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诗的多维世界
  • 唐诗的多维世界
  • 唐诗的多维世界
  • 唐诗的多维世界
  • 唐诗的多维世界
  • 唐诗的多维世界
  • 唐诗的多维世界

    释放查看图文详情

1 / 7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唐诗的多维世界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3.4 5.7折 59 全新

库存15件

广东广州

送至北京市朝阳区

运费快递 ¥5.90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欧丽娟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309872

出版时间2020-0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9元

货号28969045

上书时间2024-10-29

评价14907好评率 99.94%

  • 物流很快 331
  • 发货速度快 304
  • 包装仔细 297
  • 品相不错 289
  • 非常满意 254
  • 值得信赖 224
  • 价格实惠 213
  • 服务态度好 211
  • 物超所值 203
  • 品相超预期 191
  • 包装简陋 3
  • 有小瑕疵 2
  • 发货太慢 2
  • 物流太差 2
  • 发货有点慢 1
  • 品相未达预期 1
  • 包装损坏 1
  • 服务态度差 1
  • 没收到货 1
查看全部评价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这本小书是一份纪念,是个人对唐诗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书中收录了七篇论文、一篇附录,由*早的《李贺诗历代评论之分析》以迄*晚的《李康成〈玉台后集〉蠡测——“玉台诗史”“玉台美学”的建构》,撰述发表的时程横跨了二十六年。二十六年的时间,必然能引起诸多岁月的感慨,沧海桑田,莫过于斯。所谓渺沧海之一粟、纵白驹之过隙,蜗牛角、石火光之类的比喻,无非都是对宇宙的敬畏与对存在的唏嘘,但智慧却又是由此而生,在不可承受之轻中创造了永恒回归之重。其中点滴,又何须多言?

如今成书,不能免俗,约略言之,本书所收论文中,有四篇都完成于博士修业之前与结业之际,此后则开始扩展领域,兼治红学,“王维”一文反倒成为唐诗研究的尾声。期间所论,系统成书面世的有《唐诗的乐园意识》《唐代诗歌与性别研究——以杜甫为中心》两部专著,而这几篇单一论文得以结集成册,便于读者观览,实须感谢若干机缘的玉成。各章的出处谨个别交代如下:

《李贺诗历代评论之分析》,《编译馆馆刊》第22卷第1期(1993年6月),页129—158。
《李商隐诗之神话表现》,《编译馆馆刊》第24卷第1期(1995年6月),页1—18。
《论唐诗中日、月意象之嬗变》,彰化师范大学中文系主编:《第四届中国诗学会议(唐代诗学)论文集》,1998年5月,页323—352。
《李、杜“闲适诗”比较论》,《编译馆馆刊》第27卷第2期(1998年12月),页35—61。
《襟三江而带五湖——初唐文坛的彗星王勃》,《联合文学》第17卷第5期(2001年3月),页42—45。
《论王维诗歌中理性观照的人格特质与表现模式》,《台大中文学报》第32期(2010年6月),页209—254。
《唐代“极玄”诗学体系与杜甫》,《新亚学报》第35卷(2018年8月)。
《李康成〈玉台后集〉蠡测——“玉台诗史”“玉台美学”的建
构》,《人文中国学报》第28期(2019年6月),页47—89。

诸篇收入此书时,则依论述对象的时代先后编排,透过王维、李白、杜甫、李贺、李商隐等的位序,以见唐诗发展变化的轨迹,王维一文因此居首;而关于日月意象的讨论则因属跨时代的宏观考察,因此置诸*终,隐含总收之意。

