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研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53.94
7.9折
¥
68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黄少华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9297
出版时间2017-12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25211014
上书时间2024-10-2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互联网对政治参与的影响是备受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关注的重要议题。《城市居民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研究》主要基于社会学理论视角,并结合政治学和传播学理论,遵循实证研究范式,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数据和资料收集方法,以及统计分析、类属分析等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对城市居民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结构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在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引导和控制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黄少华,法学博士,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特聘教授,浙江大学传媒与靠前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网络社会学研究。
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委托项目等课题10余项;在《新华文摘》《新闻与传播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网络空间的社会行为:青少年网络行为研究》(人民出版社)、《虚拟世界中的道德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著作10部。
目录
目录
前言
**章 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1
**节 问题的提出 1
第二节 网络政治参与研究现状 6
第二章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21
**节 理论视角与研究假设 21
第二节 研究方法 30
第三章 上网动机、网络意识与网络行为 38
**节 上网动机 38
第二节 网络意识 48
第三节 网络行为 57
第四节 上网动机、网络意识与网络行为的关系 72
第四章 网络政治参与行为 75
**节 网络政治参与行为量表的编制 75
第二节 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结构与现状 86
第三节 线下政治参与行为 96
第五章 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 103
**节 社会资本与网络政治参与行为 103
第二节 文化资本与网络政治参与行为 116
第三节 政治动机与网络政治参与行为 124
第四节 网络政治意识与网络政治参与行为 131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141
**节 结论与讨论 141
第二节 政策建议 149
参考文献 156
附录一 城市居民网络行为调查问卷 165
附录二 网络道德同侪压力测量:量表编制与检验 172
索引 183
后记 187
内容摘要
互联网对政治参与的影响是备受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关注的重要议题。《城市居民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研究》主要基于社会学理论视角,并结合政治学和传播学理论,遵循实证研究范式,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数据和资料收集方法,以及统计分析、类属分析等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对城市居民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结构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在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引导和控制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政策建议。
主编推荐
关注网络政治议题的研究人员及高等院校社会学、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等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
精彩内容
**章 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节 问题的提出
20 世纪下半叶,三个独立的社会进程,即管理的灵活化及资本、生产和贸易的全球化,以个人自由和开放交流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观的全球性扩张,以及以微电子技术革命为基础的计算、通信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几乎同时出现(曼纽尔 卡斯特,2009:16)。这三个看似独立的进程,共同推动着一种以网络为基础和主要特征的新社会结构的崛起,推动着人类社会快速迈向一个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今天,作为一种兼具经济性、社会性、政治性、文化性的技术,互联网正越来越密切而深入地融入人们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之中,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变量,而且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变量。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与互联网相连,获得一个新的社会身份—“网民”。