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相声精品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传统相声精品集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6.77 5.7折 65 全新

库存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薛永年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21205169

出版时间2019-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5元

货号27942311

上书时间2024-10-29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中国传统相声精品集》作为《中国传统相声大全》的补充和精选,遵循了传统相声固有的娱乐、歌颂、讽刺等三大功能,所选作品尽量体现了全面性、科学性及代表性的原则,尤其突出了有口皆碑的名家名段以及社会反响和群众喜闻乐见等因素。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以反映传统相声全貌为主,具有研究价值;而《中国传统相声精品集》则更突出了传统相声的文学艺术价值,使之更具有可读性和实用性,为广大相声爱好者、表演研究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作者简介

薛永年,生于1941年,天津人。幼小喜爱相声,从师朱相臣。1959年赴湖北省民间歌舞团曲艺班,习学相声专业,拜师韩子康。1963年调入武汉市说唱团,1980年调任武汉市群众艺术馆少儿部主任。曾荣获文化部、中组部、全国总工会、国家广电总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等单位颁发的表演和创作金奖。著有《薛永年少儿相声作品集》《相声基础知识》;长篇小说《神眼赵二》《从大清走来》。主编作品有《中国传统相声小段经典》《中国传统相声“逗活”“捧活”“腻缝”精粹集》《韩子康说唱艺术集》等。



目录

单口相声


 


飞笔点太原 003


纪晓岚 011


君臣斗智 016


邵康节测字 021


神童解缙 037


康熙私访月明楼 055


巧嘴媒婆 072


贾行家 079


化蜡扦儿 088


珍珠翡翠白玉汤 109


连升三级 119


 


对口相声


 


八扇屏 125


夸住宅 138


夸讲究 142


对春联 150


满汉全席 159


大保镖 166


大戏魔 176


铡美案 184


地理图 198


庙游子 206


四大名旦 210


戏剧杂谈 224


黄鹤楼 243


关公战秦琼 263


汾河湾 277


改行 289


戏迷游街 307


阴阳五行 315


歪批《三国》 332


天文学 355


梦中婚 362


开粥厂 373


三性人 384


丢驴吃药 389


哭笑论 397


大娶亲 404


卖估衣 409


论捧逗 414


文章会 425


朱夫子 439


山西家信 450


传代钱 457


训子 463


打灯谜——憋“好”字 468


绕口令 477


十八愁绕口令 490


数来宝 503


对坐数来宝 509


 


群口相声·双簧


 


扒马褂 523


大审诓供 534


滑稽双簧 542


 


相声小段


 


黄白胖子 549


劝架 551


白蛇传 554


乖嘴衙役 556


好哇 558


酒色财气 560


罗圈怕 561


三言五语 563


蛤蟆鼓儿 567


反正话 569


诸葛亮借旋风 573


下象棋 575


当“字” 578


万里云南 580


找陈宫 582


谁能耐大 585


 


太平歌词·开场小唱


 


劝人方 589


闹天宫 592


老虎学艺 598


艺人忧 599



内容摘要

《中国传统相声精品集》作为《中国传统相声大全》的补充和精选,遵循了传统相声固有的娱乐、歌颂、讽刺等三大功能,所选作品尽量体现了全面性、科学性及代表性的原则,尤其突出了有口皆碑的名家名段以及社会反响和群众喜闻乐见等因素。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以反映传统相声全貌为主,具有研究价值;而《中国传统相声精品集》则更突出了传统相声的文学艺术价值,使之更具有可读性和实用性,为广大相声爱好者、表演研究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主编推荐

薛永年,生于1941年,天津人。幼小喜爱相声,从师朱相臣。1959年赴湖北省民间歌舞团曲艺班,习学相声专业,拜师韩子康。1963年调入武汉市说唱团,1980年调任武汉市群众艺术馆少儿部主任。曾荣获文化部、中组部、全国总工会、国家广电总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等单位颁发的表演和创作金奖。著有《薛永年少儿相声作品集》《相声基础知识》;长篇小说《神眼赵二》《从大清走来》。主编作品有《中国传统相声小段经典》《中国传统相声“逗活”“捧活”“腻缝”精粹集》《韩子康说唱艺术集》等。



精彩内容

飞笔点太原

 

这段相声,说的是书法家的故事。什么叫书法呀?就是写字。过去读书人都写毛笔字,写得好的,就是艺术品,可以刻成碑帖,流传后代,让大家学。说起写字,有的人学问蛮高,字写出来可实在不怎么样;有的人书没念过几本,连封平安家信都写不通,可是他的字写出来还看得过去。据说这写字一半是天才,一半是功夫。“字无百日功”,这句话不错。字写不好,架不住天天写,天分差点儿的也能写出好字来。

大家都说我的字写得就不错。嘿嘿,这可不是跟您吹,我写得还是真不错。近代的书法家敢说写不过我,何以见得呢?他们写的字只能卖,我的字不但能卖,还能当。由这一点您就知道我的书法如何啦!

