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7.18 5.7折 ¥ 48 全新
库存13件
作者吴晗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559643186
出版时间2020-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29133987
上书时间2024-10-29
稍微熟悉明代历史的人们,大概都会知道半个多世纪以前吴晗先生撰写出版的《朱元璋传》。我是1977年进厦门大学读历史学本科的,其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吴晗先生的冤案得到平反。我们学校里面的科研教学正在“拨乱反正”,但是老师们的教学倒有些无所适从起来。“文革”中间使用的教材不能用,新的教材来不及写出来,“青黄不接”。再说,那个时代的学术著作,寥寥无几,不像现在这样的铺天盖地,可供老师们作为教学参考书的书籍少之又少。在这紧要关头,幸亏有了吴晗先生的这本《朱元璋传》。讲授明代历史的老师,几乎有一半时间花在《朱元璋传》之上,还有的一半时间则是用在明末农民大起义之上。讲授农民大起义,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学教学的强项,延续下来,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至于朱元璋至李自成之间的这两百年时间,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我学习明代历史的根基就是这样来的,换一句话说,就是从学习吴晗先生的这部《朱元璋传》开始的。老师在课堂上反复细致地讲,我们也就认真地听;听了不够,赶紧到图书馆去借《朱元璋传》来看。那时的图书馆十分小家子气,馆藏的《朱元璋传》只有两本,全班数十位同学,僧多粥少,大家不免有些争执,伤了和气。好在那个时候班长和学术委员的干部权威比较盛,同学阅读《朱元璋传》的先后顺序,由他们说了算,这样才算勉勉强强解决了“读书难”的问题。不过不知怎么搞的,图书馆里典藏的《朱元璋传》,慢慢地只剩下一本了。多亏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步,出版部门对《朱元璋传》时有重印;高校的图书馆也次第阔气起来,到了今天,学校图书馆里的《朱元璋传》,就比较多了一些,没有当初的那般寒酸。
近30年来,有些学者撰写新的朱元璋传记一类的著作,有些大部头的朱元璋传记,字数超出吴晗先生《朱元璋传》的一倍以上。这些大部头的朱元璋传记,在史实的发掘上面当然要比吴晗先生的《朱元璋传》深入许多。但是就我个人的意见,还是比较偏好于吴晗先生的这本《朱元璋传》。现今出版的大部头朱元璋传记著作,往往比较学究气,适合于作为学术研究的参考书籍,似乎不太适合作为高校学生的教材以及社会大众的史学读物。而吴晗先生的《朱元璋传》,则可二者兼得,即适合我等刚进校门对明代历史见识不多的学生学习功课,也适合从事明史学术研究者的参考之用。
我以为,吴晗先生的《朱元璋传》,之所以既可作为学者研究明代历史的参考书籍,又可以作为高校学生的教材以及社会大众的史学读物,就在于这本书对于历史事实的文字叙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作为明朝开国皇帝以及明代前期的历史,吴晗先生在《朱元璋传》一书中,把需要叙述的重要问题,基本上都叙述到了,即使是后来出版的大部头朱元璋传记,也只是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展开。但是这些基本问题越是深入展开,越是不能适合社会大众阅读,成为学究们的专用品。而我们看了吴晗先生的《朱元璋传》,感受就不同了。书中的许多描述,经常会引起我的会心一笑,同时又不时地令人陷入沉思。如吴晗先生在描写朱元璋的“流浪青年”、“红军大帅”,以至全书后面的“文字狱”、家庭生活等等,都不能不让人感到开怀与感慨。我想,这大概就是吴晗先生的《朱元璋传》历久常新的奥秘与魅力所在吧!
现在,出版部门又准备重新印刷出版吴晗先生的《朱元璋传》,这是一件大好事,至少可以让我重温大学时期的美好时光。但是朋友希望由我来为此书的印行,写一篇新版序言。吴晗先生是现代中国明史学术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德高望重,高山仰止,由我来作序,万万不敢当!无奈朋友一再催促,友情难却,我只好写一些关于我阅读《朱元璋传》的往事与感想的微末事情,聊以应对。不妥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教!
