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摘要
《中国创新背景下互联网金融新发展》的主要编写者均为建设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的主要人员,依托技术平台的技术优势,编者们能接触到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动态和数据,期望这些资料和数据能让所有人都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思考未来行业的去向,培养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互联网金融不是洪水猛兽,但在泥沙俱下的今天也需要投资者练成一双火眼金睛,这也是《中国创新背景下互联网金融新发展》的初心和愿景。
目录
章 国内外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1.1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概况
1.1.1 背景和意义
1.1.2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原因分析
1.1.3 互联网金融对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1.1.4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
1.2 其他国家和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概况
1.2.1 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1.2.2 英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1.2.3 法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1.2.4 德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1.2.5 亚太地区(不包含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1.3 国内外互联网金融发展比较
第二章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差异与关系
2.1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差异
2.2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关系
2.3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第三章 互联网金融定义和业态分类标识规范
3.1 互联网金融定义
3.2 国际互联网金融业态分类经验
3.3 国内互联网金融业态分类经验
3.4 基于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的业态分类规范
3.5 互联网金融业态规范的改进难点及展望
第四章 互联网金融格局(上)——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
4.1 互联网支付
4.1.1 互联网支付的定义
4.1.2 互联网支付发展历程
4.1.3 互联网支付发展规律及现状研究
4.1.4 互联网支付巨头——支付宝
4.1.5 中国移动支付现状
4.2 P2P网络借贷
4.2.1 P2P网络借贷行业整体发展情况
4.2.2 P2P网络借贷行业分地区发展情况
4.2.3 P2P行业规模、用户情况现状
4.2.4 P2P平台企业贷款分析
4.3 互联网保险
4.4 互联网基金销售
4.5 互联网资产管理
4.6 持牌交易所
4.6.1 经营主体分析
4.6.2 分支机构情况分析
4.6.3 用户情况分析
4.6.4 关联网站访问情况分析
4.6.5 关联移动APP情况分析
4.7 当前互联网金融典型风险
4.7.1 涉嫌诱导性宣传
4.7.2 收益率过高
4.7.3 涉嫌自融自保
4.7.4 网贷平台突破借款余额上限
4.7.5 涉嫌虚假国资背景和银行存管
4.7.6 服务器部署在境外
4.7.7 网站未备案及备案造假
4.7.8 涉嫌无资质开展业务
4.7.9 仿冒网站
4.7.10 涉嫌非法外汇交易平台情况
第五章 互联网金融格局(下)——互联网金融的新业态
5.1 互联网股权众筹
5.1.1 互联网股权众筹整体发展情况
5.1.2 股权众筹行业分地区发展情况
5.1.3 中国互联网股权众筹发展现状
5.2 互联网催收
5.3 现金贷
5.3.1 整体情况
5.3.2 地域分布
5.3.3 用户
5.3.4 平台运营情况
5.4 微盘交易所和其他非持牌交易所
5.4.1 微盘交易所
5.4.2 其他非持牌交易所
5.5 其他高风险互联网金融新业态
5.5.1 信用卡套现
5.5.2 游戏理财平台
5.5.3 互联网购物全返平台
5.5.4 外汇理财
5.5.5 传销币(假虚拟货币)
5.6 理性看待区块链应用
第六章 互联网金融法律
6.1 现阶段的法律框架和思想
6.2 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分析
6.3 P2P网贷法律规定
6.4 互联网众筹
6.5 互联网保险
6.6 第三方支付
6.7 虚拟货币与其他业态
6.8 非法集资
6.9 小结
第七章 互联网金融监管总体思路研究
7.1 国外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
7.2 中国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
7.2.1 现阶段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思路
7.2.2 当前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存在的难点与问题
7.2.3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顶层设计路线
7.2.4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具体实施方法
第八章 互联网金融监管规则与监管流程框架
8.1 互联网金融监管规则
8.2 互联网金融监管流程
8.3 互联网金融监管完善建议