透过目前的编列,虽然诸篇文章各有不同的切入角度与聚焦主题,仍可以清楚看出时代精神迁变的内在消息。从盛唐王维、李白、杜甫的深厚、向上,到中唐李贺、晚唐李商隐的微细、偏歧,唐诗艺术的发展自是越发寻幽探胜,风光无限,但诗人的心灵走向却是逐渐逸离正轨,失去了“博大、均衡、正常”的人性格局。李贺之阴魅,在“诗鬼”的称号中表露无遗;李商隐之哀凄悱恻,也是绝望至极的椎心泣血,毋怪乎成为神话解构的大师;“地老天荒”“天荒地变”之类的末日表述主要出现于此二李的笔下,非为无端。连带所及,日、月这两个人类*亲近、熟悉的宇宙意象,天天点缀在生活舞台的背景上,触目可及、不离不弃,竟也因为“观看之道”的改换而展现出前后迥异的面貌,人之呼吸时代空气,可谓入骨透髓,乃在个体的独特性之外又参与了集体的共感,于是烙上了类似的印记。原来所谓的“超越时代”,真正的意义是带着时代往前多走几步,而前进的动能则是来自文化的哺育与同侪的激荡,大传统(great tradition)的沉厚丰沛、生存环境的镂刻形塑,对于成家为师之辈而言,其重要性实与个人天赋才性不相上下。

在这个由王维、李白、杜甫、李贺、李商隐所组成的唐诗的多维世界里,年轻的心智*容易为李白式的豪迈奔腾、李商隐式的缠绵悱恻所触动,以为人生的精髓在于狂喜大悲,“强度”乃是衡量价值的标准;随着经历日多、体悟日深,却领略到王维式的境界高妙至极,也动人至极,此际已转向“深度”“厚度”的范畴,也进入更高层次的成熟,诗人与读者皆然。

有学者曾经定义所谓的“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这番阐释洗练深刻、精准入微,与其用在苏轼身上,施诸王维可能更为切合,毕竟东坡固然旷达自适,于晚年的*终时刻、浪迹天涯海角的困窘绝地,犹且展现出“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的清明心境,令人感佩神往;实则仍不失刺眼的锋芒、陡峭的凛然,一丝乍泄,是非陡生,以致终身跌宕曲折,事出有因。

王维则不然,早慧睿智,复以修为自持,真正几乎完全做到德国文学家赫曼·黑塞(Hermann Hesse, 1877—1962)所言:“内心深处有一种宁静和一处庇护所,任何时候你都能够退避到里面去,而保有自己的本色……虽说这种本事人人都有,但却很少有人能掌握住,并发挥出这种本领来。”b此所以王维的人格特质及其诗歌风格总带有一种“透明的隐秘、安静的热情、遥远的亲切”,若即若离、味淡韵长。试看《终南别业》一诗所云,“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的山水之癖何尝亚于弃俗之隐士,却无妨自得其乐,不染一丝厌俗负性之气;至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之境界,比诸东坡《定风波》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更加举重若轻、不落痕迹;*后的“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一联*是尽显通透无碍的自在,“偶然”而不“必然”,祛除了非如此不可的执着自限,坦然顺迎各种因缘,因此,可以“谈笑无还期”的对象乃是林中老叟,桑麻菜蔬、柴薪盐米之琐事皆可津津乐道,浑然不觉时间之流逝,既完全没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的矜傲,较诸东坡所自豪的“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悲田院乞儿”,王维的轻描淡写也更显真正的无差别心。由于已达此一超然化境,故无论身处任一时、地,遭遇何种人、事、物,皆能玲珑圆满。

唯耽于情浓者,往往停留在入乎其内的激荡层次,错失出乎其外之后淡泊宁静的弘远深沉,以致谬以“无情”非议王维,殊不知适得其反,所谓“静水流深”(still waters run deep),表面波澜不兴正因为深不可测。明代诗评家钟惺便探得此一奥义,所谓:“情艳诗,到极深细、极委曲处,非幽静人原不能理会。此右丞所以妙于情诗也。”b以及:“右丞禅寂人,往往妙于情语。”c诚为金睛洞视之见。唐代王维之外,民国的弘一大师亦是**明证,今古呼应,虽然王维属于世间与出世间相即相融的随遇而安,在家身、出世心,证知朱门、蓬户本质无异,故始终皆是摩诘;弘一大师则是先入后出、浓极转淡,前半生的红尘翩翩与后半世的禅门寂寂截然二分,终于抛弃了李叔同,脱胎换骨;但本质上两人都属于能探得“极深细、极委曲处”的“幽静人”“禅寂人”,其“妙于情语”的“情艳诗”自不同于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之类的执迷,一般读者当不易体会。因此,王维虽然时代较早,却是较晚写成,其理应然。