陈支平
2020年6月20日
公元 1368 年,四十岁的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建立了*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庞大帝国。他也成为中国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帝王”。 如清人赵翼所言:“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
善于笼络人心、优待知识分子、大局观好、有决断力,朱元璋所表现出的不同于元末豪强的“圣贤之质”,助他登上大位。而成功后的朱元璋则露出“青面獠牙”。
刘知几说的史家三长:“才、学、识”。才是指文笔,学是指史料,识是指史观。吴晗版《朱元璋传》兼具三者,特别是才和识。书中治学严谨,每句话、每件事皆有所出,对明初历史的独到分析,对朱元璋心理的精准把握,可谓得其神。
本书可以看成是吴晗对明初历史的一个总结性著作,用他自己的话,“本书实际上是一部大明帝国开国史”。
吴晗,原名吴春晗,字辰伯。知名历史学教育家。浙江义乌人。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43年参加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积极从事民主运动。建国后,历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是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届全国下和协委员,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生平从事中加古代史研究,对明史的厂家尤有成就。着有《朱元璋传》和历史剧《海瑞罢官》等。
章 小流氓
一 小沙弥
一 游方僧
三 逼上梁山
第二章 红军大帅
一 小亲兵
一 小军官
三 大元帅、大丞相
第三章 从吴国公到吴王
一 鄱阳湖决战
二 取东吴
三 南征北伐
第四章 大皇帝的统治术
一 大明帝国和明教
二 农民被出卖了
三 新官僚养成所
四 皇权的轮子—军队
五 皇权的轮子—新官僚机构
六 建都和国防
七 大一统和分化政策
第五章 恐怖政治
一 大屠杀
二 文字狱
三 特务网
四 皇权的极峰
第六章 家庭生活
一 马皇后
二 皇子皇孙
三 教养和性格
四 晚年的悲哀
公元 1368 年,四十岁的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建立了*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庞大帝国。他也成为中国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帝王”。 如清人赵翼所言:“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
善于笼络人心、优待知识分子、大局观好、有决断力,朱元璋所表现出的不同于元末豪强的“圣贤之质”,助他登上大位。而成功后的朱元璋则露出“青面獠牙”。
刘知几说的史家三长:“才、学、识”。才是指文笔,学是指史料,识是指史观。吴晗版《朱元璋传》兼具三者,特别是才和识。书中治学严谨,每句话、每件事皆有所出,对明初历史的独到分析,对朱元璋心理的精准把握,可谓得其神。
本书可以看成是吴晗对明初历史的一个总结性著作,用他自己的话,“本书实际上是一部大明帝国开国史”。
吴晗,原名吴春晗,字辰伯。知名历史学教育家。浙江义乌人。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43年参加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积极从事民主运动。建国后,历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是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届全国下和协委员,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生平从事中加古代史研究,对明史的厂家尤有成就。着有《朱元璋传》和历史剧《海瑞罢官》等。
章 小流氓
一、小沙弥
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在位的第十二年),淮河流域的人民遭受了苦难,旱灾、蝗灾,加上瘟疫。
好几个月没有见过雨了,栽下的苗晒得干瘪枯黄,大地裂开了一条条的龟缝。到处在求雨祈神,老年人恭恭敬敬向龙王爷磕头,孩子们戴着柳枝圈圈蹿出蹿进。正在焦急没收成时,又来了弥天漫地的蝗虫,把穗上稀稀的几颗粟粒吃得一干二净。地方上有年纪的人都在唉声叹气,哭丧着脸,说几十年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年成,这日子着实过不得了。