解放前我时常当字,没钱花就当,找张白纸,唰唰唰写好喽拿到当铺往柜上一放:“当这个。”站柜的拿过去一看:“当多少?”“十块。”连价儿都不还就写十块。您就知道我这字写得怎么样啦!您可听清楚,是我这张字纸包着二钱重的金戒指一块儿当才当十块哪!哈哈!笑话,我的字要写得好,我就卖对子去啦!

真正写好字的,称为“书法家”,这可不容易,得大家都公认那才行哪!您看颜、柳、欧、赵、苏、黄、米、蔡,这都是大书法家,各成一派,独具一格。各人的字有各人的风格,要不怎么后来学字都学这几位呢?

有的人说这几位的字写得倒都很好,可是比不过“二王”,就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这话可不错,不但现在人说王羲之字写得好,就是当年的人,也没有说王右军字不好的。他怎么能成这么大的名呢?这里有个窍门,一来是写得真好;二来是他的字不外传,写完就烧。物以稀为贵,所以他的字越难得,就越成名。两毛钱写副春联,外送仨小福字儿,连纸钱都有啦,写得再好也成不了名呀!

王右军的真迹,别说现在找不到,就是当时也不容易呀!现在我们想看王羲之的字,就是那份碑帖《大唐三藏圣教序》。这还不是王羲之写的,是唐朝一位和尚集的。据说这位和尚给了王羲之后辈不少钱,在他家里翻,什么账本呀,对联呀,批的书呀,到处找,有一个算一个,就这么把这份碑帖凑起来的。您想,这些字能可靠吗?有些是王羲之写的,有些就不是他写的。您想:账本上那些字,有些是大师傅写的也说不定。您看看,想见王羲之的字多难呀!

现在难呀,当初也不容易。任凭给多少钱他不写呀!那些财主们,想个王羲之的单条都想疯啦!随便托谁去说,要多少钱给多少钱,王羲之就是不写。这些人一商量,怎么办呢?人多主意多,大家想出个办法来:花钱雇小偷,专门去偷王羲之的鹅。因为王羲之爱养鹅啦,“羲之放鹅”嘛!他喂了几十头鹅,一头赛一头地那么好。天天自己喂,自己刷洗,晚上自己清数,往笼子里一关。嗜好嘛!雇小偷偷他两头好的,王羲之一定得找。怎么找呢?就得写告白条。那时没报纸呀!没法儿登报呀!

嘿!这个法儿还真灵,偷了他两头鹅,果不然的第二天街上告白条就出来啦:

“本人昨晚偶然不慎,走失白鹅两头,如有仁人君子送回者酬银五两。闻风送信找到者,酬二两,决不食言。王羲之启。”

告白条这么一贴出来,大家派人撕下来分;雇小偷的钱出得多的分两张,钱出得少的分一张。拿到裱糊铺用上宣贡绫一裱,拿回家去往客厅一挂。王羲之的亲笔中堂嘛!据说,当时这么个中堂值一千两银子。您想要是搁到现在,嚯,那就值远去啦!

王羲之写了找鹅告白条的第二天,鹅就自己回来啦,也没人要钱。过了几天又丢了两头,王羲之又写告白条找鹅。就这样三四次,王羲之明白啦。“唔!这不是偷我的鹅哪,这是偷我的字哪!我不写啦!”他不是不写了嘛,这鹅也不丢啦!您就知道王羲之这字写得怎么样啦!

王羲之字写得好不但凡间公认,就是上界天庭也公认。何以见得呢?有一回,上界修南天门,门楼子修好啦,玉皇大帝想写块匾,就问太白金星:

“咱们上界谁字写得好呀?”

“启奏吾皇,上界没有写好字的。”

“一个都没有吗?不是吕洞宾写得不错吗?”

“差得远!”

“曹国舅写得怎么样呀?”

“更不行啦!”

“照你这么说‘南天门’这三个字就没人写啦!”

“上界没有,凡间倒是有一位写好字的。”

“谁呀?”

“王羲之。”

“快点派人去跟他说,要多少钱给多少钱!”

“您给多少钱他也不写。”

“那怎么办呀?”

“必须如此这般,这般如此……”——合着要王羲之的字都得用计。

太白金星当时叫过来鹤鹿二童:“你们两人变俩小孩儿,带一对好鹅,到王羲之那儿去卖鹅,他要问你,你们就这样说……”

鹤鹿二童奉命,当时就下凡啦!在上界挑了一对好鹅,一公一母,到王羲之那儿来啦!到了门口就喊:“卖鹅,卖鹅!”

