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读 23 破碎之家 法国文学特辑
  • 单读 23 破碎之家 法国文学特辑
  • 单读 23 破碎之家 法国文学特辑
  • 单读 23 破碎之家 法国文学特辑
  • 单读 23 破碎之家 法国文学特辑
  • 单读 23 破碎之家 法国文学特辑
  • 单读 23 破碎之家 法国文学特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单读 23 破碎之家 法国文学特辑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7.88 5.7折 49 全新

库存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吴琦 编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174331

出版时间2020-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9元

货号28510906

上书时间2024-10-29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单读23·破碎之家:法国文学特辑》是《单读》书系聚焦海外文学的第三次尝试。伊凡·雅布隆卡、托马·弗拉奥、帕斯卡·马努基扬、艾米莉·弗莱什、于贝尔·阿达德,这五位作者的年龄段从40后到90后不等,却集中呈现出当代法国文学独特的气质:紧密关注当下的社会现状,并将它们纳为文学的表达范畴。这些故事大多从家庭生活、代际关系出发,却让读者从这些破碎的裂缝里,窥见无限宽广的社会图景。除此之外,随笔、访谈、诗歌、评论、澳大利亚文学专栏等栏目,又将为读者带来更开阔的视野与更多元的视角。2020年,在宽阔的世界,做一个不狭隘的人。



作者简介

托马·弗拉奥(Thomas Flahaut),1991年生于蒙贝利亚德(杜布斯),在斯特拉斯堡学习戏剧,后前往位于比尔的瑞士文学院学习写作,于2015年毕业,现居比尔。《奥斯特瓦尔德》是他的本小说,探讨了社会关系和工人阶级文化的解体。


潘文柱,广东英德人,毕业于中山大学,出版有译作《拥抱》《亲爱的丽斯》《一 个夏天》等。


 


帕斯卡·马努基扬(Pascal Manoukian),法国亚美尼亚裔记者,1975年至1995年期间于大量冲突地带(黎巴嫩、危地马拉、前南斯拉夫、伊拉克等)进行报道,长期担任法国新闻公司CAPA的主任。他还创作小说和散文,小说《回声》于2016年在布鲁塞尔书展上获得一等奖。


 


林苑,八零后,广东潮州人,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法语专业,法国里尔高等新闻学院硕士,曾任中央电视台法语频道主持人。她在机缘巧合之下发现了自己对文学翻译的热爱,之后陆续翻译出版了多部译作,包括奥利维埃·罗兰的《猎狮人》《古拉格气象学家》,德尔芬娜·德·维冈的《无以阻挡黑夜》《真有其事》,弗朗索瓦兹·萨冈的《你好,忧愁》等。2017年凭借译作《重返基利贝格斯》获傅雷翻译出版奖文学类奖项。


 


艾米莉·弗莱什(E?milie Fre?che),出生于1976年,已经发表过十几部作品,积极与种族主义和反犹主义斗争,她的小说关注身份和融入问题。


 


范加慧,南京大学法语系文学学士、翻译硕士,现攻读文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20世纪法国戏剧。


 


于贝尔·阿达德(Hubert Haddad),1947年出生于突尼斯,诗人、剧作家、小说家。他以多种文学形式出版了许多作品,同时他还是创意写作工作坊的资深老师。


 


彭倩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语文学学士,法国司汤达大学企业传播硕士。曾任法国驻华使馆影视项目官员,中法文化之春艺术节媒介总监,界面正午运营总监。现任单向空间市场策划总监,电影节策展人,撰稿人,翻译。


 


吴燕南,1988年生,法国巴黎第三大学文学博士在读。2018年在阿尔勒的中法文学翻译工作坊中感受到了翻译不可抗拒的魅力。


 


伊凡·雅布隆卡(Ivan Jablonka),编辑、作家。毕业于索邦大学,师从史学家阿兰·郭邦(Alain Corbin)。现任巴黎十三大学历史系教授,还担任电子刊物《思想的生命》(La Vie des ide?es)主编及思想团体“思想共和国”(La Re?publique des ide?es)的活动策划和主持。他曾发表《我未曾有过的祖父母的故事》(2012)和《历史是一种当代文学》(2014)。作品为《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2016),一部严谨与创意并重,探索文学、历史和社科之间边界的作品。


