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8.4 5.7折 ¥ 49.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秦明 白马时光出品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0033764
出版时间2019-1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9.8元
货号28475121
上书时间2024-10-29
(一)
秦岭,中国版图中间一座巨大的断块山脉,大地上一段古老的褶皱,远古造山运动中被多股力量挤压而成的福地洞天,横亘国中,绵延千里。秦岭号称华夏文明的龙脉,它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山,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其北麓,诸峰起伏、山势险峻,峭壁林立;其南坡,则相对较缓,处处是山谷,常常大山深处有人家。
我与秦岭,着实是有些缘分的。
早可以追溯到20年前,那时我还是学生。天气好的时候,站在长安城中高处往南看,入眼就是名贯古今的终南山。不过初的远行,只到过终南山脚下的高冠瀑布。县志里提到此地:“山形陡绝,有瀑布飞下,如银河倒泻,水柱下为潭,广可数丈,深不可测。”
再之后便是大约10年前,此时我刚刚读完硕士,参加工作。身强体壮、精力无限,热衷于骑山地自行车。差不多每个周末,我都会骑行几十或上百公里。涉足之地,主要是“秦岭北麓七十二峪”——“八水绕长安”中的七水,就发源于这些河谷。
差不多两三年前,或是穿过秦岭终南山隧道,或是翻过秦岭沣峪分水岭,我周末自驾一趟趟往返于南北方。终于,这些旅程把我带到了更为广阔的秦岭腹地,尤其是南坡穿山古道上的那些老村庄里。
(二)
南坡,秦岭的核心地带,早在秦汉之前便有了人类活动的踪影。如今,虽然城镇化的步伐还在加剧,但因为高速路通车没有多久,高铁也才刚刚延伸至此,这里仍旧被山阻隔,再加上移民搬迁、经济发展等原因,山谷中还遗存着一些古老村落,依旧驻留有唐朝的气息。
为什么走进秦岭古村落,会有一种返回唐朝的感觉?
当年选址初建时,山谷中的村落,都选择在了山清水秀之处,或者遮风避雨的山洼里。因为山隔云阻、交通不便,其建筑材料和式样,时至今日仍和一千年以前的唐朝基本一致——土墙土瓦,竹林老树。
在秦岭的深山里,在蓝天白云之下,它们静静地待在那里,好几年都没有游客造访。去看一看,去品味一下,从中感受人类活动在这片山野中留下的痕迹,你肯定会有从工业社会穿越回古代的奇怪感觉。
行走其间,尤其是暮色降临的时刻,我总是端端地、痴痴地想起“借宿”这个词。就像回到了唐朝,行进在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路上,看到了他们曾经借宿过的那些亮着油灯的山间房舍。
(三)
背上干粮,拿着相机,约上二三友人,便出发了。
寻找山村时,多年积累的户外徒步经验派上了用场,凡是地图上标注了地名的地方,一般都曾是有过人类活动的场所。秦岭南坡的这些山谷,自然也不会例外。另一些时候,我则直接下载高清的卫星地图,放大到比例,一寸寸去搜寻和翻找,虽耗费时间,但简单易行。
到了实地,前路不明也没有关系,跟着以前架设的电线杆走就会有收获。几十年前,为了解决照明问题,通电成为了所有村落的大事。所以凡是有电线杆的地方,都是有过村庄的,都曾有人居住。如今,电线杆成了山谷中好的指向标,哪怕它只是一截歪歪斜斜的树干。
南坡山谷中的老村子,居住的人并不多。偶尔碰到的几个留守人,大多是舍不得故土的老人。山里人走出大山、十村九空,谁也无法阻挡社会时代发展的脚步。不过,炊烟缭绕、鸡鸣犬吠,偶尔碰到的人家房屋里挂满核桃、板栗、天麻、木耳、香菇、柿饼的景象,无一不触动着我的视觉、味觉,甚至全部神经。
到了这个时候——我与秦岭相识差不多20年的时间点,我终于觉得自己有必要写一些文字了,特别是为秦岭南坡的这些山谷。未来属于年轻人,但南坡的这些村庄已无年轻人。我看到的景象,有可能成为秦岭后的居住者的记忆。等这一代留守老人去世之后,荒芜和凋零将硬生生把这里塞满。
