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6.97 7.7折 ¥ 35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詹湛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484497
出版时间2019-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5元
货号27949748
上书时间2024-10-29
序 内的孩子
从小,我就是一个什么都想学,却什么都学不好的顽皮孩子。手工学不好,短跑学不好,诗词、格律学不好,音乐、美术更是那样的走调与歪扭。除了调皮地在课上揪出老师的若干错误,没有一件像模像样的成绩。
一晃眼,三十来年过去了,忽然有一天,我发觉自己变得学什么都非常快。困难的、冷门的、艰涩的,短短几个月总就可以抓住要领,好像一下子,脑壳上的塞子被拔掉了一样。可是这时,我却忽然间不开心了。是怎么了?其实,我怀念起了三十年前就呆在我体内的那个“孩子”,它也许不聪慧、不老练,时而还会有小情绪,却始终能带着充足的自信辨认出:随便到什么时候,阳光雨露的“大锅饭”里总有留给它的小小一份。
每个人,不都有一个内的孩子吗?只是见识到了这个波澜诡谲的大宇宙之后,我们开始不自主地武装自己——从盔甲,到面具,一层一层,目的是变得强大而自如,可以呼风唤雨,亦可以纵马远疆。可是,那个内的孩子还在吗?
我们有时拒绝承认这一点,认为细胞和蛋白质都已脱胎换骨多少层了,哪里还会在呢?今天人类已经将科学开掘到了极深的层面,几乎涵盖万物,但始终没能彻底明了自己的心是怎样构成的。心理学家与哲学家们固然努力过,却也无法轻易断析:为什么一天前你还哭哭啼啼,现在又笑逐颜开,一天后可能暴跳如雷?为什么同一件事发生在三个人身上,会生出全然不同的理解、反应与处理,后走向迥异的结局?不少人赞成孩提经验是决定性的影响,甚至还认为应当追溯到胎儿在子宫内的触受(很有意思的是,在越南文里“子宫”一词同样可以解作“孩子的宫殿”)。
而艺术的存在,令事情有些不同了。由于附加了一种“内拢之力”,它像以“别开法门”的形式感召来了与某批作品真正相应的那批人———归根结底,你的眼睛与耳朵只会捕捉到心真正想感受到的东西。这本小册子即是近数年间,我对各门类“技艺”的品评归纳。不可避免地谈到各门类“技艺”在当下社会究竟如何“有用”,这似乎不是一个容易作答的问题。中国传统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提倡“有用”,而更提倡“修身”。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逻辑。
常听身边的人们论说,如果当初中国有足够长的时间容许儒、墨二家并立的话,今天的很多困扰以墨子的观点与实践去解决,会不会变得更轻松些?然而有意思的对比在于,当中小学校里开始意识到“实用”技巧之外有很多不“实用”但无比“有用”的技艺,便提倡各种延续国学或效仿西学的形式———可是那些在何时何地能真正“有用”?谁也不敢下定论。
我们的祖父、祖母一辈仿佛经历过更多,也知晓得更多,如今却早早地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失去了(起码是家庭内部的)发言权,让人不由心里酸酸的。
在欧洲,中世纪以及更晚的西方基础教育里,有个“自由七艺”的说法,与言辞有关的“三艺”(语法、修辞和逻辑),加上与数学有关的“四艺”(算术、音乐、几何学和天文学)———这种分类法在今天看不免有些陌生。在现代大学里,“七艺”严格边界被进一步地模糊,仅仅能算作“通识教育”,而它们大多没有强烈的实用性。
莫非“七艺”将要演变为谋生、操作或实战的东西了?显然不是。它们在早期西方的基础教育中显得格外重要,是因为在这“七艺”的掌握和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本身的秉性也在潜移默化。该种变化可能无法从对一门技艺掌握的深浅程度加以推测与判断,但你我皆清楚:熏陶日久后,一个修习数学几何的人和一个专习诗歌与音乐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表达和看法定会有些不同。所以西塞罗等人才倾向于宣称,“自由七艺”是关乎心灵的技艺,而非关乎技法的技艺。它说到底有服务于人的价值,有服务于那个“内的孩子”的价值。
这就是书名的来源。