 


洪涛,法国社会科学高等学院(EHESS)近代当代中国研究中心(CECMC)社会学博士生在读,研究方向是社会运动。索邦大学文学院应用外语系助教。兼职翻译,也参与组织过中国独立电影节。


 


欧宁,艺术家、策展人、编辑。2003年在广州拍摄的纪录片《三元里》参加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2005年受德国联邦文化基金会资助拍摄的纪录片《煤市街》在纽约现代美术馆首映。2005年至2010年创办和策划三届大声展,2009年出任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总策展人,2011年出任成都双年展国际设计展策展人。2011年至2013年创办和主编共 16期《天南》文学双月刊,2009年主编的《漫游:建筑体验与文学想象》和2013年主编的《刘小东在和田与新疆新观察》在莱比锡获两届“世界美的书”奖。2010年在安徽黟县发起乡村建设项目“碧山计划”,2016年在山东烟台发起历史街区活化项目“广仁计划”。2016年至201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与保护研究生学院任教。曾任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Benesse大奖评委(2009),日本横滨国际影像节评委(2009),古根海姆美术馆亚洲艺术委员会成员(2011),第22届米兰非洲拉丁美洲亚洲电影节评委(2012)和里斯本建筑三年展Debut大奖评委(2013)。


 


克里斯托弗·梅里尔(Christopher Merrill),1957年生,美国诗人,记者,翻译。自 2000年起任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主持。


 


周嘉宁,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作家,英语文学翻译。出版有长篇小说《密林中》《荒芜城》,短篇小说集《我是如何一步步毁掉我的生活的》等。


 


陈维,1980年出生于浙江,现生活工作于北京。他的艺术创作始于杭州,初从事声音艺术创作与表演,而后转向于影像及装置。其作品在国内外重要展览与机构频繁展出。陈维于 2011 年获得亚太摄影奖,2015 年英国保诚当代艺术奖提名。


 


云也退,生于上海,自由作家、书评人、译者,开文化专栏,写相声剧本,出版有思想传记类译作(《加缪和萨特》《责任的重负:布鲁姆、加缪、阿隆和法国的20世纪》《开端》等),《自由与爱之地》系原创作品首次出版。


 


马修·胡顿(Matthew Hooton),在温哥华岛长大,后移居英国,获得创意写作硕士学位,并凭借《德洛姆路》(Deloume Road)荣获首届格林和希顿奖(Greene & Heaton Prize)小说奖。他曾在韩国多个城市担任编辑,现居加拿大维多利亚。


 


程,1983年生于山西,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做过报社记者、杂志编辑,现为图书编辑,业余时间从事翻译。已出版的翻译作品有《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白宫往事》《如何参观美术馆》《谷歌时代的柏拉图》《夫人》。


 


郑小琼,生于1980年,四川南充人,2001年南下广东打工。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独立》《活塞》等。有作品译成德、英、法、日、韩、西班牙语、土耳其语等语种。出版诗集《女工记》《玫瑰庄园》《黄麻岭》《郑小琼诗选》《纯种植物》《人行天桥》等十二部。诗歌曾多次获奖,曾参加柏林诗歌节、鹿特丹国际诗歌节、土耳其亚洲诗歌节、不莱梅诗歌节、法国“诗歌之春”、新加坡国际移民艺术节、台北诗歌节、香港国际诗歌节等国际诗歌节,其诗歌在被多次被国外艺朮家谱成不同形式的音乐、戏剧在美国、德国等国家上演。


 


沈律君,单读编辑。


 


彭剑斌,笔名鳜膛弃,湖南郴州人。著有短篇小说集《我去钱德勒威尔参加舞会》,散文《不检点与倍缠绵书》。


 


郑羽双,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生,对于人类社会有着异常强烈的好奇心,偶尔一本正经,惯常插科打诨。



