语文短简


   岁朝清供


   书画自娱


   看画


   文章杂事


   书到用时


   “无事此静坐”



我的世界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怀念沈从文老师


   老舍先生


   西南联大中文系


   闻一多先生上课


   我的世界


   我的家乡——自传体系列散文《逝水》之一


   我的祖父祖母——自传体系列散文《逝水》之三


   我的父亲——自传体系列散文《逝水》之四


   我的母亲——自传体系列散文《逝水》之五


   我的小学——自传体系列散文《逝水》之七


   我的初中——自传体系列散文《逝水》之八



内容摘要

 


  《活着,得有点兴致》是汪曾祺的散文作品集。全书从四个角度,展现出汪曾祺多彩的人生及对生活的态度。分为四章,“人间草木”收录《花园》《生机》等关于草木的文章,篇篇经典;“四方食事”收录《五味》《家常酒菜》等关于美食的文章,带读者领略饕餮盛宴;“自得其乐”收录《写字》《看画》等关于书画等兴趣的文章,展示汪曾祺的兴趣世界;“我的世界”收录《西南联大中文系》《我的世界》等过往经历的文章,回忆汪曾祺的故乡及老师亲友。



主编推荐

  汪曾祺(1920—1997),祖籍徽州,生于江苏高邮,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语言风格独具特色,在小说、散文、戏剧等领域成就突出。主要著作有:《受戒》《大淖记事》《人间草木》等。



精彩内容

【精句摘抄】

1.蒲公英的纤絮扬起,它飞,混和忧愁与快乐,一首歌,一个沉默。——《灌园日记》

2.这几片绿叶使我欣慰,并且,不夸张地说,使我获得一点生活的勇气。——《生机》

3.上了槅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冬天》

4.山自山,我自我,不能达到物我同一,山即是我,我即是山。——《泰山片石》

5.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夏天》

 

【精彩试读】

  自得其乐

  孙犁同志说写作是他的好的休息。是这样。一个人在写作的时候是充实的时候,也是快乐的时候。凝眸既久(我在构思一篇作品时,我的孩子都说我在翻白眼),欣然命笔,人在一种甜美的兴奋和平时没有的敏锐之中,这样的时候,真是虽南面王不与易也。写成之后,觉得不错,提刀却立,四顾踌躇,对自己说:“你小子还真有两下子!”此乐非局外人所能想象。但是一个人不能从早写到晚,那样就成了一架写作机器,总得岔乎岔乎,找点事情消遣消遣,通常说,得有点业余爱好。

  我年轻时爱唱戏。起初唱青衣,梅派;后来改唱余派老生。大学三四年级唱了一阵昆曲,吹了一阵笛子。后来到剧团工作,就不再唱戏吹笛子了,因为剧团有许多专业名角,在他们面前吹唱,真成了班门弄斧,还是以藏拙为好。笛子本来还可以吹吹,我的笛风甚好,是“满口笛”,但是后来没法再吹,因为我的牙齿陆续掉光了,撒风漏气。

