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摘要
基于电视在乡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张玉荣老师在发展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中,去认识电视信息对乡村发展的助推作用,充分展示改革开放后电视在乡村生活的巨大变化。以往的研究中,研究重点更多在传播者对内容的设定上,忽略了乡村受众对电视节目内容的认知和反映。此书稿中,受众接受到信息后对生活进行的主动改造是笔者的研究重点。通过不断获取的电视信息,乡村受众对民主政治、农业科技、教育、婚恋、宗教、娱乐都有了不同的认识,相应对生活进行了调整,充分显示了电视在他们生活中起到的“放大器”的作用。
作者简介
泽玉(张玉荣,1973年生人,藏族),西藏林芝人,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完成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教育,获文学博士学位。届(1985级)内地西藏班学生,曾就读于绍兴、成都等地的西藏中学。本科毕业后(1992级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曾在西藏电视台工作17年,现在西藏民族大学任教。
目录
第1章 绪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传播与西藏社会
2.1 传统传播方式
2.2 新西藏建立与大众媒介的诞生
2.3 各种媒体在西藏乡村扮演的角色
2.4 西藏电视事业的发展
第3章 电视与乡村的变化
3.1 电视功能与西藏乡村现代化过程
3.2 电视与西藏乡村自我认知
3.3 电视与乡村政治
3.4 电视与乡村生活品质
3.5 电视对日常生活与婚恋的影响
3.6 电视与乡村娱乐
3.7 电视与宗教生活
第4章 电视在乡村的挑战与突破
4.1 乡村社会的存在
4.2 电视传播内容优化思考
4.3 电视在乡村传播的深化
4.4 电视传播有所突破的核心节点
第5章 未来与希冀
5.1 电视:下一阶段目标
5.2 前路:新媒体进入乡村生活
5.3 期待:融合、弘扬与突破
结语
附录1 在藏调查地点图
附录2 调查问卷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内容摘要
基于电视在乡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张玉荣老师在发展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中,去认识电视信息对乡村发展的助推作用,充分展示改革开放后电视在乡村生活的巨大变化。以往的研究中,研究重点更多在传播者对内容的设定上,忽略了乡村受众对电视节目内容的认知和反映。此书稿中,受众接受到信息后对生活进行的主动改造是笔者的研究重点。通过不断获取的电视信息,乡村受众对民主政治、农业科技、教育、婚恋、宗教、娱乐都有了不同的认识,相应对生活进行了调整,充分显示了电视在他们生活中起到的“放大器”的作用。
主编推荐
泽玉(张玉荣,1973年生人,藏族),西藏林芝人,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完成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教育,获文学博士学位。届(1985级)内地西藏班学生,曾就读于绍兴、成都等地的西藏中学。本科毕业后(1992级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曾在西藏电视台工作17年,现在西藏民族大学任教。
精彩内容
这样的变化可以信手拈来,比如农牧民居住的帐篷都有了不同。过去牧民转场时带的更多的是保暖却很重的牛毛帐篷,但这两年越来越多的轻巧帆布帐篷取代了牛毛帐篷。有朋友告诉我,他的家乡户外专卖店中的常客是牧民,牧民喜欢户外登山鞋、防风衣,这样的一套装备特别适合在野外放牧。
骑马放牧逐渐被骑摩托车放牧取代。我在昌都地区同卡乡的村庄中目睹了一次驻村工作队召集牧民开会的情形,陆续到“会场”(村里平的草坝子)的牧民无一不是骑摩托车来的,没有一匹马出现在会议现场。驻村队工作人员介绍说,这几年牧民买摩托车政府还有一定的补贴。牧民选择摩托车的首要标准是马力要大。摩托车销售商也看准了牧民的心思,在宣传自己的产品时首先告知的就是马力问题。大马力的摩托车满足了牧民翻山越岭的需求,无论是陡坡还是窄道,牧民负重骑行的技术都相当过关,似乎每一个都是摩托车拉力赛的选手,而这些选手基本都没有驾驶执照,当然,在草原上也不需要执照这样的东西。
在昌都地区,尤其是采挖虫草致富的牧区青年,夏季他们会带着鼓鼓囊囊的钱夹到城镇采购符合他们审美的衣服、物品,这些年轻牧人用着苹果、三星手机,他们也是网络的率先体验者,对时下流行的微信毫不陌生.尤其乐于用微信传图。
这样的消费观对牧区的寺庙中的年轻人同样有影响。察雅寺的次仁罗布在学习使用电脑,他已经学会了制作表格,这让他觉得收获很大。在接触电脑的过程中,他获取的信息远多于同伴们。他买手机就不单考虑信号敏感度,还考虑品牌,他后选择的酷派手机是他认为价位合适、功能都还不错的手机。
对于酒的消费选择,变化也是显然的——电视中不时播出的酒广告深深印刻在农牧民受众的心底里,加深了他们对各种酒的认识。他们不再总是喝家酿的青稞酒,尤其是年节期间,取而代之的是瓶装的啤酒或更高档一些的罐装啤酒。在日喀则,一位被访问者告诉我,请客人喝啤酒比请喝青稞酒更有面子。
从自给自足的生活形态转换到不时要去街市购买各种必需品的形态,农牧民的生活方式变化显著,媒介信息在其中的引导作用极为显著。不断扑面而来的商品信息在一些农牧民中也引发了一轮轮攀比之风,有些农牧民为了更好地生活,愿意用政府给的补贴或自己争取的小农贷款作为启动资金,做些小本生意,以期望生活得到更广泛的改善;还有一些农牧民也学会了“面子工程”,不惜借债让自己的房子更大、更漂亮,难以作长远考虑。对于相互间的攀比,人们并不完全持反对态度,“没有攀比就没有进步”这样的话题也时常出现在他们的讨论中。
物质消费加速了传统农牧区众多传统观念的瓦解,甚至改变了沿袭多年的交往和娱乐方式:在深远的草原上,露天摆放的台球桌边围着放牧归来的农牧民台球高手,他们打着电话、喝着啤酒——或者,我们可以这样去看待社会发展中的消费主义,它其实打破了固有的生活形态,让生活的方式更加丰富多彩,让现实生活变得更加方便,知识信息的传播更加迅捷。
值得思考的是,在变化相对迅速的农牧区该实施怎样的消费引导?该怎么树立物质金钱观念?要预见到假货泛滥,“唯金钱至上”的观念对农牧民的影响也会根植下去,限度,它会对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产生影响。依照安东尼·吉斯登的理论,“信任是信心的一种特殊类型……从根本上来说,信任不是与风险而是与突发事件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假货泛滥等社会现象要看到更深远的影响,它实际上会影响农牧民对社会的信心,会形成他们对外部世界的一种认知。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