目录
【话题】
奥斯特瓦尔德 托马·弗拉奥
安德森悖论 帕斯卡·马努基扬
生活在一起 艾米莉·弗莱什
花语、衔尾蛇 于贝尔·阿达德
第三大洲 伊凡·雅布隆卡
【随笔】
从新拉纳克到新和谐 欧宁
燃火的稻草 克里斯托弗·梅里尔
【影像】
俱乐部 陈维
【访谈】INTERVIEW
德国作家所批判的现实,我们能理解吗? 云也退
【澳大利亚文学专栏】
这是我们的遗产吗,哦,主啊,以及从共用电话线上传来的回声,是你的声音吗?
约瑟夫是个雷龙控,玛丽怀念冰河时代
马修·胡顿
【诗歌】
我用一枚钉子,一根羽毛缝补破碎的天空 郑小琼
【评论】REVIEWS
乌托邦的幽灵还在徘徊 沈律君
玫瑰的牺牲——评鲁毅《梁金山》
彭剑斌
全球书情 郑羽双

内容摘要

《单读23·破碎之家:法国文学特辑》是《单读》书系聚焦海外文学的第三次尝试。伊凡·雅布隆卡、托马·弗拉奥、帕斯卡·马努基扬、艾米莉·弗莱什、于贝尔·阿达德,这五位作者的年龄段从40后到90后不等,却集中呈现出当代法国文学独特的气质:紧密关注当下的社会现状,并将它们纳为文学的表达范畴。这些故事大多从家庭生活、代际关系出发,却让读者从这些破碎的裂缝里,窥见无限宽广的社会图景。除此之外,随笔、访谈、诗歌、评论、澳大利亚文学专栏等栏目,又将为读者带来更开阔的视野与更多元的视角。2020年,在宽阔的世界,做一个不狭隘的人。



主编推荐

托马·弗拉奥(Thomas Flahaut),1991年生于蒙贝利亚德(杜布斯),在斯特拉斯堡学习戏剧,后前往位于比尔的瑞士文学院学习写作,于2015年毕业,现居比尔。《奥斯特瓦尔德》是他的本小说,探讨了社会关系和工人阶级文化的解体。

潘文柱,广东英德人,毕业于中山大学,出版有译作《拥抱》《亲爱的丽斯》《一 个夏天》等。

 

帕斯卡·马努基扬(Pascal Manoukian),法国亚美尼亚裔记者,1975年至1995年期间于大量冲突地带(黎巴嫩、危地马拉、前南斯拉夫、伊拉克等)进行报道,长期担任法国新闻公司CAPA的主任。他还创作小说和散文,小说《回声》于2016年在布鲁塞尔书展上获得一等奖。

 

林苑,八零后,广东潮州人,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法语专业,法国里尔高等新闻学院硕士,曾任中央电视台法语频道主持人。她在机缘巧合之下发现了自己对文学翻译的热爱,之后陆续翻译出版了多部译作,包括奥利维埃·罗兰的《猎狮人》《古拉格气象学家》,德尔芬娜·德·维冈的《无以阻挡黑夜》《真有其事》,弗朗索瓦兹·萨冈的《你好,忧愁》等。2017年凭借译作《重返基利贝格斯》获傅雷翻译出版奖文学类奖项。

 

艾米莉·弗莱什(E?milie Fre?che),出生于1976年,已经发表过十几部作品,积极与种族主义和反犹主义斗争,她的小说关注身份和融入问题。

 

范加慧,南京大学法语系文学学士、翻译硕士,现攻读文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20世纪法国戏剧。

 

于贝尔·阿达德(Hubert Haddad),1947年出生于突尼斯,诗人、剧作家、小说家。他以多种文学形式出版了许多作品,同时他还是创意写作工作坊的资深老师。

 

彭倩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语文学学士,法国司汤达大学企业传播硕士。曾任法国驻华使馆影视项目官员,中法文化之春艺术节媒介总监,界面正午运营总监。现任单向空间市场策划总监,电影节策展人,撰稿人,翻译。

 

吴燕南,1988年生,法国巴黎第三大学文学博士在读。2018年在阿尔勒的中法文学翻译工作坊中感受到了翻译不可抗拒的魅力。

 