  这些年来我的业余爱好,只有:写写字、画画画、做做菜。

  我的字照说是有些基本功的。当然从描红模子开始。我记得我描的红模子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长,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这十六个字其实是很难写的,也许是写红模子的先生故意用这些结体复杂的字来折磨小孩子,而且红模子底子是欧字,这就更难落笔了。不过这也有好处,可以让孩子略窥笔意,知道字是不可以乱写的。大概在我十一二岁的时候,那年暑假,我的祖父忽然高了兴,要亲自教我《论语》,并日课大字一张,小字二十行。大字写《圭峰碑》,小字写《闲邪公家传》,这两本帖都是祖父从他的藏帖中选出来的。祖父认为我的字有点才分,奖了我一块猪肝紫端砚,是圆的,并且拿了几本初拓的字帖给我,让我常看看。我记得有小字《麻姑仙坛》、虞世南的《夫子庙堂碑》、褚遂良的《圣教序》。小学毕业的暑假,我在三姑父家从一个姓韦的先生读桐城派古文,并跟他学写字。韦先生是写魏碑的,但他让我临的却是《多宝塔》。初一暑假,我父亲拿了一本影印的《张猛龙碑》,说:“你好写写魏碑,这样字才有骨力。”我于是写了相当长时期《张猛龙》。用的是我父亲选购来的特殊的纸。这种纸是用稻草做的,纸质较粗,也厚,写魏碑很合适,用笔须沉着,不能浮滑。这种纸一张有二尺高,尺半宽,我每天写满一张。写《张猛龙》使我终身受益,到现在我的字的间架用笔还能看出痕迹。这以后,我没有认真临过帖,平常只是读帖而已。我于二王书未窥门径。写过一个很短时期的《乐毅论》,放下了,因为我很懒。《行穰》、《丧乱》等帖我很欣赏,但我知道我写不来那样的字。我觉得王大令的字的确比王右军写得好。读颜真卿的《祭侄文》,觉得这才是真正的颜字,并且对颜书从二王来之说很信服。大学时,喜读宋四家。有人说中国书法一坏于颜真卿,二坏于宋四家,这话有道理。但我觉得宋人书是书法的一次解放,宋人字的特点是少拘束,有个性,我比较喜欢蔡京和米芾的字(苏东坡字太俗,黄山谷字做作)。有人说米字不可多看,多看则终身摆脱不开,想要升入晋唐,就不可能了。一点不错。但是有什么办法呢!打一个不太好听的比方,一写米字,犹如寡妇失了身,无法挽回了。我现在写的字有点《张猛龙》的底子,米字的意思,还加上一点乱七八糟的影响,形成我自己的那么一种体,格韵不高。

  我也爱看汉碑。临过一遍《张迁碑》,《石门铭》《西狭颂》看看而已。我不喜欢《曹全碑》。盖汉碑好处全在筋骨开张,意态从容,《曹全碑》则过于整饬了。

  我平日写字,多是小条幅,四尺宣纸一裁为四。这样把书桌上书籍信函往边上推推,摊开纸就能写了。正儿八经地拉开案子,铺了画毡,着意写字,好像练了一趟气功,是很累人的。我都是写行书。写真书,太吃力了。偶尔也写对联。曾在大理写了副对子:

  苍山负雪

  洱海流云

  字大径尺。字少,只能体兼隶篆。那天喝了一点酒,字写得飞扬霸悍,亦是快事。对联字稍多,则可写行书。为武夷山一招待所写过一副对子:

  四围山色临窗秀

  一夜溪声入梦清

  字颇清秀,似明朝人书。

  我画画,没有真正的师承。我父亲是个画家,画写意花卉,我小时爱看他画画,看他怎样布局(用指甲或笔杆的一头划几道印子),画花头,定枝梗,布叶,钩筋,收拾,题款,盖印。这样,我对用墨、用水、用色,略有领会。我从小学到初中,都“以画名”。初二的时候,画了一幅墨荷,裱出后挂在成绩展览室里。这大概是我的画次上裱。我读的高中重数理化,功课很紧,就不再画画。大学四年,也极少画画。工作之后,更是久废画笔了。当了“右派”,下放到一个农业科学研究所,结束劳动后,倒画了不少画,主要的“作品”是两套植物图谱,一套《中国马铃薯图谱》,一套《口蘑图谱》,一是淡水彩,一是钢笔画。摘了帽子回京,到剧团写剧本,没有人知道我能画两笔。重拈画笔,是运动促成的。运动中没完没了地写交代,实在是烦人,于是买了一刀元书纸,于写交待之空隙,瞎抹一气,少抒郁闷。这样就一发而不可收,重新拾起旧营生。有的朋友看见,要了去,挂在屋里,被人发现了,于是求画的人渐多。我的画其实没有什么看头,只是因为是作家的画,比较别致而已。

  我也是画花卉的。我很喜欢徐青藤、陈白阳,喜欢李复堂,但受他们的影响不大。我的画不中不西,不今不古,真正是“写意”,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曾画了一幅紫藤,满纸淋漓,水气很足,几乎不辨花形。这幅画现在挂在我的家里。我的一个同乡来,问:“这画画的是什么?”我说是:“骤雨初晴。”他端详了一会,说:“?,经你一说,是有点那个意思!”他还能看出彩墨之间的一些小块空白,是阳光。我常把后期印象派方法融入国画。我觉得中国画本来都是印象派,只是我这样做,更是有意识的而已。画中国画还有一种乐趣,是可以在画上题诗,可寄一时意兴,抒感慨,也可以发一点牢骚,曾用干笔焦墨在浙江皮纸上画冬日菊花,题诗代简,寄给一个老朋友,诗是:

  新沏清茶饭后烟,

  自搔短发负晴暄,

  枝头残菊开还好,

  留得秋光过小年。

  为宗璞画牡丹,只占纸的一角,题曰:

  人间存一角,

  聊放侧枝花,

  欣然亦自得,

  不共赤城霞。

  宗璞把这首诗念给冯友兰先生听了,冯先生说:“诗中有人。”

  今年洛阳春寒,牡丹至期不开。张抗抗在洛阳等了几天,败兴而归,写了一篇散文《牡丹的拒绝》。我给她画了一幅画,红叶绿花,并题一诗:

  看朱成碧且由他,

  大道从来直似斜,

  见说洛阳春索寞,

  牡丹拒绝著繁花。

  我的画,遣兴而已,只能自己玩玩,送人是不够格的。近请人刻一闲章:“只可自怡悦”,用以押角,是实在话。

  体力充沛,材料凑手,做几个菜,是很有意思的。做菜,必须自己去买菜。提一菜筐,逛逛菜市,比空着手遛弯儿要“好白相”。到一个新地方,我不爱逛百货商场,却爱逛菜市,菜市更有生活气息一些。买菜的过程,也是构思的过程。想炒一盘雪里蕻冬笋,菜市场冬笋卖完了,却有新到的荷兰豌豆,只好临时“改戏”。做菜,也是一种轻量的运动。洗菜,切菜,炒菜,都得站着(没有人坐着炒菜的),这样对成天伏案的人,可以改换一下身体的姿势,是有好处的。

  做菜待客,须看对象。聂华苓和保罗?安格尔夫妇到北京来,中国作协不知是哪一位,忽发奇想,在宴请几次后,让我在家里做几个菜招待他们,说是这样别致一点。我给做了几道菜,其中有一道煮干丝。这是淮扬菜。华苓是湖北人,年轻时是吃过的。但在美国不易吃到。她吃得非常惬意,连后剩的一点汤都端起碗来喝掉了。不是这道菜如何稀罕,我只是有意逗引她的故国乡情耳。台湾女作家陈怡真(我在美国认识她),到北京来,指名要我给她做一回饭。我给她做了几个菜。一个是干烧小萝卜。我知道台湾没有“杨花萝卜”(只有白萝卜)。那几天正是北京小萝卜长得足嫩的时候。这个菜连我自己吃了都很惊诧:味道鲜甜如此!我还给她炒了一盘云南的干巴菌。台湾咋会有干巴菌呢?她吃了,还剩下一点,用一个塑料袋包起,说带到宾馆去吃。如果我给云南人炒一盘干巴菌,给扬州人煮一碗干丝,那就成了鲁迅请曹靖华吃柿霜糖了。

  做菜要实践。要多吃,多问,多看(看菜谱),多做。一个菜点得试烧几回,才能掌握咸淡火候。冰糖肘子、乳腐肉,何时软入味,只有神而明之,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富于想象。想得到,才能做得出。我曾用家乡拌荠菜法凉拌菠菜。半大菠菜(太老太嫩都不行),入开水锅焯至断生,捞出,去根切碎,入少盐,挤去汁,与香干(北京无香干,以熏干代)细丁、虾米、蒜末、姜末一起,在盘中抟成宝塔状,上桌后淋以麻油酱醋,推倒拌匀。有余姚作家尝后,说是“很像马兰头”。这道菜成了我家待不速之客的应急的保留节目。有一道菜,敢称是我的发明:塞肉回锅油条。油条切段,寸半许长,肉馅剁至成泥,入细葱花、少量榨菜或酱瓜末拌匀,塞入油条段中,入半开油锅重炸。嚼之酥碎,真可声动十里人。

  我很欣赏《杨恽报孙会宗书》:“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说得何等潇洒。不知道为什么,汉宣帝竟因此把他腰斩了,我一直想不透。这样的话,也不许说么?



媒体评论

若世界真还公平,他的文章应当说比几个大师都还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才!“大器晚成”古人早已言之。蕞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

——沈从文     

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贾平凹


汪先生是短篇小说大师,遍视当时文坛,能具汪先生那般散淡心态者,确也寥寥无几。

——莫言


他带给文坛温暖、快乐和不凡的趣味。

——铁凝


这世间可爱的老头儿很多,但可爱成汪曾祺这样的,却不常见。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