第九章 互联网金融风险测算方法
9.1 互联网金融潜在风险分析
9.2 P2P网贷平台风险评估与预警
9.2.1 异常P2P平台风险特点分析
9.2.2 构建P2P平台风险预警模型
9.2.3 结果分析
9.3 股权众筹风险评估与预警
9.3.1 股权众筹平台评估指标体系
9.3.2 股权众筹平台底层数据采集及处理
9.3.3 股权众筹平台特征分析
9.3.4 股权众筹平台动态综合评价
9.3.5 股权众筹平台动态综合指标计算
9.3.6 结果分析
9.4 互联网金融体系中的风险扩散与防控研究
9.4.1 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复杂网络建模及分析
9.4.2 基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相关性的复杂网络建模
9.4.3 基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用户耦合关系的复杂网络建模
第十章 互联网金融风险平台构建方法探讨
10.1 基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资产结构的复杂网络建模
10.2 互联网金融平台一资产的二分网络
10.2.1 风险扩散的算法
10.2.2 示例
10.3 互联网金融平台市场风险的传播模型
10.3.1 基于经典疾病传染模型的互联网金融市场风险传播
10.3.2 基于经典疾病传染模型的互联网金融市场风险传播模型
10.3.3 传播模型实例
10.3.4 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可能面临的问题
10.4 风险动态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框架
10.5 配套监管机制
10.6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中国创新背景下互联网金融新发展》的主要编写者均为建设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的主要人员,依托技术平台的技术优势,编者们能接触到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动态和数据,期望这些资料和数据能让所有人都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思考未来行业的去向,培养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互联网金融不是洪水猛兽,但在泥沙俱下的今天也需要投资者练成一双火眼金睛,这也是《中国创新背景下互联网金融新发展》的初心和愿景。
精彩内容
《中国创新背景下互联网金融新发展》:
(8)互联网金融构建了新的信用评价体系
互联网金融企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去获取客户消费信息,大量的数据为网商提供了个人信用值,通过对客户消费信息的仔细分析得出客户购买能力、购买倾向、还款能力等信息,组成各项工作的信用评价要素,从而构建起不同于传统金融机构更全面的信用评价体系。
(二)消极影响
(1)打破传统金融独占支付业务的格局
支付业务是传统金融基础长久的业务。传统金融支付却需要在实体地点,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手续后才能办理资金清算和支付业务。第三方支付以移动支付为主体,它可跨越时间地点的限制通过移动网络、无线网络等完成金融资金交易,后达到随时随地进行资金支付等需求。第三方支付涵盖线上线下,随着其应用范围的逐步扩大以及单笔支付额度的增大,客户将更加倾向于第三方支付,突出表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等小额支付结算层面。第三方支付丰富了消费者的支付选择,降低了消费者的支付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传统金融独占支付业务的格局。
(2)互联网金融降低了传统金融的信息资源利用率
互联网金融短期内抢夺市场占比,很大程度是强调资金信息全面的重要性。现代商业竞争本质上就是对信息的争夺,谁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多的信息量,发布更多的信息给群众,更好地服务于群众,谁就是整个竞争市场中的佼佼者。互联网金融利用云计算等高科技信息技术工具抓取供应商的经营,消费者等核心信息资源,运用大数据平台创造大量交易机会。因此,传统金融的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日益下降,信息资源的发布机会日益减少。客户只需在线搜索,在线交易,及时通信,及时查询信息和交易记录就可以轻而易举解决难题。传统金融大部分商户信息数据被电商企业取代,客户信息排他性日渐明显,互联网金融的信息效率总是快于传统金融,企业和商户的消费习惯、交易行为渐渐发生革命性改变,使原本掌握了重大客户信息的传统金融机构因为商户习惯被电商平台改变后变得难以琢磨,难以监测评估,如果传统金融只是掌控静态和零散的信息,缺少对客户全面实时的了解,就会形成信息层断裂,信息资源利用率下降甚至丧失。
(3)互联网金融弱化了传统银行在金融界的主体地位
在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的金融模式下,资金的需求方与供给方无须传统金融机构提供中介的功能,双方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快速找到匹配对象从而直接完成资金的融通,导致交易成本和信息获取的成本降低,商业银行、交易所等传统金融机构的资金中介作用将逐渐被弱化;移动支付、社交网络等新技术和工具的应用,导致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将大大降低,传统金融机构的信息中介作用也逐渐被弱化。此外,相当一部分互联网企业从非金融领域不断向金融领域渗透,无论是第三方支付,还是P2P、众筹等借贷融资平台,都对银行的传统存贷业务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增加了用户将银行活期存款转入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可能,存贷业务量的减少将直接制约传统金融的发展,弱化了传统银行在金融界的主体地位。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