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61.86 4.8折 ¥ 128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鲁枢元、刘锋杰等著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3953805
出版时间2018-08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28元
货号25351629
上书时间2024-10-28
绪 论 时代长河的文学倒影
由20 世纪70 年代末开启的中国社会的新时期,不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六十余年的历史中拥有重大转折意义与开拓意义,即使在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社会变革中也应是富成效的历史阶段。而文学艺术则又是这个历史阶段中一个异常活跃、异常敏感而又复杂多变的领域。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对于中国民众的思想解放、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对于中国新的政治局面的形成与拓展以及对于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加强,均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仅就新时期的文艺理论建设与文艺批评实践来说,无论从文化史还是思想史,学术史还是心态史的哪一方面讲,都拥有与“五四时期”同样重要的地位与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影响必将持续下去。
如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的交流、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求更加紧迫,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这一宏大战略布局中,文学艺术作为时代精神与民族情感的象征,其重要意义不容忽视。而文艺理论建设、文艺批评研究作为哲学社会科学战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疑也应当深入贯彻落实“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文化战略方针,认真梳理新时期四十年来积淀下的实践与文献,深入总结其经验与不足,从而为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历史参照。
关于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与文学批评研究,已经有许多成果发表出版,这无疑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方便。但同时,至少就目前的态势而言,留给我们深化与创新的空间也就不是很多。况且,新时期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由于处在开放多元的时代,新论层出、新潮迭起,各种观点错综交织,充满复杂性,许多问题至今仍未尘埃落定,如何总结这段当代文论史,难免见仁见智。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希望尽量站在我们自己的观察视角,立足自己的学术立场,发挥我们自身的某些优势,对这个非常时代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走过的道路做些清理,对其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不足做出评价。
新时期文学理论与批评是新时期以来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伴随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在中国并没有过时,它仍然发挥着整体的作用。所以必须在清晰认识新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整体发展与运行的情况下,才能清晰地认识新时期文学理论与批评的一系列论争,揭示它的动力系统、变迁原因与内在规律特征。脱离时代现实的文论是不存在的,单一的、封闭性的研究,将无法解读文学在这一伟大时代的历史倒影。但也要避免过去的简单化倾向,即将文学理论与批评的问题全部还原为政治、经济的问题,同样需要确认文论发展可能出现与政治、经济发展不完全对应的问题,文论的阶段划分与性质分析仍然具有文论的学科增长特性,并体现出对于政治、经济的某种程度的独立性与超越性。如1990年代初期出现的人文精神讨论与其时市场经济的启动之间,1990 年代末期开始兴起的生态批评与21 世纪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之间,就体现了审美现代性与经济现代性之间的不对称,证明了文艺理论的发展具有积极介入政治、经济发展的某种纠正力量。(以下略)《新时期40年文学理论与批评发展史》是著名学者鲁枢元教授率领团队完成的一部中国近40年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发展的总结性著作,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与文学批评研究”的结项成果,也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之一。本书以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建设与文学批评实践的整体发展为思考对象,联系当代社会现实;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文艺观念、道德规范、人文思想,展现中国古代文论的永恒价值和不朽贡献;结合西方现代文学思潮,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中确立中国新时期文学发展的独特地位。通过梳理中国近40年来的文学批评及理论建设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扬弃,与世界文学思潮间的相互影响和吸收,本书在古今中外的视域下重新确立了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地位和价值,为新时期中国文学理论建设、文学批评实践的发展轨迹,勾画出一份清晰的蓝图。
鲁枢元
绪论时代长河的文学倒影
章新时期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发展分期、基本特征与历史定位
节何谓“新时期”的文学与文论?