“一个求道者可以活在世界里,却不能让世界活在他的心里”,对照举世浮动的心思、竞进的姿态,此言诚暮鼓晨钟,闻者足戒。
欧丽娟于台北



导语摘要

  《唐诗的多维世界》收录欧丽娟历年来的学术研究代表文章,多维度解读王维、李白、杜甫、李贺、李商隐、王勃等诗人以及唐诗中的关键意象,寻幽探胜于唐代大诗人组成的具体而微的心灵世界,见证唐诗艺术发展变化的内在消息与外在轨迹。
  作者在古典文学的学统脉络中推进相关研究,以西方文学理论作为补充,甚至大胆作为框架,既见证唐诗艺术发展变化的内在消息与外在轨迹,也更能寻绎出唐诗的世界文学之意义。



作者简介

  欧丽娟,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研究领域:唐诗、《红楼梦》、中国文学史。除了“大观红楼”系列之外,代表作还包括《唐诗的乐园意识》《李商隐诗歌》《唐诗选注》《红楼梦人物立体论》《诗论红楼梦》《唐诗可以这样读》等十多种;曾获台湾大学杰出专书奖、杰出教师奖,因台大“红楼梦”公开课获得“全球开放式课程联盟”2015年杰出教学者奖。



目录

序言
**章 论王维诗歌中理性观照的人格特质与表现模式
**节 前 言
第二节 “背面傅粉”:情感结构与心灵模式
第三节 对人性世态的入而能出
第四节 “知”的意义与实践
第五节 结语:哲学家诗人
第二章 李、杜“闲适诗”比较论
**节 “闲适诗”的定位与意义
第二节 李白闲适诗之内涵与特质
第三节 杜甫闲适诗之内涵与特质
第四节 结 语
第三章  唐代“极玄”诗学体系与杜甫——以几个关键词为核心
**节 前 言
第二节 “极玄”的诗学概念与创作特色
第三节 “极玄”诗学的相关概念
第四节 从杜甫理解《又玄集》对“极玄”的认知
第五节 杜甫与“极玄”诗学体系
第六节 结语:“丹霄路在五言中”
第四章  李康成《玉台后集》蠡测——“玉台诗史”“玉台美学”的建构
**节 前 言
第二节 李康成及其作品
第三节 “选学”盛行下的典律之争?
第四节 毕曜:个案研究
第五节 “玉台体”试探
第六节 结论:“接受史”的“接受史”
第五章 李贺诗历代评论之分析
**节 唐五代时期
第二节 两宋时期
第三节 元朝时期
第四节 明朝时期
第五节 清朝时期
第六节 民国时期
第七节 结 论
第六章 李商隐诗之神话表现
**节 前 言
第二节 神话与诗
第三节 李商隐诗中神话题材之类型与意象表现之特色
第四节 李商隐诗中神话展现的时空架构
第五节  李商隐诗神话运用模式之特质:人情化——一般神话思维运作的反命题
第六节 结语:文学史之一般观察
第七章 论唐诗中日、月意象之嬗变
**节 前 言
第二节 初盛唐时期“日出月生”的乐园表述
第三节 中晚唐时期“日落月冷”的失乐园情境
第四节 唐诗中日月意象嬗变的关键——杜甫
附 录 襟三江而带五湖——初唐文坛的彗星王勃
征引书目