王羲之正在书房喝茶哪,听到大门外边有人喊卖鹅,这倒得出去看看,他喜好这玩意儿嘛!

到了大门口一看是俩小孩儿,长得还真乖,每人穿了一身蓝布裤褂,一个人手里抓着一头鹅。

王羲之一看这对鹅:“嘿!难得,真没见过这么好的种。再说怎么喂得这么好啊?冲头上这‘包’,这没处找去,红的,比鹤顶还要红哪!”——当然啦!神仙喂的那还错得了吗?

“怎么卖呀?”

“不卖!”

“不卖你喊什么呀?”

“送的。”

“送?”

“对啦!谁要管我们哥儿俩的饭,我们就把鹅送给谁。我们父母双亡,无家无业,我爸爸就给我们留下这两头鹅。鹅就是我们的命,我们的命就是鹅。”

王羲之一听,管饭,这不算什么。

“进来吧!”

俩小孩儿跟着就进去啦。

从这天起,这俩小孩儿就算王羲之的书童啦。除了伺候王羲之以外,就是喂鹅。

自从他们俩来了以后,不但他们带来的那两头鹅长得好,连原来的鹅都变样啦!越长越肥,毛越长越亮,包越长越大。王羲之高兴啦!由物爱人,对这俩小孩儿也是另眼看待。

过了半个多月,王羲之正在书房看书哪,就听前边吵起来啦:

“你写得不好!”

“废话!你写得才不好哪!”

“你不行!”

“你不行!”

“我揍你!”

王羲之一听:“怎么啦!谁跟谁呀?”

出来一看:“噢,是你们俩呀!什么事呀?”

“先生!您不知道,我们俩在这儿写字,比谁写得好。我说我比他写得好,他不服气,还要揍我。”

“本来我就比他写得好嘛!先生您不信,您看看。”

“拿过来我看看。”

俩小孩儿把刚才写的字拿过来啦!王羲之一看,是个“南北”的“南”字。

“哟!这还能说好哪,比螃蟹爬的强不了多少。”

“先生!那这个字怎么写呀?”

“我写给你们看看。”

当时到书房找了张白纸,唰唰唰写了个“南”字。

“拿去吧!照我这样写。”——这也就是他们俩,别人别说想要,连看也看不着。那会儿这俩小孩儿真要把这“南”字拿出去卖呀,少说得值一万两银子——告白条还值一千两哪!何况一个大“南”字呢?

过了半个多月,俩小孩儿又吵起来啦!王羲之一问又是比字。比什么字呀?“门”字。王羲之又给写了一个。

没一个月又吵起来啦!不用问,还是比字,比“天”字。当然王羲之又写了一个喽!

“天”字不也写完了吗,俩小孩儿也找不到啦!王羲之还以为是拐物潜逃哪!一检查,什么都没丢。“怪事呀,怎么什么也没拿就走啦?”后来一琢磨:唔,他们不是送鹅来啦,是骗字来啦!“南天门”,这不用说一定是上界派下来的,想让我写“南天门”这三个字,怕我不写,才出了这么个主意。

这事王羲之一直没对人说过,只有我才知道。我怎么会知道呢?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嘛!

王羲之的字就有这么好,没人不服。不过也不能一概而论。其中有个人,与王羲之同朝为官。这个人叫伯喜,字写得也不错。见人就跟人讲,碰到人就跟人夸:

“我这字比王羲之也差不了多少。”

大家都说:“差多啦!给你一百年的工夫也比不上王羲之。”

“一百年?笑话,只要三年,保险跟王羲之写得一样。说不定比他写得还好!”

“别吹啦!”

“干吗吹呀?要不然明儿请桌客!连王羲之也请上,请他写个字,我看着练!三年保险一样,写得不一样,我的姓倒着写!”

“对!就这么办。”

“写得一样我们拜你为师。”

第二天果不其然,伯喜请了一桌客,王羲之也来啦。

大伙儿就说:“王先生,今儿可不是求你的字。我们跟伯喜打赌,他说请你写一个字,他拿去练三年,要是写得跟你不一样,他的姓倒写;要是一样,我们拜他为师。这个人情你可不能不做。”

王羲之一想:众情难却。一个字,写吧。当时拿起笔来唰唰唰写了个“师傅”的“傅”字。写完了就交给伯喜啦!

吃完了饭大家各自回家。嚯!伯喜可忙上啦,天天没别的,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写这个“傅”字。一天到晚写,写完了就往屋里一扔,究竟写了多少张?那就没数儿啦!反正为写这个“傅”字,磨墨用的水用了十水缸,还不是小号儿的,是头号儿的。

三年期满啦,伯喜又把上次打赌的人,连王羲之都请来啦。

“列位年兄,今儿是整三年,咱们该看看字啦!”