一、从“新时期”到“新时期文学”
二、从“后新时期文学”到“新世纪文学”
三、“新世纪文论”与“文学理论三十年”
四、关于“时期”问题的辨析
第二节新时期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三个阶段
一、拨乱与反正(1976—1989年):重释文学的特性
二、受困与固本(1990年代):文论话题的重建
三、分途与坚守(2000年后):再询文学的意义
第三节新时期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新时期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范式转型
节新时期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三种范式
一、社会政治范式
二、审美范式
三、文化研究范式
第二节从社会政治范式到审美范式的转型
一、文学理论与批评中的范式转型
二、社会政治范式的危机
三、审美范式的建立
第三节从审美范式到文化研究范式的转型
一、审美范式的危机
二、文化研究范式的建立
第四节范式转型的原因
一、1980年代的思想背景:审美范式兴起的原因
二、1990年代的知识状况:文化研究范式兴起的原因
第三章文学性质的多维认知
节反思阶段:文学性质论争
一、“写本质”与“写真实”之争
二、《论文学的主体性》与文学性质问题
三、《历史无可避讳》和文学性质论争
第二节建构阶段:多维度尝试
一、“系统论”与文学的基本性质
二、“向内转”同文学性质的认知
三、新时期教材中的文学基本性质
第三节调适阶段:关系主义与文化研究
一、观念的调适
二、关系主义的提出
三、文学本质的多维认知
小结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化
节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再出发
一、简单的历史回顾
二、译介与研究情况综述
三、教学与教材情况概观
第二节从“阶级论”到“人性论”的文学观
一、阶级性与人性
二、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
三、人学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文论
第三节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一、意识形态
二、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论争
三、文学审美意识形
第四节文学生
一、发生与创构
二、深化与细化
三、成绩与问题
第五节实践存在论
一、实践及实践美学
二、实践存在论美学
三、对文学观念的启示
第六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的建构
二、中国化路径的探索
三、现实主义问题的深化
四、与中国古代文论的结合
五、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六、与形式主义文论的结合
第五章古代文论之现代转换
节古代文论之现代转换的意义
一、古代文论之现代价值
二、西方理论的意义
三、从比较到“打通”
四、内容与形式
第二节古代文论之现代转换的定位
一、主体性的崛起
二、承载意义之“舟”
三、文化研究
第三节古代文论之现代转换的出路
一、从建构到解构
二、多元、跨学科与对话
第六章新时期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节跨学科研究的内涵和文学跨学科研究的范畴
一、跨学科与跨学科研究的内涵
二、文学跨学科研究的范畴
三、新时期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动力分析
第二节新时期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发展进程和主要形态
一、文艺心理学:“人学”旗帜下的文艺学跨界
二、文艺学的科学主义探索:科学新方法论的借鉴与拓展
三、文学人类学: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野
四、生态批评:全球生态危机的文艺学思考
第三节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争议与辨析
一、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合法性和可能性问题
二、文学跨学科研究的范式与文学本位问题
三、中国文学跨学科研究过程中的困难及其修正方略
第七章新时期的文学批评实践
节文学批评主体的自觉
一、方法论与主体意识的觉醒
二、关注艺术形式的意味
三、开掘批评理论的资源
第二节大众传播对批评空间的重构
一、传媒力量楔入批评空间
二、批评空间的多层结构
三、传媒规则制导批评实践
四、批评功能的转换与迷失
第三节大众文化的批评话语
一、新闻对批评的僭越
二、面对大众文化的两难
三、文化研究的兴起
第四节女性主义批评
一、女性主义浮出地表
二、对女性批评的批评
三、女性主义批评的理性趋向
第五节1990年代文学现象批评
一、王朔现象折射的批评主体情境
二、围绕“现实主义冲击波”的争议
三、“另类”写作对批评的挑战
第八章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文艺批评领域拓展
节大众文化的兴起
一、众说纷纭的“大众文化”
二、“范式”转型与重编“文化地图”
三、“典范”转移与大众审美文化崛起
第二节文化消费的流行
一、“文化”商品化及其价值偏向
二、经典在“延异”中解构
三、知识传媒化与“趣味性”讲评
四、“媚俗化”:知识意义的消解
第三节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一、后现代议程与审美文化转向
二、审美日常化的话语困境及人文批判
第四节大众文化崛起与文艺批评的维度拓展
一、文艺发展的多样性
二、文艺批评领域的维度拓展
第五节大众文化的价值重估与重建
一、描摹大众文化价值的实然图景
二、规划大众文化价值的应然愿景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外国(文)参考文献
《新时期40年文学理论与批评发展史》是著名学者鲁枢元教授率领团队完成的一部中国近40年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发展的总结性著作,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与文学批评研究”的结项成果,也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之一。本书以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建设与文学批评实践的整体发展为思考对象,联系当代社会现实;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文艺观念、道德规范、人文思想,展现中国古代文论的永恒价值和不朽贡献;结合西方现代文学思潮,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中确立中国新时期文学发展的独特地位。通过梳理中国近40年来的文学批评及理论建设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扬弃,与世界文学思潮间的相互影响和吸收,本书在古今中外的视域下重新确立了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地位和价值,为新时期中国文学理论建设、文学批评实践的发展轨迹,勾画出一份清晰的蓝图。
鲁枢元
祖籍河南开封市,出生于1946年1月。苏州大学文学院退休教授。现任黄河科技学院特聘教授、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创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项目中国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文艺学跨学科研究,在文艺心理学、文学言语学、生态文化及生态文艺学诸领域有开拓性贡献。1988年被国家人事部遴选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主要著作有:《创作心理研究》、《文艺心理阐释》、《超越语言》、《精神守望》、《生态文艺学》(获中国图书奖)、《生态批评的空间》、《文学的跨界研究》、《陶渊明的幽灵》(获鲁迅文学奖)、The Ecological Era andClassical Chinese Naturalism:A Case Study of Tao Yuanming等。主编有《文艺心理学著译丛书》、《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生态批评学术资源库》等。2018年荣获世界生态文化界第11届“柯布共同福祉奖”。章新时期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发展分期、基本特征与历史定位
新时期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发展,虽然只有短短的近四十年,但由于这个近四十年在中国当代史上的重要转型作用,因而变得十分重要。关于它的研究,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在20世纪末,展开了关于百年中国文论的研究,其中涉及了对于新时期文学理论与文艺批评的评价;一个是2007年前后,正值新时期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发展三十年,在纪念改革开放的整体思路下专门讨论了它的得与失。这两种研究虽然提出了诸多有益的评价意见,但起因都源于时间意义上的纪念性质而难免不够深入。今天,我们再接着来评价这段文论史,意在借助于它的转型特性,探讨其生成、转型与发展的规律,深化对于文论与批评自身的认识。鉴于此,本文将对这一文论史现象做出整体的评估。
节 何谓“新时期”的文学与文论?