内容摘要

  《唐诗的多维世界》收录欧丽娟历年来的学术研究代表文章,多维度解读王维、李白、杜甫、李贺、李商隐、王勃等诗人以及唐诗中的关键意象,寻幽探胜于唐代大诗人组成的具体而微的心灵世界,见证唐诗艺术发展变化的内在消息与外在轨迹。
  作者在古典文学的学统脉络中推进相关研究,以西方文学理论作为补充,甚至大胆作为框架,既见证唐诗艺术发展变化的内在消息与外在轨迹,也更能寻绎出唐诗的世界文学之意义。



主编推荐

  欧丽娟,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研究领域:唐诗、《红楼梦》、中国文学史。除了“大观红楼”系列之外,代表作还包括《唐诗的乐园意识》《李商隐诗歌》《唐诗选注》《红楼梦人物立体论》《诗论红楼梦》《唐诗可以这样读》等十多种;曾获台湾大学杰出专书奖、杰出教师奖,因台大“红楼梦”公开课获得“全球开放式课程联盟”2015年杰出教学者奖。



精彩内容

王维之“背面傅粉”

所谓,是传统诗论中取自绘画技巧之手法或概念,成为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的一个专门术语,意指从反面的立场或相对的着眼点间接下笔描写,从而透过反衬的效果,使正面的主题获得进一步的烘托与强化,其义往往与“从对面说来”可以相通。在唐代诗坛上,将此一技法表现得驾轻就熟的诗人,首推王维;而严格言之,王维诗中所表现的“背面傅粉”与其说是一种来自艺术考虑而采取的创作技法,不如说是一种来自人格形态的自然牵动的结果。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寄崇梵僧》《山中寄诸弟妹》《送元二使安西》《相思》《送杨长史赴果州》等多篇展示“背面傅粉”之手法的典型作品中,可以分析出王维在情感表现上的特殊风格。

先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为聚焦,其曰: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题下原注:时年十七)

作为王维加注年龄的十首少作之一,本篇显系反映少年诗人孤身于长安奋斗之余思亲念家的题材。在一般的情况下,如王维般“闺门之内,友爱之极”的诗人若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直接而正面地写出自己强烈的思乡情怀之后,接着通常会继续进一步重笔浓彩地抒发己身的客居之悲与思亲之烈,以充分展现异地怀乡之主旨;尤其在“倍”字所寓含的情感已达饱涨的临界点之际,只要让情感的分量再多增加一分一毫,便会冲垮理性的藩篱而倾泄无余,以致陷溺在羁思旅愁的翻腾之中而歌哭淋漓,产生诸如“归思欲沾巾”(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宋之问《新年作》)、“恨别鸟惊心……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与“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曹丕《杂诗二首》之一)之类的强烈字眼和动荡情绪。此乃因诗人者,深感于哀乐也,故形诸笔墨时总是表现出“穷戚则职于怨憝,荣达则专于淫泆。身之休戚,发于喜怒;时之否泰,出于爱恶。……故其诗大率溺于情好也”的文学常态。

然而,王维的独特处就在“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乍乍触及那情绪满涨的制高点之际,却随即宕开笔墨,远调笔端从远方兄弟之处境着眼,以间接方式设身处地想象至亲至爱的手足于登高时“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缺憾,而间接传达出羁旅他方的自己在家族聚会中缺席的落寞。入谷仙介(1933—2003)认为,“后半的设想之词,在即兴创作的现场可能会获得喝采,然而意思仅仅止于字词表面,稍感浅露。所以胡仔评它不如杜甫之句,并不为过”。但后半两句是否真为“意思仅仅止于字词表面,稍感浅露”,因而“不如杜甫之句”,恐怕大可商榷。