伊凡·雅布隆卡(Ivan Jablonka),编辑、作家。毕业于索邦大学,师从史学家阿兰·郭邦(Alain Corbin)。现任巴黎十三大学历史系教授,还担任电子刊物《思想的生命》(La Vie des ide?es)主编及思想团体“思想共和国”(La Re?publique des ide?es)的活动策划和主持。他曾发表《我未曾有过的祖父母的故事》(2012)和《历史是一种当代文学》(2014)。作品为《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2016),一部严谨与创意并重,探索文学、历史和社科之间边界的作品。

 

洪涛,法国社会科学高等学院(EHESS)近代当代中国研究中心(CECMC)社会学博士生在读,研究方向是社会运动。索邦大学文学院应用外语系助教。兼职翻译,也参与组织过中国独立电影节。

 

欧宁,艺术家、策展人、编辑。2003年在广州拍摄的纪录片《三元里》参加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2005年受德国联邦文化基金会资助拍摄的纪录片《煤市街》在纽约现代美术馆首映。2005年至2010年创办和策划三届大声展,2009年出任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总策展人,2011年出任成都双年展国际设计展策展人。2011年至2013年创办和主编共 16期《天南》文学双月刊,2009年主编的《漫游:建筑体验与文学想象》和2013年主编的《刘小东在和田与新疆新观察》在莱比锡获两届“世界美的书”奖。2010年在安徽黟县发起乡村建设项目“碧山计划”,2016年在山东烟台发起历史街区活化项目“广仁计划”。2016年至201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与保护研究生学院任教。曾任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Benesse大奖评委(2009),日本横滨国际影像节评委(2009),古根海姆美术馆亚洲艺术委员会成员(2011),第22届米兰非洲拉丁美洲亚洲电影节评委(2012)和里斯本建筑三年展Debut大奖评委(2013)。

 

克里斯托弗·梅里尔(Christopher Merrill),1957年生,美国诗人,记者,翻译。自 2000年起任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主持。

 

周嘉宁,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作家,英语文学翻译。出版有长篇小说《密林中》《荒芜城》,短篇小说集《我是如何一步步毁掉我的生活的》等。

 

陈维,1980年出生于浙江,现生活工作于北京。他的艺术创作始于杭州,初从事声音艺术创作与表演,而后转向于影像及装置。其作品在国内外重要展览与机构频繁展出。陈维于 2011 年获得亚太摄影奖,2015 年英国保诚当代艺术奖提名。

 

云也退,生于上海,自由作家、书评人、译者,开文化专栏,写相声剧本,出版有思想传记类译作(《加缪和萨特》《责任的重负:布鲁姆、加缪、阿隆和法国的20世纪》《开端》等),《自由与爱之地》系原创作品首次出版。

 

马修·胡顿(Matthew Hooton),在温哥华岛长大,后移居英国,获得创意写作硕士学位,并凭借《德洛姆路》(Deloume Road)荣获首届格林和希顿奖(Greene & Heaton Prize)小说奖。他曾在韩国多个城市担任编辑,现居加拿大维多利亚。

 

程,1983年生于山西,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做过报社记者、杂志编辑,现为图书编辑,业余时间从事翻译。已出版的翻译作品有《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白宫往事》《如何参观美术馆》《谷歌时代的柏拉图》《夫人》。

 

郑小琼,生于1980年,四川南充人,2001年南下广东打工。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独立》《活塞》等。有作品译成德、英、法、日、韩、西班牙语、土耳其语等语种。出版诗集《女工记》《玫瑰庄园》《黄麻岭》《郑小琼诗选》《纯种植物》《人行天桥》等十二部。诗歌曾多次获奖,曾参加柏林诗歌节、鹿特丹国际诗歌节、土耳其亚洲诗歌节、不莱梅诗歌节、法国“诗歌之春”、新加坡国际移民艺术节、台北诗歌节、香港国际诗歌节等国际诗歌节,其诗歌在被多次被国外艺朮家谱成不同形式的音乐、戏剧在美国、德国等国家上演。

 

沈律君,单读编辑。

 

彭剑斌,笔名鳜膛弃,湖南郴州人。著有短篇小说集《我去钱德勒威尔参加舞会》,散文《不检点与倍缠绵书》。

 

郑羽双,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生,对于人类社会有着异常强烈的好奇心,偶尔一本正经,惯常插科打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