不料祸不单行,疫疠大起,钟离太平乡的人,接二连三地病倒。已经吃了多少时候的草根树皮了(1),病一起就挺不住,开头只觉得浑身无力气,接着是上吐下泻,不到一昼夜便断了气。起初大家还不理会,到了一个村子里一天死去了几十个人,家家死人,天天死人的时候,明白这是上天在降罚,散布瘟疫来收人,才着了慌。不管“在数的难逃”的老话,还是逃命要紧。各村庄的人携儿带女,只要有亲戚朋友家可投奔的,连家里的病人都顾不得了。不过几天工夫,太平乡数得出的十几个村子,便闹得人烟寥落,鸡犬声稀,显出一片凄凉暗淡的景象。
孤庄村(2)朱家,朱五四官名叫世珍的,一大家人,不过半个月,死了三口。五四六十四岁了,四月初故去,三天后,大儿子重四学名叫兴隆的也死了,到二十二那一天五四的老伴陈二娘又死了。五四的二儿子重六(兴盛)和小儿子元璋(原名兴宗,小名重八),眼看着大人一个个倒下,请不得郎中,抓不得药,只急得相对痛哭。(3)尤其为难的是:家里没有一贯钞、一钱银子,买不了棺木,更谈不上坟地。田主呢?几年的主客,想来总该施舍佃户一块埋骨之地,谁知不但不理会,反而“呼叱昂昂”(4),邻舍们都觉得难受、伤心。正没计较处,同村人刘继祖(5)不忍心,慨然舍了一块地。(6)两兄弟磕头谢了,真是一头有了着落。但是,衣裳呢?棺椁呢?还是没办法。只好将就把几件破衣裳包裹了,抬到坟地草葬。两兄弟一面抬,一面哭,好容易抬到了,还未动手挖坑,突然间风雨交加,雷轰电闪,整个天像塌下来似的。两兄弟躲在树下发抖,约够一顿饭时,天霁雨晴,到坟地一看,大吃一惊,尸首不见了,原来山脚下土松,一阵大水把坡上的土冲塌了,恰好埋了尸首,薄薄的一个土馒头,俗话叫作“天葬”。(7)三十五年后,朱元璋写《皇陵碑》时,还觉得伤心:“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殽浆!”(8)
父母的大事虽了,过日子呢?没留下一寸土、一粒米,元璋饿了些日子,到处找零活做。谁知大户人家都已逃荒逃瘟去了,贫民小户自己都在挨饿,怎么雇得起人?到处碰壁,懒洋洋地不愿回家,一径到村外给他父母上坟,蹲在新长着青草的坟边,沉思如何来打发日子,对付肚子。
他长得躯干魁伟,黑黑的脸,下巴比上腭长出一寸多,高高的颧骨,却又大鼻子,大耳朵,就整个脸盘看,恰像一个横摆着的立体形的山字,脑盖上一块奇骨隆起,像一个小山丘。粗眉毛,大眼睛,样子虽看着叫人不喜欢,却怪匀称,怪威严而沉着。
小时候替人看牛放羊,会出主意闹着玩,别的同年纪的甚至大几岁的孩子都习惯了听指挥。常玩的一个游戏是做皇帝,你看,虽然光着脚,一身蓝布短衣裤全是窟窿补丁,他却会把棕树叶子撕成丝丝,扎在嘴上做胡须,找一块车辐板顶在头上当平天冠,弄一条黄布包袱披在身上,土堆上一坐,自己做起皇帝来了。拣一些破木板,让孩子们毕恭毕敬地双手拿着,当做朝笏,一行行,一排排,整整齐齐地三跪九叩头,同声喊“万岁”。
又会做坏事。有一天,忽然饿了,时候早又不敢回家,怕田主骂。同看牛的周德兴、汤和、徐达许多孩子也都嘴馋起来了。大家越说饿,真的肚子咕噜得越凶。这个说有一碗白米饭吃才好呢,那个又提真想吃一顿肉,一个又说肉是财主们吃的,不知道是什么味道。个个的嘴都被说得流涎了。猛然间元璋一喊“有了”,大家齐声说:什么?元璋笑着说:现放着肉不吃,真是呆鸟!大家还不明白。元璋也不再说话,牵过一条花白小牛娃,放牛绳捆住前后腿。周德兴看了,赶紧抄着砍柴斧子,当头就是一斧。汤和、徐达也来帮忙剥皮割肉。别的孩子们拣烂柴树叶子,就地生起火来。一面烤,一面吃,个个眉飞色舞,兴高采烈,不一会儿,一条小牛娃只剩一张皮、一堆骨头和一根尾巴了。这时太阳已经落山,山脚下村子里,炊烟袅袅在半天空,是该回家的时候了。蓦地一个孩子省悟了,小牛吃了如何回主人的话?大家都面面相觑,想不出主意,担不起罪过。正在着急,互相埋怨,乱成一团的时候,小一点的孩子竟“哇”地哭了出来。元璋一想,主意是自己出的,责任也该担起来,一拍胸脯说:算我的事。也真亏他想,把皮骨都埋了,把小牛尾巴插在山上石头空缝里,说是小牛钻进山洞里去了,只留下尾巴,拉了半天不出来。孩子们齐声说好。当天晚上,元璋挨了一顿毒打,被赶回家。虽然吃了苦,丢了饭碗,但深深得到孩子们的信任,大家都甘心当他做头脑(9)。
这一年他算是十七岁,是元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九月十八日未时生的,属龙,扣准了还不满十六足岁。父亲是老实本分人,辛苦了一辈子,头发胡子全白了,搬了一辈子家,从泗州盱眙县迁到灵璧县,又迁到虹县,到五十岁时又迁到钟离东乡,住了十年,活不下去,再迁到西乡,四年前才搬到这孤庄村来。(10)十个田主大户竟有十个是黑心的,说尽好话算是佃了几亩地,天不亮就起床,天黑了还在地里做活,出气力、流汗水,忙碌一年到头,算算收成,十成里竟有六成孝顺了田主。左施肥、右戽水,把田地服侍得肥了些,正好多收一点时,田主立刻就加租,划算一下,还是佃户吃亏。划不来,只好搬家另觅大户;忍下去吧,三两年后还是得被撵走。因之,虽然拖儿带女,在一个地方竟住不满十年,而且,老是替新大户开荒地,服侍熟了,就得走路。卖力气,受欺侮了一生,到死后,连葬处都没有,要不,怎么会求刘继祖舍地?