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的调查,截至2015 年12 月,中国的网民规模已达到6.88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首次超过50.0%,攀升至50.3%。互联网不仅迅速改变了人们的通信方式,而且全方位改变了人们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信息搜寻、移动媒体、网络互动、电子商务、网络消费、电子政务、网络参政、网络游戏、虚拟现实等网络应用形式的不断涌现,使得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交往和娱乐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借助网络,人们可以接收新闻、发布消息、通信联络、看电影、听音乐、收发邮件、结交朋友、撰写日记、表达意见、分享心情、购物、下载资料、玩游戏、参与政治和社区活动。互联网大大拓展了人类的生活和行为空间,由互联网崛起而形塑的网络空间,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一个全新场域①,也因此成了社会行为研究的一个全新场域。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目前所有社会科学议题,都已无法忽略互联网这一重要的变量。其中,互联网对政治生活的影响,更是得到了国内外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从技术的角度来说,网络空间是一个开放、匿名、弹性、流动、去中心、网络化的空间,这一技术空间为社会行动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正如曼纽尔 卡斯特(Manuel Castells)所说的,一旦经由人们的社会行动,将互联网的这种技术特性扩展渗透到整个社会,就会导致社会生产、经验、权力和文化过程的实质性转变(曼纽尔 卡斯特,2003:567)。可以肯定的是,互联网的快速扩张,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政治参与方式的转变。互联网塑造了一个不需要身体共同在场的虚拟公共空间,因而大大拓展了政治参与的实践空间。
首先,互联网为政治参与创造了一个虚实交织的实践空间。网络空间不仅是一个技术空间,而且是一个由共识、想象和兴趣凝聚而成的新社会空间。在这一社会空间中,各种传统的社会边界和社会机制正在发生转变。例如,拟像符码取代工业时代的生产,成为构造社会结构和经验结构的基本力量,并消解了拟像与真实之间的差别。在网络空间中,拟像与真实之间的界限已经内爆,其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不仅拟像与真实之间,而且存在于全球空间与地方空间、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前台区域和后台区域之间的社会边界,也都开始变得来越模糊不清,人们越来越生活在一个超越现代社会二元区分的混合世界中(黄少华,2003)。互联网通过对各种现实社会边界的不断消解和重建,创造了一个新的行动空间,吸引持有各种不同观点的人参与其中,就共同关心的公共议题和公共事务展开交流、讨论和行动。这是一个比现实社会空间更加广阔、开放、自由、灵活、自洽的公共空间。
其次,互联网使信息的获取和传播变得十分容易,并因此提升了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加了其政治和社会宽容度。尤尔根 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认为,政治信息的获取,是政治参与行为产生的前提。网络媒介的兼容性、交互方式多样性特点,使其汇集、传播的信息十分庞大和丰富,这有助于网络使用者扩展政治视野,增加政治知识,减少政治冷漠。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不同,互联网不仅使巨量信息的快速、廉价传播变得可能,而且极大地方便了网络使用者主动发布信息。这种主动发布,有助于提升民众的政治兴趣和政治效能感,提升民众参与政治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网络空间中多元政治信息的呈现、传播和交汇,以及各种不同观点的分享、争论、竞争和交锋,也有助于增强人们对不同意见、观点的容忍力与接纳力,培育理性政治参与所需要的宽容精神。
*后,互联网具有强大的社交功能,网络互动的便捷、低成本、跨时空限制、身体不在场、开放、方便在线交流等特点,特别适合于培植社会资本、扩张社会网络、发展集体认同、增进群组成员之间的信任。网络互动不仅有助于扩展人们的社会关系网络,而且有助于地理上分离的人们组成各种类型的在线社会团体,如兴趣小组、宗教团体、健康团体、公益团体、单身母亲团体等,并帮助团体成员展开有效的社会沟通、社会动员和社会支持。这种在线社会团体,有助于促进团体成员的在线甚至线下政治参与。同时,网络互动建构的松散关系网络,能够为人们提供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源,对于促进政治参与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中国,网络空间作为民众参与政治生活的全新场域,其影响力已开始凸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0 年6 月8 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显示:“中国现有上百万个论坛,2.2 亿个博客用户,据抽样统计,每天人们通过论坛、新闻评论、博客等渠道发表的言论达300 多万条,超过66%的中国网民经常在网上发表言论,就各种话题进行讨论,充分表达思想观点和利益诉求。”在网络时代,网民的许多在线行为都打上了政治参与的烙印,他们在网上对政治和公共议题的关注、表达、讨论、动员和行动参与,都在深刻地影响着现实政治生活的面貌。无论是“两会”期间的网络议政,还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网民的在线交流;无论是网民发起的针对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抗议运动,还是针对政府官员的网络监督,都表明互联网在今天已经成为推动民众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舞台。互联网不仅扩展了政治参与的主体,提升了普通网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增强了网民的话语权,而且拓展了政治参与的渠道和形式,丰富了政治参与的内涵,降低了政治参与的成本,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出现,使人们能够更加有效地超越甚至摆脱时空的制约与束缚,随时随地在网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移动网络技术对交互性的巨大提升,不仅引发了信息大爆炸,有助于人们更广泛地获取信息,而且有助于推动人们重塑公共事务观念,推动网民的关注点逐渐从私人领域拓展到公共领域。