于是,有了后来“今日头条”上那些配有三言两语文字的图集,也是本书的雏形。互联网确实很强大,人工智能算法实在太精准,几乎每个图集中的秦岭故事的下方,都会有图中房子主人的留言评论。即便他已经离家多年,生活在几千里外的他乡。
从一个村庄到二十多个村庄,从张照片到数千张照片,从行字到约十万字的记录,无意之中,我勾勒出了秦岭腹地山谷美的景色。这些景色,时而是晨曦温暖、雾霭升腾,枯枝摇曳、远山含情;时而是开了一树李子花,屋檐下挂着金黄的玉米,墙角堆放着整整齐齐的柴火;时而是一泓甘甜清冽的泉水从青石上流过,细小的河沟岸边尽是长得青青欢欢的草。
但网络上的文字,毕竟太过零散。于是,我以去过的村庄为主线,又进行了些许润色,整理出来另一个更加血肉丰满的版本,这便是诸君所见的本书——一本关于秦岭南坡山谷中的人、景和物的故事集,以及些许我用文字记下的感悟和体会。
这是我的别样秦岭,也是秦岭南坡的原本。
(四)
这是一本“走”出来的书,前前后后花费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每个周末,我都在秦岭南坡的山谷中,看那些老房子,寻访秦岭留守人的故事。这本书也可以称它是拍出来的,差不多每一句话,都能够对应山里的一个场景,都是秦岭后山村实景的现场速写。
这些村庄,修建在连接南北方的细路上,而这些细路,秦时就有了,汉时繁华过。行过军,走过商队,也冷落过旅人。它们沉寂了十年、百年、千年,但总是活生生的人修建的。我联想到了位在此结庐的先辈,回忆起了个安家落户的前人,他们娶妻生子、嬉笑怒骂,生活了几十年,又化作一个坟包包。雁过留痕,过一辈子谁不想留下点什么?于是,我尽一己之力给它们作一次志,虽不能永垂,但起码是个安慰。
别人靠才华和灵感写书,而我用图文忠实记录我去过的村落。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这些文字其实都不是我写出来的,它们都是秦岭山谷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就像你撒一把种子到土地里,就会有庄稼长出来一样。任何人,只要有机会去走访,都会看到一模一样的场景,都会激起同样久久不能平静的念想。
笔力有限,我无法对这些山谷做出好的记录。但愿我为这些普普通通的村子写下的几行字、拍摄的几张照片,能让读者,有哪怕一丁点儿的喜欢。
我在记录,也在体悟。每当进入南坡的山谷,暂时断了和城市的联系,我就仿佛成了山中的一块石头、一棵树、一株草,或是头顶飞过的一只鸟,身边跑过的一只兽,潜入地里的一条杂虫,想问题的角度、看世界的方式通通都变了。
这种改变,会让你不再苦苦纠结、执迷不悟,你终看开了、想透了,把自己看得很轻,因为俗世中那些让你变得趾高气扬的好房子、好车子,让你变得毛毛糙糙充满优越感的地位和金钱,都离得远、看不见,用不上也就妨碍不了你。
这时候,你反倒会感谢你脚上穿着的这双鞋子让你走路很踏实,感谢身上的这件衣服让你觉得舒服温暖。于这个角度无限上升,你终于发现人其实就是这样一种动物,时不时需要回归一下、敲打一番,否则就不会珍惜眼前的幸福了。
行走于山谷中,其实也是一种修行。
我期待有一天,密林重现,动物归来。
莽莽秦岭,一宅一院,时间很慢,日子很长。
桃花流水,梨树老屋;竹林深处,青烟升腾;
柿子树下,鸡鸣狗吠;柴火堆旁,山人农忙。
这是一本秦岭南坡纪实录。作者历时七年,徒步千余公里,用温柔的文字和摄影,记录了秦岭南坡古老村落如今的生活全貌,讲述着那些如世外桃源般静静绽放的村庄。春夏秋冬四时变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古老农耕文明的遗存展现了一种仿佛能让时间静止的力量,在这个聒噪的时代带给人们一次深刻的思考,一方心灵的净土。而那方远村净土,未曾不是我们的故乡。
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个名字叫“故乡”。
而人人都说故乡好,莫让故人他乡老。
莽莽秦岭,一宅一院,时间很慢,日子很长。
桃花流水,梨树老屋;竹林深处,青烟升腾;
柿子树下,鸡鸣狗吠;柴火堆旁,山人农忙。
这是一本秦岭南坡纪实录。作者历时七年,徒步千余公里,用温柔的文字和摄影,记录了秦岭南坡古老村落如今的生活全貌,讲述着那些如世外桃源般静静绽放的村庄。春夏秋冬四时变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古老农耕文明的遗存展现了一种仿佛能让时间静止的力量,在这个聒噪的时代带给人们一次深刻的思考,一方心灵的净土。而那方远村净土,未曾不是我们的故乡。
