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摘要
本书用报告文学的方式,记述了钟扬这位植物学家,如何从一名普通的学生,一步步地成长、蜕变,*终确立自己的学术奋斗方向,并在科研学术制高点和海拔的*处砥砺前行,做出了一番惊天伟业。揭示了其奉献科研的品质、16年援藏的心路历程和丰硕成果、高瞻远瞩的种质资源寻找与保存的战略思想、立足教育的高远历史布局,为广大青少年树立一位满满正能量的时代科学家的楷模形象。
作者简介
童孟侯,曾担任《航道报》总编、《中国海员》杂志主编。出版过个人专著20本,其中报告文学集两本:《基诺啊基诺》和《现代漂流瓶》。曾经得过三次全国五一新闻奖、一次上海五一文化奖和一次“萌芽”奖。
目录
第一章 渔舟唱晚——最后的晚霞和最初的晨曦一样
都是太阳的辉煌
文学和植物学
文曲星和掉落的星
第二章 不负当年少——为什么不让我试一试
钟刚阳和钟扬
读语录和背语录
土布背带裤和牛仔裤
农民主任和不到读书年龄的学生
病休和期终考
“故事大王”和公益讲座
跳级高考和少年班
第三章 华丽转身——奋斗在路上的才子佳人
四大才子和有文化的老鼠
所为家和花为媒
给所长“送礼”和对父母尽孝
第四章 种下一片红树林——献给未来上海的礼物
红树林和“遗传学实验
援藏申请和生物多样性
第五章 高原上的绽放——西藏是每个植物学家都应该
来的地方
劳碌命和大胃王
冰雹弹子和死面饼子
拟南芥和“XZ生态型
雪兔子和深潜器
第六章 后悔的种子一这样的例子在当代中国发生,将令一代
生物学家痛心疾首
猕猴桃和杂交早稻
花匠和“著名植物学家
昆宁汉姆医生和汤执中传教士
改邪归正和重蹈覆辙
英国馆的种子和钟扬的种子
第七章 播种未来——“西藏那边需要我,那边的事业
我不能丢
实地采访和《播种未来》
戒酒和戒西藏
第八章 把种留住——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
造福万千苍生
第一的创举和最后的“你抬我
超前思维和后期处理
学生的逼问和老师的坦荡
把根留住和把种留住
第九章 山登绝顶——他是中国为数极少的战略科学家
突变基因和大流感
抗癌植物和舞台连续剧
博物馆图版和科普大讲堂
咖啡和青稞
大熊猫的抑郁症和蜗牛的快跑
第十章 至诚初心——“他如果泉下有知,一定会支持
我们的行动
内容摘要
本书用报告文学的方式,记述了钟扬这位植物学家,如何从一名普通的学生,一步步地成长、蜕变,*终确立自己的学术奋斗方向,并在科研学术制高点和海拔的*处砥砺前行,做出了一番惊天伟业。揭示了其奉献科研的品质、16年援藏的心路历程和丰硕成果、高瞻远瞩的种质资源寻找与保存的战略思想、立足教育的高远历史布局,为广大青少年树立一位满满正能量的时代科学家的楷模形象。
主编推荐
童孟侯,曾担任《航道报》总编、《中国海员》杂志主编。出版过个人专著20本,其中报告文学集两本:《基诺啊基诺》和《现代漂流瓶》。曾经得过三次全国五一新闻奖、一次上海五一文化奖和一次“萌芽”奖。
精彩内容
文学和植物学当年,在那个报告文学兴盛的时代,我曾经被作家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和《生命之树常绿》打动,前一篇写的是数学家陈景润,后一篇是写蔡希陶的。
蔡希陶是我国伟大的植物学家之一。没有他在瑞丽的森林中发现两棵巴西三叶橡胶树,哪有后来遍布云南的中国橡胶林?没有他开始种植境外来的“大金元”烤烟种子,哪有后来闻名遐迩的“云烟”?1932年的时候,他已经闯进云南原始森林,三年跋涉,风餐露宿,虫叮蛇咬,采集到1万多号植物标本和种子,却差点因为中了瘴气之毒丢掉性命。
年轻时的蔡希陶文笔相当好。鲁迅对他说:我刚看了你的一篇小说,写得很有气派,虽然是个小伙子,你有关东大汉的气派。
如果蔡希陶写下去,成为一个著名作家是不成问题的,再说还有鲁迅先生推介。可是,蔡希陶被植物迷住,不写小说了,他和鲁迅先生走了一个逆向:鲁迅从植物学、
医学“改行”,变为一个文学家;而蔡希陶,从一个出色的文学作者,转变为一个植物学家。
这样的擦肩而过很有趣,也意味深长。
伟大的德国诗人歌德,他创作了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还有结构宏伟、想象丰富、辞藻华丽的诗歌《浮士德》,这些代表作可谓传世经典。然而,歌德也是一位植物学家,和蔡希陶不同的是,他不转向,兼为文学家和植物学家。
文学和植物学是不是有一种隐秘的丝线牵扯着呢?我一
时想不清楚,琢磨了好久也琢磨不透。但是我很清楚:没有植物,这世界就“消亡”了;没有文学,人的脑袋就“消亡”了。
我所知道的一点牵连是:不少青少年,正是看了徐迟
的报告文学,高考时报考了大学的数学系和生物学系。
我老在想:什么时候我也能采访一位神秘的和文学有牵连的植物学家?或者采访一位和植物学有着深深情结的文学家?探索一下那根神秘的丝线?《中国植物志》已经出版,它有80卷,共126本,字数达到5000多万,光是目录就有厚厚的一大本,绘图就有1000多幅。让我感到欣喜的是这套书的作者达到312位之多,绘图员达到164位之多,他们整整编绘了45个年头,才奉献出如此巨著。我不相信,在这312位植物学家里找不到我要采访的对象,解不了我心头的那个结。
机会来了,2006年,上海市政府决定在建设“上海世博会”的同时,建造一个配套工程——规模浩大的上海辰山植物园。
2010年“世博会”开园前夕,我赶到辰山植物园采访了它的科研中心——植物园的首要功能不是卖门票让游客参观游览,而是搞植物研究——这时,已经有20多位植物学家汇集于此,他们悄无声息地忙碌着,要么在全围漫山遍野地跑,收集小种子和小根苗,要么一头扎在植物园潜心研究。
已经种在辰山植物园的那些小不点儿,有着比人的户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