记得二十多年前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午后,我居住的小区里的幼儿园开放泳池。说是泳池,实则仅供小孩子玩耍,浅浅的,每次门票七毛钱。那天,我欢天喜地地从母亲手里接过一张五角、两张一角的纸币,揣着小泳圈,就去游泳了。可是,孩子并不总是很纯洁的,池子本来就小,互相角力也属常见。我大概是冒犯到了一个大孩子,他腾地火起,就用脚丫将我一下子踩到了池底下,我完全没有机会呼喊,也无人注意到我。耳边嗡嗡的,听觉渐失,手足不听使唤,目力所及之处分明的,是头顶蓝莹莹的透明流体,在澄亮阳光的穿透下,它显得那么漂亮。那一瞬间,我几乎放弃。大概命运不舍,在几秒——兴许是十几秒——之后,那大孩子移开了脚丫,而我就像一条小泥鳅,哧溜地回到了空气里。长大后的我,眼前时有再现那一日所目睹的蓝色,也隐隐地感觉到,儿时的泳池场景像是人间真实命运的写照。
许多年里,当生命故事在身边的熟人与陌生人之间更迭,细心的我留意到了奇特的一幕:当命运将你牢牢摁在水面之下,看似已无有转机的可能时,偏偏总会出现一只(不知从哪儿伸来的)脚丫,把你不由分说地,一屁股给踹出了水面。对此,我很开心地接受,也尝试着学习感知、理解乃至珍惜每一件让人觉得很不舒服的东西。
“技艺”的覆盖面纵然宽广,始终得承认,解读时依旧需要持有必要的敬畏。艺术也好,文史哲也好,它们毕竟都只是自然世界、万事万物构成的一部分。此间任何一种都不可能是百试百灵的良药,有时甚至徒增我们的困惑,这与游泳时收获的快乐和需要面临的风险是一样的。
不管怎么说,我仍愿每一位读到这本小书的读者,在困难与无助的暗夜时分,终被这些浸过笑与泪的文字狠狠地踹回到水面的阳光里。倘若这尚未发生,我还是相信,你至少也会找到那个已经阔别日久的、内的孩子。
这是一部有关技艺的精彩评论集。作者按人的知觉,将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眼”,即用眼睛感知的技艺,涉及摄影、电影作品的评论;“耳”,即用耳朵感知的技艺,涉及音乐和音乐相关事物的评论;“身”,即关于身体和动作的技艺,涉及舞台、工匠等的评论;“口”,即关于表达的技艺,涉及说书、诗歌等的评论;“意”,即关于思想、意趣,涉及比较综合的技艺评论。
不同于专题性的艺术评论集,本书呈现了一个广阔而多元的世界,向读者展示了各门类技艺既各有各的精彩,又能彼此联通。其中所品评的许多作品,并不常见,却各有独到之处。如果你喜爱并关注艺术,这本书将带给你与众不同的收获与视角。
詹湛,八〇后上海人。德语译者,译有黑塞《纽伦堡之旅》及童书十余册。曾担任《上海演艺》杂志编辑。长期为《爱乐》《书城》和《新民晚报》等报刊撰稿。喜爱多种门类的艺术,也愿意接触异域文化,在写作、翻译与艺术鉴赏中了解世界与生活。
序 内的孩子
【眼】
“收集出的”铁路史诗
极迥色、哈勃与窗外
来自捷克的镜头双关语
那些废墟的故事
“有中的无”和“无中的有”
当端起相机,我们在想些什么?
【耳】
聊聊配乐那档事
星云崩解之声
秋色与音乐
风风雨雨一百年
“不好搞”的音乐社会学
【身】
与箱子同住的男人
一刹那轻如羽,数十载光和热
一窥方知舞台玄
从纸牌到弹幕
漫道“匠”字多无奈
【口】
倘若提问也有艺术
不在字里在行间
村头古今闲笑事,未必不是参农禅
章鱼和大风
我有奇问,你可准备了妙答?
【意】
借艺摹梦
三个有趣的读书癖好
从奇书《柳弧》说到历代笔记
天光和水泥间的清甘滋味
方寸小室藏天地
说“慢”
大地艺术是什么?
外一篇 书架上的夜莺
这是一部有关技艺的精彩评论集。作者按人的知觉,将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眼”,即用眼睛感知的技艺,涉及摄影、电影作品的评论;“耳”,即用耳朵感知的技艺,涉及音乐和音乐相关事物的评论;“身”,即关于身体和动作的技艺,涉及舞台、工匠等的评论;“口”,即关于表达的技艺,涉及说书、诗歌等的评论;“意”,即关于思想、意趣,涉及比较综合的技艺评论。
不同于专题性的艺术评论集,本书呈现了一个广阔而多元的世界,向读者展示了各门类技艺既各有各的精彩,又能彼此联通。其中所品评的许多作品,并不常见,却各有独到之处。如果你喜爱并关注艺术,这本书将带给你与众不同的收获与视角。
詹湛,八〇后上海人。德语译者,译有黑塞《纽伦堡之旅》及童书十余册。曾担任《上海演艺》杂志编辑。长期为《爱乐》《书城》和《新民晚报》等报刊撰稿。喜爱多种门类的艺术,也愿意接触异域文化,在写作、翻译与艺术鉴赏中了解世界与生活。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