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个名字叫“故乡”。
而人人都说故乡好,莫让故人他乡老。
秦明
美学硕士,“今日头条”认证优质旅游创作者。闲暇有三乐,看娃、看书、看山。
行走秦岭十余载,边走、边拍、边写,自创“行走体”散文。网络阅读六千万,每篇平均十万加。有二三小文入选语文课本。
今日头条:专业行走
章 深山里的诗情画意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寻访安沟村
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寻访牛圈沟
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寻访芦材沟
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寻访石南沟
作蜜采花忙,犹带百花香——寻访平水岔
第二章 清风卷起一帘秋霁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寻访沙沟村
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寻访乔家沟
玉米挂前墙,跃跃灿鲜黄——寻访玉皇殿沟
纪年犹古法,衣裳无新制——寻访腰竹沟
山下稻粱肥,鸡栖半掩扉——寻访冷水沟
第三章 唯有柿树挂灯笼
日高人渴漫思茶——寻访关山村
可怜骄骏今无用——寻访牛肚沟
唯有柿树挂灯笼——寻访老庵寺
蔼蔼白云宿檐端——寻访红火村
雪晴云淡日光寒——寻访东沟村
第四章 白云深处有人家
良工意匠有深趣——寻访老木匠
无时杀猪宴远客——寻访“外婆家”
为谁辛苦为谁甜——寻访养路工
此恨绵绵无绝期——寻访寡居老人
山深喜种药苗肥——寻访药户
莽莽秦岭,一宅一院,时间很慢,日子很长。
桃花流水,梨树老屋;竹林深处,青烟升腾;
柿子树下,鸡鸣狗吠;柴火堆旁,山人农忙。
这是一本秦岭南坡纪实录。作者历时七年,徒步千余公里,用温柔的文字和摄影,记录了秦岭南坡古老村落如今的生活全貌,讲述着那些如世外桃源般静静绽放的村庄。春夏秋冬四时变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古老农耕文明的遗存展现了一种仿佛能让时间静止的力量,在这个聒噪的时代带给人们一次深刻的思考,一方心灵的净土。而那方远村净土,未曾不是我们的故乡。
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个名字叫“故乡”。
而人人都说故乡好,莫让故人他乡老。
秦明
美学硕士,“今日头条”认证优质旅游创作者。闲暇有三乐,看娃、看书、看山。
行走秦岭十余载,边走、边拍、边写,自创“行走体”散文。网络阅读六千万,每篇平均十万加。有二三小文入选语文课本。
今日头条:专业行走
唯有柿树挂灯笼
——寻访老庵寺
秦岭柞水老庵寺村,因唐时曾建有老庵寺而得名。
据传,唐贞元三年(公元787年),老庵寺始建佛寺一座,属宗密派。南宋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金人入据,焚寺驱僧,寺毁。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复修老庵寺。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有寺僧乘民妇焚香之机,肆意蹂躏,民愤起,寺再毁。如今,老庵寺仅存石碑一尊,高八尺、宽三尺,镌有“历代祖师”四个大字,石碑已修葺置于村口。
枯荻满野,秦岭萧寂之时,我们入老庵寺村,探古访幽、转疃寻村。
满树的柿子
薛家沟,是我们寻访老庵寺村的首站。
秋去冬来万物休,唯有柿树挂灯笼。进入薛家沟,我们首先就被柿树枝头挂着的那些柿子迷住了。
时值季秋,每家每户房前屋后的柿树上,都挂满了可爱诱人的柿子。
行到半山腰,有户人家在做柿饼,便停下细瞧。一位年轻的女主人,拿着一把去皮刀给柿子削皮,另一位年长的女主人,则用藤条把削过皮的柿子一只只绑扎起来。秋日暖阳下,两个女主人给柿子削皮绑扎的场景温馨而祥和,看起来十分美好!
