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0.02 7.1折 ¥ 42 全新
库存10件
作者张元卿 尹引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23052
出版时间2019-1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2元
货号28505347
上书时间2024-10-29
目前研究城市文化大都集中在理论探讨层面,个案研究相对缺乏,而我们认为研究城市文化,应该要研究一些相对较小的社区或街区,并尽可能地深入。
复成新村是南京重要的近现代建筑风貌区,北临常府街,南邻绣花巷,西接申家巷,东至马路街,由四十多栋民国建筑组成,是一个规模相对较小的社区,虽地处闹市区,却相对独立,自成一体。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我们发现以往的研究者大多单纯从建筑角度来研究复成新村,对于小区整体的历史,特别是单体建筑的历史及其主人身份的研究和确定,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而且还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门牌号码混淆不清是主要的原因。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考证门牌号码和确定户主身份入手,由此来逐步深入挖掘这个社区的历史。
经过近一年的研究,我们初步考证出了民国时期复成新村的门牌号码,进而探明了每栋建筑背后所“隐藏”的主人身份,对这个社区的历史也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我们觉得可以把这个个案研究中核心、基本的内容用书的形式呈现出来,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个参考,同时也把我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心得展示出来,与研究城市文化的同道作一个交流。
因此,本书的核心内容是对复成新村门牌号码的考证和户主身份的确定,并在此基础上,对每栋建筑的主要历史作简要的梳理,尽可能给每栋建筑提供一些基本的研究线索。至于每栋建筑的详细历史,则需另作专门研究。
在此特别说明一下:本书涉及的门牌号码以及人物众多,民国时期和现在的门牌号码又出入较大,故在文中附有新老门牌号码对照表,便于读者阅读,也便于读者对名人故居、历史陈迹“按图索骥”。同时在结构安排和表述上,“中编”按民国时期的门牌号码顺序进行编排,一一对复成新村的建筑进行介绍,便于读者对其开发脉络有个初步了解,所提及的门牌号码也遵从民国时期的编定顺序;“下编”主要谈复成新村的现状,故文中提及的门牌号码则以现在为准,这主要是考虑如果再延续“中编”的表述,恐引起读者理解上的混乱。当然,待读者仔细阅读过本书,对全书的整体结构以及新老门牌号码的对应有所了解,就会更明白,也会对复成新村的“陈年旧事”越发感兴趣。
张元卿 尹引
2018年 2月 28日
本书是一本关于南京历史文化的通俗学术型著作。作为“微南京”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其秉承了该丛书“由小处着手,书写南京的历史文化”这一宗旨,从南京现今保存较为完整的少数几个老街区之一——复成新村的门牌号入手,对新、老门牌号进行考证和对应,对每幢建筑的原主人身份进行调查和确认,并结合大量珍贵的史料和馆藏资料,挖掘与老街区相关的名人足迹、陈年旧事,还原老街区的民国风貌。
阅读本书,对于深入了解民国时期高档社区的历史生态,丰富对南京历史文化的认知都有积极的作用。同时,本书由老建筑的门牌号码作为切入点的这一新颖的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在乡野调查中的“张冠李戴”情况,对历史文化研究者和建筑历史考证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元卿,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研究领域为清代民国诗史、民国通俗小说与都市文化。著有《陈诵洛年谱》《刘云若评传》。
尹引,南京地方文史研究者。与友人组建“微南京”人文工作室,编录有《南京愚园文献新编》《宁墨公诗集》等。
前言
上编
复成新村在哪里?
复成新村的前身
复成新村是谁开发建造的?
为什么要研究复成新村?
为什么首先要考证门牌号码?
解密老门牌
中编
复成新村 1号:区鼎新寓所
复成新村 2号:区鼎新旧居
复成新村 3号:秦德纯寓所
复成新村 4号:文鸿恩寓所
复成新村 5号:韩国驻华代表团旧址
复成新村 6号
复成新村 7号:河海同学会会所旧址
复成新村 8号:宣介溪旧居
复成新村 9号
……
复成新村 44号:程绍叶旧居
下编
从民国高官住宅区到谍报小区
整体保护与特色开发
韩国临时政府南京史料陈列馆
“希望永远保留”
后记
本书是一本关于南京历史文化的通俗学术型著作。作为“微南京”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其秉承了该丛书“由小处着手,书写南京的历史文化”这一宗旨,从南京现今保存较为完整的少数几个老街区之一——复成新村的门牌号入手,对新、老门牌号进行考证和对应,对每幢建筑的原主人身份进行调查和确认,并结合大量珍贵的史料和馆藏资料,挖掘与老街区相关的名人足迹、陈年旧事,还原老街区的民国风貌。
阅读本书,对于深入了解民国时期高档社区的历史生态,丰富对南京历史文化的认知都有积极的作用。同时,本书由老建筑的门牌号码作为切入点的这一新颖的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在乡野调查中的“张冠李戴”情况,对历史文化研究者和建筑历史考证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元卿,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研究领域为清代民国诗史、民国通俗小说与都市文化。著有《陈诵洛年谱》《刘云若评传》。
尹引,南京地方文史研究者。与友人组建“微南京”人文工作室,编录有《南京愚园文献新编》《宁墨公诗集》等。
为什么要研究复成新村?