人们为什么要将近四十年来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发展命名为“新时期”的文论与批评?原因在于肯定“新时期”所代表的正面价值,否定“旧时期”所代表的负面价值。这仍然延续了“五四”以来讨论中国文化变迁时的一个基本思维框架,即通过“新旧对立”来达到“除旧布新”的目的。同时,这也是一种政治思维方式的产物,与“新中国”与“旧中国”的社会对立相对应,体现了对于新的政治格局的向往,对于旧的政治格局的抛弃。所以,认识新时期文论与批评的发展,离不开认识新时期以来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整体发展。
一、从“新时期”到“新时期文学”
“新时期”是相对于“旧时期”而言的。但何时启用“新时期”呢?从知网搜寻可知,始于1949年3月5日—13日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会上强调“过去工作重点在乡村的时期已经结束,从今以后开始了党的工作重点在城市,而又兼顾乡村的新时期。”此后“新时期”一词开始流行起来,用关键词“新时期”检索“全文”,在1950年就多达23篇,这些文章与中共会议精神一致,主要是谈经济工作重心的转移。这是中共在取得全国政权后,欲将权力的中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实现由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再次较多地使用“新时期”一词是在中共八大二中全会以后,这次会议认为中国已经取得了经济战线、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胜利,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强调中国正进入以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此时的“新时期”一词仍然偏向指称经济建设进入了新时期。1958年、1959年、1960年使用“新时期”的频率较高,与此次会议精神相关。但开始有学者将其使用在电影批评上,出现了王阑西的《迎接电影事业的新时期》(1958)一文,该文认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飞跃发展的形势下,电影事业也应该相适应地发展,四个月来的事实也同样地可以证明: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办电影事业是完全可能的,近的情况不是说明以同样的人力、物力或者更少的人力、物力可以做出更多的事吗?”该文预言:“实现这些措施,中国人民电影事业,就将要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在已有的基础上,更大规模地遍地开花地发展起来。”在此后的一个较长时期里,却较少使用“新时期”一词。原因可能是这是一个偏重强调经济建设的词语,而此后的重点一直在强调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这个词语的含义已经不再符合时代需要了。
到了1978年,“新时期”的使用呈现井喷状态,这与1978年2月26日—3月5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有关,在会上,华国锋做了《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一九七八年二月二十六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革”,“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并明确提出了“三年来的斗争和新时期的总任务”,强调把揭批“四人帮”的斗争进行到底,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加强政权建设,加强各族人民的大团结等。报告所提到的核心问题是: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大路线,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深入开展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在21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可以说,此时提出的“新时期”,是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
历经“文革”的中国人从报告中看到了生活的新希望,所以“新时期”迅速成为人民群众所向往的新生活,一时间,“新时期”成为流行词语。查知网可知,是年涉及“新时期”的文章高达700多篇,出现了诸如贺敬之的《戏剧创作要为新时期的总任务服务》(1978)等文,表明这一概念不仅指称经济建设,同时也指称文化建设。贺敬之指出:“打倒了‘四人帮’,我们的国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们的文艺工作,也进入了无产阶级文艺发展史的新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总任务服务,这就是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具体的体现。这是当前文艺工作的出发点,是方针问题,路线问题。”可见“新时期”作为政治术语,包含了对于“文革”的否定,对于过去极左的政治路线、经济方针与文化政策的否定。由于“新时期”与实现“四个现代化”相关联,预示着一个新的经济建设时代的到来。但不可否认,刚刚使用“新时期”时,还与“旧时期”的话语相粘连,所以,
新时期40年文学理论与批评发展史
全新广州
¥ 61.03
新时期40年文学理论与批评发展史
九五品廊坊
¥ 65.00
新时期40年文学理论与批评发展史
九品北京
¥ 58.02
新时期40年文学理论与批评发展史
全新广州
¥ 61.03
新时期40年文学理论与批评发展史
全新广州
¥ 63.03
新时期40年文学理论与批评发展史
九品北京
¥ 57.82
新时期40年文学理论与批评发展史
全新保定
¥ 51.50
新时期40年文学理论与批评发展史
全新南昌
¥ 53.56
新时期40年文学理论与批评发展史
全新成都
¥ 55.06
新时期40年文学理论与批评发展史
全新北京
¥ 36.10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