这些刚刚绑扎起来的柿子,即将被悬挂在屋檐下,在光照充足、空气流通、干净卫生的地方,静静等待果肉皱缩、果顶下陷,等待被勤劳的双手反复翻动、捏扁压实。一切都准备妥当之后,便只剩下关键的一步:生霜。
柿饼晒干之后,随着果肉水分不断蒸发,柿子里会析出白色的凝结物,那就是柿霜,这个过程就叫作生霜。柿饼生霜与环境温度有关,温度越低,柿霜越好。这也是为什么好的柿饼,往往都是在冬季才有卖。到那时,用手撕开或者用刀切开柿饼断面,内部晶莹剔透、柔软而甜美的金黄色胶质,会刺激着每个人的视觉神经和舌尖上的味蕾。
“你买的时候看一下,上面霜薄一点的,看起来不匀净那种,就是自然生出来的霜。你也可以拿起来抖一抖,抖几下不落下来的,一般就是真的霜。”主人一边向我们介绍着柿饼制作的各个步骤,一边谴责在柿子生霜的环节作假的商家,还热情地告诉我们辨别真假的方法。
闲聊之际,我们抬头朝着院子中的一棵老柿树看去,上面竟然出现了一个佝偻的身影,正在用一根特制的竹竿采摘柿子。原来那是这一家的男主人。
逆光下的男主人满头银发,花白的胡须特别惹眼。
“摘柿子的老人家多大年纪了?怎么还亲自上树?”我们有些惊讶地问。
“我爸快七十了。家里每年摘柿子的活,都是他的。我们想干,他还不放心!”年轻的女主人笑呵呵地说道。
临走,女主人说,再过一两个月她家柿饼就做好了,到时候欢迎来品尝。我们谢过,记下了这户人家的门牌号,期待第二次的相见。
崖上的古墓
此行欲探古访幽,但时过境迁,老庵寺村早已无古寺。好在,这里还有古墓。
终南山下,活死人墓,神雕侠侣,绝迹江湖。金庸《倚天屠龙记》中一句关于秦岭古墓的描写,让无数人对秦岭这个神秘的山脉,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幻想。
秦岭山中确实有古墓!据《陕西商洛崖墓考古发掘及调查报告》显示:
秦岭腹地商洛市的六县一区,目前已探明的崖上古墓总计721处4232座(1988年陕西省第三次文物普查的结果)。这些崖墓,如此集中,并且保存完好,在全国都是十分罕见的。据考证,这种在悬崖峭壁之上凿穴筑室、藏棺其中的丧葬方式,主要流行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时期。
老庵寺的崖上古墓,不但相对集中,而且数量众多,有几百个。
它们中的一部分,位于深山老林中,地处山高、壁险、岩硬的崖壁上,与地面的距离,从几米到数百米不等。当然,也有很多位于人烟相对稠密的村庄旁,有的甚至站在路边就可以看到。
我们向村中老者打听这些古墓的事情,只说是自古就有,不过却都说不清道不明这些墓的来龙去脉。多的一种说法是:这是过去闹土匪时,大家为了躲土匪,在悬崖上凿的躲匪洞。土匪来时,可以携带粮食和值钱的物品躲在里面,居高临下,据险而守,土匪一般攻不进去。
不过,老庵寺薛家沟的这些崖上石洞,大多数所在的位置明显偏低,有些甚至顺着坡上的路,就可以走到跟前去,似乎躲不成土匪。但这些崖上古墓在建成之后,确实被再次利用过,有的甚至还在原地建起过寺庙、房屋。这些崖上石洞,据说里面有一室的,有一室一厅的,甚至还有分前、后厅的。的有好几十平米,卧室、粮仓、厨房样样不缺。
光听别人说始终不过瘾,为了弄个明白,我们决定壮着胆子,深入石洞中,也就是古墓里,实地去探看一番。于是,我们选择了一个地势较低的崖墓,弯腰屈身钻了进去。
虽正值午后,外面阳光大好,一片温暖,但崖墓中却黑暗阴冷,寂静无声,让人不禁想起懂得天星风水秘术的摸金校尉,以及有关古墓的各种灵异传说。
崖上古墓的具体用途已无可考,它们锁住的往事,早已进入时空的隧道,一去不返,但这遗留的痕迹,却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节选)
——寻访安沟村
陶渊明《桃花源记》描绘的那种村庄,想必是有原型的,安沟村大概就是一例。高清卫星地图上的安沟村,地处一块相对平缓的峡谷地带,两山之间,星星点点地分布着许多农舍。安沟村的地形地貌,像极了靖节先生对桃花源的描述:入村处道路极窄,行三五里后,豁然开朗,然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袅袅升起的炊烟
安沟村是一个普通的秦岭南坡山中小村,这里并不是旅游景区,所以几乎没有外人前往。从入村岔口往里走,依次为和尚坪、庙沟口、安吉堂和南沟口四个地方。每一个地方,大约都只住有十来户或二三十户人家。
如今居住在安沟村的人,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极为简单。每天清晨,吃过简单的早饭,老人们踩着缓慢的脚步,带着农具走向田间地头,一天的生活便这样开始了。