事实上,正是后半两句才越出前半两句所触及的一般情感体验,而真正显露或建立了王维独特的个人性格模式,亦即在“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情感饱涨至临界点的时刻,王维并没有像一般诗人一样,进入情感风暴的中心而陷入激情状态,并顺任情绪的浪潮而倾泻无遗,极力渲染思乡的苦楚与辛酸;反而在激情溃堤的临界点之前就抽身而出,并调开笔端,透过“从对面说来,己之情自已,此避实击虚”的叙写方式,转向远方亲人的角度来着墨,以至由**人称的大吐苦水变为对他者的同情与了解。但在取效《诗经·陟岵》“不写我怀父母及兄之情,而反写父母及兄思我之情,而我之离思之深,自在言外”的做法时又更进一步,即使是描写故乡亲人对自己的思念,也未曾使用情绪化的形容,所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是客观的现象,而非情感的翻腾;着重在“知”所代表的“了解”,透过设身处地来省察情感的行为状态,而不是在“感”的层次上扩大自己的情绪反应或情感浓度,其结果反而是“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正是通过“从对面说来”的间接笔法,在“两面俱到”的宏观视野下,充分曲达“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的幽隐情衷。如此一来,其笔调便在表面的简易平淡中蕴蓄了大量情感,那念念在彼的深情、两地牵系的血缘纽带,都表现得十分深婉有味,却一点也没有泛滥,正可谓“深于情而不滞于情”者,可以说是“背面傅粉”的极致。

试看“遥知”二字,一方面是以“遥”的距离感将即将在临界点上灭顶的自己抽离出来,从眼前“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李白《远别离》)的深渊中宕开,而免于丰沛的情思被激荡到喷薄不可自抑,以致一头被情绪按倒的地步;另一方面则是以“知”字表现出一种来自理性的力量,将先前置身于情感感受中的处境转移到观照与省察的状态,因此不再是热情洋溢的陷溺沉沦,而是清明冷静的跳脱旁观。而且这般由“思”而“知”的微妙置换,更一贯直下地透抵末句,那“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虽然以“遍插”与“一人”呈现出“多/一”之间**数差所特有的张力,突显出自己一人之缺席所造成的无法填补的空缺,然而其写法却丝毫不说兄弟如何期盼、如何落寞,只是进行一个客观事实的呈现,那“少一人”之词更是不带情绪的数学计算,乃是对前一句“知”字的补充与推衍。

很显然,整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以“思亲”为主轴,而意脉贯连;但就内在思致的层次而言却可以断然二截,前半属于“任我则情”之“以我观物”,后半则转为“反观无我”之“以物观物”;前两句是以感性范畴的“情”为焦点,就“自我”这感受的抒情主体来落笔,至“倍思亲”而达到情思的**临界点;后两句则是转而以理性范畴的“知”为基础,就远方之“他者”—— 情感客体来进行客观事实的呈现,笔尖袪除了情感的躁动灼热而带有理性的冷静与深沉。这种冷静与深沉的特质并不是来自对情感的逃避或拒绝,也不仅是出于对情感的控制与压抑;确切来说,所谓“静水流深”(still wter runs deep)之原理乃庶几近之。意思是说,王维的情感不但是丰沛的,也是深刻的,“深刻”使得情感不会只是一味地任意向外抒发,而会翻转过来向内蓄积含敛,因此在表现形式上便反而似乎带有平静的外观。这是因为情之“热”者,常常一往不顾地任情澎湃泛滥,求其俱焚共燃的白热与炽光;而情之“深”者,则往往欲说还休地含放于口内心中,默默挖掘更宽广的胸量以蓄纳更丰盈的情感。情之热者,形式上是向外喷薄,而情之深者,形式上却是向内含藏;向外喷薄者,人品往往率真任性,而向内含藏者,性格往往成熟深沉。此即是钟惺所谓:“情艳诗,到极深细、极委曲处,非幽静人原不能理会。此右丞所以妙于情诗也”以及“右丞禅寂人,往往妙于情语”真正意义之所在。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微信扫码逛孔网

无需下载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