1929年《首都计划》出版。按照这个计划,南京市区的住宅分为四个等级,即、第二、第三住宅区及旧住宅区。住宅区为官僚等上层人士住宅区,即山西路、颐和路一带;第二住宅区为一般公务人员住宅区;第三住宅区中又分四区,其中三区在距市区远而偏僻的市郊,一区即为下关的棚户区;原来的旧住宅区则原封不动地加以保留。
复成新村有甲乙丙丁四种房型,丁型为西式平房,其他均为独栋西式楼房。其中:“乙式住宅,生活用阳台的面积就达13m2,另外,还有 40多m 2的晒台。在设备上这类住宅水、暖、电、卫、煤气俱全,而且多为进口设备,复成新村的售楼书称其‘卫生器具均由美国德国名厂出品,瓷质飞白耐用, 配以克罗米龙头落水管,冷热水管均系英国出品,化粪池用钢骨水泥浇成,埋于地下’。”
《南京复成村新厦说明书》对新村住宅的浴室则有这样的说明:“内设德国圆浴缸一件,白磁抽水马桶一件,白磁面盆一件,克罗米配件,冷热水管全,壁间有化妆箱一,外有玻璃镜门,人造石护壁及地面,光滑异常。”
复成新村刚建成时,《中央日报》也曾刊出这样的广告:“近落成小住宅,定价出售。坐落马路街复成新村(即训练总监部后面),内容:布置新颖,经济美观,计客室或膳室一,卧室二,厨房、仆室、储藏室、阳台、园地。另有较大新式独院楼房,设备完全。”显然,这样的房子不是为一般公务人员和普通平民准备的。
有研究者把复成新村风貌区与《首都计划》对比,将其归为第三住宅区,这是不合理的。第三住宅区是普通市民的一般住宅区,复成新村明显不是。因此,综合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情况,我们认为它是坐落在老旧住宅区和政府机关区的“上层人士住宅区”——虽然它不在《首都计划》设定的住宅区中。
《首都计划》中的住宅区主要是指现在知名度甚高的颐和路公馆区。颐和路公馆区是 20世纪 30年代政府提供给政府官员居住的高级住宅区,也是按照《首都计划》实施建设的住宅示范区。2015年 4月,颐和路公馆区被列入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复成新村的体量虽远不及颐和路公馆区,但其住户阶层并不亚于颐和路公馆区,单体建筑也并不逊色于颐和路公馆区的西式建筑。它有统一的规划和风格,又临近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机构(颐和路公馆区则是择荒地而建),并且是由科技精英主持的现代房地产公司开发的成熟的市内现代住宅小区,而不像颐和路公馆区是由政府直接推动建设的住宅区。我们认为,复成新村是更能代表民国时期房地产商开发理念和市场运作特征的历史街区,虽然它至今还只是被认定为“近现代建筑风貌区”。
对于颐和路公馆区的研究,现在已有很多,对复成新村的研究,却非常之少,更缺乏成规模的专题研究。如果只是研究颐和路公馆区,是不足以看清民国时期南京的住宅建设情况的,也不能全面把握那时的住宅建筑设计理念和住宅风格。虽然研究稀少,但有的研究者已经认识到了复成新村的价值。蔡晴认为:
复成新村,由于建筑破旧、环境不佳、规模窄小,近已被列入拆除计划。这一计划遭到当地居民和专家学者的联合反对,但理由各不相同:居民们的理由是这里居住过重要的近代历史人物,包括抗日英雄;专家的理由则是这里的建筑虽然破旧,但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实际上,在这里居住过的历史人物并未重要到必须专门为其保留旧居纪念地;其建筑艺术特征在南京也完全可以找到更典型的代表。上述理由,对将这一住区作为历史遗产加以保护均不够充分。重要的是,由于周边道路环境一直变化不大,复成新村是当代南京保存为完整的近代住区之一,足以反映近代房地产业的经营、建造和规划特征。从这个角度看,它和颐和路公馆区属于两个不同的城市历史文本,具有同样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因而同样需要加以保护。
蔡晴这个观点是 2006年在刊物上发表的,不知此后是否还有补充。根据我们的调查,复成新村居住过蒋经国、萧赞育、秦德纯、韦永成、邱维达等历史人物;韩国临时政府主席金九也曾在这里活动,韩国临时政府代表团有段时期就在这个小区办公;这里有中共南京地下党的秘密接头地点,有沦陷时期国民党的地下情报站,还曾有伪满洲国驻汪伪政府的代表出入……这些历史痕迹都不是简单地保留旧居纪念地就能保留下来的,其历史原貌和历史价值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好在复成新村并没有被拆掉,我们还能较为从容地面对它,研究它。
相对于孤立地谈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蔡晴更看重复成新村的是其作为一个“完整的近代住区”,“足以反映近代房地产业的经营、建造和规划特征”。也就是说,复成新村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它是“近代住区”的历史标本,其建筑艺术和历史价值应从“近代住区”的角度来呈现。这个观点我们很赞同。
但自从复成新村被认定为“近现代建筑风貌区”后,研究者多只是单纯从建筑角度来研究它,对于小区的整体历史,特别是单体建筑的历史及其主人身份的研究和确定,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而且还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
如果我们一直不了解这个“近代住区”曾住过什么样的人,每栋建筑有着怎样的历史,而仅仅从建筑风貌的角度研究它,对于和它有关的“房地产业的经营、建造和规划特征”也疏于考察,那我们又如何能真正认识这个“近代住区”的价值呢?
有鉴于此,我们觉得复成新村无疑是值得研究的,但所有研究都必须建立在单体建筑户主身份确定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知道每栋建筑曾经的主人是谁,各住户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的研究就是以这一思路为线索来进行的,具体考证情况见本书的“中编”。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