一年之中,安沟村要数春天好看。河道两边,树木刚刚发芽,长出新鲜的叶子,满眼鹅黄翠绿,与远山的枯黄形成鲜明对比,色彩十分丰富。这个时节,村里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必定也都是桃红李白、芬芳馥郁,一片生机盎然。
探访安沟村这一天,因为去得早,村人都还在生火做早饭,丝丝缕缕的炊烟,正从房顶上的烟囱里飘出来。村中的空气里,弥漫着柴火燃烧后产生的清香,处处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味道。昨夜大概是下过一场小雨,道路还有一点湿滑。继续顺着土路往村子深处走去,路边到处是玉米秆、木栅栏,以及十几米高的粗大乔木。
安沟村村中还有很多老房子,这些老房子的墙上,隐隐约约还能看到许多老标语。“加强人口与计生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写有这个标语的老房子,大概是以前的村委会吧。而另一栋老房子屋檐下,“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等口号也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这里可能是以前的小学校,只可惜校舍已被岁月遗忘,时空的回音中早已没了琅琅的读书声……
安沟村村中有一条小溪流,溪水特别清澈,从后山缓缓地流下来,这是乾佑河的源头之一。流过村庄的这溪水,宁静地滋润着沟中的每一块土地,平和地润泽着这里的每一户人家。
有花、有树,有房、有地、有溪,站在安沟村的半山腰上,久久凝视眼前的景色,想想人们到处去寻找的世外桃源,也许就是眼前这个模样吧。桃花源一样美丽的村庄,其实就在这些不知名的小地方。
庙沟口的椴木堆
秦岭的一条沟中,房屋一般不会是均匀分布的,往往这里聚着十多户,一二里外又聚着七八户;或者这个山脚有四五栋房子,另一个岔沟口又住着五六户人家。庙沟口就是这样,它位于安沟村中部的一个岔沟口上。
仔细瞧,眼前的景象,竟有些熟悉的感觉:三两棵桃树李树,一大排整整齐齐的木篱笆,以及房前屋后的两三亩薄地,还有白墙黑瓦的屋舍数间。这油然而生的,是家园的感觉。
庙沟口的村子口,整齐地码放着一堆新锯好的椴木,碗口般粗细,长度一米左右。秦岭山里的人家,村民除了种庄稼外,也常在房前屋后的竹间林下,使用椴木作为培养基,种植木耳和香菇。这种方式种出来的木耳和香菇,几乎就是在野生环境中生长出来的,品质仅次于野生的,口味**。
庙沟口的村口,还有一盘已被弃用的石碾。岁月已经把它磨平,如今它被当成凳子,成了歇脚的好地方。村中的几栋房舍,已经许久无人居住,石头台阶上都长出了青草。后山上,有一小片开垦出来的土地,刚刚被翻过。眼前这场景,恍恍惚惚,就像刚刚醒来的婴儿一般。
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节选)
——寻访牛圈沟
秦岭南坡户菜路上有个蒿沟村,自然风光极美,却一直不温不火,知道的人并不多。这个只有百十余户人家的小村庄,呈东西走向,一头连着210国道上的广货街镇,一头连着G5西汉高速的朱雀出口。蒿沟村中,有个地方叫两岔河口,里面有条沟叫作牛圈沟。牛圈沟深处,就是秦岭终南山的冰晶顶,时有驴友由此登山。
此地既叫牛圈沟,必然与牛有关,但这牛可不是普通的牛。秦岭有四宝,其中之一叫羚牛。羚牛喜冷,一般生活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牛圈沟梁顶的海拔接近2800米,至今仍是羚牛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时有羚牛出没,此地故名牛圈沟。进山若是能见到羚牛,也是一件幸事。
搬迁与坚守
把车停在两岔河口,沿河边土路徒步进入牛圈沟。刚一入沟,便见两旁山高林深,中间小河流水,路边有一群老黄牛,正悠闲地吃着草。
远处,有一栋完全用原木搭建的房子,其屋顶覆盖着小木条,明显铺过一层草,屋子四周的结合处,用铁丝进行了绑扎加固。木房子上着锁,已无人居住,透过门缝望进去,除了几件生活用品外,整个屋子空荡荡的。
什么人会在这里搭建一间木房子?用来干什么?为什么现在又被废弃了?关于木房子的答案,自然是无从知晓。山中的每一处遗迹,其实都是生存所需遗留下来的。千百年前,是多大一场战乱或灾祸,才促使秦岭的先民们,从别处移居至这样的大山深处,垦地开荒、隐世而居?
行约六里后,峰回路转,目之所及,豁然开朗。蓝天白云之下,山脚依稀有农舍若干。时值早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