今天,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通过网络发出自己的声音,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收入不平等、官员腐败、社会不公、拆迁、慈善公益等社会问题在网络上被广泛热议,充分体现了民众政治参与热情的高涨,互联网已经成为推动中国民众政治参与和政治表达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互联网降低了民众进入公共空间的门槛,拓展了政治参与的实践空间,从而使民众可以在网络空间中突破现实社会的时空限制,广泛参与政治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超越在场限制参与各种政治活动,但是,网络空间中知识与信息重要性的凸显,网络时空特性的转变、流动性成为重要的社会构造力量,过度关联的放大效应和网络行动者的身体不在场也引发了网络空间中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极度增长,从而使风险成了网络空间的内在构成要素(黄少华,2014)。网络空间作为一个新的政治空间的兴起,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治参与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政治参与的社会风险。总体而言,互联网对政治参与的效应是复杂和多方面的,当能动的网络行动者与开放、匿名、弹性、流动、去中心的网络空间相遇之后,会以不同的方式展开网络表达和网络互动,从而导致网络政治参与呈现出复杂多元的面貌。网络空间在拓展了政治参与的实践空间的同时,也在某些层面限制了政治参与的充分展开。
首先,互联网虽然拓展了人们的信息交流和社会互动,但是,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联系,常常呈现出一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同质性偏向。除了大量陌生人之间的浅层次交往外,互动和信任程度较高的网络交往,大都局限在那些兴趣相同、观点相似、利益一致的人群之间。网络空间中信息交流和社会互动的结果,往往是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原有的意识和立场,仿佛与自己不同的意见都不存在。凯斯 桑斯坦将这种现象称为“回声室效应”(凯斯 桑斯坦,2003:47)。“回声室效应”的一个后果就是造成“群体极化”,即各种对立的观点越来越走向**,不同团体之间、团体与社会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明显,从而增加了不同意见群体之间的协调难度,甚至造成网络公共空间的切割和碎片化。这意味着,互联网虽然能够将不同的社会群体吸引到同一个信息和行动平台中,但无论在讨论议题的选择上,还是在行动方向的抉择上,互联网并不能消除群体之间的分化与隔阂,而一个健康发育的政治空间,需要不同意见、观点之间的理性交流与对话。
其次,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社会结果,是传统的社会边界被不断消除和重建,甚至社会边界的建构机制也发生了转变。互联网创造了一个虚实交织的社会空间,在这一虚实交织的网络社会空间中,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前台行为和后台行为之间的边界变得不再清晰,从而引发了个人行为公开化、后台行为前台化。一方面,以前只是作为私人话题的个人情感、内心感受,在网络空间中成为可以公开讨论的话题,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开始变得非常模糊;另一方面,网络空间中针对公共话题的讨论,又很容易被偏激的网络情绪所感染,导致政治讨论沦为网民想象力的肆意发挥和情绪的无原则宣泄。语言暴力、道德审判、煽风点火等非理性行为,就是这种情绪无原则宣泄的具体表现,它们会对网络空间中的政治参与实践构成威胁甚至破坏。
*后,网络空间中行动者的身体不在场,导致了行动不确定性的加剧。当人们认为别人不知道自己是谁的时候,其网上行为有可能会变得肆无忌惮,这容易引发负面行为后果。正如安德鲁 基恩(Andrew Keen)所说的,互联网就像打开的潘多拉盒子,它让我们的社会产生了频繁接触色情文化的年轻人、从事网络剽窃的盗贼、患有强迫症的者及各种各样的痴迷者;它诱使我们将人类本性中*邪恶、*不正常的一面暴露出来,让我们屈从于社会中**毁灭性的恶习;它腐蚀和破坏整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和价值观(安德鲁 基恩,2010:159)。这种因为行动不确定性加剧而导致的负面社会效应,同样会腐蚀和破坏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所赖以展开的价值基础。
总之,互联网对政治参与的效应是复杂和多方面的,因此,互联网的崛起对政治参与而言,既是机遇又带来了风险。一方面,互联网为中国民众公开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新的舞台和机遇。网络空间作为虚拟公共空间,是培育公民意识的基础性空间,有助于促进民众政治言论自由表达、公共监督实施及公民意识培育;网络的匿名性、即时性和便捷性也大大降低了政治参与的成本,培育了政治参与的良好环境,拓宽了政治参与的渠道;网络还消除了身体在场的限制,使政治参与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从而极大地拓展了政治参与的范围;网络信息的多样性,使多元利益主体得以共同参与,弱势群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声渠道和行动组织工具。另一方面,网络也对政治参与、社会治理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社会是一个包含内在结构性风险的风险社会,网络信息的极大充沛和多元性方便了民众自由获取信息和自由表达言论,但造成了垃圾信息的泛滥;网络拓展了信息交流和社会互动的空间,但也有可能引发不同声音之间的对峙与对抗;网络的匿名性降低了政治参与的成本,但提高了监管不良信息和言论的难度。所有这些,从不同侧面显示了加强网络政治参与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书尝试结合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梳理和分析城市居民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结构和现状;然后在此基础上,基于社会学分析社会行动的理论视角,并结合政治学、传播学等学科近年来有关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成果,对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第二节 网络政治参与研究现状
互联网强大的突破边界、信息交流和社会互动潜能,拓展了政治参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