大家说:“对!您把字拿出来我们。”

伯喜顺手就在堆字的屋子里拿出一张来,自己也没看,就打开了!

“你们看吧!像不像?”

大伙儿一看:“噗!”都笑啦!

“怎么啦?不像也不至于笑呀!”

“您自己看看。”

伯喜一看:“唷!”脸都红啦!——怎么啦?天天写,写溜了手啦!把这“傅”字上边那一点儿忘了点啦!“这……这是怎么话说的?”

王羲之一看,当着这么些人,这多不合适呀!我来吧!王羲之拿起笔,笃!就给点了一点儿。

伯喜笑啦:“大伙儿看看!怎么样,像不像?”

大伙儿异口同声说:“像。”

“哪点儿像?”

“就是那点儿像。”——废话!王羲之点的嘛,那还不像?

这就叫:磨墨用尽十缸水,只有一点像羲之。

王羲之的字写得好,后来叫皇上知道啦!正赶上那会儿皇上重修太原府。当时下了一道圣旨叫王羲之亲自到太原府去写这三个字。

您别看玉皇大帝想叫王羲之写“南天门”得用计,皇上想叫王羲之写“太原府”就不用使计啦,赏个话就行啦!不写?他真砍脑袋呀!您想,要把脑袋砍了去,那不跟厨房请了长假了吗?

王羲之不敢不去呀!带了个小书童,骑了匹马,就奔太原府来啦。

中途路上走到一个小乡村,看见一个老太太烙饼哪,烙饼有什么稀奇呀?她这烙饼就稀奇。一张桌子,上边放着白面,和好了的。香油、花椒盐,在旁边放着。一边擀,一边放油盐,可是炉子没在桌子旁边。在哪儿哪?离着桌子足有七八尺远,铛烧得热热的。在炉子前边尺把远,放着一个笸箩。老太太把饼擀好喽,往铛上一丢,啪,贴上啦!跟着擀第二张,放油盐。等第二张擀好喽,往张饼上一顶,啪。嘿!有意思,张饼翻了个个儿,又落在铛上啦!等第三张擀好喽,往第二张饼上一顶。第二张饼翻了个个儿,把张饼给顶出来啦!不歪不斜,刚刚落在前边笸箩里。跟着又擀第四张。

王羲之一看:“嘿!新鲜,真有这种事呀!”当时下马就过去啦!

“老太太您好啊!”

“托您福,您有什么事呀?”

“没别的,我看您烙饼太新鲜啦!怎么这么烙呀?”

“这么烙快当呀?”

“怎么这么熟呀?”

“嗳!这不算什么!铁打房梁磨成针,功到自然成。还不是跟你们读书人写字一样,功夫到喽就成啦!”

王羲之把这事就记在心里啦!仍然上马奔太原府。到了太原府,知府当然出城相迎,接到府衙客厅招待。

“王大人!圣旨大概您也知道啦!”

“知道啦!”

“那就写吧!”

“好吧!”

“来人呀!”

“是!”

“预备文房四宝。”

“是!”

时候不大,笔纸砚墨都预备好啦!

知府说:“请王大人大笔一挥吧!我们瞻仰瞻仰王大人的墨宝。”

王羲之一肚子的气。怎么呢?他不愿意写呀!拿起笔来,也没打格子,也没看高矮,唰唰唰,就把“太原府”三个字写完啦。

“您拿去吧!”

“是是!”知府也没看就交给听差的啦!“叫石匠马上刻,我陪王大人饮酒,还要留王大人多住几天哪!”

听差的拿下去就吩咐石匠快刻。三个石匠早就把架子搭好啦,就等字啦。字来啦,赶紧把字在城门上一贴,拿起头石錾就刻上啦。还真是快,当天就刻好啦。交工请大人看匾。

知府一听刻好啦:“王大人,匾刻好啦,一块儿去看看吧?”

“就那么办吧!”

俩人骑上马,后边跟着兵丁就出城啦。

到城门那儿一看,大家都说好。好——好是好,就是少了一个点儿,“太原府”成了“大原府”啦!

王羲之一看:唷!我怎么这么慌呀,“大原府”,给皇上改地名,这有杀头之罪呀!

王羲之写的时候一肚子气,不愿意写呀,没留神少点了个点儿。知府也没看,这三个石匠又不识字,几下一耽误就刻上啦!搬下来重刻来不及啦,不重刻又得掉脑袋。怎么办呢?急中生智,王羲之把老太太烙饼那个茬儿想起来啦!一回身向后边跟来的兵丁说:“你们把弓箭拿一份来。”跟手有人把弓箭递过来啦,王羲之在马鞍子边上撕了点棉花,往箭头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