儿女都大了。大哥二哥算是娶了媳妇,说也笑话,连花轿也用不起,喜酒也没有一盅,还不一样是佃客人家的女儿。三哥重七(兴祖)给人家招了上门女婿,白得一房家小,可是得给人家挖一辈子地,—也好,家里省一张嘴。大哥有两个小的,二哥也养了一个男孩,算是一家老小三代。大姊嫁给王七一,二姊远了,还是在盱眙时候订的,男人叫李贞。(11)只有自己没成家,要是时和世泰、风调雨顺的太平年头,一家子勤勤恳恳,佃上几十亩田地,男耕女织,喂鸡养猪,上山砍柴,沿路捡粪,靠着有的是人力,缩衣节食,苦虽苦,像牛马样总活得下去。偏又时运不济,二嫂三嫂先后病死,大侄儿和二房的孩子都夭折了,王家满门死绝,嫁给李家的二姊也死了,姊夫带着外甥保儿逃荒,不知去向。偏偏今年又闹瘟,一家三口都被瘟神带走了,偌大一个人家,只剩大嫂王大娘和二侄文正,二哥重六和元璋自己了。
剩下四口人,粮食一粒也没有,地里的呢?一旱一蝗,收到的不够交租,哪来吃的!平时一家子都靠力气血汗换饭吃,如今只好吃草根树皮,何况也不容易找。估计大嫂还有娘家,总可以央告到一升两升;二哥呢?这些天脸色也老是不对劲。自己食量又大,粗重活计虽干得,却苦于这荒年,空有气力没处卖。小时候虽跟蒙馆老师上过几月学,一来贪玩,二来农忙得下田,哪曾好好念过一天书。虽然靠着有点记性,认得几百个字,又苦不甚通解,故做不得文墨勾当,当不得衙门里的书手,也写不得书信文契。父亲搬到本村来,本是贪图这一乡荒地多、人力少,只要死命使气力,三个壮丁加上女眷,孩子们替人放牛赶羊,也不会吃闲饭,天可怜见有两三年好庄稼,对付着混过日子。没想到天下乌鸦一般黑,刻薄狠心像是田主应有的德性,三节,按时交租,赔着笑脸,还是掂斤播两,嫌麦子太潮,嫌称不够,恨不得用两个秤砣,扳住秤尾起不来。那一些管事的更是刁难百般,饶是肥鸡大肉,大碗酒,还拍桌捶凳,脸上像绷过似的,剥不出一丝笑容。这年头能少交一点租就是天大的人情了,还敢开口向他们借口粮?官家的赈济呢?不敢指望。即使皇恩浩荡,居然会有一点,还不是落在县官的荷包里、大户的仓库里去,哪儿会有穷人的份。而且,即使漏出一星星、几颗颗,要铺保啦,到保甲长家里去摁手印啦,又是调查啦,登记啦,还有什么什么的,发下来不够吃一顿,腿跑断了,头磕破了,气受够了,也许还挨不着,轮不到。索性断了这个梦,倒少些麻烦。再说本家呢?伯父这一房还在泗州盱眙县,是祖父手上打的根基,伯父名下有四房,听说近年已衰落得不像样,几个哥哥侄儿先后去世,只剩一个四嫂在守寡,看光景也投奔不得。(12)
再往上,祖籍是句容,朱家巷还有许多族人。祖父在元朝初年是淘金户,本地不出金子,官府不由分说按年照额定的数目要,只好拿谷子换钱钞,到远处买金子缴纳。后来实在赔纳不起,没奈何,丢了房屋田地,逃到泗州盱眙县垦荒。那边几代没来往,情况不明,再老的祖籍是沛县,如今已经隔了几百年,越发不用说了。(13)
舅家呢?外祖父陈公那一嘴大白胡子,惯常戴上细竹丝箬帽,仰着头,那扣齿念咒的神气,还依稀记得。想起来也真怪,只知道叫他外公,连什么名字也不知道。死的那年已经九十九岁,差一年便算人瑞,可以报官领赏,据说还有花红表里,县太爷还要请酒作揖呢。母亲曾翻来覆去地说外祖父的故事,这话已有五六十年了!那时外祖父在宋朝大将张世杰部下当亲兵,鞑子兵进来,宋朝的地方全被占了,连文丞相都打了败仗,被俘虏过去。张世杰忠心耿耿,和陆丞相保着小皇帝逃到崖山,那年是己卯年(公元1279年)。二月间,张世杰集合了一千多条大船,和鞑子兵决战,不料崖山海口失守,斫柴取水的后路给切断了,大家只好吃干粮,干得忍不住,连海水也顾不得,大口大口灌下,弄得全军都呕吐病困。鞑子兵乘机进攻,宋军船大,又都连在一起,无法转动,三军绝望死战,一霎时中军已被冲破了,陆丞相眼见不济事,不肯被俘,让鞑子作践,仗剑叫妻子女儿都跳下海去,自己背着六岁的小皇帝跟着殉了国。张世杰带了十几条船,冲出重围,打算重立赵家子孙,恢复国土,忠义之气实在感动人。谁知天不,船刚到平章山洋面上,一阵飓风,把船都吹翻,张世杰也淹死了,宋朝也就真个亡了国!外祖父掉在海里,侥幸被人救起,吃了许多苦头才得回家。为着不肯再替敌人当兵,迁居到盱眙津里镇。他原来会巫术,就靠当巫师,画符念咒,看风水,定阴阳过日子。到老年时常含着一泡眼泪说这故事,惹得听的人也听一遍哭一遍。外祖父只生了两个女儿,大的嫁给季家,小的就是母亲;过继了季家大表兄做孙子,外祖父死后,这些年也没有和季家来往,料想这年头,景况也不见得过得去。(14)
元璋想来想去,竟是六亲都断,天地虽宽,无处投奔,前后左右,四面八方,无路可走,越想越闷越烦,无精打采地走回家来,蒙头便睡。
吃了一些日子草根、树皮、糠屑、观音土,半饥半饱,落魂失魄似的一筹莫展。大嫂带着侄儿回娘家去了;二哥一样的饿,也没主意;当时在一起的几个朋友周德兴、汤和年纪都比自己大,有气力、有见识,又都出外谋生去了,无人可商量。从四月一直待到九月,半个年头了,还计较不出一条活路。
天还是吝惜雨水,蝗虫越来越多,日子久了,连草根树皮都吃完了,再也撑不下去,和二哥商量如何是好,二哥急得直跳,哭了半天,想想只有远走他乡,各奔前程找活路去。哥哥舍不得兄弟,兄弟舍不得哥哥,哭得连邻舍也伤心了。隔壁汪老娘看着重六不放心小兄弟,提醒当年五四公不是在皇觉寺许了愿,舍朱重八给高彬法师当徒弟吗?如今何不一径当和尚去,一来还了愿,二来总有碗淡饭,不比饿死强?二哥想想也是办法,这事就此定了局。(15)
原来元璋少时多病,才生下,三四天不会吃奶(16)。肚子胀得圆圆鼓鼓,险些不救。五四公做了一个梦,梦里觉得孩子不济事了,怕是命硬,也许只有佛菩萨救得下,索性舍给庙里吧,一径抱着孩子进一个寺,寺里和尚一个也不在,接不着头,又抱回来。忽然听见孩子的哭声,梦醒了,孩子真在哭,妈妈在喂奶,居然会吃奶了,过几天,肚胀也好了。长大后还是三天风、四天雨,啾啾唧唧,病总不离身,父母着了慌,想起当年的梦,才真的到寺里许了愿,给元璋舍了身。(17)
汪大娘和他的儿子汪文替元璋预备了香烛,一点礼物,央告了高彬法师。九月里的一天,皇觉寺多了一个小沙弥,长老添了小徒弟。朱元璋剃光成葫芦头,披上一件师父穿烂的破衲衣,居然是佛门弟子了。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煮饭、洗衣、念经,是日常功课,见人叫师父、师兄、施主,连称呼也改了。早晚听着钟声、鼓声、木鱼声,想想自己,想想半年前的家,想想不知逃到哪儿去的二哥,心中无限感慨。(18)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